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狐影:幽齋秘事
在那繁華卻又透著重重迷霧的京師,董曲江一襲青衫,心懷滿腔壯誌,踏上了遊學之路。他渴望在這人文薈萃之地,汲取知識的養分,敲開功名的大門,讓自己的名字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一抹痕跡。然而,現實的冷峻如同一把利刃,京師的物價飛漲,生活成本極高,讓他的求學生活舉步維艱。為了能在這寸土寸金的地方勉強生存下去,節省些宿食之資,他不得不與一位友人合租一處住所。
這位友人,與董曲江簡直是雲泥之別。董曲江整日沉浸於詩詞典籍之中,追求精神的升華與學識的精進;而他的友人卻被功名利祿蒙蔽了雙眼,滿心都是如何在富貴場中鑽營,結交權貴,謀求晉升之路。於是,友人常常早出晚歸,忙於各種應酬,大部分時間都在外留宿,將那間寓所留給了董曲江獨守。
夜幕籠罩著京師,萬籟俱寂的時刻,董曲江在那簡陋的齋房中輾轉反側,漸漸進入了夢鄉。睡夢中,他仿佛聽到了一陣輕微的翻動書冊之聲,那聲音似有若無,仿佛是從遙遠的地方傳來,又好似就在耳畔。緊接著,又傳來了器玩被摩弄的細微動靜,像是有一雙無形的巧手,正帶著好奇與欣賞,輕輕撫觸著室內的每一件器物。董曲江在半夢半醒之間,心中知曉這京師之地向來多狐,對於這種奇異的聲響,他早已有所耳聞,所以倒也沒有太過驚訝。他隻是微微皺了皺眉頭,翻了個身,便又沉沉睡去,將這一切當作是京師夜晚的獨特插曲。
次日清晨,陽光透過窗戶的縫隙灑在地上,董曲江悠悠轉醒。他下意識地環顧四周,隻見室內的物件擺放整齊,並沒有任何異樣之處。他揉了揉太陽穴,努力迴憶起昨夜的聲響,卻隻覺得那仿佛是一場模糊的夢境,於是便將此事拋諸腦後,起身開始了新一天的苦讀。
時光匆匆,又是一夜來臨。董曲江坐在書桌前,為了一首詩絞盡腦汁,苦苦吟哦。那未成的詩稿被他隨意地放置在幾案之上,燭光搖曳,映照著他疲憊卻又專注的麵容。不知何時,他在不知不覺中伏案睡去。睡夢中,他似乎聽到了一陣隱隱約約的吟哦聲,那聲音輕柔婉轉,仿若有人正低低地品味著他的詩句,時而輕聲讚歎,時而微微搖頭。董曲江在恍惚中,於半夢半醒間輕聲問道:“何人在此?”然而,四周卻一片寂靜,無人應答。
待天色破曉,第一縷陽光灑在他的臉上,董曲江緩緩睜開雙眼。他的目光不經意間落在了幾案上的詩稿,隻見那詩稿上竟已被圈點了數句。那圈點之處,筆跡娟秀,墨痕尚新,顯然是昨夜所為。董曲江心中頓時既驚且喜,他急忙起身,在齋房中四處張望,試圖尋找那神秘人的蹤跡。他又多次唿喚,聲音在空蕩蕩的房間中迴蕩,卻始終無人迴應。他心中滿是疑惑,這究竟是何方神聖,竟有如此雅興與才華,能在暗夜中為他的詩稿圈點賜教?
日子一天天過去,每當董曲江的友人歸寓,夜晚便出奇地安靜,再也沒有了那些奇異的聲響。友人對此頗感自豪,自以為自身有祿相,邪祟不敢相犯。董曲江看著友人那副沾沾自喜的模樣,隻是微微一笑,心中卻明白事情並非如此簡單,但他也不願多做解釋,隻是默默地將這份疑惑深埋心底。
偶然的一日,日照的李慶子前來京師,借宿於董曲江的寓所。夜晚,眾人圍坐在一起,飲酒暢談,直至夜深。酒闌之後,眾人皆感疲倦,紛紛就寢。李慶子卻因心中煩悶,難以入眠,於是趁著月色,起身漫步於空圃之中。
月光如水,灑在園中的每一株草木之上,為它們披上了一層銀白的薄紗。草木的影子在地上搖曳生姿,仿佛是一個個神秘的精靈在翩翩起舞。李慶子沿著小徑緩緩前行,感受著這京師夜晚的寧靜與美好。忽然,他的目光被遠處的一棵大樹所吸引。隻見樹下,隱隱約約有兩個身影。李慶子心中一動,想起了京師多狐的傳聞,他料想這定是狐類。於是,他小心翼翼地悄然翳身,躲在一叢灌木之後,暗中偷窺他們的舉動。
隻見那樹下站著一翁一童子。童子身形瘦小,在夜風中瑟瑟發抖,他瑟縮著身子,輕聲說道:“寒甚且歸房。”那翁卻微微搖首,臉上露出一絲無奈與歎息,說道:“董公同室固不礙,此君俗氣逼人,那可共處。寧且坐淒風冷月間耳。”言罷,翁抬起頭,望向那高懸於天際的明月,神情落寞,仿佛在那明月之中,藏著他無盡的心事與迴憶。
李慶子將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之中。後來,在一次與友人的聚會中,他無意間將此事泄於眾人。不意竟漸漸傳入了那位與董曲江合租的友人耳中。那人聽聞後,心中大怒,認為李慶子此舉是故意讓他難堪,讓他在眾人麵前丟了麵子。於是,他對李慶子銜恨在心,懷恨在心,竟暗中設計排擠他。
李慶子在京師的日子一下子變得艱難起來,他處處碰壁,無論是求學還是交友,都遭遇了重重阻礙。他心中明白這一切都是那人在背後搗鬼,但他卻無力反抗。最終,他狼狽不堪,隻得收拾行囊,負笈返歸故裏,京師之行,就此告終。而董曲江的生活,也因為這一係列的事件,泛起了層層漣漪,他開始更加深入地探尋那隱藏在京師夜晚背後的神秘世界,試圖解開那些關於狐仙與人的不解之謎……
廖姥傳奇:清名耀世,正道存心
在青縣的那方土地上,有一位令人敬重的廖姥,她本姓朱,是先太夫人的乳母,與這家族的緣分,猶如一條堅韌的紐帶,貫穿了歲月的長河。廖姥的一生,可謂命運多舛,在她年未三十之時,便遭遇了喪夫之痛。那是一場足以擊垮許多人的變故,然而,廖姥卻展現出了非凡的堅韌與決絕,她矢誌不再改嫁,將自己的後半生,全心全意地奉獻給了先太夫人一家。就這樣,她在這家族中默默相伴,直至生命的盡頭,享年九十有六。
