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零八章 失心瘋
大漢:開局漢武帝流落荒島 作者:感歎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擔心唐奇安危的。
如衛青夫婦、李蔡、程不識、霍去病,乃至於小太子,都紛紛親自上門詢問,看唐奇是不是失心瘋了。
現在太學裏儒學道學殺紅了眼,其他各學派渾水摸魚,火氣都不小。
這個時候進去講學,不是引火燒身嘛!
還有視唐奇為眼中釘的。
譬如丞相公孫弘、長安令義縱等。
他們怎麽看唐奇怎麽礙眼,卻又礙於天子的態度不能直接搞事。
如今看唐奇自己“找死”,那當然是樂在其中,看熱鬧不嫌事大。
至於那些本該重視乃至於激動的,以儒士和黃老學派為代表的各家學派,卻都詭異的保持了安靜。
就像什麽事都不曾發生,唐奇講學不過是個謠言似的。
或者說,直到第一天講學的內容傳出來之前,他們都不會做出反應。
這也是唐奇隻是講書,並未做出開宗立派的做法,所以各家學派還能先觀察觀察,看看能不能將其收為己用。
處於風暴中心的太學,也在各家博士和先生們的控製下,保持了絕對的安靜和秩序。
不管外界怎麽想,十五日後的十一月十五。
唐奇的講學,正式開始。
正值初冬季節,微風有些刺骨。
然而一大早,太學用來宣講的水泥講壇周圍,就已經圍滿了人。
其中當然以太學生為主,還有些基層的年輕吏員。
除此之外,能眺望講壇的閣樓二層,也早已經人聲鼎沸。
有資格聚在這裏的,都是朝中二千石以上官員,和已經退休了專心學問的名家大學。
位置最好的閣樓外,更是被甲士層層包圍,讓人不敢直視。
不用想也知道,這定是當今天子親至!
“往年除了既定的日子外,陛下什麽時候來過太學?”
太學生們竊竊私語。
“上一次陛下來聽宣講,得是董大夫(董仲舒)作五經博士,為我等宣講天人之道的時候了吧?”
“可不是嘛,真是世風日下,連安定候這種沽名釣譽之輩,竟也能入我太學講學了!”
“足下這是什麽話,那《讀本》你不也買了嗎?”
“買是買了,在下承認其中所說的,確有值得參考之處。可說白了都是些奇技淫巧,簡直像是工匠之輩才讀的低賤之物,如何登得大雅之堂!”
“在下倒不這麽想,那《讀本》裏頭的用詞是詼諧了點,畫的小人也令人發笑,像是給小兒輩的閑書。但好好看看內容,卻也能有不小的收獲。”
“你不是學儒嗎,也看這種閑書?”
“學儒怎麽了,太子殿下能看,為何我等太學生不能看!”
“誒,快看快看,安定候好像到了!”
喧囂的人群頓時安靜下來,不約而同地看向門口。
正好看見唐奇在太學學官的陪同下,慢悠悠的朝講壇而來。
今日的唐奇穿著藏青色士子服,腰佩從邊郡凱旋時天子所賜的佩劍,頭戴玉冠,風度翩翩,見之令人眼睛一亮!
此前的唐奇要麽著朝服,要麽穿便於行動的武士服。
再就是戰場上所穿的盔甲。
在眾人麵前做書生打扮,還是第一次。
不得不感謝唐奇學霸了一輩子,之前服裝不對沒覺得,現在一穿上士人的“製服”,再有意把文化人的氣場散發出去。
加之高中、大學兩次的軍訓加成,唐奇的腰板挺得筆直,一舉一動都仿佛雕刻一般。
那效果,嘖!
簡直就像頭頂學霸光環buff,全身上下每個細胞仿佛都在宣言“老子無所不知”,所到之處眾人無不目瞪口呆。
這麽說吧。
就像是高三臨考的眾學渣,迎來了全班唯一考上清北的師兄師姐演講!
“這,這是唐大哥?!”
