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項羽離開宛城迴奪大梁,劉邦馬上也從宛城去滎陽,楚漢之間的戰線繼續在滎陽敖倉一帶拉鋸,這樣韓信就可以開始伐趙了。如果不做這一係列動作,項羽坐在彭城,韓信伐趙他就會去救趙,那兩線作戰的目的就達不成。
諸位看客會說,用得著搞的這麽複雜嗎?韓王信出兵潁川加上劉邦從滎陽出兵大梁滅魏,項羽一樣會乖乖的跑過來先打潁川接著打滎陽,韓信完全不用勞師遠征魏國,專心練兵即可。等項羽和劉邦接戰,他就可以去打趙國了。
這樣確實能達到調動西楚伐漢、給韓信製造機會伐趙的目的。隻是如此一來,首先項羽可直接經由水路進軍並運輸糧秣,行軍速度可以很快,漢軍伐魏若不順利,做不到速戰速決,則魏國難滅,隻能起到吸引項羽伐漢的作用。第二,這樣不如先吸引西楚軍攻南陽後再經很長的陸路行軍前往魏地、然後還要再攻滎陽這樣對西楚軍造成的傷亡、損耗、疲累作用大,有可能導致漢守滎陽的壓力大很多,更容易被西楚所破,不能給河北漢軍留出更多時間東進。
還有就是秦軍雲集於商武關的因素。雖說曹參來信說這是他的諫言以配合劉邦誘項羽南進,並不會發生秦軍奪南陽的情況,可誰說的準呢?就算曹參是一直在幫自己的兄弟所謀,劉邦也不能不防,所以這也等於他被胡亥綁架著必須執行誘使項羽來伐南陽的方略。
胡亥看上去是在幫劉邦下決心,其中隱含的目的則是警告劉邦老實點兒。雖然秦現在看似不關注山東局勢,可如果胡亥高興,就可以隨時讓劉邦先遭到滅頂之災。
既然你以稱臣換取秦的有限支持,那就先把稱臣的事情落實好。
當然劉邦也不是啥善良好人,你秦軍既然來了那就幫著給宛城減減壓唄,這也是讓西楚軍在與秦軍的互博中增加消耗的好法子。
_
韓信渡河拿下卷城後,隨即準備帶全軍直奔黃池,讓輜重水運分為兩部分,一小部分繞道南濟水去,在打下黃池後補充,一大部分進入鴻溝,為打大梁做準備。
讓他喜出望外的是斥侯來報說,黃池居然沒有魏軍!
這一來糧秣輜重可直接繞鴻溝,漢軍則可以直奔大梁了。
更重要的是,黃池距離大梁隻有不到四十裏,若魏軍在此駐守,正如魏王豹所言,可以與大梁遙相唿應,讓韓信總有後顧之憂。這下可好,柏植這個很白癡的建議一出,黃池根本不用去打了,圍攻大梁時在外的一個重要的掣肘因素就這麽消失了。
魏王豹最初的想法是好的,但就是耳朵根子軟,結果所有壓力最終都落在大梁城上,而且,一旦漢軍圍城他沒有就近的援兵!
漢軍的行動速度很快,就在酸棗、黃池和臨濟等地的守軍剛剛迴到大梁,漢軍也到了。
魏王豹在重新立足大梁後,對殘破的城垣下了一番死力氣進行修葺,所以當韓信來到大梁城外看了看,就決定要把魏軍引到城外陣戰才行。攻城,以四萬對四萬,大梁城內還有民壯可以協助守城,速勝的可能性太小了。
漢軍在大梁城的東西北三麵距城五裏紮下營盤,大梁麵向鴻溝的南麵沒有漢軍營。
隻休整了一夜漢軍就在第二日的日出時氣勢洶洶的衝到大梁城下開始三麵攻城。不過攻城軍並沒有什麽重型機械,雲梯車、衝城車都沒有,就連床弩也沒有!