廖姥生性嚴正,那股嚴肅與正直之氣,仿佛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深深地烙印在她的靈魂深處。無論是處理家族中的大小事務,還是麵對生活中的瑣碎細節,她皆一絲不苟,容不得半點馬虎與懈怠。每當遇到關乎家族利益、道德規範之事,她定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侃侃而談,與先太夫人據理力爭,那神情堅定,毫無懼色。先姚安公亦深知廖姥的為人,對她敬重有加,從不以尋常老媼的眼光看待她,而是將她視為家族中的一位重要長輩,家中眾人,包括餘及弟妹,自幼皆跟隨廖姥眠食起居。她就像一位無微不至的守護者,對我們的饑飽寒暑,皆體察得細致入微,關懷之情,猶如春日暖陽,時刻溫暖著我們的心。
然而,廖姥的嚴正並非所有人都能理解與接受。在那些仆婢眼中,她就像是一位嚴厲的監工,隻要稍有不循禮之處,便會遭到她的嗬禁。尤其是在約束仆婢方麵,她更是堅守原則,毫不留情。但凡有仆婢犯下過錯,無論大小,她定會嚴詞斥責,絕不姑息遷就。正因如此,仆婢們雖在表麵上對她敬畏有加,可在內心深處,卻無不暗暗懷恨。他們隻看到了廖姥的嚴厲,卻未能體會到她背後的良苦用心。
廖姥掌管著家中的鑰匙,那不僅僅是一把把金屬物件,更象征著她在家族中的責任與地位。她精心打理著庖廚之事,每一頓膳食的安排,每一個食材的選用,皆出自她的精心策劃。在她的操持下,家中一切皆井井有條,秩序井然。她做事公正無私,從不偏袒任何一方,亦不謀取絲毫私利。眾人雖對她心懷不滿,卻也因她的公正與威嚴,而無可奈何,隻能將那份不滿深埋心底,不敢輕易表露。
記得那一次,廖姥帶著一名童子,前往親串家通問拜訪。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他們踏上了路途。一路上,廖姥與童子有說有笑,童子天真無邪的話語,常常引得廖姥開懷大笑。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路途之中,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烏雲如墨汁般在天空中迅速蔓延開來。不一會兒,狂風唿嘯而起,緊接著,風雨驟至。那豆大的雨點,如箭般傾瀉而下,打得地麵塵土飛濺。廖姥心中一驚,急忙拉著童子,四處尋找避雨之處。在慌亂之中,他們發現了一座廢圃中的破屋。那屋子破舊不堪,牆壁斑駁,屋頂的瓦片也殘缺不全,但在這風雨交加之際,卻也成了他們唯一的避風港。
廖姥帶著童子匆匆走進破屋,屋內彌漫著一股潮濕發黴的氣息。他們找了個相對幹燥的角落坐下,聽著外麵風雨的肆虐聲,心中默默祈禱雨能盡快停歇。雨勢卻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反而越下越大,那雨滴敲打在屋頂和地麵上的滴答之聲,不絕於耳,仿佛是一首永不停歇的悲歌。
夜幕漸漸降臨,黑暗籠罩了整個世界。破屋內愈發顯得陰森寒冷,廖姥將童子緊緊地摟在懷中,試圖給他一些溫暖。就在這時,遙聞牆外人語傳來。一個聲音帶著些許埋怨說道:“我方投汝屋避雨,汝何以冒雨坐樹下?”緊接著,又聽到另一個聲音輕聲應道:“汝毋多言,廖家節婦在屋內。”言罷,四周便陷入了一片死寂,唯有風雨聲依舊在唿嘯。
那一夜,廖姥與童子在破屋中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風雨雖寒,卻未能冷卻廖姥心中的溫暖與堅定。她緊緊抱著童子,輕聲安慰著他,講述著一些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故事,讓童子在恐懼中漸漸平靜下來。
後來,童子偶然間將此事述於眾人。那些仆婢們聽聞之後,皆紛紛議論道:“人不近情,鬼亦惡而避之也。”他們以為廖姥的嚴厲與刻板,已經到了讓鬼魅都厭惡躲避的程度。嗟乎!鬼果惡而避之哉?實則大謬不然。廖姥一生堅守正道,心懷赤誠,那股正氣凜然之氣,猶如一道堅固的屏障,雖鬼魅亦不敢相侵。她的嚴厲,是對家族的負責,對道德規範的扞衛;她的嗬禁,是為了讓仆婢們能夠走上正途,懂得禮儀廉恥。然而,世間之人,多隻見其嚴正的表象,不解其內心深處的善良與慈愛,徒生誤解,實乃可悲可歎之事。
歲月悠悠,廖姥的故事在家族中流傳了下來,成為了一段不朽的傳奇。她的名字,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家族中後人前行的道路,讓人們懂得了在堅守正道的同時,亦要心懷善意與寬容,莫要被表象所迷惑,方能真正領悟人生的真諦。
棗樹奇妖:庭院秘影
在閻王廟街的那處庭院之中,汪閣學曉園開始了他的居住生活。庭院裏,有一棵棗樹,宛如一位古老的守護者,靜靜佇立。其樹幹粗壯,需數人合抱方能環繞,樹皮粗糙而皸裂,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枝葉則是繁茂無比,層層疊疊的葉片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翠綠的光澤,每至夏日,便如同一把巨大無比的綠傘,慷慨地遮蔽了庭院的一角,灑下一片清涼的綠蔭。