二樓閣樓上,霍去病差點噴出滿嘴的茶水,眼珠子都差點瞪出來。
他印象裏的唐大哥雖然能文能武,但就氣場來說,還是更偏向殺伐果斷的武將一點。
尤其平時那吊兒郎當的模樣,完全看不出是能著書立說的人。
現在看到唐奇這副做派,霍去病才不得不感慨,果然是能寫出《讀者》這樣神書的人,和一般讀書人就是不同!
小劉據則滿眼都是崇拜:“先生好厲害!”
劉徹和衛青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些許懷念。
仿佛約摸一年之前,仙島初遇之時的唐奇!
沐浴在各式各樣的目光下,唐奇緩緩登上水泥講壇,朝周圍做了個四方禮,姿態端莊,半點都不怯場。
讓許多暗藏不滿的老學究也不禁點頭。
光看這姿態,已然有了為人師表的模樣。
“今日,我給諸位講一個全新的概念,也是我師門傳承代代,祖祖輩輩治學的信念!”
唐奇擲地有聲,一句話就令人忍不住挺起脊背。
“它就叫——格物致知!”
嗯?
在場學儒之人,聞言不禁眼前一亮。
道、法、墨等學派之人,則忍不住皺起眉頭。
“格物致知”,此言一聽就出自於《禮記·太學》,其中記載的儒家治學理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中對前二者的解釋——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唐奇宣講學問,為何要用儒家典籍中的言論作為開篇?
還特地說是他師門代代傳承的治學理念。
莫非唐奇背後的師門,和儒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一時間,眾人浮想聯翩。
唐奇卻沒在意底下眾人的表情,繼續昂然道。
“物者,萬物也。格者,來也,至也。物至之時,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應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誠,意誠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齊,家齊而國理,國理而天下平。”
“此所謂——格物致知!”
一片寂靜。
短短一段話,其中信息量之大,就算是閣樓上如董仲舒、公孫弘等人,都不由得凝眉細思。
講壇上的唐奇也適時停頓,給眾人消化的空間。
他選擇“格物致知”來代替“科學”作為表示,不是沒有理由的。
畢竟有儒學的鋪墊在前,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
當然了,由於時代的紅利,“格物致知”究竟做何解,唐奇就要當仁不讓的做這個解釋之人了!
如衛青夫婦、李蔡、程不識、霍去病,乃至於小太子,都紛紛親自上門詢問,看唐奇是不是失心瘋了。
現在太學裏儒學道學殺紅了眼,其他各學派渾水摸魚,火氣都不小。
這個時候進去講學,不是引火燒身嘛!
還有視唐奇為眼中釘的。
譬如丞相公孫弘、長安令義縱等。
他們怎麽看唐奇怎麽礙眼,卻又礙於天子的態度不能直接搞事。
如今看唐奇自己“找死”,那當然是樂在其中,看熱鬧不嫌事大。
至於那些本該重視乃至於激動的,以儒士和黃老學派為代表的各家學派,卻都詭異的保持了安靜。
就像什麽事都不曾發生,唐奇講學不過是個謠言似的。
或者說,直到第一天講學的內容傳出來之前,他們都不會做出反應。
這也是唐奇隻是講書,並未做出開宗立派的做法,所以各家學派還能先觀察觀察,看看能不能將其收為己用。
處於風暴中心的太學,也在各家博士和先生們的控製下,保持了絕對的安靜和秩序。
不管外界怎麽想,十五日後的十一月十五。
唐奇的講學,正式開始。
正值初冬季節,微風有些刺骨。
然而一大早,太學用來宣講的水泥講壇周圍,就已經圍滿了人。
其中當然以太學生為主,還有些基層的年輕吏員。
除此之外,能眺望講壇的閣樓二層,也早已經人聲鼎沸。
有資格聚在這裏的,都是朝中二千石以上官員,和已經退休了專心學問的名家大學。
位置最好的閣樓外,更是被甲士層層包圍,讓人不敢直視。
不用想也知道,這定是當今天子親至!
“往年除了既定的日子外,陛下什麽時候來過太學?”
太學生們竊竊私語。
“上一次陛下來聽宣講,得是董大夫(董仲舒)作五經博士,為我等宣講天人之道的時候了吧?”
