張父從中藥人參的品種說到鮮活人參的品級,又講述了廣泛流傳於東北林海的棒槌鳥的美麗傳說,張炮妻子燒的一暖壺開水,兩個人已經喝完了!
李一帆看張父有停住不再繼續傳授經驗的可能,立即提出一個新的話題:“張大爺,一般人參都是長在什麽樣的環境下?”
張父:“一般都是在落葉樹林和紅鬆樹林的混交林下,麵對東麵北側山坡上,氣候濕潤的砂壤土地帶,土壤肥沃含有大量腐朽落葉的地方!”
李一帆:“我想找個地方種一點園參,張大爺說說要種在啥地方好?”
張父:“栽種人參有林下參和園參兩種。園參需要搭參棚遮太陽蔭,看守也很是麻煩,林下參生長緩慢但是藥用價值較高!”
林下參也叫也稱“林下籽”,“籽貨”,是人工方式將成熟人參種子,人工播撒於深山密林中,莫逆自然條件,讓種子自然發芽、在相似野生環境中自然生長,經過若幹年後再采收做貨。
山參趴貨林下參,原指利用野山參的小撚子或籽海仿山參條件而育成的人參。
采挖山參時挖到的山參幼苗,價值太低采製藥用價值太低,棄之又萬分可惜,就人工移栽重新栽入山林中,令其自然生長,若幹年後挖出利用,就叫山參“趴貨”。
而現在所說的林下參是指利用現有園參品種參籽,廣播於山野林間,人工創造仿山參生長條件,且人工管理,一般在十二年以上的人參。
所以說林下參是兩種不同的人參集合。
李一帆準備再查找一下張炮的栽種人參的資料,對照張父的講解,參照張炮護林員的責任區域,明年春天,早一點開始,尋找間諜林下參的栽種地方!
張炮所有巡防林區三十裏左右幾十平方千米的森林山地,陽坡去除一半,石砬子山坡去除一半,貧瘠土地、幹旱地區、樹林特別茂盛地區、一般人難以到達的區域等再去除三成麵積林地,剩餘的地方就應該是張炮移栽大批人參的地方,就慢慢尋找吧!
離開了二井鎮,迴到紅旗鎮,找到賣牛馬的地方,也不知道是寒冷還是年關在即,買賣牛馬的地方,牛馬沒有,賣牛馬的人也沒有!看來要等到大地開凍前後了。
到東風林場本部,喬愛軍今年準備迴家過年,李一帆早就準備好三十斤野豬肉,兩隻兔子兩隻野雞,鬆子榛子各三斤左右。
禮品早就送到了,多少是心意,當年一起上學的時候,自己也經常在喬家吃飯住宿!
林胡子林場長的二十斤野豬肉、兩條生產牌的紙煙、兩隻兔子,今天送到場長林胡子家裏了!
明年春天準備開墾荒地,一定要和林場關係搞好,才能讓瑪奴延代替自己一段時間。
劉家窩棚的大隊支書劉有福家,送去十斤野豬肉,一隻野兔,一隻野雞,再一次和老支書說起,瑪奴延一家的遭遇,和部落裏家族成員靠打獵謀生艱難和不易,已經有瑪奴延的舅舅莫日根一家,瑪奴延的兩個叔叔烏恰兒和果欽兩家,三家十幾口人來到葫蘆穀居住了,並且準備長期定居。
要求是自己四家人成立一個鄂倫春民族生產隊,掛靠在靠山屯村,不向村子裏要任何資料和土地,自己開一點荒地,自己解決生存問題!
劉家窩棚的老支書一直是迴答要向上級請示,既不明確反對也不爽快地答應,就是在掛著!
李一帆也準備就這樣掛著吧,反正也要不到什麽東西,就是一個自負盈虧的幾家人的小集體,要的是政府的戶籍證明和身份!這也符合上級對鄂倫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行管理的政策!李一帆要的和希望得到的就是自由和安靜的生活狀態!
