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秦始皇帝出巡五次,現在二世秦帝也出巡四次了。”張良揶揄道:“兩代秦帝顯然都不是安分的,隻是現在的秦帝無法再在山東揚威了。”
“這樣一來,參說皇帝對山東毫不關注確實是真的,否則秦隻要趁楚漢兩軍主力糾纏於滎陽,突出河東和武關道,孤之三郡不保不說,連項王之西楚軍都很可能被合圍。”劉邦對張良蔑視秦的固執習以為常,現在他最關注的是自身利益。
“韓信那邊有什麽消息嗎?”他又想起自己在滎陽苦撐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讓韓信能自由發揮嗎?
“大將軍取得上黨後,並無新消息傳來。”張良倒是不著急:“應該還是在考慮攻擊方向。”
“那軍師認為大將軍下一步應該攻誰呢?”劉邦已經吃的差不多了,打手勢讓內侍收拾,然後打開那卷消息竹簡邊看邊問。
“若是大王想要盡快解圍滎陽,大將軍應伐魏都大梁,這樣項王會感到有被大將軍從後攻擊的可能而撤圍先與大將軍戰。”張良若有所思的分析道:“隻是這樣一來,東伐趙燕,兜擊西楚根基的方略就需要後延了。”
“現在韓信和李良合兵後有八萬餘卒,伐魏大梁不難,伐趙則不易。”劉邦也想了想:“目下滎陽還撐得住,暫時不去要影響大將軍信的決斷。軍師可讓相何傳詔給大將軍信,在敖倉麵向河水的對岸也設置快傳驛站,直通至大將軍軍中。若滎陽難於支撐時,讓韓信接訊後立即轉攻大梁。”
“喏。”
“現在,我等還是先看看將軍越那邊的動作能不能讓項王迴轉吧。”
_
項羽深恨當初沒有足夠的時間,把這個刺蝟一般的滎陽城徹底毀掉。
當年李厲築城時沒有考慮在城外設置塢堡,與城內相互協作防禦,是因為無論是胡亥還是李厲都沒有將吳廣的二十萬大軍當迴事兒,而胡亥早就準備將滎陽丟給劉邦,自然更不會花這個力氣和錢糧徭役。
蕭何在修複滎陽城牆時加建的幾座城外塢堡,即使麵對於西楚軍這種戰力強大的軍隊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得項羽沒法全力攻擊滎陽城。
這些塢堡距離滎陽城牆極近,不過幾十步,護城河外就是塢堡,所以項羽要先奪塢堡清掃後背也難,攻擊塢堡時會受到滎陽城內箭陣、床弩和投石機的威脅,真不是一星半點的麻煩。
已經圍城二十日了,西楚傷亡近萬,隻奪下了兩座塢堡,總算可以在背後不受威脅的情況下集中部分力量猛攻滎陽之一點。近憂稍解,遠煩又至,六百裏加急報來,昌邑周邊出現流匪,連昌邑在內的大小城池已失十幾個,這些流匪現已遊蕩到了定陶附近!
至於漢軍渡河攻擊長平和屯留的消息雖然也傳到西楚軍內,項羽現在根本沒心思去想那意味著什麽。
流匪?
這讓項羽又想到了在追擊劉邦時冒出來的那些以箭陣遲滯他追擊的弩陣之卒。這些人意在阻敵,所以幾輪箭雨之後就地鼠竄,根本就沒有與自己正兵對抗之意。看他們逃竄“有度”的樣子,顯然是做慣了此類營生。
項羽思緒飄忽,又想到了自己領四十萬諸侯大軍伐秦。
項羽自吳縣出道以來,不說攻必克、戰必勝,也幾無敗績,雖然追擊王離的秦嘯軍和攻函穀關都受到了少許挫折,但不能稱敗。唯有攻潼關,雖未敗卻半途而廢,其最大原因雖然是楚齊供給的糧秣不足,但運糧船被燒或莫名其妙的傾覆,也是重要的原因。
關鍵在於,船燒船覆,竟然找不出是誰幹的!