然而,每每月明之夕,這庭院中便會出現一番奇異的景象。月光如水,傾灑在棗樹的斜柯之上,總能看見一位紅衣女子垂足而坐。她身著一襲鮮豔奪目的紅衣,那紅色在月色的映襯下,顯得越發神秘而嫵媚。身姿婀娜多姿,曲線柔美,仿佛是上天精心雕琢的藝術品。麵容姣好,白皙的肌膚在月光下散發著淡淡的光暈,雙眸明亮而深邃,宛如夜空中閃爍的星辰,瓊鼻秀挺,紅唇微啟,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如瀑布般垂落身後。她靜靜地翹首向月,沉浸在那皎潔的月色之中,對周圍的一切都仿若渾然不覺,殊不顧及旁人的目光。
起初,汪曉園聽聞家中仆人提及此事,心中滿是好奇與疑惑,隻當是下人們的無稽之談。可當他親自在月夜目睹那女子的身影後,才知曉此事絕非虛妄。他曾試圖探尋這神秘女子的真相,於是安排了兩人,一人立在樹下,瞪大了眼睛仔細觀察,另一人則在室中,透過窗戶緊盯著樹下的動靜。室中的人分明瞧見樹下之人的手已經觸及那女子的足,可令人驚愕的是,樹下之人卻隻是一臉茫然,固無所睹,眼前唯見空空如也,唯有那棗樹的樹幹在月光下投下斑駁的影子。當眾人再次望向女子之時,下意識地俯視地上,隻見樹有影,而那女子竟無影,仿佛她並非真實存在於這個世間,而是來自另一個神秘的維度。
眾人驚愕之餘,對這詭異莫測的情況議論紛紛。有人壯著膽子,想要試探這女子究竟是何路神仙或是妖邪之物。他撿起地上的瓦石,朝著女子奮力投去,瓦石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卻如穿過虛空一般,毫無阻礙地飛過女子所在之處,直直地落在了遠處的草叢裏,驚起了幾隻夜宿的飛鳥。見此情形,眾人心中的恐懼更甚,但也有膽大者不肯罷休,竟拿來了銃。隨著一聲巨響,火光噴射而出,女子應聲散滅,瞬間化作一縷青煙嫋嫋升起。眾人緊張地盯著那青煙,大氣都不敢出。然煙焰一過,眾人揉揉眼睛,卻發現那女子旋即複現本形,依舊安然坐於枝頭,仿佛方才的攻擊對她毫無影響,她隻是輕輕拂了拂衣袖,仿佛在撣去那不存在的塵埃。
這宅子的主人無奈地說道,自買下這宅子起,便有這怪象。但好在此怪似乎並不為害於人,這麽多年來,也未曾聽聞有誰因她而遭遇不幸或災禍,故而眾人亦相安無事,隻是心中對這神秘女子始終懷著一份敬畏與忌憚。畢竟,夫木魅花妖,本就是世間所恆有之事。大抵多是變幻莫測,有的會幻化成各種形態,或為美貌的女子引誘路人,或為憨厚的老者騙取信任,誘人上當後便吸取其精魄;有的則會製造種種幻境,讓人深陷其中,擾人心神,使人在虛幻與現實之間迷失自我,最終精神崩潰。然此女卻獨獨不同,她隻是靜靜地不動不言,枯坐一枝之上,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殊莫明其故。她既不與眾人互動,也不主動製造麻煩,仿佛隻是一個孤獨的守望者,默默地守望著這庭院,守望著歲月的變遷。
汪曉園心中終究還是有所顧慮,盡管這女子並未有過加害之舉,但他總是擔憂哪一日這平靜會被打破,她會突然為患。在無數個輾轉反側的夜晚後,他毅然決定移居避之。他覺得,與其整日生活在這未知的恐懼與疑惑之中,不如遠離這是非之地,尋一處安寧之所。
後來,這庭院換了主人。新主人可不像汪曉園那般容忍這怪象的存在,他聽聞這棗樹妖靈的事情後,眉頭緊皺,心中暗自下定決心要徹底解決此事。於是,他雇來了工匠,準備伐樹。隨著斧鋸之聲在庭院中響起,那棵古老的棗樹緩緩倒下,枝葉在風中發出沙沙的哀鳴,仿佛在為自己的命運歎息。令人奇怪的是,自樹倒之後,那曾經困擾眾人許久的怪象竟就此絕跡。庭院之中,再無紅衣女子的身影出現,月光依舊灑下,隻是那曾經充滿神秘色彩的角落,如今隻剩下一片空曠與寂寥,仿佛一切都未曾發生過,所有的故事都隨著棗樹的倒下而被掩埋在了歲月的塵埃之中。但那曾經目睹過這一切的人們,心中卻永遠留下了一段難以忘懷的奇異記憶,成為他們在日後無數個夜晚閑聊時的神秘談資。
虱劫奇冤:命運的血償
在古老而廣袤的德州大地上,紀家莊宛如一顆遺世獨立的明珠,散發著古樸而神秘的氣息。這裏的人們,世世代代遵循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規律,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餘的長女,帶著對新生活的憧憬與期待,嫁入了紀家莊的盧氏家族。盧氏家族在莊中乃是名門望族,家族府邸高大宏偉,庭院深深,然而,就在這片看似平靜祥和的土地上,卻發生了一件令人毛骨悚然、匪夷所思的怪事。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金色的陽光灑在紀家莊的每一寸土地上,給整個村莊披上了一層溫暖的外衣。村中的溪流潺潺流淌,溪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中歡快地遊弋。溪邊的垂柳依依,細長的柳枝隨風輕舞,仿佛是大自然賦予這片土地的優美畫卷。然而,就在這如詩如畫的溪邊,卻出現了一幕令人揪心的場景。
