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而寧靜的獻縣,交河的及孺愛與青縣的張文甫,這兩位滿腹經綸的老儒,遠離塵世的喧囂,於此地開設學館,收徒授業。獻縣雖地處偏僻,卻似一方與世隔絕的淨土,民風淳樸得如同那潺潺流淌的溪流,未經絲毫汙染。當地的學子們,皆懷著對知識的熱切渴望,恭敬地聆聽著兩位先生的教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在這平凡的小鎮裏,過著平淡卻又極為充實的教學生活。


    一日夜晚,明月高懸,如水的月光輕柔地灑落在南村與北村之間那蜿蜒的小道上,仿佛為其鋪上了一層銀白的薄紗。及孺愛與張文甫因事外出,待辦完事踏上歸途時,天色已晚,路途顯得格外漫長。他們沿著小道緩緩前行,周圍是一片廣袤無垠的荒原,在月色的映照下,愈發顯得闃寂幽森。茂密的榛莽肆意生長,在夜風中輕輕搖曳,那影影綽綽的身姿,仿若隱藏著無數未知的暗影,正悄悄地窺視著這兩位夜行人。張文甫生性膽小,此刻,他的心中漸漸湧起一股莫名的怖意,那感覺如同冰冷的潮水,緩緩漫過心頭。他不由得停下腳步,神色緊張地向及孺愛提議道:“此處靠近墟墓,傳說中多有鬼魅出沒,夜色已深,我們還是速速返迴吧,不宜在此久留。”


    然而,張文甫的話音剛落,還未等及孺愛迴應,一位神秘的老人竟如鬼魅般悄然出現。隻見他拄著一根拐杖,步伐雖略顯遲緩,卻透著一種沉穩與淡定。老人身著一襲青衫,那衣衫在月光下泛著淡淡的光暈,顯得古樸而典雅。他麵容清瘦,卻精神矍鑠,雙眸深邃而明亮,仿佛蘊含著無盡的智慧與閱曆,眼神中透著一種令人難以言喻的深邃與睿智。老人緩緩走到二人麵前,微微作揖行禮,舉止間盡顯儒雅風範。隨後,他麵帶微笑,言辭溫和地開口說道:“世間哪有什麽鬼,難道二位未曾聽聞阮瞻之論嗎?你們身為儒者,飽讀聖賢之書,應當秉持理性與智慧,怎可輕易輕信釋氏那等妖妄之言。”


    及孺愛與張文甫聽聞老人之言,心中不禁微微一怔,他們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看到了一絲驚訝與好奇。二人皆是學識淵博之人,對阮瞻之論自然有所耳聞,卻未料到在這荒郊野外竟能聽到一位老者提及。於是,他們不由自主地被老人的話題所吸引,好奇心頓起。老人見二人有所動容,便微微抬起頭,目光深邃地望向遠方,繼而開始闡發程朱二氣屈伸之理。他的聲音沉穩有力,如洪鍾般在寂靜的荒原上迴蕩,每一個字都仿佛蘊含著千鈞之力。其闡述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猶如一條奔騰不息的江河,滔滔不絕。老人引經據典,從天地初開時那混沌未分的鴻蒙之氣說起,描繪了世間萬物如何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逐漸生成、演變與發展。他談及陰陽交感而生五行,五行變化而育萬物,又深入論及人性與道德的根源,如何在這天地之氣的滋養與約束下,形成了人們心中的善惡標準與倫理規範。及孺愛與張文甫聽得如癡如醉,他們沉浸在老人那淵博的學識與深刻的見解之中,不禁頻頻點頭首肯,對老人所闡述的宋儒之理深感欽佩。在這荒郊野外,月光之下,三人仿佛忘卻了時間與空間的存在,就這般圍繞著學問之道,你來我往,互抒己見,展開了一場深入而熱烈的討論。不知不覺間,他們竟一時疏忽,忘了詢問老人的姓名與來曆。


    正當三人談得熱火朝天、忘乎所以之時,遠處的道路上突然傳來一陣大車的轆轆聲。那聲音由遠及近,打破了夜的寂靜。眾人循聲望去,隻見數輛大車正緩緩駛來,車上的牛鐸隨著車輛的顛簸,發出清脆而有節奏的錚然之聲。老人聞得此聲,原本平靜祥和的神色微微一變,一抹不易察覺的憂慮瞬間掠過他的眼眸。他急忙輕輕振衣起身,向及孺愛與張文甫說道:“泉下之人,孤寂已久。若不是方才以無鬼之論留住二位,實難有此機會與你們暢聊至這般境地。如今,分別的時刻已然來臨,我也不便再隱瞞,實不相瞞,我乃泉下之鬼。今夜與二位相遇,實乃一場奇妙的機緣,請勿驚訝怪罪於我。”言罷,老人的身影在俯仰之間,竟如一陣輕煙般,倏地消失不見,隻留下及孺愛與張文甫二人呆立當場,驚愕得半晌無言。