“可不是嘛,真是世風日下,連安定候這種沽名釣譽之輩,竟也能入我太學講學了!”
“足下這是什麽話,那《讀本》你不也買了嗎?”
“買是買了,在下承認其中所說的,確有值得參考之處。可說白了都是些奇技淫巧,簡直像是工匠之輩才讀的低賤之物,如何登得大雅之堂!”
“在下倒不這麽想,那《讀本》裏頭的用詞是詼諧了點,畫的小人也令人發笑,像是給小兒輩的閑書。但好好看看內容,卻也能有不小的收獲。”
“你不是學儒嗎,也看這種閑書?”
“學儒怎麽了,太子殿下能看,為何我等太學生不能看!”
“誒,快看快看,安定候好像到了!”
喧囂的人群頓時安靜下來,不約而同地看向門口。
正好看見唐奇在太學學官的陪同下,慢悠悠的朝講壇而來。
今日的唐奇穿著藏青色士子服,腰佩從邊郡凱旋時天子所賜的佩劍,頭戴玉冠,風度翩翩,見之令人眼睛一亮!
此前的唐奇要麽著朝服,要麽穿便於行動的武士服。
再就是戰場上所穿的盔甲。
在眾人麵前做書生打扮,還是第一次。
不得不感謝唐奇學霸了一輩子,之前服裝不對沒覺得,現在一穿上士人的“製服”,再有意把文化人的氣場散發出去。
加之高中、大學兩次的軍訓加成,唐奇的腰板挺得筆直,一舉一動都仿佛雕刻一般。
那效果,嘖!
簡直就像頭頂學霸光環buff,全身上下每個細胞仿佛都在宣言“老子無所不知”,所到之處眾人無不目瞪口呆。
這麽說吧。
就像是高三臨考的眾學渣,迎來了全班唯一考上清北的師兄師姐演講!
“這,這是唐大哥?!”
二樓閣樓上,霍去病差點噴出滿嘴的茶水,眼珠子都差點瞪出來。
他印象裏的唐大哥雖然能文能武,但就氣場來說,還是更偏向殺伐果斷的武將一點。
尤其平時那吊兒郎當的模樣,完全看不出是能著書立說的人。
現在看到唐奇這副做派,霍去病才不得不感慨,果然是能寫出《讀者》這樣神書的人,和一般讀書人就是不同!
小劉據則滿眼都是崇拜:“先生好厲害!”
劉徹和衛青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些許懷念。
仿佛約摸一年之前,仙島初遇之時的唐奇!
沐浴在各式各樣的目光下,唐奇緩緩登上水泥講壇,朝周圍做了個四方禮,姿態端莊,半點都不怯場。
讓許多暗藏不滿的老學究也不禁點頭。
光看這姿態,已然有了為人師表的模樣。
“今日,我給諸位講一個全新的概念,也是我師門傳承代代,祖祖輩輩治學的信念!”
唐奇擲地有聲,一句話就令人忍不住挺起脊背。
“它就叫——格物致知!”
嗯?
在場學儒之人,聞言不禁眼前一亮。
道、法、墨等學派之人,則忍不住皺起眉頭。
“格物致知”,此言一聽就出自於《禮記·太學》,其中記載的儒家治學理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中對前二者的解釋——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唐奇宣講學問,為何要用儒家典籍中的言論作為開篇?
還特地說是他師門代代傳承的治學理念。
莫非唐奇背後的師門,和儒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一時間,眾人浮想聯翩。
唐奇卻沒在意底下眾人的表情,繼續昂然道。
“物者,萬物也。格者,來也,至也。物至之時,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應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誠,意誠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齊,家齊而國理,國理而天下平。”
“此所謂——格物致知!”
一片寂靜。
短短一段話,其中信息量之大,就算是閣樓上如董仲舒、公孫弘等人,都不由得凝眉細思。
講壇上的唐奇也適時停頓,給眾人消化的空間。
他選擇“格物致知”來代替“科學”作為表示,不是沒有理由的。
畢竟有儒學的鋪墊在前,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
當然了,由於時代的紅利,“格物致知”究竟做何解,唐奇就要當仁不讓的做這個解釋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