莊中有一人,臥於溪畔,他的模樣狼狽至極。衣衫襤褸不堪,仿佛是被歲月和苦難無情地撕扯過,那破舊的衣服上,敗絮外露,隨著他微弱的唿吸輕輕晃動。他的麵容憔悴消瘦,眼神中透露出無盡的痛苦與絕望,口中不時發出痛苦的呻吟聲,那聲音在寧靜的溪邊迴蕩,顯得格外淒慘。
過往之人,行色匆匆的腳步被這痛苦的呻吟聲所吸引,紛紛駐足查看。隻見那人全身顫抖,身體蜷縮成一團,似乎在承受著巨大的折磨。當人們湊近仔細一看時,不禁被眼前的景象驚得倒吸一口涼氣。隻見他全身的毛孔之中,竟各有一虱。這些虱子密密麻麻地附著在他的身上,仿佛是一層令人作嘔的外殼。虱之喙皆向內,深深地刺入他的肌膚之中,後足緊緊鉤於敗絮之上,深入肌理,與他的身體緊密相連,不可輕易解下。
眾人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同情與憐憫,紛紛想要伸出援手,幫助他解除這痛苦的折磨。有人小心翼翼地試圖用手指去捏住虱子,將它們從那人的身上取下。然而,當手指剛剛觸碰到虱子時,那人便發出一陣撕心裂肺的慘叫,那聲音如同夜梟的啼鳴,令人膽戰心驚。眾人嚇得急忙縮迴手,麵麵相覷,皆束手無策。他們又嚐試用樹枝、樹葉等工具去挑動虱子,可是這些虱子仿佛與那人的身體融為一體,無論如何也無法撼動分毫。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人的痛苦愈發加劇。他的身體在地上不停地翻滾扭動,雙手瘋狂地抓撓著自己的身體,試圖減輕那鑽心的疼痛,然而卻無濟於事。他的指甲在皮膚上劃出一道道血痕,鮮血滲流而出,染紅了他破舊的衣衫,可他卻渾然不覺,隻是在痛苦的深淵中不斷掙紮。眾人圍在他的身邊,心急如焚,卻又無能為力,無奈之下,隻得坐視其在痛苦中掙紮死去。
此事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迅速在紀家莊傳開。整個村莊都被這詭異的事件所籠罩,人們在茶餘飯後,紛紛聚集在一起,議論紛紛。皆言此乃夙孽所報。或雲此人前世必是作惡多端,欠下了累累冤債,今生方遭此奇禍,以償前世之孽。有人猜測,他前世或許是一個殘忍的惡霸,欺壓百姓,無惡不作,所以今生才會受到如此殘酷的懲罰。也有人認為,他可能是一個背信棄義之人,辜負了他人的信任與情義,因此遭到了天道的報應。
在村莊的一角,幾位老者圍坐在一起,他們臉上的皺紋如同歲月的刻痕,深邃而凝重。其中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緩緩地搖了搖頭,說道:“這世間萬物,皆有因果輪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此人如今的遭遇,定是前世種下的惡果。”另一位老者則微微點頭,附和道:“是啊,想當年,莊裏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情。那是一個作惡多端的小偷,經常在夜裏潛入村民家中,偷取財物。後來,他突然失蹤了,等人們發現他時,他已經死在了村外的荒郊野嶺,全身被毒蛇咬傷,痛苦而亡。這便是天道的公正,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作惡之人。”
然而,在這些議論聲中,也有一些人對此表示懷疑。一位年輕的後生皺著眉頭說道:“這隻是我們的猜測而已,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他前世作惡。也許,這隻是一種罕見的疾病,或者是被某種邪惡的巫術所害。”他的話引起了眾人的一陣沉思,大家心中都明白,這其中的真相,終究無人能明。
在紀家莊的深處,有一座古老的廟宇。廟宇中香煙嫋嫋,供奉著各路神靈。一位身著道袍的道士,聽聞了此事後,神色凝重地來到了溪邊。他仔細地查看了那人死去的地方,口中念念有詞,似乎在與神靈溝通。良久,他緩緩地站起身來,對周圍的村民說道:“此乃不祥之兆,這虱災並非尋常之事。或許是有一股邪惡的力量在作祟,也或許真的是因果報應的顯現。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敬畏神靈,多行善事,以免遭受同樣的厄運。”
隨著道士的離去,這件事情在紀家莊的人們心中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謎團。日子一天天過去,村莊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但每當人們路過溪邊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個臥於溪畔、全身被虱折磨致死的可憐之人,心中湧起一股對命運無常的敬畏與感慨。而那隱藏在事件背後的真相,如同被迷霧籠罩的山峰,始終無人能夠攀登,成為了紀家莊曆史上一段神秘而又令人難忘的傳說,時刻提醒著人們,在這紛繁複雜的世間,要秉持善良之心,敬畏因果輪迴。