瑪奴延的兩個叔叔家和一個舅舅家,三家十餘口人,現在已經來到葫蘆穀固定居住了,一家兩個撮羅子,四家鄂倫春流動獵人家庭和一家下鄉知識青年,六個錯落有致的鄂倫春撮羅子和一個地窨子,組成葫蘆穀特殊的生態風景區!
李一帆的知青戶籍已經轉移到東風林場,靠山屯已經和自己沒有實際關係了,但是,畢竟在這裏下鄉插隊四年時間,一千多個日夜的生活經曆,已經產生了很大的相互依存的關係和密切聯係!
李一帆在紅旗鎮找到黑市,購買五十斤富強粉,五十斤大米,一百斤玉米麵和二百斤玉米,
準備好春節三個人、兩匹馬、五條狗的短期生活必須品!
到東風林場以前,都是在靠山屯參加勞動,年底一個勞動日價值兩毛一,一年近二百個勞動日,換來四十二塊錢,分了三百五十三斤玉米,一百四十斤土豆,黃豆綠豆合計六斤多一點!玉米杆一人二十捆,細糧交公糧了,餘下的稻草麥秸,是下雪天瑪奴延家兩匹鄂倫春馬兒的口糧!
這就是二十歲大小夥子棒勞力,一年的收入,一天將近一斤玉米,標準的餓不死吃不飽。
李一帆家裏原本就姓李,父親是政府部門職員,家裏有原來北京市原來三家電廠的一部分股份,雖然沒有鍾鼎玉饌,也是富庶豪門之家!
可惜的是李一帆的母親,是妾待身份,更可惜的是母親老實本分,不是很得寵。
第一次出國的是在政府機關工作過的人,在和平解放前離開大陸。第二批出國的是家族商業企業管理人員,第三批赴港人員是公私合營以後,大煉鋼鐵之前走的,李一帆作為家族留守人員,揚帆遠航四兄弟之一,留在結婚三年無子的李二管家家裏生活。十餘年生長求學的曆程,隨時伴著風雨同行!
最大的好消息是目前,隻有李二管家自己和李一帆知道李一帆是豪門李家留守兒童,其餘所有人隻是知道,自小抱養的李家長子李一帆,養母看中自己後生的兩兒兩女,這也是李一帆十五歲時,就虛報十六歲,積極下鄉插隊落戶,加入下鄉隊伍的主要原因!
遺憾的是養父李二掌櫃在反匪反霸運動即將開始的時候,非常不幸地出了車禍,臨死一句遺言也沒有留下!
可悲的是李一帆的親生母親是第一批離開大陸的人員,那時候李一帆他還不夠年齡當一年級的學生,昨日兒時的記憶現在隻是朦朧的迴憶。
四九年建國,五九年李一帆離開柏樹胡同,十年四九城的生活中的精彩故事,很難向人一一訴說!
這也是李一帆到東北下鄉插隊勞動四年,沒有迴老家探親的其中一個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沒有錢!去年的總收入是四十二元,分的糧食折價四十二元。靠山屯也沒有分紅,也就是說公分就能分這麽多的糧食了!假如一直勞動的話,一年一分錢都沒有。隻能一天玉米的口糧了,農民富裕嗎?答案是非常明白的!
農村生活困難也是爭搶迴城名額的關鍵因素!
城市最低工資標準是學徒工,每月十八塊五毛,全年超過二百元收入!靠山屯農民豐收年一年收入四十二元,遇見大災之年會更少更少!
你願意當農民嗎?
都知道農民生活艱難,都不願意當農民,卻又限製農民更好的發展和生存,那就是耍流氓!
本章結束了,寫一首《農民》送給華夏八億農民!
沁園春·農民
萬裏沃土,綠意盎然,農民辛勤。看麥田金黃,稻菽千重浪,汗滴禾下土,心係豐收景。朝露夕陽,四季輪迴,誰解其中味?
鋤禾日當午,勞作不知疲。戴月披星,耕耘天地間,養育眾生靈。問世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政策春風,拂過田野,惠農情深。盼少有所學,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安居樂業時。農業強,農民富,鄉村振興路。
勿言農家苦,換位思耕耘。均衡發展是正道,平等機遇人為本。願天下,同賞田園景,共享豐收果,農民笑顏開。
李一帆看張父有停住不再繼續傳授經驗的可能,立即提出一個新的話題:“張大爺,一般人參都是長在什麽樣的環境下?”