所謂攻城,就是一幫幫一夥夥軍卒嚎叫著,抬著雲梯向著大梁衝鋒。當然了,當先的是持盾卒掩護著草袋卒往護城壕裏丟土袋,這個攻城步驟是不可少的。隻不過就是這些盾卒持的也不是大盾,連半人高都沒有,所以這些本該護住草袋卒的盾卒自己都被城上弩箭射倒了不少,填壕的進度慢到不可忍受。至於掩護攻城卒的箭陣,又距離城牆遠了點兒,那些箭射到城上對披甲卒都沒多少殺傷力,隻射傷了一些無甲輕卒及協助守城的青壯。
城頭觀戰的魏王豹哈哈大笑。
“看來漢軍急於攻城,其攻城器械都來不及製作。”柏植在魏王身邊搖著頭。
“孤想他們大概是一麵給孤施加壓力,一麵在營中趕製器械。現在就是虛張聲勢而已。”魏王豹笑過之後也在搖頭:“你看這些攻城的輕卒每麵城牆算上去也就不到五千。”
魏王豹像是突然想到了什麽,頓了一下。
“將軍植,立即從南門遣五千卒出城,西門也出五千卒,配合著先將這一麵的攻城卒趕殺。”魏王豹下了命令。
“大王,臣覺得漢軍不可能如此不堪,這顯然是大將軍信的誘敵之計,正要我魏軍出城好予以聚殲。”柏植一聽連忙勸諫。
“孤當然知道。攻擊西門敵,東門敵不及來援,北門敵要是來援我軍還可以繼續出北門擊敵。隻有後方敵軍來援才是威脅,不過我等在城頭上也能看到敵陣後方情況,一旦發現可以迅速收兵。”
魏軍南門軍先出,繞向西牆,接著西門大開也衝出一彪軍卒。城西漢卒似乎沒有預料到魏軍會出城交戰,在兩麵魏軍的夾擊下,慌亂得在後陣弩陣的掩護掉頭就跑。但後方弩陣也不過兩千卒,擋不住兩麵來敵,所以很快連弩陣卒都崩潰了。
在這一出其不意的攻擊下,不但西門漢卒潰散,連北門和東門的攻城漢軍都立即收縮後退,停止了攻城。
當日,魏軍大獲全勝。
第二日,漢軍又來了。依舊是東西北三麵攻城,隻不過東西兩麵人員增加到每麵牆八千左右,專門有三千卒針對南門方向進行防禦。攻城器械一如昨日,並沒有什麽改觀。
魏王豹在城頭上看著直搖頭:“看來這支漢軍的戰力不強,或許是新征募並未經過太多陣練之卒。可能是漢王敗於彭城之後接著又被項王攻打滎陽一線,兵力消耗太大,新卒太多。”
“大王,臣在上黨與韓信漢軍交戰時,漢軍比魏軍要強很多。臣總覺得現在這漢軍的表現是有問題的。”
柏植是被漢軍從上黨趕迴來的,當時韓信所帶領的漢軍之強橫他是深有體會。可眼下仍然是由韓信領軍,可這支漢軍比打上黨的漢軍差得不是一點半點,這讓他非常疑惑,總感覺韓信在誘敵。
魏王豹不以為意:“孤記得還是你曾經奏報過,漢王在項王伐漢後奪韓信的河北漢卒充實河南郡。現在這支漢軍的戰力說明,這些卒應是韓信後又再征募的。”
他捋著胡子思考了一會兒:“今日攻擊東門漢軍,仍由南門側擊。不過既然漢軍加強了防禦箭陣,那今日兩門各出八千卒。”
這一日漢軍的表現比昨日強一些,魏軍一出,填壕的盾卒和草袋卒立即後退,隨即與後方的弩卒組成了兩個方陣,不似昨日的慌亂。但隨著魏軍從兩個方向列陣衝擊,漢軍的方陣堅持了不到一個時辰就又慢慢呈現出了不支的跡象。幸好此時從漢軍東、北兩個方向都遠遠的出現了援軍,魏王豹及時下令收兵,才避免了漢軍兩方陣的再次崩潰。
接著,三麵的漢軍都停止了攻城,還不到午時就草草收兵迴營。
迴到王宮的魏王豹與將軍柏植卻因此發生了一場小爭執。魏王豹認為既然漢軍力弱,不如索性出城與漢軍陣戰。但柏植心存憂慮,總是在腦海裏浮現出在上黨被漢軍打得無還手之力的場麵,所以不讚同自家大王的想法,並以當年魏王咎時魏齊聯軍在臨濟城下列陣被秦銳打得大敗、連齊王田儋都戰死在陣中的前車之鑒勸諫魏王豹。
最後魏王豹退了半步,決定第三日用一萬五千卒出北門列陣與北麵漢軍進行一次陣戰作為試探。這樣就算這萬五卒都丟了,城內還有近二萬五千卒和數萬青壯,也能守住大梁。
第三日,三營漢軍剛剛出營,離城還有二裏多,就隻見大梁北門大開,魏軍滾滾而出,背城列為三個方陣。城頭上排出床弩,也是戰卒林立,旗幡招展。
正對北門的漢軍本來仍是八千卒的規模,看到魏軍擺出的陣勢,距離四百步時就止住了腳步。接著眼見數匹快馬分左右向東西兩麵也已出營的漢軍方向飛奔而去。
魏王豹站在北城門樓上觀陣,不斷有人來報:“大王,西麵漢軍大部轉向北城,隻留有千人在西門外結陣監視。”“大王,東麵漢軍留千卒,其餘轉向北門方向。”