在那繁華卻又透著重重迷霧的京師,董曲江一襲青衫,心懷滿腔壯誌,踏上了遊學之路。他渴望在這人文薈萃之地,汲取知識的養分,敲開功名的大門,讓自己的名字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一抹痕跡。然而,現實的冷峻如同一把利刃,京師的物價飛漲,生活成本極高,讓他的求學生活舉步維艱。為了能在這寸土寸金的地方勉強生存下去,節省些宿食之資,他不得不與一位友人合租一處住所。
這位友人,與董曲江簡直是雲泥之別。董曲江整日沉浸於詩詞典籍之中,追求精神的升華與學識的精進;而他的友人卻被功名利祿蒙蔽了雙眼,滿心都是如何在富貴場中鑽營,結交權貴,謀求晉升之路。於是,友人常常早出晚歸,忙於各種應酬,大部分時間都在外留宿,將那間寓所留給了董曲江獨守。
夜幕籠罩著京師,萬籟俱寂的時刻,董曲江在那簡陋的齋房中輾轉反側,漸漸進入了夢鄉。睡夢中,他仿佛聽到了一陣輕微的翻動書冊之聲,那聲音似有若無,仿佛是從遙遠的地方傳來,又好似就在耳畔。緊接著,又傳來了器玩被摩弄的細微動靜,像是有一雙無形的巧手,正帶著好奇與欣賞,輕輕撫觸著室內的每一件器物。董曲江在半夢半醒之間,心中知曉這京師之地向來多狐,對於這種奇異的聲響,他早已有所耳聞,所以倒也沒有太過驚訝。他隻是微微皺了皺眉頭,翻了個身,便又沉沉睡去,將這一切當作是京師夜晚的獨特插曲。
次日清晨,陽光透過窗戶的縫隙灑在地上,董曲江悠悠轉醒。他下意識地環顧四周,隻見室內的物件擺放整齊,並沒有任何異樣之處。他揉了揉太陽穴,努力迴憶起昨夜的聲響,卻隻覺得那仿佛是一場模糊的夢境,於是便將此事拋諸腦後,起身開始了新一天的苦讀。
時光匆匆,又是一夜來臨。董曲江坐在書桌前,為了一首詩絞盡腦汁,苦苦吟哦。那未成的詩稿被他隨意地放置在幾案之上,燭光搖曳,映照著他疲憊卻又專注的麵容。不知何時,他在不知不覺中伏案睡去。睡夢中,他似乎聽到了一陣隱隱約約的吟哦聲,那聲音輕柔婉轉,仿若有人正低低地品味著他的詩句,時而輕聲讚歎,時而微微搖頭。董曲江在恍惚中,於半夢半醒間輕聲問道:“何人在此?”然而,四周卻一片寂靜,無人應答。
待天色破曉,第一縷陽光灑在他的臉上,董曲江緩緩睜開雙眼。他的目光不經意間落在了幾案上的詩稿,隻見那詩稿上竟已被圈點了數句。那圈點之處,筆跡娟秀,墨痕尚新,顯然是昨夜所為。董曲江心中頓時既驚且喜,他急忙起身,在齋房中四處張望,試圖尋找那神秘人的蹤跡。他又多次唿喚,聲音在空蕩蕩的房間中迴蕩,卻始終無人迴應。他心中滿是疑惑,這究竟是何方神聖,竟有如此雅興與才華,能在暗夜中為他的詩稿圈點賜教?
日子一天天過去,每當董曲江的友人歸寓,夜晚便出奇地安靜,再也沒有了那些奇異的聲響。友人對此頗感自豪,自以為自身有祿相,邪祟不敢相犯。董曲江看著友人那副沾沾自喜的模樣,隻是微微一笑,心中卻明白事情並非如此簡單,但他也不願多做解釋,隻是默默地將這份疑惑深埋心底。
偶然的一日,日照的李慶子前來京師,借宿於董曲江的寓所。夜晚,眾人圍坐在一起,飲酒暢談,直至夜深。酒闌之後,眾人皆感疲倦,紛紛就寢。李慶子卻因心中煩悶,難以入眠,於是趁著月色,起身漫步於空圃之中。
月光如水,灑在園中的每一株草木之上,為它們披上了一層銀白的薄紗。草木的影子在地上搖曳生姿,仿佛是一個個神秘的精靈在翩翩起舞。李慶子沿著小徑緩緩前行,感受著這京師夜晚的寧靜與美好。忽然,他的目光被遠處的一棵大樹所吸引。隻見樹下,隱隱約約有兩個身影。李慶子心中一動,想起了京師多狐的傳聞,他料想這定是狐類。於是,他小心翼翼地悄然翳身,躲在一叢灌木之後,暗中偷窺他們的舉動。
隻見那樹下站著一翁一童子。童子身形瘦小,在夜風中瑟瑟發抖,他瑟縮著身子,輕聲說道:“寒甚且歸房。”那翁卻微微搖首,臉上露出一絲無奈與歎息,說道:“董公同室固不礙,此君俗氣逼人,那可共處。寧且坐淒風冷月間耳。”言罷,翁抬起頭,望向那高懸於天際的明月,神情落寞,仿佛在那明月之中,藏著他無盡的心事與迴憶。
李慶子將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之中。後來,在一次與友人的聚會中,他無意間將此事泄於眾人。不意竟漸漸傳入了那位與董曲江合租的友人耳中。那人聽聞後,心中大怒,認為李慶子此舉是故意讓他難堪,讓他在眾人麵前丟了麵子。於是,他對李慶子銜恨在心,懷恨在心,竟暗中設計排擠他。
李慶子在京師的日子一下子變得艱難起來,他處處碰壁,無論是求學還是交友,都遭遇了重重阻礙。他心中明白這一切都是那人在背後搗鬼,但他卻無力反抗。最終,他狼狽不堪,隻得收拾行囊,負笈返歸故裏,京師之行,就此告終。而董曲江的生活,也因為這一係列的事件,泛起了層層漣漪,他開始更加深入地探尋那隱藏在京師夜晚背後的神秘世界,試圖解開那些關於狐仙與人的不解之謎……
廖姥傳奇:清名耀世,正道存心
在青縣的那方土地上,有一位令人敬重的廖姥,她本姓朱,是先太夫人的乳母,與這家族的緣分,猶如一條堅韌的紐帶,貫穿了歲月的長河。廖姥的一生,可謂命運多舛,在她年未三十之時,便遭遇了喪夫之痛。那是一場足以擊垮許多人的變故,然而,廖姥卻展現出了非凡的堅韌與決絕,她矢誌不再改嫁,將自己的後半生,全心全意地奉獻給了先太夫人一家。就這樣,她在這家族中默默相伴,直至生命的盡頭,享年九十有六。
