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岩》主編黃興邦說,《天若有情》需要一個新的結尾,餘切是同意的。
原有的結局在文學上不夠震撼。
另外,他建議餘切學習《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
這是什麽意思?
比如,主角華弟死之後變成一條狗,這條狗瞧見了自己死後女朋友披著婚紗在高架橋上的奔跑,哭喊著,“華弟!”
“華弟!”
對於黃興邦的建議,餘切認為,此人沒有把天賦用在小說創作上是正確的。
把一個故事寫的悲,有很多種手法。
像是主角對悲慘現狀的無知:並未意識到自己處於可怕境地,但讀者卻掌握了比角色更多的信息,於是比角色更理解主角的悲慘境地。
主角對悲慘現狀平靜接受,甚至豁達樂觀。
主角充滿希望的做無用功,而他這種努力毫無意義,他與悲慘命運搏鬥中拚命要保住某件事物,該事物在不可抗力之下被剝奪,然而,最終卻離奇的被賜予給主角,而此時主角已經失去擁有的資格/能力。
原結局正是這種情況。兩人終於傾訴衷情,願意共結連理,隻是天人永隔,不再具備現實可能。
這樣的結局是具備美感的,並不多餘,但餘切還需要另一種悲,這種悲來自於強烈的蝴蝶效應:主角的一個不經意的行為,一個隨意的抉擇,卻極大的改變了之後的命運,造成巨大的遺憾或是悲慘結局。
這種悲劇當然是會產生的,而且是符合八十年代前的社會境況的,秩序的缺失來源於上一個秩序的崩潰,他們缺少合規的就業機會,因此訴諸於暴力。
希望在哪裏呢?
希望正是在已經恢複了的高考。
如果現在給華弟增加一個頭腦聰明,甚至於喜歡文學的人設,再加上他曾經想要報考大學的機械工程係,因為沒有名額而作罷,他赴死的時候,想的不僅有男女感情,還有在他幻夢裏麵,兩人曾一起討論文學的經曆。
人生的最後一刻,華弟夢見了自己上了學,寫了詩,學會了交際舞而非打架鬥毆,明白了力學而不是怎麽砸人的後腦勺,知道了做手工紙鶴而不是磨一把短刀,他將會捧著鮮花,在那裏,他如期等到了穿著婚紗的女朋友。
這比原先的結局更符合國情,起碼,餘切真的給了個方案。
去讀書吧,再也沒有這樣適合做題家的時代了。
新的《天若有情》結局即將出爐,餘切卻生了點小病,連綿不休的寫作讓他胸口直犯惡心,有一天在白天出來到馬路上,竟然有種恍若隔世之感。
他見到太陽了。
阿萊建議他,休息一天,找點樂子。
什麽樂子?
隔壁正在爭論《百年孤獨》這本書的內容,京城來的《人民文學》主編過來交流,他希望借助《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特色,為之後國內文學的創作指明方向。
去年,拉美文學大作《百年孤獨》奪得諾貝爾文學獎,震驚世界文壇。這部作品的獲獎,不僅僅是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個人榮譽,也鼓舞了整個亞非拉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創作者。
《百年孤獨》對中國作家的影響尤甚。“中國作家言必稱《百年孤獨》,言必稱魔幻,好像中國作家不讀這本書,在當時就沒有了話語權。”
一批後來成名的作家都承認,自己受到了馬爾克斯的影響。
很多文學青年也是一樣,以胳膊下夾一本《百年孤獨》為榮,作為文學層次達到檔次的標誌。
拉美文學研究專家在中央做一係列有關於外國文學的座談,有領導提到,“現在有很多朋友都向自己推薦這本書”,《百年孤獨》在當時的影響力,很快跨越了文學界。
各位肯定也看過《百年孤獨》或是類《百年孤獨》的句式:
“多年以後,麵對行刑隊,奧雷裏亞諾上校將會迴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阿萊告訴餘切:“中國文學,學習歐美,歐美文學卻在學習拉美,我們呢?是不是也該學習。要說這個‘魔幻現實主義’,中國是很多的,各種誌怪民俗都能當做創作素材,現在解放思想了,原先不能寫的,現在就能寫了。”
餘切碰到黃興邦,這人說了同樣的話:“魔幻現實主義可以指點我們接下來的創作。”
餘切來到討論會上,大家也正在為了《世界文學雜誌》上翻譯的第六章《百年孤獨》原文爭的麵紅耳赤,這讓餘切覺得荒唐。
一個說:“魔幻現實主義可以成為中國追趕世界文學的捷徑!”