伐秦不得,非戰之罪啊。
現在看來,無論是追殺劉邦被阻,還是糧船被毀,應該都是眼下在昌邑一帶攻拔十數城的這批人所為。雖然這些城都是小城,可現在這些人竟然敢於又去威脅定陶,說明所謂的“流匪”已然不是小對手了,至少也是二萬卒以上的“大流匪”。
不過項羽頗感奇怪的地方是,攻潼關是為伐秦,流匪在後方斷糧道攪擾有利於秦。可後來阻滯自己追殺劉邦和現在攻拔昌邑諸城,則是有利於漢。
這夥流匪到底是哪一頭的?
難道還真的是匪,誰出夠代價就幫誰?
或者,這些流匪是秦所養,幫助劉邦說明早在劉邦攻彭城時漢秦就暗中結盟了?
項羽還真的是聰明人,幾乎已經猜中了彭越是秦力量的真相。
當然對於項羽來說,這些類似胡思亂想的推斷隻是心中飄來飄去的思緒,並沒有凝結為一個信念。
“大王,上將軍來信。”一個親兵的奏稟聲把項羽驚醒。
拆開布套展開帛卷,項羽大致先過了一遍,就立即下令聚將。
人到齊,項羽升帳。
“亞父來信說,昌邑、定陶一帶被流匪襲擾失十六城,威脅我軍糧道。滎陽既然久攻不下,不如迴軍先定東郡梁地,然後再決定是否再次伐漢。諸位將軍有何看法?”
“大王,”先發言的是項聲:“之前大王率領諸侯聯軍伐秦,攻潼關時也是因糧秣供給不上而未成,現在漢王亦如此施為,乃盼我軍也因糧而退。然我軍於滎陽外已攻下二塢堡,正該全力破城之時,臣奏大王,可令一善戰將軍領萬卒,再請範上將軍調彭城二萬卒,共至定陶,即可驅走流匪維持糧道暢通,無須大王迴軍。”
“將軍聲,”鍾離眛似乎不是很讚同:“即使昌邑流匪可擊退,可現在取魏國上黨的漢軍若渡河水再取魏都大梁,然後與流匪一道在東郡襲擾糧道,則將軍適才所言的三萬卒危矣,因為上黨漢軍至少有七、八萬卒。”
“算其八萬卒,加上流匪共算十萬卒,也未必是我楚軍三萬卒之敵。”項莊冷笑著:“漢王在彭城有近三十萬卒而號稱五十六萬,大王領三萬卒就已大破之。”
“那是大王盡率我軍精銳,又因漢王認為楚軍迴返需時日而輕慢所致。”鍾離眛反駁道:“河北漢軍連破長平、屯留,若再渡河南取大梁,則勁敵也,除非由大王領軍對敵,其他人誰有大王之智勇?”
這話說的,誰還能應?
大帳內暫時冷場。
幾員大將之間的爭辯,項羽在聽到項聲說河水以北漢軍時就走神了:對啊,若河北漢軍渡河再伐大梁,整個就成為自己被夾在滎陽與大梁之間的態勢了。若河北漢軍取大梁後不是去與流匪合流繼續騷擾糧道,而是掉頭向西來夾攻自己,雖然不懼,但滎陽也更難破了。
失昌邑、定陶一帶的十幾城致使東郡亂,自己再被東西夾擊而動彈不得,糧草一盡,就會是一場大敗……
看來正如亞父分析的,這次試探性的伐漢隻能暫時到此為止了,先迴軍平了東郡之亂,然後再與亞父商議是抑漢還是伐漢。
這樣至少有一個好處,就是隻要自己迴軍蕩平東郡的梁地流匪,上黨的漢軍就不會輕易渡河取大梁與自己正麵為敵。