張父:“一般都是在落葉樹林和紅鬆樹林的混交林下,麵對東麵北側山坡上,氣候濕潤的砂壤土地帶,土壤肥沃含有大量腐朽落葉的地方!”
李一帆:“我想找個地方種一點園參,張大爺說說要種在啥地方好?”
張父:“栽種人參有林下參和園參兩種。園參需要搭參棚遮太陽蔭,看守也很是麻煩,林下參生長緩慢但是藥用價值較高!”
林下參也叫也稱“林下籽”,“籽貨”,是人工方式將成熟人參種子,人工播撒於深山密林中,莫逆自然條件,讓種子自然發芽、在相似野生環境中自然生長,經過若幹年後再采收做貨。
山參趴貨林下參,原指利用野山參的小撚子或籽海仿山參條件而育成的人參。
采挖山參時挖到的山參幼苗,價值太低采製藥用價值太低,棄之又萬分可惜,就人工移栽重新栽入山林中,令其自然生長,若幹年後挖出利用,就叫山參“趴貨”。
而現在所說的林下參是指利用現有園參品種參籽,廣播於山野林間,人工創造仿山參生長條件,且人工管理,一般在十二年以上的人參。
所以說林下參是兩種不同的人參集合。
李一帆準備再查找一下張炮的栽種人參的資料,對照張父的講解,參照張炮護林員的責任區域,明年春天,早一點開始,尋找間諜林下參的栽種地方!
張炮所有巡防林區三十裏左右幾十平方千米的森林山地,陽坡去除一半,石砬子山坡去除一半,貧瘠土地、幹旱地區、樹林特別茂盛地區、一般人難以到達的區域等再去除三成麵積林地,剩餘的地方就應該是張炮移栽大批人參的地方,就慢慢尋找吧!
離開了二井鎮,迴到紅旗鎮,找到賣牛馬的地方,也不知道是寒冷還是年關在即,買賣牛馬的地方,牛馬沒有,賣牛馬的人也沒有!看來要等到大地開凍前後了。
到東風林場本部,喬愛軍今年準備迴家過年,李一帆早就準備好三十斤野豬肉,兩隻兔子兩隻野雞,鬆子榛子各三斤左右。
禮品早就送到了,多少是心意,當年一起上學的時候,自己也經常在喬家吃飯住宿!
林胡子林場長的二十斤野豬肉、兩條生產牌的紙煙、兩隻兔子,今天送到場長林胡子家裏了!
明年春天準備開墾荒地,一定要和林場關係搞好,才能讓瑪奴延代替自己一段時間。
劉家窩棚的大隊支書劉有福家,送去十斤野豬肉,一隻野兔,一隻野雞,再一次和老支書說起,瑪奴延一家的遭遇,和部落裏家族成員靠打獵謀生艱難和不易,已經有瑪奴延的舅舅莫日根一家,瑪奴延的兩個叔叔烏恰兒和果欽兩家,三家十幾口人來到葫蘆穀居住了,並且準備長期定居。
要求是自己四家人成立一個鄂倫春民族生產隊,掛靠在靠山屯村,不向村子裏要任何資料和土地,自己開一點荒地,自己解決生存問題!
劉家窩棚的老支書一直是迴答要向上級請示,既不明確反對也不爽快地答應,就是在掛著!
李一帆也準備就這樣掛著吧,反正也要不到什麽東西,就是一個自負盈虧的幾家人的小集體,要的是政府的戶籍證明和身份!這也符合上級對鄂倫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行管理的政策!李一帆要的和希望得到的就是自由和安靜的生活狀態!
瑪奴延的兩個叔叔家和一個舅舅家,三家十餘口人,現在已經來到葫蘆穀固定居住了,一家兩個撮羅子,四家鄂倫春流動獵人家庭和一家下鄉知識青年,六個錯落有致的鄂倫春撮羅子和一個地窨子,組成葫蘆穀特殊的生態風景區!