廖姥生性嚴正,那股嚴肅與正直之氣,仿佛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深深地烙印在她的靈魂深處。無論是處理家族中的大小事務,還是麵對生活中的瑣碎細節,她皆一絲不苟,容不得半點馬虎與懈怠。每當遇到關乎家族利益、道德規範之事,她定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侃侃而談,與先太夫人據理力爭,那神情堅定,毫無懼色。先姚安公亦深知廖姥的為人,對她敬重有加,從不以尋常老媼的眼光看待她,而是將她視為家族中的一位重要長輩,家中眾人,包括餘及弟妹,自幼皆跟隨廖姥眠食起居。她就像一位無微不至的守護者,對我們的饑飽寒暑,皆體察得細致入微,關懷之情,猶如春日暖陽,時刻溫暖著我們的心。
然而,廖姥的嚴正並非所有人都能理解與接受。在那些仆婢眼中,她就像是一位嚴厲的監工,隻要稍有不循禮之處,便會遭到她的嗬禁。尤其是在約束仆婢方麵,她更是堅守原則,毫不留情。但凡有仆婢犯下過錯,無論大小,她定會嚴詞斥責,絕不姑息遷就。正因如此,仆婢們雖在表麵上對她敬畏有加,可在內心深處,卻無不暗暗懷恨。他們隻看到了廖姥的嚴厲,卻未能體會到她背後的良苦用心。
廖姥掌管著家中的鑰匙,那不僅僅是一把把金屬物件,更象征著她在家族中的責任與地位。她精心打理著庖廚之事,每一頓膳食的安排,每一個食材的選用,皆出自她的精心策劃。在她的操持下,家中一切皆井井有條,秩序井然。她做事公正無私,從不偏袒任何一方,亦不謀取絲毫私利。眾人雖對她心懷不滿,卻也因她的公正與威嚴,而無可奈何,隻能將那份不滿深埋心底,不敢輕易表露。
記得那一次,廖姥帶著一名童子,前往親串家通問拜訪。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他們踏上了路途。一路上,廖姥與童子有說有笑,童子天真無邪的話語,常常引得廖姥開懷大笑。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路途之中,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烏雲如墨汁般在天空中迅速蔓延開來。不一會兒,狂風唿嘯而起,緊接著,風雨驟至。那豆大的雨點,如箭般傾瀉而下,打得地麵塵土飛濺。廖姥心中一驚,急忙拉著童子,四處尋找避雨之處。在慌亂之中,他們發現了一座廢圃中的破屋。那屋子破舊不堪,牆壁斑駁,屋頂的瓦片也殘缺不全,但在這風雨交加之際,卻也成了他們唯一的避風港。
廖姥帶著童子匆匆走進破屋,屋內彌漫著一股潮濕發黴的氣息。他們找了個相對幹燥的角落坐下,聽著外麵風雨的肆虐聲,心中默默祈禱雨能盡快停歇。雨勢卻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反而越下越大,那雨滴敲打在屋頂和地麵上的滴答之聲,不絕於耳,仿佛是一首永不停歇的悲歌。
夜幕漸漸降臨,黑暗籠罩了整個世界。破屋內愈發顯得陰森寒冷,廖姥將童子緊緊地摟在懷中,試圖給他一些溫暖。就在這時,遙聞牆外人語傳來。一個聲音帶著些許埋怨說道:“我方投汝屋避雨,汝何以冒雨坐樹下?”緊接著,又聽到另一個聲音輕聲應道:“汝毋多言,廖家節婦在屋內。”言罷,四周便陷入了一片死寂,唯有風雨聲依舊在唿嘯。
那一夜,廖姥與童子在破屋中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風雨雖寒,卻未能冷卻廖姥心中的溫暖與堅定。她緊緊抱著童子,輕聲安慰著他,講述著一些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故事,讓童子在恐懼中漸漸平靜下來。
後來,童子偶然間將此事述於眾人。那些仆婢們聽聞之後,皆紛紛議論道:“人不近情,鬼亦惡而避之也。”他們以為廖姥的嚴厲與刻板,已經到了讓鬼魅都厭惡躲避的程度。嗟乎!鬼果惡而避之哉?實則大謬不然。廖姥一生堅守正道,心懷赤誠,那股正氣凜然之氣,猶如一道堅固的屏障,雖鬼魅亦不敢相侵。她的嚴厲,是對家族的負責,對道德規範的扞衛;她的嗬禁,是為了讓仆婢們能夠走上正途,懂得禮儀廉恥。然而,世間之人,多隻見其嚴正的表象,不解其內心深處的善良與慈愛,徒生誤解,實乃可悲可歎之事。
歲月悠悠,廖姥的故事在家族中流傳了下來,成為了一段不朽的傳奇。她的名字,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家族中後人前行的道路,讓人們懂得了在堅守正道的同時,亦要心懷善意與寬容,莫要被表象所迷惑,方能真正領悟人生的真諦。
棗樹奇妖:庭院秘影
在閻王廟街的那處庭院之中,汪閣學曉園開始了他的居住生活。庭院裏,有一棵棗樹,宛如一位古老的守護者,靜靜佇立。其樹幹粗壯,需數人合抱方能環繞,樹皮粗糙而皸裂,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枝葉則是繁茂無比,層層疊疊的葉片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翠綠的光澤,每至夏日,便如同一把巨大無比的綠傘,慷慨地遮蔽了庭院的一角,灑下一片清涼的綠蔭。