至於河北漢軍會不會去攻擊趙地……暫時還顧不到這些了。
想到這裏,項羽才恍然意識到大帳內的所有將軍都在看自己,居然鴉雀無聲。
他一直緊繃的臉上露出了些許笑意:“鍾離說無人有孤的勇力,就無人敢言了?難道孤就是一個不容他人勝過孤之勇力的狹隘之人?照孤來看,龍且、項莊還有你鍾離,在勇武方麵都不亞於孤嘛。”
鍾離眛連忙行禮:“大王高看臣了。”
龍且和項莊也連聲謙辭。
“先不說這些了。”項羽的表情又恢複了嚴肅:“出兵之前,亞父就曾諫言,此番伐漢隻是一次試探,看漢國是否能夠速平。若不能,則當撤軍,再根據情勢決定是再次伐之,還是以分化並利用各諸侯壓製漢國。若孤不計後果全力與漢征戰,諸將軍不要忘了西邊還有個暴秦在虎視眈眈。亞父言,一旦孤與劉季相互削弱,則就有可能讓秦得利。”
他一躍而起:“既然劉季為孤準備了流匪襲擾,又在河北備軍想要抄孤的後路,目下滎陽城也難以速克,那就暫且撤軍平梁地,並屯兵東郡。先抑製河北漢軍伐魏都大梁的企圖,然後縱觀情勢發展後,再做下步打算。”
秦直道上,馬車轔轔。
“項籍撤軍了,彭越縮迴了大野澤,韓信也停在上黨郡裏不動窩了。”胡亥毫無帝王風度的打了個大哈欠:“無戰狀態下的僵持。”
不意外的,他的對麵坐著陳平和公子嬰兩位重臣。
受益於快傳的信息傳遞速度,像馮去疾、曹參等治政大臣在遇到需要皇帝決斷的事務時可以將奏簡內容發給皇帝,因此就不需要跟隨皇帝出巡來時時麵聖請示。軍事上,現在關中無戰事也沒有什麽緊要大事,因此胡亥北巡就隻帶著幾個必要的人,比如上麵說到的兩位,比如陸賈、馮劫、任囂等。
九原那邊有商貿往來,因此胡亥還帶著商勝和公子高。本來還想帶上李季,但李季已經去了金城著手西域商路的驛站安排等種種事情。
公子節在臨河就藩,所以這次胡亥把公子驂也帶上了,公子將閭是統帶衛尉的自然也跟著,這樣他們三兄弟正好聚聚。
胡亥的大隊先向西北出了蕭關,去烏氏倮的老巢打了個轉,把烏氏一族高興得暈乎乎,忙了個團團轉。
烏氏倮對皇帝北巡第一站就到他家受寵若驚,對他向關內供應耕牛、戰馬的表彰得意洋洋,但隨即他就很謹慎的就磚茶之事向皇帝大倒苦水,說磚茶的銷路他是打開了,可茶貨的數量卻捉襟見肘,麵對巨大的需求簡直就是杯水車薪。
這也沒辦法,現在靠的都是蜀中有限的野茶供給,遊牧族一旦喜歡上這一口,那幾十萬人的需求量是個很恐怖的數字。按烏氏倮的說法,現在能運到的磚茶連他自己可控的牧場部族需求都很難滿足。
磚茶在遊牧族大受歡迎,所以價格高昂。現有那可憐的一點供應量,也就能讓烏氏倮控製下的牧族首領們能夠喝到奶茶。
胡亥好言寬慰,說巴蜀已經開辟茶山種植,再有兩年就可大量供應了,所以還是耐心等等,反正這麽多年遊牧族沒有奶茶不也活過來了?
