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滄州老街巷裏,曾住著一位名叫劉羽衝的奇人。他的名字如同被歲月的塵埃輕輕掩蓋,人們隻知其姓劉,羽衝是他的字,而其本名卻已佚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先高祖厚齋公在世時,常與他吟詩唱和,那是一段文人雅士間惺惺相惜的過往,如今也隻剩下殘垣斷壁般的迴憶,在家族的老人口中偶爾被提及。


    劉羽衝性格孤僻,宛如一顆遠離星辰的孤星,獨自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閃爍。他對古製情有獨鍾,癡迷的程度近乎癲狂,常常沉浸在那些古老的典章製度之中,不能自拔。在他眼中,古製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可旁人卻覺得他的想法迂闊得如同行走在雲端,不切實際,難以施行。


    有一次,他請來董天士作畫,請厚齋公題詩。那幅《秋林讀書》圖上,畫著一人孤獨地坐在秋樹根下,宛如一塊沉默的石頭,與周圍的世界毫無關聯。厚齋公題詩道:“兀坐秋樹根,塊然無與伍,不知讀何書,但見須眉古。隻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譜。”詩句裏滿是對劉羽衝的規勸之意,仿佛在輕輕搖醒一個沉醉在美夢中的人,提醒他不要被古製蒙蔽了雙眼,可劉羽衝卻隻是笑笑,並未放在心上。


    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一次偶然的機會,劉羽衝得到了一本古兵書。那泛黃的書頁仿佛散發著神秘的魔力,深深吸引著他。他如獲至寶,日夜伏在案頭研讀,直至把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刻入腦海。他深信自己已領悟了古兵書的精髓,自信滿滿地認為憑借此書,自己可統領十萬大軍,在沙場上縱橫馳騁,建立不朽功勳。


    恰在此時,當地遭遇土寇之亂。劉羽衝興奮不已,覺得大展身手的時機已到。他自籌資金,招募鄉兵,按照古兵書裏的陣法和策略,精心訓練這些未經戰陣的鄉民。然而,現實卻如同一盆冰冷的水,無情地澆滅了他心中的熾熱火焰。當與土寇交鋒時,他才發現,那些看似精妙的古陣法在實戰中漏洞百出,鄉兵們在敵人的衝擊下瞬間亂了陣腳,全線潰敗。劉羽衝自己也陷入絕境,險些被土寇擒獲。這一場慘敗,讓他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但他並未因此而清醒,反而認為是自己對古兵書的領悟還不夠深刻。


    不久之後,劉羽衝又得到了一本古水利書。他再次陷入了癡迷的狀態,如同一隻飛蛾撲向火焰,不顧後果地投入到對古水利書的研究之中。整整一年的時間,他足不出戶,日夜鑽研,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仿佛已經成為了一代治水大師,能夠讓千裏荒漠變成肥沃的良田。他精心繪製圖紙,詳細列出治水方案,滿懷期待地呈交給州官。州官也是個好事之人,被他的熱情和執著所打動,便同意讓他在一個小村莊試行他的水利計劃。


    劉羽衝滿懷激情地指揮著村民們挖溝修渠,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仿佛看到了未來的豐收景象。可就在溝渠剛剛挖成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水洶湧而至。由於他對當地的水文地理情況缺乏了解,沒有考慮到洪水的衝擊力和流向,那原本用來灌溉良田的溝渠,瞬間變成了洪水肆虐的通道。大水順著溝渠灌入村莊,村民們驚恐地四處奔逃,許多人險些被淹死。這場災難讓劉羽衝徹底陷入了絕望的深淵,他的心中充滿了困惑和痛苦,常常獨自一人在庭院中徘徊,口中不停地念叨著:“古人豈欺我哉!古人豈欺我哉!”那聲音在寂靜的庭院中迴蕩,仿佛是他對命運不公的呐喊,又像是對自己癡迷古製的自嘲。