少頃,他看到從東西兩個方向兩股漢軍與北麵漢軍會合,接著也布成三個方陣,隻是在方陣後麵又有一個千卒左右的小陣。布陣完成後,漢軍又開始向前整齊的移動。
“看來那個韓信就在後麵小陣中。”魏王豹自言自語著。
兩軍接近到二百步左右,漢軍首先發動弩攻,鋪天蓋地的箭矢飛向魏軍陣。魏陣中急促的金鐵交鳴聲起,大盾立即斜著舉起遮蔽。
“床弩擊發。”隨著城頭軍令,排布在北城牆上的二十幾架床弩一陣嘣嘣之聲,一排大箭唿嘯著飛出,將漢軍陣犁出了道道的血溝。
隨著床弩攻擊,魏軍放下大盾,蜂群一般的箭矢也拋射而出。
漢軍陣中也推出了十架左右的床弩,向魏陣射出大箭。隨著大箭,漢陣再次拋射弩箭陣,並開始快步向前推進。
魏王豹笑笑:“漢軍終於做出了幾架床弩。”
在他高居城上的角度看,兩軍雖然尚未直接接觸,但從遠程攻擊的角度上,魏軍的城上床弩和城下弩陣的打擊效果似乎更勝一籌,這讓他的信心又增加了幾分。
幾輪箭陣交互之後,漢軍陣終於與魏軍陣撞在了一起。先是長矛互搏,兩軍都盡力穩住陣線,以長矛互刺,不時有前線矛卒倒下,第二排立即有人頂上缺口。雙方謹慎的都不做過大的前突,以免破壞陣線。
隨著魏陣中一陣鼓響,魏軍第一陣線貼地滾出一群持劍卒,砍向隻顧著上方的漢卒下三路,漢軍陣線登時一片慌亂。一線矛卒被砍倒不少,其他人向後閃避時又撞上第二排矛卒,讓整個陣線變得不再整齊。
漢軍後方號角響起,三個方陣都開始後退,與魏陣短暫的脫離了接觸。魏軍也不趁勢進擊,顯然陣中指揮的柏植認為漢軍雖退,但方陣依然厚實,非進擊之機。
漢陣也隻後退了不到二十步,一線矛卒忽然在號角聲中下蹲,露出後麵三排弩卒。魏陣顯然也料到這種情況,在漢陣後退時陣線上就換上了大盾卒。漢弩一發,魏盾上舉,遮住了大部分箭矢。
漢軍箭陣一出,盾卒也立即換到一線防備魏陣箭擊。隻是魏軍並未使用弩陣,漢軍也借此穩住了陣線,矛卒再次向前,開始了再一次的衝擊。
……
“大王,今日兩軍陣戰,漢軍的戰力相比昨日又有所提升,但依舊不如我軍。從雙方傷亡看,漢軍應比魏軍要高一到二成。”柏植勝了這場陣戰,帶著一絲興奮上了城頭,和魏王豹一起看著遠方漢軍歸營的背影。
“這隻能說明,這些漢卒確實是以征募的新卒為主,臨陣的處置能力不足。”魏王豹雖也麵帶喜意,但隱隱的還有一絲憂色:“不過柏將軍既然感覺到漢軍戰力的提升,那是不是說明韓信也在通過這幾日的攻城與陣戰,在戰場上實練他的新卒呢?”
“有這個可能性。”柏植的興奮之情慢慢消失了,也如魏王豹一般掛出了憂慮之色:“隻是臣還是擔憂這是韓信的圈套,就如孫臏增兵減灶之計,漢軍用戰力緩慢提升的方式誘惑我軍破釜沉舟與其決戰。”
魏王豹本來心裏想的就是因擔心漢軍戰力提升,不如趁現在還打得過他們,不妨來一場決戰。可聽柏植這麽一說,他又開始猶豫了。
“大王,現在漢軍隻有這四萬卒來侵我大魏,其他漢軍因項王伐南陽圍困了漢王,所以韓信應沒有增兵的可能。”柏植就怕魏王豹頭腦一熱想通過一次決戰把漢軍趕走,要真的落入漢軍陷阱那就萬劫不複了:“臣認為不如堅守大梁,也不再與漢軍陣戰。項王若知漢軍伐魏,至少應會將韓地楚軍調來援我,那樣韓信在兵力上也會處於弱勢了。”
“可若如此,待漢軍攻城器械完備,大梁就會受到很大的威脅。”魏王豹內心中頗為掙紮。
“無妨,可以用軍卒為骨、壯夫為肉進行城防,這樣也能保證軍力不會因守城而傷亡太大。”
“就依卿議。”魏王豹因為有項羽會來援助自己的期冀,也就放下了和漢軍拚命的想法。
後一日,漢軍沒有攻城,魏國君臣認為是前一日陣戰把漢軍打得太慘了,心裏挺高興。
再後一連三日,漢軍依舊沒有攻城,魏王豹的心裏開始不踏實了,忙命柏植從沒有漢軍營的南門派出斥侯進行遠探。
派出往探三個漢營的斥侯都迴來報稱,遠觀漢營有大木運入,應該還是在製作攻城器械。這讓魏王豹踏實了一些,於是又派出兩伍斥侯分別沿鴻溝上下查探三十裏,看漢軍是否通過鴻溝運輸糧秣輜重,到了什麽位置。
然後,這十個沿鴻溝探查的斥侯居然憑空消失了,無一人迴返。
魏王豹立即警惕起來,漢軍在鴻溝方向有問題!