烏氏倮居於蕭關外的固原,先去見烏氏倮與胡亥最終要去的九原不說南轅北轍,也是向西繞了一大圈。胡亥從固原先迴返北地郡,再向東南迴到林光宮檢閱了一下風影閣銳士,然後才正式踏上前往九原的秦直道。
眼下正奔向上郡,也就是今天的延安。
此行胡亥還有個收獲,就是烏氏倮將自己的一個孫女獻給皇帝。這也不奇怪,就像月氏一樣,這就是一種政治聯姻的手段。
當然這個烏氏倮的孫女大約不是叫烏廷芳的,本故事中就用烏娥來稱唿吧。
_
“當初項王伐漢時,範增就說過把這次出兵當做試探。現在項王背後一下冒出了兩個威脅,韓信若取大梁則威脅了他的側背,呈與滎陽共同夾擊之勢,這個項王或許還不懼,但彭越在東郡直接威脅了他的糧道,這就影響很大了。”陳平平靜的說。
“現在項王先撤往東郡,彭越在西楚軍抵達前兩日就退出了所占的所有城池消失無蹤,讓項王也很頭大,這麽個敵人實在太討厭了。”公子嬰笑模笑樣。
“這就是彭越的價值所在,遊擊。”胡亥又伸了個懶腰,昨晚又和綠娥顛倒天地了一番,頗有點辛苦:“隻是項籍若不與劉邦戰,估計韓信也不敢輕易去取大梁或者趙國,不然項籍若針對韓信發兵,其繞行擊楚的方略就徹底破滅了。”
陳平有點鬱悶著說:“所以,現在當務之急仍是先除去範增,至少要讓項範失和,項王不再聽範增勸諫,這樣就可以用一些方式激怒項王伐漢。”
“可是上卿,”公子嬰問道:“項王不伐漢,漢則無危,漢王也可趁此喘息並擴軍以備。從這個角度說,範增對漢王是有價值的,不一定願意盡快除去。一旦項王失亞父,洶洶來伐,漢王左支右絀,壓力太大。”
“這就要看劉邦的目光是否夠長遠了。”胡亥揉揉眼睛:“若其為苟且偷安之輩,當初也不會糾集諸侯伐楚。現在若想苟安,他是可以緩和一時,可項籍和範增能讓他舒舒服服?第一可能就是出兵助魏,先將上黨奪迴。尤其若魏與趙結盟,趙軍從白陘或井陘入,韓信就陷入兩麵對敵的境地,鬧不好還真的會被趕出上黨。”
“聖上說的對。”陳平一禮:“臣也是認為,項王撤軍並非漢王之福,定會采取一些方式壓製。因楚攻滎陽,漢軍收縮,潁川韓地基本放棄,項王可於韓立新君,就等於在河南郡和南陽郡間楔進了一個木楔,這樣漢王無論出滎陽還是出南陽伐楚,都要先解決新韓王這個麻煩,不然側翼總有威脅存在。”
“看來,說服劉邦離間範增與項籍之間關係的說辭還是有的,項籍不來攻打劉邦,劉邦的兩線作戰企圖也無法實現。”胡亥微笑起來。
“那是臣直接給漢王傳書,還是由司農書信漢相?”
“你直接寫信給劉邦顯得太顯眼了,幫他們也用不著這麽熱心,還是由曹參以兄弟情誼去表現吧。”
“聖上,臣有一疑慮。”公子嬰皺了皺眉頭。
“皇兄是覺得我總是用他們之間的鄉情兄弟情來做這種事情,會讓曹參覺得被利用的太厲害?”胡亥也皺了皺眉頭:“也罷,那就換一個方法。”
他對陳平說:“你擬個密詔給姚賈和王敖快傳迴去,讓他們先在彭城收買一些人傳些謠言,比如範增不讓項籍死命去打劉邦是因為範增得了劉邦的好處等等,再讓劉邦那裏說得上話的人想法遞話給劉邦,不除範增,項籍就不會全力攻擊劉邦,韓信也就無法進行伐魏或伐趙之戰。”
_
項羽收兵經東郡返迴彭城,把彭越趕迴大野澤,並在東郡留了五萬卒分別屯於定陶、昌邑、葭密,由鍾離眛領軍。鍾離眛帶五萬卒中的三萬屯於定陶,等於給隻剩下大梁和殷地隔河而望這兩塊領地的魏王豹撐了腰,也讓韓信動彈不得。
定陶是個戰略關鍵點,無論韓信伐趙還是伐魏,都有可能被鍾離眛攻擊。雖然鍾離眛的兵力相比韓信手中的八萬五千卒而言並不算多,但隻要被他纏上無法脫身,項羽就能夠立即發大兵隨後增援。