李一帆的知青戶籍已經轉移到東風林場,靠山屯已經和自己沒有實際關係了,但是,畢竟在這裏下鄉插隊四年時間,一千多個日夜的生活經曆,已經產生了很大的相互依存的關係和密切聯係!
李一帆在紅旗鎮找到黑市,購買五十斤富強粉,五十斤大米,一百斤玉米麵和二百斤玉米,
準備好春節三個人、兩匹馬、五條狗的短期生活必須品!
到東風林場以前,都是在靠山屯參加勞動,年底一個勞動日價值兩毛一,一年近二百個勞動日,換來四十二塊錢,分了三百五十三斤玉米,一百四十斤土豆,黃豆綠豆合計六斤多一點!玉米杆一人二十捆,細糧交公糧了,餘下的稻草麥秸,是下雪天瑪奴延家兩匹鄂倫春馬兒的口糧!
這就是二十歲大小夥子棒勞力,一年的收入,一天將近一斤玉米,標準的餓不死吃不飽。
李一帆家裏原本就姓李,父親是政府部門職員,家裏有原來北京市原來三家電廠的一部分股份,雖然沒有鍾鼎玉饌,也是富庶豪門之家!
可惜的是李一帆的母親,是妾待身份,更可惜的是母親老實本分,不是很得寵。
第一次出國的是在政府機關工作過的人,在和平解放前離開大陸。第二批出國的是家族商業企業管理人員,第三批赴港人員是公私合營以後,大煉鋼鐵之前走的,李一帆作為家族留守人員,揚帆遠航四兄弟之一,留在結婚三年無子的李二管家家裏生活。十餘年生長求學的曆程,隨時伴著風雨同行!
最大的好消息是目前,隻有李二管家自己和李一帆知道李一帆是豪門李家留守兒童,其餘所有人隻是知道,自小抱養的李家長子李一帆,養母看中自己後生的兩兒兩女,這也是李一帆十五歲時,就虛報十六歲,積極下鄉插隊落戶,加入下鄉隊伍的主要原因!
遺憾的是養父李二掌櫃在反匪反霸運動即將開始的時候,非常不幸地出了車禍,臨死一句遺言也沒有留下!
可悲的是李一帆的親生母親是第一批離開大陸的人員,那時候李一帆他還不夠年齡當一年級的學生,昨日兒時的記憶現在隻是朦朧的迴憶。
四九年建國,五九年李一帆離開柏樹胡同,十年四九城的生活中的精彩故事,很難向人一一訴說!
這也是李一帆到東北下鄉插隊勞動四年,沒有迴老家探親的其中一個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沒有錢!去年的總收入是四十二元,分的糧食折價四十二元。靠山屯也沒有分紅,也就是說公分就能分這麽多的糧食了!假如一直勞動的話,一年一分錢都沒有。隻能一天玉米的口糧了,農民富裕嗎?答案是非常明白的!
農村生活困難也是爭搶迴城名額的關鍵因素!
城市最低工資標準是學徒工,每月十八塊五毛,全年超過二百元收入!靠山屯農民豐收年一年收入四十二元,遇見大災之年會更少更少!
你願意當農民嗎?
都知道農民生活艱難,都不願意當農民,卻又限製農民更好的發展和生存,那就是耍流氓!
本章結束了,寫一首《農民》送給華夏八億農民!
沁園春·農民
萬裏沃土,綠意盎然,農民辛勤。看麥田金黃,稻菽千重浪,汗滴禾下土,心係豐收景。朝露夕陽,四季輪迴,誰解其中味?
鋤禾日當午,勞作不知疲。戴月披星,耕耘天地間,養育眾生靈。問世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政策春風,拂過田野,惠農情深。盼少有所學,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安居樂業時。農業強,農民富,鄉村振興路。
勿言農家苦,換位思耕耘。均衡發展是正道,平等機遇人為本。願天下,同賞田園景,共享豐收果,農民笑顏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