也不怪魏王豹緊張,當年秦滅魏之戰時,王賁決鴻溝水淹堅城大梁是魏國最終失敗的主因,當時的大梁城高牆厚,大水淹了三個月才泡垮。
可現在的大梁遠不如那時堅固,魏王豹定都大梁時城牆一片殘破,雖經努力修葺,畢竟時日尚短,有些城牆段並不穩固,用人攻城還扛得住,要是再次泡水,恐怕用不了半個月就垮了。
魏軍立即加派斥侯,鴻溝上下兩方向都派了五十個斥侯,有騎馬公開查探的,也有潛蹤匿跡偷偷摸摸的。最後騎馬斥侯再次全軍覆沒無一人迴返,偷摸去的斥侯則迴來了幾個,帶迴了讓魏國君臣心驚肉跳的消息:漢軍在鴻溝上下都在築壩,並在麵向大梁的方向開溝,看樣子隻需要再有幾天就可完成。
上遊築壩是為了蓄水,下遊築壩則是為了攔水,把上遊蓄起來的大水導向大梁方向。
這一下魏王豹和柏植的意見立即就統一了:不能讓漢軍的水壩築成,必須派兵去破壞。
在派出斥侯的第四日,天色剛剛破曉,大梁的西門大開,兩萬魏軍出城整軍為兩隊,一隊沿鴻溝往上遊行進,一隊直衝漢軍西營,目的是擋住漢軍可能會對鴻溝上遊水壩方向的支持。大梁南門也出兵八千,目標是擋水壩和向大梁開溝的方向。
_
漢軍北營望樓,韓信咧開嘴樂了:“這個魏王終於上當啦。”
他手中隻有四萬卒,並不比魏軍多幾個,要是攻城就會曠日持久,完全達不到速決的目的,所以引魏軍出城陣戰而殲之是他的核心方略。可因為魏王咎在臨濟與齊軍合為聯軍陣戰秦軍時,被章邯打得太慘坐下了病,加上魏王豹有項羽這個後盾,所以把他引出來並不容易。
韓信並不認為通過幾次陣戰不斷增加漢軍表現出來的戰力就能引出魏軍,這些是做鋪墊的,讓魏王豹留下漢軍不如魏軍的深刻印象就夠了。
能引出魏軍的關鍵就是魏國的切膚之痛:水淹大梁。
漢軍做出決水淹城的架勢觸發了魏國君臣最大的心理恐懼,再加上之前植入其心中“漢軍戰力不如魏軍”的潛意識,才能讓他們下定決心調兵出城。
韓信不慌不忙的走下望樓,迴到大帳開始傳令。
_
後麵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出南門的八千魏軍尚未到鴻溝邊,漢軍東營的五千卒已經截斷了他們迴城的後路,東營的另外一萬卒則列陣推進,箭如飛蝗,把他們向城西方向驅趕。攻擊漢軍西營的魏軍也遭遇了極大的抵抗。至於往鴻溝上遊進發的魏軍沒走出數裏就發現側麵出現了大股漢軍,急忙掉頭迴返。
三股魏軍共二萬八千卒,就這樣匯聚到了漢軍西營到大梁城之間,匆忙的組成了三個品字形方陣,一方陣打頭,兩方陣壓後,向大梁城方向運動。
然而這四裏多地的距離就如同天塹一般。
因為此刻東營繞南城而來的一萬五千卒漢軍擋在中途開始列陣,嚇迴了去鴻溝上遊魏軍的北營漢軍,也在迅速從北側繞過魏軍到東營漢軍的側翼,結陣融入。剛剛拚死抵抗的西營漢軍則出營形成了三個方陣,向魏軍陣擠壓過來。
韓信既然一開始就已經製定好了圍殲魏軍的方略,所以在手下四萬兵力部署上,位於大梁東西兩營各駐有一萬五千卒,看似主攻方向的北營卻隻配備了萬卒。
出城魏軍在大梁西的曠野裏被漢軍從東西兩麵圍了上來,東麵漢軍更是足有二萬五千卒,結成了五個方陣在魏軍和大梁之間立起了一道厚實的人牆,向大梁方向的打頭魏軍方陣隻有萬卒顯然無法攻破漢軍陣線,隻好再次變陣。魏軍的訓練還未強到行進間變陣的程度,隻能停下來變為六個方陣,東西兩麵都是三方陣分別抵禦漢軍。
出城魏軍自是由柏植統領,魏王豹仍在西城的城頭上“觀敵了陣”。當他接到南城頭報告說那邊的魏軍被東麵的漢軍趕向西城,自己也看到去上遊的魏軍返迴,馬上就明白自己已經落入圈套。