    許久之後,及孺愛率先從震驚中迴過神來,他微微皺起眉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思索之色,緩緩開口說道:“此地向來少文士,我思來想去,唯有董空如先生之墓離此處較近。莫非……方才那老人,便是董空如先生的魂魄歸來?”張文甫聽聞此言,猶如醍醐灌頂,他心中也湧起同樣的猜測,當下不禁點頭稱是。二人望著老人消失的方向,心中對此次奇遇感慨萬千,同時,這前所未有的經曆也讓他們對鬼神之事有了全新的思考與認知。那曾經隻存在於傳說與典籍中的神秘世界,如今仿佛在他們眼前揭開了一角麵紗,露出了一絲令人捉摸不透的真容。


    此事之後,猶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在獻縣這個不大的地方泛起了層層漣漪。及孺愛與張文甫在授徒之餘,每當與周圍之人閑聊時,總會不由自主地提及那夜在荒原上的奇妙經曆。他們的講述繪聲繪色,充滿了神秘與奇幻的色彩,漸漸地,這件事如同長了翅膀一般,在獻縣的大街小巷迅速傳開。人們對此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有的人心存疑慮,認為這不過是兩位老儒編造的奇談怪論,隻為博人眼球;而有的人則深信不疑,對鬼神之事本就心懷敬畏,聽聞此事後,更是覺得世間神秘莫測,非人力所能盡知。甚至有好事者,好奇心作祟,按捺不住內心的衝動,結伴前往董空如先生的墓前探尋。他們在墓周圍仔細搜尋,期望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以證實那夜老人的身份。然而,一番折騰下來,卻一無所獲,並未發現任何異常之處。但即便如此,董空如先生的墓卻因這件事而成為了人們心中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所在,每當有人路過此處,總會忍不住投去好奇與敬畏的目光,腦海中浮現出那夜可能發生的奇異場景。


    及孺愛與張文甫並未因眾人的議論與探尋無果而停止對這件事的思考。他們心中的疑惑如同一團迷霧,愈發濃厚,亟待解開。於是,二人決定深入探究此事,力求揭開那神秘老人身份的真相。他們不辭辛勞,四處走訪,穿梭於獻縣的各個角落,尋找那些可能知曉當年董空如先生事跡的老人。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位年逾古稀、白發蒼蒼的老者口中,他們終於得到了一些有價值的線索。據這位老者迴憶,董空如先生生前的確是一位學識淵博、見解獨到的儒者,在當地頗負盛名。他一生癡迷於學問,對程朱理學更是有著深入的研究與獨特的見解。董空如先生為人豁達大度,心懷寬廣,平日裏最喜歡與友人相聚一堂,共同探討學問,常常一談便是至深夜,不知疲倦。及孺愛與張文甫聽聞這些關於董空如先生的事跡後,心中越發覺得那夜所遇的老人或許真的就是董空如先生的魂魄歸來。老人的言談舉止、淵博學識以及對程朱理學的深刻理解,皆與他們所聽聞的董空如先生形象極為契合。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冥冥之中指向了同一個答案,讓他們對自己的猜測更加堅信不疑。


    正當他們對老人身份的猜測逐漸傾向於董空如先生時,一日夜晚,及孺愛正在書館中專注地批改作業。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靜,唯有他手中的筆在紙上摩挲發出的輕微沙沙聲。突然,窗外傳來一陣輕微的吟誦聲,那聲音飄飄忽忽,似遠似近,仿佛從遙遠的天際傳來,又好似就在耳邊低語。及孺愛起初並未太過在意,隻以為是自己過於勞累而產生的幻聽。然而,那吟誦聲卻持續不斷,隱隱約約地鑽進他的耳朵。及孺愛心中不禁感到一絲詫異,他停下手中的筆,凝神細聽。這一聽,不禁讓他大驚失色,那吟誦的內容,竟然是那晚老人所論程朱二氣屈伸之理的語句。及孺愛霍然起身,神色緊張地快步走到窗前,猛地推開窗戶,向外張望。然而,窗外隻有那如水的月色靜靜地灑在荒原上,一切依舊是那般寂靜,空無一人。他的目光在黑暗中努力搜尋,卻看不到任何可疑的身影或跡象。那吟誦聲也在他開窗的瞬間戛然而止,仿佛從未出現過一般,隻留下及孺愛獨自站在窗前,心中充滿了疑惑與惶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午夜奇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餘生不相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餘生不相聚並收藏午夜奇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