然而,每每月明之夕,這庭院中便會出現一番奇異的景象。月光如水,傾灑在棗樹的斜柯之上,總能看見一位紅衣女子垂足而坐。她身著一襲鮮豔奪目的紅衣,那紅色在月色的映襯下,顯得越發神秘而嫵媚。身姿婀娜多姿,曲線柔美,仿佛是上天精心雕琢的藝術品。麵容姣好,白皙的肌膚在月光下散發著淡淡的光暈,雙眸明亮而深邃,宛如夜空中閃爍的星辰,瓊鼻秀挺,紅唇微啟,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如瀑布般垂落身後。她靜靜地翹首向月,沉浸在那皎潔的月色之中,對周圍的一切都仿若渾然不覺,殊不顧及旁人的目光。
起初,汪曉園聽聞家中仆人提及此事,心中滿是好奇與疑惑,隻當是下人們的無稽之談。可當他親自在月夜目睹那女子的身影後,才知曉此事絕非虛妄。他曾試圖探尋這神秘女子的真相,於是安排了兩人,一人立在樹下,瞪大了眼睛仔細觀察,另一人則在室中,透過窗戶緊盯著樹下的動靜。室中的人分明瞧見樹下之人的手已經觸及那女子的足,可令人驚愕的是,樹下之人卻隻是一臉茫然,固無所睹,眼前唯見空空如也,唯有那棗樹的樹幹在月光下投下斑駁的影子。當眾人再次望向女子之時,下意識地俯視地上,隻見樹有影,而那女子竟無影,仿佛她並非真實存在於這個世間,而是來自另一個神秘的維度。
眾人驚愕之餘,對這詭異莫測的情況議論紛紛。有人壯著膽子,想要試探這女子究竟是何路神仙或是妖邪之物。他撿起地上的瓦石,朝著女子奮力投去,瓦石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卻如穿過虛空一般,毫無阻礙地飛過女子所在之處,直直地落在了遠處的草叢裏,驚起了幾隻夜宿的飛鳥。見此情形,眾人心中的恐懼更甚,但也有膽大者不肯罷休,竟拿來了銃。隨著一聲巨響,火光噴射而出,女子應聲散滅,瞬間化作一縷青煙嫋嫋升起。眾人緊張地盯著那青煙,大氣都不敢出。然煙焰一過,眾人揉揉眼睛,卻發現那女子旋即複現本形,依舊安然坐於枝頭,仿佛方才的攻擊對她毫無影響,她隻是輕輕拂了拂衣袖,仿佛在撣去那不存在的塵埃。
這宅子的主人無奈地說道,自買下這宅子起,便有這怪象。但好在此怪似乎並不為害於人,這麽多年來,也未曾聽聞有誰因她而遭遇不幸或災禍,故而眾人亦相安無事,隻是心中對這神秘女子始終懷著一份敬畏與忌憚。畢竟,夫木魅花妖,本就是世間所恆有之事。大抵多是變幻莫測,有的會幻化成各種形態,或為美貌的女子引誘路人,或為憨厚的老者騙取信任,誘人上當後便吸取其精魄;有的則會製造種種幻境,讓人深陷其中,擾人心神,使人在虛幻與現實之間迷失自我,最終精神崩潰。然此女卻獨獨不同,她隻是靜靜地不動不言,枯坐一枝之上,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殊莫明其故。她既不與眾人互動,也不主動製造麻煩,仿佛隻是一個孤獨的守望者,默默地守望著這庭院,守望著歲月的變遷。
汪曉園心中終究還是有所顧慮,盡管這女子並未有過加害之舉,但他總是擔憂哪一日這平靜會被打破,她會突然為患。在無數個輾轉反側的夜晚後,他毅然決定移居避之。他覺得,與其整日生活在這未知的恐懼與疑惑之中,不如遠離這是非之地,尋一處安寧之所。
後來,這庭院換了主人。新主人可不像汪曉園那般容忍這怪象的存在,他聽聞這棗樹妖靈的事情後,眉頭緊皺,心中暗自下定決心要徹底解決此事。於是,他雇來了工匠,準備伐樹。隨著斧鋸之聲在庭院中響起,那棵古老的棗樹緩緩倒下,枝葉在風中發出沙沙的哀鳴,仿佛在為自己的命運歎息。令人奇怪的是,自樹倒之後,那曾經困擾眾人許久的怪象竟就此絕跡。庭院之中,再無紅衣女子的身影出現,月光依舊灑下,隻是那曾經充滿神秘色彩的角落,如今隻剩下一片空曠與寂寥,仿佛一切都未曾發生過,所有的故事都隨著棗樹的倒下而被掩埋在了歲月的塵埃之中。但那曾經目睹過這一切的人們,心中卻永遠留下了一段難以忘懷的奇異記憶,成為他們在日後無數個夜晚閑聊時的神秘談資。
虱劫奇冤:命運的血償
在古老而廣袤的德州大地上,紀家莊宛如一顆遺世獨立的明珠,散發著古樸而神秘的氣息。這裏的人們,世世代代遵循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規律,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餘的長女,帶著對新生活的憧憬與期待,嫁入了紀家莊的盧氏家族。盧氏家族在莊中乃是名門望族,家族府邸高大宏偉,庭院深深,然而,就在這片看似平靜祥和的土地上,卻發生了一件令人毛骨悚然、匪夷所思的怪事。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金色的陽光灑在紀家莊的每一寸土地上,給整個村莊披上了一層溫暖的外衣。村中的溪流潺潺流淌,溪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中歡快地遊弋。溪邊的垂柳依依,細長的柳枝隨風輕舞,仿佛是大自然賦予這片土地的優美畫卷。然而,就在這如詩如畫的溪邊,卻出現了一幕令人揪心的場景。