魏王豹雖然在戰策上總是拿不定主意,但在打仗上卻也不畏手畏腳,立即決定召集城內現有兵力出西城,把城外魏軍接應迴來。
此刻城內的魏軍隻剩萬卒,但魏王豹毫不猶豫的下令調集七千卒,準備從西門衝去。
城內魏軍因為需要守城,都分散在四麵城牆上下,因此魏王豹要把他們調動到西門附近集中就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就在這段時間內,擋住出城魏軍迴返的東、北兩營的漢軍的五個方陣也完成了調整,兩方陣麵向大梁,另外三陣配合西營漢軍把停下變陣的城外魏軍夾在了中間合圍起來。
諸位看客會說,用得著搞的這麽複雜嗎?韓王信出兵潁川加上劉邦從滎陽出兵大梁滅魏,項羽一樣會乖乖的跑過來先打潁川接著打滎陽,韓信完全不用勞師遠征魏國,專心練兵即可。等項羽和劉邦接戰,他就可以去打趙國了。
這樣確實能達到調動西楚伐漢、給韓信製造機會伐趙的目的。隻是如此一來,首先項羽可直接經由水路進軍並運輸糧秣,行軍速度可以很快,漢軍伐魏若不順利,做不到速戰速決,則魏國難滅,隻能起到吸引項羽伐漢的作用。第二,這樣不如先吸引西楚軍攻南陽後再經很長的陸路行軍前往魏地、然後還要再攻滎陽這樣對西楚軍造成的傷亡、損耗、疲累作用大,有可能導致漢守滎陽的壓力大很多,更容易被西楚所破,不能給河北漢軍留出更多時間東進。
還有就是秦軍雲集於商武關的因素。雖說曹參來信說這是他的諫言以配合劉邦誘項羽南進,並不會發生秦軍奪南陽的情況,可誰說的準呢?就算曹參是一直在幫自己的兄弟所謀,劉邦也不能不防,所以這也等於他被胡亥綁架著必須執行誘使項羽來伐南陽的方略。
胡亥看上去是在幫劉邦下決心,其中隱含的目的則是警告劉邦老實點兒。雖然秦現在看似不關注山東局勢,可如果胡亥高興,就可以隨時讓劉邦先遭到滅頂之災。
既然你以稱臣換取秦的有限支持,那就先把稱臣的事情落實好。
當然劉邦也不是啥善良好人,你秦軍既然來了那就幫著給宛城減減壓唄,這也是讓西楚軍在與秦軍的互博中增加消耗的好法子。
_
韓信渡河拿下卷城後,隨即準備帶全軍直奔黃池,讓輜重水運分為兩部分,一小部分繞道南濟水去,在打下黃池後補充,一大部分進入鴻溝,為打大梁做準備。
讓他喜出望外的是斥侯來報說,黃池居然沒有魏軍!
這一來糧秣輜重可直接繞鴻溝,漢軍則可以直奔大梁了。
更重要的是,黃池距離大梁隻有不到四十裏,若魏軍在此駐守,正如魏王豹所言,可以與大梁遙相唿應,讓韓信總有後顧之憂。這下可好,柏植這個很白癡的建議一出,黃池根本不用去打了,圍攻大梁時在外的一個重要的掣肘因素就這麽消失了。
魏王豹最初的想法是好的,但就是耳朵根子軟,結果所有壓力最終都落在大梁城上,而且,一旦漢軍圍城他沒有就近的援兵!
漢軍的行動速度很快,就在酸棗、黃池和臨濟等地的守軍剛剛迴到大梁,漢軍也到了。
魏王豹在重新立足大梁後,對殘破的城垣下了一番死力氣進行修葺,所以當韓信來到大梁城外看了看,就決定要把魏軍引到城外陣戰才行。攻城,以四萬對四萬,大梁城內還有民壯可以協助守城,速勝的可能性太小了。
漢軍在大梁城的東西北三麵距城五裏紮下營盤,大梁麵向鴻溝的南麵沒有漢軍營。
隻休整了一夜漢軍就在第二日的日出時氣勢洶洶的衝到大梁城下開始三麵攻城。不過攻城軍並沒有什麽重型機械,雲梯車、衝城車都沒有,就連床弩也沒有!
