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帝辛


    “商紂王帝辛是我見過的第一位稱得上是帝王級人物。不過,他這個帝王也隻是名義上號稱共主的帝王,並不是後來的皇帝。有人說紂王有一個高高的台子叫做鹿台,我親身上去過的,此言不虛。又有人說紂王有酒池肉林,我沒有見過。那個時代,天氣還算很暖和,肉都掛在樹上肯定要爛掉的,酒池也不方便保存酒,所以我看來肯定是胡說。有人還說紂王有個蛇蠍心腸的妃子叫做蘇妲己,是個狐狸精……呃,關於她麽,我隨後再說吧!”


    航船之中的阿幸翁十分悠緩地說:“雖然我以後陸續見過秦皇嬴政、漢皇劉邦、唐皇李世民和武則天,明皇朱元璋等等很多的皇帝,但是與帝辛的見麵,給我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


    有個知事的孩子就好奇問:“爺爺,是不是他們也是一年一年輪流當皇帝呢?”


    另外的孩子就問:“難道那些帝王不是十五歲沒爹沒娘的大哥哥嗎?”


    阿幸翁哈哈大笑,道:“自夏啟以來,君王都是家天下之法,所謂世襲。一個人呢,一旦當上皇帝就得要幹一輩子,除非他自己辭職讓給兒子幹。縱然現在滿清朝廷,也是一樣的。這可跟我們蘭芳國是不一樣的。你們當中有誰當過大民君的?”


    一個高而瘦的孩子站起來說:“爺爺,你記不得我了麽?倘若我們能迴到蘭芳國,明年就該我當皇帝、當大民君啦!”


    阿幸翁點點頭笑著說:“好哇,大民君,會有那麽一天的!”


    這一老一小這麽說,是有緣由的。那“蘭芳共和國”所施行的,是虛君共和製。其國中,立一大國會,叫做民舉會。民舉會由原來的蘭芳公司董事會轉變而成,民舉會握有國中最高之權力,隻負責兩件事:全民選舉和立民君。


    因蘭芳國製多有自己獨創,立國之初,需要與周遭乃至中原舊有的朝廷和王國打交道,不能太多刺激它們。所以,立國時的眾民議定,要令它好似一個傳統的王國一般。蘭芳國的大民君選取國中年滿十五歲不足十六歲的無父無母孤兒擔任,一年換一位,擔任國家名義上的君主。大民君住在民君宮中,民間俗稱叫做“魁蘭宮”或者“蘭宮”。由司禮監、司正監、司兵監這“三監”輔佐民君——當然,與中原的朝廷不一樣,三監裏可沒有太監,隻有可以結婚成家、學識淵博、德行高尚的執筆博士。他們協助小小民君完成禮儀性工作,司禮監負責內外禮儀,司正監負責溝通議會、政府,司兵監負責監督軍事。


    民舉會還設有一個選君院。選君院負責收養全國之孤兒,給予教育和管護。選君院設立八位佑師,負責教導這些孤兒,以備為君主之一年。八位佑師中年之最長者且德高望重者,為大佑師。阿幸翁在蘭芳國最後的一任職務,就是擔任民舉會選帝院大佑師之責,負責教育未來一年一任的小國家元首們。


    這些民君在退位後,即十六歲成年,獨立到蘭芳國中自主謀生,不再與蘭宮有任何瓜葛。他們或從軍,或從商,或做工。待到成家立業條件具備之日,如果有從政之誌,可以積極進取,參加有真正權力的民議院的議士之選,成為民議長,就會被授予“首輔”之勳。


    對於有野心和報複的青年人來說,更有吸引力的是,參與大統領之選。蘭芳國大統領是民眾眼中真正的國家元首,能當上大統領就受“攝政王”之勳,統領被民間俗稱為“蕙蘭台”或者“蕙台”的大統領院,組建院中五閣,即大統領的辦公室——琅琊閣;蘭芳國的安全、情報、及統領保衛部門——樞密閣,因其設計時有模仿大明朝錦衣衛的痕跡,民間俗稱的“錦蘭門”;長者顧問智囊團——白鹿閣;青年才俊顧問參謀團——青蓮閣;以及至關重要的政府機構,真正內閣——承樞閣。承樞閣由大統領指定的人選擔任,兼副統領職,並被民君授予“首相”之勳,算是真正入閣拜相。


    一般來說,擔任過民君的少年,在長大成人後,很想在蘭芳國教育體係——興文院鴻博科科舉中考中狀元,然後帶著狀元光環參與競選,擔任國中大統領。在蘭芳國民間的說法上,這叫“占三魁”,是莫大的榮耀。能做到這一點的,自然比中原考狀元還要難,蘭芳國立國以來隻有梁恩一人做到——他戰死在抵禦荷蘭人入侵之中。


    阿幸翁跟孩子們費力老大的力氣解釋他們心目中的“國君”與中原那些的國君有何不同。這些孩子生在蘭芳國,長在蘭芳國,雖然學習使用的仍然是中原之文字,但實質不通中原的生活和禮法很久了。阿幸翁不禁心中生出很多的擔憂來,船一靠岸,就是中原大清國,這幫孩子如果到此國中生活,又不知中原製度,恐怕是要兇多吉少。所以,他決心以他三千年的生活經曆為他們仔仔細細講述個明白:


    牧羊少年是被裝在籠子裏吊上鹿台宮的。在他被吊上鹿台之前,崇侯虎已經將其他的珠玉金銀珍寶進貢給了帝辛。帝辛見得奇珍異寶實在太多了,倒並不以為然,隻是叫宮人收到鹿台宮下的倉庫去。他正要和幾位重臣商量調兵遣將,起兵征討東夷叛商的諸部落之事。見崇侯虎在,也請他一並參謀參謀。畢竟崇侯虎世鎮西方,是帝辛頗為喜歡的諸侯王之一。


    經過前幾番的商討,帝辛已經初定了東征大軍的人數規模,乃是盡朝中精兵十五萬,起戰車八百乘,牛車千乘,戰馬五千匹,戰象五百頭,錢糧無數,百工巫醫無數。帝辛原本想再次親自出征,遭到了諸位貴族大臣的一致反對。


    最後,大家商討來商討去,初定由太師聞仲掛帥調度,遠征東夷,擺平一切叛逆,直抵大海邊。帝辛說:“不用諸位進諫,這次必定是餘一人在位時最後一征。一戰平海內,與各位共享太平!以後若再有事,就不是餘一人所能慮及的,且交兒孫去辦吧!”


    帝辛口中的“餘一人”,是商王一貫的自稱,常常出現在殷商的甲骨占卜辭中,意即天下為我一人所有。所有的大臣都頗為讚同“一人”這個出征方案。隻有少師比幹提出一點憂慮:“太師大軍出征後,朝歌兵力薄弱,會不會有什麽不測之憂?”


    帝辛說:“朝歌以及四周王畿,就算十五萬精兵抽走了。餘一人一聲令下,還能再起兵二十萬,北邊犬戎人已經被我大商收買,還有一個不怎麽肯臣服的有蘇國,國小地薄,量也沒膽子作大亂;南邊蠻苗跟我們隔著諸多江水,想殺到我朝歌,除非個個身上長出翅膀來;隻有西邊……”


    想到西邊,帝辛感到了隱隱的不安,忍不住把目光投向崇侯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少年幸之旅一牧野大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陶林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陶林先生並收藏少年幸之旅一牧野大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