另一個說:“中國人,要寫出自己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
不是哥們……你知道什麽是魔幻現實主義嗎?
因為,他們都沒有看過《百年孤獨》的原文,好比一群太監開會——無稽之談。
大陸最早的《百年孤獨》譯本出現在1984年,也就是明年,而且是俄語、英語的再譯版本,而原文是西語和葡語夾雜。
大陸目前所有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版權一直到2011年才獲得。九十年代馬爾克斯本人來大陸,發覺市場上到處都是自己未授權的盜版,大怒:“我死後的150年內,都不會授權中國大陸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獨》。”
而在今年,大陸所能接觸到的《百年孤獨》的全部內容,就是在馬爾克斯本人獲獎後幾位譯者在《世界文學雜誌》上臨時翻譯的第六章。
這正是現場所討論、所追逐的。
那是一部二十六萬字小說中的其中一章。
這本書發表後,到底有沒有替這個哥倫比亞人給過版權費,說實在的,餘切不那麽關注。但因為和馬爾克斯本人缺乏直接溝通,導致大陸實際發展的所謂“魔幻現實主義”,是一種自我想象的烏龍。
根據後人的考證和馬爾克斯本人的說法,“從來就沒有魔幻現實主義,隻有現實主義!”
餘切就這麽說了,於是,正在討論的會上一呆,大家都望過來。
原有的結局在文學上不夠震撼。
另外,他建議餘切學習《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
這是什麽意思?
比如,主角華弟死之後變成一條狗,這條狗瞧見了自己死後女朋友披著婚紗在高架橋上的奔跑,哭喊著,“華弟!”
“華弟!”
對於黃興邦的建議,餘切認為,此人沒有把天賦用在小說創作上是正確的。
把一個故事寫的悲,有很多種手法。
像是主角對悲慘現狀的無知:並未意識到自己處於可怕境地,但讀者卻掌握了比角色更多的信息,於是比角色更理解主角的悲慘境地。
主角對悲慘現狀平靜接受,甚至豁達樂觀。
主角充滿希望的做無用功,而他這種努力毫無意義,他與悲慘命運搏鬥中拚命要保住某件事物,該事物在不可抗力之下被剝奪,然而,最終卻離奇的被賜予給主角,而此時主角已經失去擁有的資格/能力。
原結局正是這種情況。兩人終於傾訴衷情,願意共結連理,隻是天人永隔,不再具備現實可能。
這樣的結局是具備美感的,並不多餘,但餘切還需要另一種悲,這種悲來自於強烈的蝴蝶效應:主角的一個不經意的行為,一個隨意的抉擇,卻極大的改變了之後的命運,造成巨大的遺憾或是悲慘結局。
這種悲劇當然是會產生的,而且是符合八十年代前的社會境況的,秩序的缺失來源於上一個秩序的崩潰,他們缺少合規的就業機會,因此訴諸於暴力。
希望在哪裏呢?