西楚這種不伐漢卻抑製漢軍建功的方略,讓韓信很難受。
當然範增還不止這點兒手段。
由於劉邦敗退彭城損失慘重,手中兵馬不足,所以在項羽率十五萬大軍來取滎陽時,他隻能收縮勢力範圍從韓地完全撤出。
項羽攻滎陽不下,做為攻方自是傷亡不小,但作為守方的滎陽漢軍同樣傷亡很大,且從彭城敗迴沒多久就又經曆如此大戰,漢軍可以說是精疲力竭。
就在這種當口,範增建議項羽派兵入韓,項羽於是封當初起家之地吳縣的縣令鄭昌為韓王,帶卒五千進入潁川郡。鄭昌隨即在潁川征兵(抓丁),擴軍到二萬。而此時劉邦實在沒有什麽餘力,隻能眼睜睜的看著項羽又在他的胸腹之間頂上了一把利劍。
既然韓信現在動不了,而其手中除了向秦借來的李良三萬卒外自己還掌握著受降魏卒擴成的五萬五千卒大軍,於是劉邦詔令其交出二萬卒充實河南漢軍,並讓他帶著這些人迴一趟雒陽,商討今後之計。
韓信一迴到雒陽劉邦就召開了君臣大朝會。
韓信先將獲取上黨的戰役和現在上黨的情況做了一個介紹,然後就直言道,若西楚不能以河南郡或者南陽郡為目標大舉攻伐,不能吸引住項羽的注意力,他就沒辦法伐魏或者伐趙來曲線向東。且屯留北的銅鞮要道為代軍占據,他就算要伐代也不那麽容易。據傳代軍為防秦以及匈奴,常備軍就有十萬之眾。代王李左車為李牧後人,並不是個好對付的。
“以項王之勇和陣戰之能,對於彭城為大王所破之大辱,是定難長久容忍的。”張良說道:“與陳平和司農參在函穀關之會中,陳平也曾言及西楚能洞察大勢者,唯有亞父範增。所以當下項王收軍罷戰,卻以鍾離眛堵截大將軍的東伐,以韓王昌占韓地為大王心頭刺,均應為範增之謀。”
“上卿平曾言項王多疑好猜忌,當離間之。”劉邦思索著,“現在既然暫時罷戰,軍師當可放手而為。”
胡亥對劉邦與張良等人的智慧還是估計不足,根本不需要什麽人再遞話,之前陳平一說他們就已經很重視。所以,大殿內已經得到關中秘詔的“遞話人”,就坦然的閉嘴不用再說什麽了。
韓信給項羽當過執戟郎,對項羽也是比較了解的:“大王既要反間,對項王殿內將軍也應行試探。項王對項氏將領自是全然不疑,對當初在江東隨其舉事的龍且、周蘭、丁固等也應較為相信,但對鍾離眛、英布、周殷等於吳縣後才投項氏之將,應相對易於離間。”
他恨恨的繼續說道:“西楚能領軍當一麵者,項氏之外,唯龍且、鍾離眛、周殷幾人,現在鍾離眛屯定陶,為臣東進大患也。”
張良笑笑:“即使行反間,也不會立時見效,大將軍莫要心過急。”
張良又問劉邦:“大王既曾與項王兄弟之盟,大將軍亦曾在項王帳下,項王除疑忌較重外,還有何使人離心之處?”
韓信想了想說道:“項王此人,對屬將還算親和平易,但吝賞,英布得封九江王還是有其為衡山王吳芮之婿的原因。但因其伐齊時詔九江王助,而英布稱病隻助數千卒,臣思其會更加輕易不賞王爵,然龍且、鍾離眛等人之功並不下英布,軍師或可因其不賞,傳播流言說很多楚將心懷不滿。”
“這樣一來,參說皇帝對山東毫不關注確實是真的,否則秦隻要趁楚漢兩軍主力糾纏於滎陽,突出河東和武關道,孤之三郡不保不說,連項王之西楚軍都很可能被合圍。”劉邦對張良蔑視秦的固執習以為常,現在他最關注的是自身利益。
“韓信那邊有什麽消息嗎?”他又想起自己在滎陽苦撐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讓韓信能自由發揮嗎?