莊中有一人,臥於溪畔,他的模樣狼狽至極。衣衫襤褸不堪,仿佛是被歲月和苦難無情地撕扯過,那破舊的衣服上,敗絮外露,隨著他微弱的唿吸輕輕晃動。他的麵容憔悴消瘦,眼神中透露出無盡的痛苦與絕望,口中不時發出痛苦的呻吟聲,那聲音在寧靜的溪邊迴蕩,顯得格外淒慘。
過往之人,行色匆匆的腳步被這痛苦的呻吟聲所吸引,紛紛駐足查看。隻見那人全身顫抖,身體蜷縮成一團,似乎在承受著巨大的折磨。當人們湊近仔細一看時,不禁被眼前的景象驚得倒吸一口涼氣。隻見他全身的毛孔之中,竟各有一虱。這些虱子密密麻麻地附著在他的身上,仿佛是一層令人作嘔的外殼。虱之喙皆向內,深深地刺入他的肌膚之中,後足緊緊鉤於敗絮之上,深入肌理,與他的身體緊密相連,不可輕易解下。
眾人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同情與憐憫,紛紛想要伸出援手,幫助他解除這痛苦的折磨。有人小心翼翼地試圖用手指去捏住虱子,將它們從那人的身上取下。然而,當手指剛剛觸碰到虱子時,那人便發出一陣撕心裂肺的慘叫,那聲音如同夜梟的啼鳴,令人膽戰心驚。眾人嚇得急忙縮迴手,麵麵相覷,皆束手無策。他們又嚐試用樹枝、樹葉等工具去挑動虱子,可是這些虱子仿佛與那人的身體融為一體,無論如何也無法撼動分毫。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人的痛苦愈發加劇。他的身體在地上不停地翻滾扭動,雙手瘋狂地抓撓著自己的身體,試圖減輕那鑽心的疼痛,然而卻無濟於事。他的指甲在皮膚上劃出一道道血痕,鮮血滲流而出,染紅了他破舊的衣衫,可他卻渾然不覺,隻是在痛苦的深淵中不斷掙紮。眾人圍在他的身邊,心急如焚,卻又無能為力,無奈之下,隻得坐視其在痛苦中掙紮死去。
此事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迅速在紀家莊傳開。整個村莊都被這詭異的事件所籠罩,人們在茶餘飯後,紛紛聚集在一起,議論紛紛。皆言此乃夙孽所報。或雲此人前世必是作惡多端,欠下了累累冤債,今生方遭此奇禍,以償前世之孽。有人猜測,他前世或許是一個殘忍的惡霸,欺壓百姓,無惡不作,所以今生才會受到如此殘酷的懲罰。也有人認為,他可能是一個背信棄義之人,辜負了他人的信任與情義,因此遭到了天道的報應。
在村莊的一角,幾位老者圍坐在一起,他們臉上的皺紋如同歲月的刻痕,深邃而凝重。其中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緩緩地搖了搖頭,說道:“這世間萬物,皆有因果輪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此人如今的遭遇,定是前世種下的惡果。”另一位老者則微微點頭,附和道:“是啊,想當年,莊裏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情。那是一個作惡多端的小偷,經常在夜裏潛入村民家中,偷取財物。後來,他突然失蹤了,等人們發現他時,他已經死在了村外的荒郊野嶺,全身被毒蛇咬傷,痛苦而亡。這便是天道的公正,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作惡之人。”
然而,在這些議論聲中,也有一些人對此表示懷疑。一位年輕的後生皺著眉頭說道:“這隻是我們的猜測而已,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他前世作惡。也許,這隻是一種罕見的疾病,或者是被某種邪惡的巫術所害。”他的話引起了眾人的一陣沉思,大家心中都明白,這其中的真相,終究無人能明。
在紀家莊的深處,有一座古老的廟宇。廟宇中香煙嫋嫋,供奉著各路神靈。一位身著道袍的道士,聽聞了此事後,神色凝重地來到了溪邊。他仔細地查看了那人死去的地方,口中念念有詞,似乎在與神靈溝通。良久,他緩緩地站起身來,對周圍的村民說道:“此乃不祥之兆,這虱災並非尋常之事。或許是有一股邪惡的力量在作祟,也或許真的是因果報應的顯現。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敬畏神靈,多行善事,以免遭受同樣的厄運。”
隨著道士的離去,這件事情在紀家莊的人們心中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謎團。日子一天天過去,村莊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但每當人們路過溪邊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個臥於溪畔、全身被虱折磨致死的可憐之人,心中湧起一股對命運無常的敬畏與感慨。而那隱藏在事件背後的真相,如同被迷霧籠罩的山峰,始終無人能夠攀登,成為了紀家莊曆史上一段神秘而又令人難忘的傳說,時刻提醒著人們,在這紛繁複雜的世間,要秉持善良之心,敬畏因果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