希望正是在已經恢複了的高考。
如果現在給華弟增加一個頭腦聰明,甚至於喜歡文學的人設,再加上他曾經想要報考大學的機械工程係,因為沒有名額而作罷,他赴死的時候,想的不僅有男女感情,還有在他幻夢裏麵,兩人曾一起討論文學的經曆。
人生的最後一刻,華弟夢見了自己上了學,寫了詩,學會了交際舞而非打架鬥毆,明白了力學而不是怎麽砸人的後腦勺,知道了做手工紙鶴而不是磨一把短刀,他將會捧著鮮花,在那裏,他如期等到了穿著婚紗的女朋友。
這比原先的結局更符合國情,起碼,餘切真的給了個方案。
去讀書吧,再也沒有這樣適合做題家的時代了。
新的《天若有情》結局即將出爐,餘切卻生了點小病,連綿不休的寫作讓他胸口直犯惡心,有一天在白天出來到馬路上,竟然有種恍若隔世之感。
他見到太陽了。
阿萊建議他,休息一天,找點樂子。
什麽樂子?
隔壁正在爭論《百年孤獨》這本書的內容,京城來的《人民文學》主編過來交流,他希望借助《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特色,為之後國內文學的創作指明方向。
去年,拉美文學大作《百年孤獨》奪得諾貝爾文學獎,震驚世界文壇。這部作品的獲獎,不僅僅是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個人榮譽,也鼓舞了整個亞非拉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創作者。
《百年孤獨》對中國作家的影響尤甚。“中國作家言必稱《百年孤獨》,言必稱魔幻,好像中國作家不讀這本書,在當時就沒有了話語權。”
一批後來成名的作家都承認,自己受到了馬爾克斯的影響。
很多文學青年也是一樣,以胳膊下夾一本《百年孤獨》為榮,作為文學層次達到檔次的標誌。
拉美文學研究專家在中央做一係列有關於外國文學的座談,有領導提到,“現在有很多朋友都向自己推薦這本書”,《百年孤獨》在當時的影響力,很快跨越了文學界。
各位肯定也看過《百年孤獨》或是類《百年孤獨》的句式:
“多年以後,麵對行刑隊,奧雷裏亞諾上校將會迴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阿萊告訴餘切:“中國文學,學習歐美,歐美文學卻在學習拉美,我們呢?是不是也該學習。要說這個‘魔幻現實主義’,中國是很多的,各種誌怪民俗都能當做創作素材,現在解放思想了,原先不能寫的,現在就能寫了。”
餘切碰到黃興邦,這人說了同樣的話:“魔幻現實主義可以指點我們接下來的創作。”
餘切來到討論會上,大家也正在為了《世界文學雜誌》上翻譯的第六章《百年孤獨》原文爭的麵紅耳赤,這讓餘切覺得荒唐。
一個說:“魔幻現實主義可以成為中國追趕世界文學的捷徑!”
另一個說:“中國人,要寫出自己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
不是哥們……你知道什麽是魔幻現實主義嗎?
因為,他們都沒有看過《百年孤獨》的原文,好比一群太監開會——無稽之談。
大陸最早的《百年孤獨》譯本出現在1984年,也就是明年,而且是俄語、英語的再譯版本,而原文是西語和葡語夾雜。
大陸目前所有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版權一直到2011年才獲得。九十年代馬爾克斯本人來大陸,發覺市場上到處都是自己未授權的盜版,大怒:“我死後的150年內,都不會授權中國大陸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獨》。”
而在今年,大陸所能接觸到的《百年孤獨》的全部內容,就是在馬爾克斯本人獲獎後幾位譯者在《世界文學雜誌》上臨時翻譯的第六章。
這正是現場所討論、所追逐的。
那是一部二十六萬字小說中的其中一章。
這本書發表後,到底有沒有替這個哥倫比亞人給過版權費,說實在的,餘切不那麽關注。但因為和馬爾克斯本人缺乏直接溝通,導致大陸實際發展的所謂“魔幻現實主義”,是一種自我想象的烏龍。
根據後人的考證和馬爾克斯本人的說法,“從來就沒有魔幻現實主義,隻有現實主義!”
餘切就這麽說了,於是,正在討論的會上一呆,大家都望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