“大將軍取得上黨後,並無新消息傳來。”張良倒是不著急:“應該還是在考慮攻擊方向。”
“那軍師認為大將軍下一步應該攻誰呢?”劉邦已經吃的差不多了,打手勢讓內侍收拾,然後打開那卷消息竹簡邊看邊問。
“若是大王想要盡快解圍滎陽,大將軍應伐魏都大梁,這樣項王會感到有被大將軍從後攻擊的可能而撤圍先與大將軍戰。”張良若有所思的分析道:“隻是這樣一來,東伐趙燕,兜擊西楚根基的方略就需要後延了。”
“現在韓信和李良合兵後有八萬餘卒,伐魏大梁不難,伐趙則不易。”劉邦也想了想:“目下滎陽還撐得住,暫時不去要影響大將軍信的決斷。軍師可讓相何傳詔給大將軍信,在敖倉麵向河水的對岸也設置快傳驛站,直通至大將軍軍中。若滎陽難於支撐時,讓韓信接訊後立即轉攻大梁。”
“喏。”
“現在,我等還是先看看將軍越那邊的動作能不能讓項王迴轉吧。”
_
項羽深恨當初沒有足夠的時間,把這個刺蝟一般的滎陽城徹底毀掉。
當年李厲築城時沒有考慮在城外設置塢堡,與城內相互協作防禦,是因為無論是胡亥還是李厲都沒有將吳廣的二十萬大軍當迴事兒,而胡亥早就準備將滎陽丟給劉邦,自然更不會花這個力氣和錢糧徭役。
蕭何在修複滎陽城牆時加建的幾座城外塢堡,即使麵對於西楚軍這種戰力強大的軍隊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得項羽沒法全力攻擊滎陽城。
這些塢堡距離滎陽城牆極近,不過幾十步,護城河外就是塢堡,所以項羽要先奪塢堡清掃後背也難,攻擊塢堡時會受到滎陽城內箭陣、床弩和投石機的威脅,真不是一星半點的麻煩。
已經圍城二十日了,西楚傷亡近萬,隻奪下了兩座塢堡,總算可以在背後不受威脅的情況下集中部分力量猛攻滎陽之一點。近憂稍解,遠煩又至,六百裏加急報來,昌邑周邊出現流匪,連昌邑在內的大小城池已失十幾個,這些流匪現已遊蕩到了定陶附近!
至於漢軍渡河攻擊長平和屯留的消息雖然也傳到西楚軍內,項羽現在根本沒心思去想那意味著什麽。
流匪?
這讓項羽又想到了在追擊劉邦時冒出來的那些以箭陣遲滯他追擊的弩陣之卒。這些人意在阻敵,所以幾輪箭雨之後就地鼠竄,根本就沒有與自己正兵對抗之意。看他們逃竄“有度”的樣子,顯然是做慣了此類營生。
項羽思緒飄忽,又想到了自己領四十萬諸侯大軍伐秦。
項羽自吳縣出道以來,不說攻必克、戰必勝,也幾無敗績,雖然追擊王離的秦嘯軍和攻函穀關都受到了少許挫折,但不能稱敗。唯有攻潼關,雖未敗卻半途而廢,其最大原因雖然是楚齊供給的糧秣不足,但運糧船被燒或莫名其妙的傾覆,也是重要的原因。
關鍵在於,船燒船覆,竟然找不出是誰幹的!
伐秦不得,非戰之罪啊。
現在看來,無論是追殺劉邦被阻,還是糧船被毀,應該都是眼下在昌邑一帶攻拔十數城的這批人所為。雖然這些城都是小城,可現在這些人竟然敢於又去威脅定陶,說明所謂的“流匪”已然不是小對手了,至少也是二萬卒以上的“大流匪”。
不過項羽頗感奇怪的地方是,攻潼關是為伐秦,流匪在後方斷糧道攪擾有利於秦。可後來阻滯自己追殺劉邦和現在攻拔昌邑諸城,則是有利於漢。
這夥流匪到底是哪一頭的?