所謂攻城,就是一幫幫一夥夥軍卒嚎叫著,抬著雲梯向著大梁衝鋒。當然了,當先的是持盾卒掩護著草袋卒往護城壕裏丟土袋,這個攻城步驟是不可少的。隻不過就是這些盾卒持的也不是大盾,連半人高都沒有,所以這些本該護住草袋卒的盾卒自己都被城上弩箭射倒了不少,填壕的進度慢到不可忍受。至於掩護攻城卒的箭陣,又距離城牆遠了點兒,那些箭射到城上對披甲卒都沒多少殺傷力,隻射傷了一些無甲輕卒及協助守城的青壯。
城頭觀戰的魏王豹哈哈大笑。
“看來漢軍急於攻城,其攻城器械都來不及製作。”柏植在魏王身邊搖著頭。
“孤想他們大概是一麵給孤施加壓力,一麵在營中趕製器械。現在就是虛張聲勢而已。”魏王豹笑過之後也在搖頭:“你看這些攻城的輕卒每麵城牆算上去也就不到五千。”
魏王豹像是突然想到了什麽,頓了一下。
“將軍植,立即從南門遣五千卒出城,西門也出五千卒,配合著先將這一麵的攻城卒趕殺。”魏王豹下了命令。
“大王,臣覺得漢軍不可能如此不堪,這顯然是大將軍信的誘敵之計,正要我魏軍出城好予以聚殲。”柏植一聽連忙勸諫。
“孤當然知道。攻擊西門敵,東門敵不及來援,北門敵要是來援我軍還可以繼續出北門擊敵。隻有後方敵軍來援才是威脅,不過我等在城頭上也能看到敵陣後方情況,一旦發現可以迅速收兵。”
魏軍南門軍先出,繞向西牆,接著西門大開也衝出一彪軍卒。城西漢卒似乎沒有預料到魏軍會出城交戰,在兩麵魏軍的夾擊下,慌亂得在後陣弩陣的掩護掉頭就跑。但後方弩陣也不過兩千卒,擋不住兩麵來敵,所以很快連弩陣卒都崩潰了。
在這一出其不意的攻擊下,不但西門漢卒潰散,連北門和東門的攻城漢軍都立即收縮後退,停止了攻城。
當日,魏軍大獲全勝。
第二日,漢軍又來了。依舊是東西北三麵攻城,隻不過東西兩麵人員增加到每麵牆八千左右,專門有三千卒針對南門方向進行防禦。攻城器械一如昨日,並沒有什麽改觀。
魏王豹在城頭上看著直搖頭:“看來這支漢軍的戰力不強,或許是新征募並未經過太多陣練之卒。可能是漢王敗於彭城之後接著又被項王攻打滎陽一線,兵力消耗太大,新卒太多。”
“大王,臣在上黨與韓信漢軍交戰時,漢軍比魏軍要強很多。臣總覺得現在這漢軍的表現是有問題的。”
柏植是被漢軍從上黨趕迴來的,當時韓信所帶領的漢軍之強橫他是深有體會。可眼下仍然是由韓信領軍,可這支漢軍比打上黨的漢軍差得不是一點半點,這讓他非常疑惑,總感覺韓信在誘敵。
魏王豹不以為意:“孤記得還是你曾經奏報過,漢王在項王伐漢後奪韓信的河北漢卒充實河南郡。現在這支漢軍的戰力說明,這些卒應是韓信後又再征募的。”
他捋著胡子思考了一會兒:“今日攻擊東門漢軍,仍由南門側擊。不過既然漢軍加強了防禦箭陣,那今日兩門各出八千卒。”
這一日漢軍的表現比昨日強一些,魏軍一出,填壕的盾卒和草袋卒立即後退,隨即與後方的弩卒組成了兩個方陣,不似昨日的慌亂。但隨著魏軍從兩個方向列陣衝擊,漢軍的方陣堅持了不到一個時辰就又慢慢呈現出了不支的跡象。幸好此時從漢軍東、北兩個方向都遠遠的出現了援軍,魏王豹及時下令收兵,才避免了漢軍兩方陣的再次崩潰。
接著,三麵的漢軍都停止了攻城,還不到午時就草草收兵迴營。
迴到王宮的魏王豹與將軍柏植卻因此發生了一場小爭執。魏王豹認為既然漢軍力弱,不如索性出城與漢軍陣戰。但柏植心存憂慮,總是在腦海裏浮現出在上黨被漢軍打得無還手之力的場麵,所以不讚同自家大王的想法,並以當年魏王咎時魏齊聯軍在臨濟城下列陣被秦銳打得大敗、連齊王田儋都戰死在陣中的前車之鑒勸諫魏王豹。
最後魏王豹退了半步,決定第三日用一萬五千卒出北門列陣與北麵漢軍進行一次陣戰作為試探。這樣就算這萬五卒都丟了,城內還有近二萬五千卒和數萬青壯,也能守住大梁。
第三日,三營漢軍剛剛出營,離城還有二裏多,就隻見大梁北門大開,魏軍滾滾而出,背城列為三個方陣。城頭上排出床弩,也是戰卒林立,旗幡招展。
正對北門的漢軍本來仍是八千卒的規模,看到魏軍擺出的陣勢,距離四百步時就止住了腳步。接著眼見數匹快馬分左右向東西兩麵也已出營的漢軍方向飛奔而去。
魏王豹站在北城門樓上觀陣,不斷有人來報:“大王,西麵漢軍大部轉向北城,隻留有千人在西門外結陣監視。”“大王,東麵漢軍留千卒,其餘轉向北門方向。”