    日複一日,他就這樣在痛苦和迷茫中掙紮,身體和精神逐漸被消磨。最終,他抑鬱成疾,一病不起,不久便離開了人世。他的離去就像一顆流星劃過夜空,隻留下了無盡的歎息和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


    此後,每當風清月白的夜晚,村裏的人們總會看到一個身影在劉羽衝的墓前徘徊。那是他的魂魄,依然保持著生前的模樣,孤獨地在鬆柏樹下搖首獨步。若有人靠近,側耳傾聽,便能聽到他口中喃喃自語的,仍是那六個字:“古人豈欺我哉!”那聲音在空曠的墓地裏迴蕩,透著一股深深的哀怨和不甘,讓人不禁毛骨悚然。若有人嘲笑他的癡傻,他便會悄然消失,隻留下一片寂靜和那在風中搖曳的鬆柏。


    時光流轉,朝代更迭,明朝末年的天空被一片陰霾所籠罩。魏忠賢,這個名字如同惡魔的代名詞,在史冊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惡行之惡劣,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魏忠賢的傳說,有人說他似乎預感到自己的末日即將來臨,暗中做了許多準備。據說他養了一頭騾子,此騾日行七百裏,是他為自己準備的逃生工具;還找了一個容貌與自己相似的人,企圖在關鍵時刻代替自己受死。後來在阜城尤家店,他真的利用這些準備,私自逃走了。


    然而,我卻覺得這些傳言不過是無稽之談。從天道的角度來看,如果神明的公義確實存在,像魏忠賢這樣作惡多端的人,絕不可能逃脫懲罰。他在世間犯下了滔天罪行,神的旨意怎會容他逍遙法外?從人事方麵分析,魏忠賢專擅朝政長達七年之久,他的容貌和惡行早已深入人心,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若他逃竄到舊黨家中,那些昔日與他有交情的小人,在他勢敗之時,怎會冒險收留他?恐怕隻會將他綁起來獻給朝廷,以求自保。若他躲到荒僻之地,在那些以耕牧為生的百姓中間,突然出現一個閹宦,容貌怪異,言語奇特,必然會引起眾人的警覺和懷疑,不出三日,必定會被發現。若他想遠遁到境外,與嚴世蕃通日本、仇鸞交諳達不同,魏忠賢並沒有這樣的海外關係。況且,山海阻隔,關津重重,他又能逃到哪裏去呢?


    想當年,建文帝下落不明,後世對此還充滿了疑惑和爭議。但建文帝在位時並無失德之舉,人心尚未背離,舊臣遺老們對他仍懷有思念之情。而燕王朱棣起兵篡位,屠戮忠良,為天下人所不齒,所以有人相助建文帝隱匿,也在情理之中。可魏忠賢呢?他的虐焰薰天,毒流四海,人人都對他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後快。在距離明朝滅亡還有十五年的時候,他又怎能在眾人的眼皮底下深藏不露呢?所以,對於他私遁的說法,我堅決不信。


    文安王嶽芳曾給我講述過一個故事。乾隆初年,縣學中突然雷霆大作,閃電如同赤練般環繞文廟,那電光在殿門前來迴閃爍,足有十餘次。訓導王著見狀,心中一驚,說道:“此中必有怪異之事。”於是,他不顧風雨,毅然走進文廟查看。隻見一隻巨大的蜈蚣伏在先師神位之上,那蜈蚣身形巨大,模樣猙獰。王著壯著膽子,用鉗子將蜈蚣夾出,扔到台階前。就在這時,一聲霹靂響起,蜈蚣被劈死,天空也隨之放晴。眾人上前查看,發現蜈蚣的背上竟然有朱書“魏忠賢”三個字。這個故事,我卻深信不疑,或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即使魏忠賢已死去多年,他的罪惡仍無法被掩蓋,最終以這樣一種奇特的方式被揭露於世,也算是給世人一個交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午夜奇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餘生不相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餘生不相聚並收藏午夜奇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