難道還真的是匪,誰出夠代價就幫誰?
或者,這些流匪是秦所養,幫助劉邦說明早在劉邦攻彭城時漢秦就暗中結盟了?
項羽還真的是聰明人,幾乎已經猜中了彭越是秦力量的真相。
當然對於項羽來說,這些類似胡思亂想的推斷隻是心中飄來飄去的思緒,並沒有凝結為一個信念。
“大王,上將軍來信。”一個親兵的奏稟聲把項羽驚醒。
拆開布套展開帛卷,項羽大致先過了一遍,就立即下令聚將。
人到齊,項羽升帳。
“亞父來信說,昌邑、定陶一帶被流匪襲擾失十六城,威脅我軍糧道。滎陽既然久攻不下,不如迴軍先定東郡梁地,然後再決定是否再次伐漢。諸位將軍有何看法?”
“大王,”先發言的是項聲:“之前大王率領諸侯聯軍伐秦,攻潼關時也是因糧秣供給不上而未成,現在漢王亦如此施為,乃盼我軍也因糧而退。然我軍於滎陽外已攻下二塢堡,正該全力破城之時,臣奏大王,可令一善戰將軍領萬卒,再請範上將軍調彭城二萬卒,共至定陶,即可驅走流匪維持糧道暢通,無須大王迴軍。”
“將軍聲,”鍾離眛似乎不是很讚同:“即使昌邑流匪可擊退,可現在取魏國上黨的漢軍若渡河水再取魏都大梁,然後與流匪一道在東郡襲擾糧道,則將軍適才所言的三萬卒危矣,因為上黨漢軍至少有七、八萬卒。”
“算其八萬卒,加上流匪共算十萬卒,也未必是我楚軍三萬卒之敵。”項莊冷笑著:“漢王在彭城有近三十萬卒而號稱五十六萬,大王領三萬卒就已大破之。”
“那是大王盡率我軍精銳,又因漢王認為楚軍迴返需時日而輕慢所致。”鍾離眛反駁道:“河北漢軍連破長平、屯留,若再渡河南取大梁,則勁敵也,除非由大王領軍對敵,其他人誰有大王之智勇?”
這話說的,誰還能應?
大帳內暫時冷場。
幾員大將之間的爭辯,項羽在聽到項聲說河水以北漢軍時就走神了:對啊,若河北漢軍渡河再伐大梁,整個就成為自己被夾在滎陽與大梁之間的態勢了。若河北漢軍取大梁後不是去與流匪合流繼續騷擾糧道,而是掉頭向西來夾攻自己,雖然不懼,但滎陽也更難破了。
失昌邑、定陶一帶的十幾城致使東郡亂,自己再被東西夾擊而動彈不得,糧草一盡,就會是一場大敗……
看來正如亞父分析的,這次試探性的伐漢隻能暫時到此為止了,先迴軍平了東郡之亂,然後再與亞父商議是抑漢還是伐漢。
這樣至少有一個好處,就是隻要自己迴軍蕩平東郡的梁地流匪,上黨的漢軍就不會輕易渡河取大梁與自己正麵為敵。
至於河北漢軍會不會去攻擊趙地……暫時還顧不到這些了。
想到這裏,項羽才恍然意識到大帳內的所有將軍都在看自己,居然鴉雀無聲。
他一直緊繃的臉上露出了些許笑意:“鍾離說無人有孤的勇力,就無人敢言了?難道孤就是一個不容他人勝過孤之勇力的狹隘之人?照孤來看,龍且、項莊還有你鍾離,在勇武方麵都不亞於孤嘛。”
鍾離眛連忙行禮:“大王高看臣了。”
龍且和項莊也連聲謙辭。
“先不說這些了。”項羽的表情又恢複了嚴肅:“出兵之前,亞父就曾諫言,此番伐漢隻是一次試探,看漢國是否能夠速平。若不能,則當撤軍,再根據情勢決定是再次伐之,還是以分化並利用各諸侯壓製漢國。若孤不計後果全力與漢征戰,諸將軍不要忘了西邊還有個暴秦在虎視眈眈。亞父言,一旦孤與劉季相互削弱,則就有可能讓秦得利。”