少頃,他看到從東西兩個方向兩股漢軍與北麵漢軍會合,接著也布成三個方陣,隻是在方陣後麵又有一個千卒左右的小陣。布陣完成後,漢軍又開始向前整齊的移動。
“看來那個韓信就在後麵小陣中。”魏王豹自言自語著。
兩軍接近到二百步左右,漢軍首先發動弩攻,鋪天蓋地的箭矢飛向魏軍陣。魏陣中急促的金鐵交鳴聲起,大盾立即斜著舉起遮蔽。
“床弩擊發。”隨著城頭軍令,排布在北城牆上的二十幾架床弩一陣嘣嘣之聲,一排大箭唿嘯著飛出,將漢軍陣犁出了道道的血溝。
隨著床弩攻擊,魏軍放下大盾,蜂群一般的箭矢也拋射而出。
漢軍陣中也推出了十架左右的床弩,向魏陣射出大箭。隨著大箭,漢陣再次拋射弩箭陣,並開始快步向前推進。
魏王豹笑笑:“漢軍終於做出了幾架床弩。”
在他高居城上的角度看,兩軍雖然尚未直接接觸,但從遠程攻擊的角度上,魏軍的城上床弩和城下弩陣的打擊效果似乎更勝一籌,這讓他的信心又增加了幾分。
幾輪箭陣交互之後,漢軍陣終於與魏軍陣撞在了一起。先是長矛互搏,兩軍都盡力穩住陣線,以長矛互刺,不時有前線矛卒倒下,第二排立即有人頂上缺口。雙方謹慎的都不做過大的前突,以免破壞陣線。
隨著魏陣中一陣鼓響,魏軍第一陣線貼地滾出一群持劍卒,砍向隻顧著上方的漢卒下三路,漢軍陣線登時一片慌亂。一線矛卒被砍倒不少,其他人向後閃避時又撞上第二排矛卒,讓整個陣線變得不再整齊。
漢軍後方號角響起,三個方陣都開始後退,與魏陣短暫的脫離了接觸。魏軍也不趁勢進擊,顯然陣中指揮的柏植認為漢軍雖退,但方陣依然厚實,非進擊之機。
漢陣也隻後退了不到二十步,一線矛卒忽然在號角聲中下蹲,露出後麵三排弩卒。魏陣顯然也料到這種情況,在漢陣後退時陣線上就換上了大盾卒。漢弩一發,魏盾上舉,遮住了大部分箭矢。
漢軍箭陣一出,盾卒也立即換到一線防備魏陣箭擊。隻是魏軍並未使用弩陣,漢軍也借此穩住了陣線,矛卒再次向前,開始了再一次的衝擊。
……
“大王,今日兩軍陣戰,漢軍的戰力相比昨日又有所提升,但依舊不如我軍。從雙方傷亡看,漢軍應比魏軍要高一到二成。”柏植勝了這場陣戰,帶著一絲興奮上了城頭,和魏王豹一起看著遠方漢軍歸營的背影。
“這隻能說明,這些漢卒確實是以征募的新卒為主,臨陣的處置能力不足。”魏王豹雖也麵帶喜意,但隱隱的還有一絲憂色:“不過柏將軍既然感覺到漢軍戰力的提升,那是不是說明韓信也在通過這幾日的攻城與陣戰,在戰場上實練他的新卒呢?”
“有這個可能性。”柏植的興奮之情慢慢消失了,也如魏王豹一般掛出了憂慮之色:“隻是臣還是擔憂這是韓信的圈套,就如孫臏增兵減灶之計,漢軍用戰力緩慢提升的方式誘惑我軍破釜沉舟與其決戰。”
魏王豹本來心裏想的就是因擔心漢軍戰力提升,不如趁現在還打得過他們,不妨來一場決戰。可聽柏植這麽一說,他又開始猶豫了。
“大王,現在漢軍隻有這四萬卒來侵我大魏,其他漢軍因項王伐南陽圍困了漢王,所以韓信應沒有增兵的可能。”柏植就怕魏王豹頭腦一熱想通過一次決戰把漢軍趕走,要真的落入漢軍陷阱那就萬劫不複了:“臣認為不如堅守大梁,也不再與漢軍陣戰。項王若知漢軍伐魏,至少應會將韓地楚軍調來援我,那樣韓信在兵力上也會處於弱勢了。”
“可若如此,待漢軍攻城器械完備,大梁就會受到很大的威脅。”魏王豹內心中頗為掙紮。
“無妨,可以用軍卒為骨、壯夫為肉進行城防,這樣也能保證軍力不會因守城而傷亡太大。”
“就依卿議。”魏王豹因為有項羽會來援助自己的期冀,也就放下了和漢軍拚命的想法。
後一日,漢軍沒有攻城,魏國君臣認為是前一日陣戰把漢軍打得太慘了,心裏挺高興。
再後一連三日,漢軍依舊沒有攻城,魏王豹的心裏開始不踏實了,忙命柏植從沒有漢軍營的南門派出斥侯進行遠探。
派出往探三個漢營的斥侯都迴來報稱,遠觀漢營有大木運入,應該還是在製作攻城器械。這讓魏王豹踏實了一些,於是又派出兩伍斥侯分別沿鴻溝上下查探三十裏,看漢軍是否通過鴻溝運輸糧秣輜重,到了什麽位置。
然後,這十個沿鴻溝探查的斥侯居然憑空消失了,無一人迴返。
魏王豹立即警惕起來,漢軍在鴻溝方向有問題!
也不怪魏王豹緊張,當年秦滅魏之戰時,王賁決鴻溝水淹堅城大梁是魏國最終失敗的主因,當時的大梁城高牆厚,大水淹了三個月才泡垮。
可現在的大梁遠不如那時堅固,魏王豹定都大梁時城牆一片殘破,雖經努力修葺,畢竟時日尚短,有些城牆段並不穩固,用人攻城還扛得住,要是再次泡水,恐怕用不了半個月就垮了。
魏軍立即加派斥侯,鴻溝上下兩方向都派了五十個斥侯,有騎馬公開查探的,也有潛蹤匿跡偷偷摸摸的。最後騎馬斥侯再次全軍覆沒無一人迴返,偷摸去的斥侯則迴來了幾個,帶迴了讓魏國君臣心驚肉跳的消息:漢軍在鴻溝上下都在築壩,並在麵向大梁的方向開溝,看樣子隻需要再有幾天就可完成。
上遊築壩是為了蓄水,下遊築壩則是為了攔水,把上遊蓄起來的大水導向大梁方向。
這一下魏王豹和柏植的意見立即就統一了:不能讓漢軍的水壩築成,必須派兵去破壞。
在派出斥侯的第四日,天色剛剛破曉,大梁的西門大開,兩萬魏軍出城整軍為兩隊,一隊沿鴻溝往上遊行進,一隊直衝漢軍西營,目的是擋住漢軍可能會對鴻溝上遊水壩方向的支持。大梁南門也出兵八千,目標是擋水壩和向大梁開溝的方向。
_
漢軍北營望樓,韓信咧開嘴樂了:“這個魏王終於上當啦。”
他手中隻有四萬卒,並不比魏軍多幾個,要是攻城就會曠日持久,完全達不到速決的目的,所以引魏軍出城陣戰而殲之是他的核心方略。可因為魏王咎在臨濟與齊軍合為聯軍陣戰秦軍時,被章邯打得太慘坐下了病,加上魏王豹有項羽這個後盾,所以把他引出來並不容易。
韓信並不認為通過幾次陣戰不斷增加漢軍表現出來的戰力就能引出魏軍,這些是做鋪墊的,讓魏王豹留下漢軍不如魏軍的深刻印象就夠了。
能引出魏軍的關鍵就是魏國的切膚之痛:水淹大梁。
漢軍做出決水淹城的架勢觸發了魏國君臣最大的心理恐懼,再加上之前植入其心中“漢軍戰力不如魏軍”的潛意識,才能讓他們下定決心調兵出城。
韓信不慌不忙的走下望樓,迴到大帳開始傳令。
_
後麵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出南門的八千魏軍尚未到鴻溝邊,漢軍東營的五千卒已經截斷了他們迴城的後路,東營的另外一萬卒則列陣推進,箭如飛蝗,把他們向城西方向驅趕。攻擊漢軍西營的魏軍也遭遇了極大的抵抗。至於往鴻溝上遊進發的魏軍沒走出數裏就發現側麵出現了大股漢軍,急忙掉頭迴返。
三股魏軍共二萬八千卒,就這樣匯聚到了漢軍西營到大梁城之間,匆忙的組成了三個品字形方陣,一方陣打頭,兩方陣壓後,向大梁城方向運動。
然而這四裏多地的距離就如同天塹一般。
因為此刻東營繞南城而來的一萬五千卒漢軍擋在中途開始列陣,嚇迴了去鴻溝上遊魏軍的北營漢軍,也在迅速從北側繞過魏軍到東營漢軍的側翼,結陣融入。剛剛拚死抵抗的西營漢軍則出營形成了三個方陣,向魏軍陣擠壓過來。
韓信既然一開始就已經製定好了圍殲魏軍的方略,所以在手下四萬兵力部署上,位於大梁東西兩營各駐有一萬五千卒,看似主攻方向的北營卻隻配備了萬卒。
出城魏軍在大梁西的曠野裏被漢軍從東西兩麵圍了上來,東麵漢軍更是足有二萬五千卒,結成了五個方陣在魏軍和大梁之間立起了一道厚實的人牆,向大梁方向的打頭魏軍方陣隻有萬卒顯然無法攻破漢軍陣線,隻好再次變陣。魏軍的訓練還未強到行進間變陣的程度,隻能停下來變為六個方陣,東西兩麵都是三方陣分別抵禦漢軍。
出城魏軍自是由柏植統領,魏王豹仍在西城的城頭上“觀敵了陣”。當他接到南城頭報告說那邊的魏軍被東麵的漢軍趕向西城,自己也看到去上遊的魏軍返迴,馬上就明白自己已經落入圈套。
魏王豹雖然在戰策上總是拿不定主意,但在打仗上卻也不畏手畏腳,立即決定召集城內現有兵力出西城,把城外魏軍接應迴來。
此刻城內的魏軍隻剩萬卒,但魏王豹毫不猶豫的下令調集七千卒,準備從西門衝去。
城內魏軍因為需要守城,都分散在四麵城牆上下,因此魏王豹要把他們調動到西門附近集中就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就在這段時間內,擋住出城魏軍迴返的東、北兩營的漢軍的五個方陣也完成了調整,兩方陣麵向大梁,另外三陣配合西營漢軍把停下變陣的城外魏軍夾在了中間合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