他一躍而起:“既然劉季為孤準備了流匪襲擾,又在河北備軍想要抄孤的後路,目下滎陽城也難以速克,那就暫且撤軍平梁地,並屯兵東郡。先抑製河北漢軍伐魏都大梁的企圖,然後縱觀情勢發展後,再做下步打算。”
秦直道上,馬車轔轔。
“項籍撤軍了,彭越縮迴了大野澤,韓信也停在上黨郡裏不動窩了。”胡亥毫無帝王風度的打了個大哈欠:“無戰狀態下的僵持。”
不意外的,他的對麵坐著陳平和公子嬰兩位重臣。
受益於快傳的信息傳遞速度,像馮去疾、曹參等治政大臣在遇到需要皇帝決斷的事務時可以將奏簡內容發給皇帝,因此就不需要跟隨皇帝出巡來時時麵聖請示。軍事上,現在關中無戰事也沒有什麽緊要大事,因此胡亥北巡就隻帶著幾個必要的人,比如上麵說到的兩位,比如陸賈、馮劫、任囂等。
九原那邊有商貿往來,因此胡亥還帶著商勝和公子高。本來還想帶上李季,但李季已經去了金城著手西域商路的驛站安排等種種事情。
公子節在臨河就藩,所以這次胡亥把公子驂也帶上了,公子將閭是統帶衛尉的自然也跟著,這樣他們三兄弟正好聚聚。
胡亥的大隊先向西北出了蕭關,去烏氏倮的老巢打了個轉,把烏氏一族高興得暈乎乎,忙了個團團轉。
烏氏倮對皇帝北巡第一站就到他家受寵若驚,對他向關內供應耕牛、戰馬的表彰得意洋洋,但隨即他就很謹慎的就磚茶之事向皇帝大倒苦水,說磚茶的銷路他是打開了,可茶貨的數量卻捉襟見肘,麵對巨大的需求簡直就是杯水車薪。
這也沒辦法,現在靠的都是蜀中有限的野茶供給,遊牧族一旦喜歡上這一口,那幾十萬人的需求量是個很恐怖的數字。按烏氏倮的說法,現在能運到的磚茶連他自己可控的牧場部族需求都很難滿足。
磚茶在遊牧族大受歡迎,所以價格高昂。現有那可憐的一點供應量,也就能讓烏氏倮控製下的牧族首領們能夠喝到奶茶。
胡亥好言寬慰,說巴蜀已經開辟茶山種植,再有兩年就可大量供應了,所以還是耐心等等,反正這麽多年遊牧族沒有奶茶不也活過來了?
烏氏倮居於蕭關外的固原,先去見烏氏倮與胡亥最終要去的九原不說南轅北轍,也是向西繞了一大圈。胡亥從固原先迴返北地郡,再向東南迴到林光宮檢閱了一下風影閣銳士,然後才正式踏上前往九原的秦直道。
眼下正奔向上郡,也就是今天的延安。
此行胡亥還有個收獲,就是烏氏倮將自己的一個孫女獻給皇帝。這也不奇怪,就像月氏一樣,這就是一種政治聯姻的手段。
當然這個烏氏倮的孫女大約不是叫烏廷芳的,本故事中就用烏娥來稱唿吧。
_
“當初項王伐漢時,範增就說過把這次出兵當做試探。現在項王背後一下冒出了兩個威脅,韓信若取大梁則威脅了他的側背,呈與滎陽共同夾擊之勢,這個項王或許還不懼,但彭越在東郡直接威脅了他的糧道,這就影響很大了。”陳平平靜的說。
“現在項王先撤往東郡,彭越在西楚軍抵達前兩日就退出了所占的所有城池消失無蹤,讓項王也很頭大,這麽個敵人實在太討厭了。”公子嬰笑模笑樣。
“這就是彭越的價值所在,遊擊。”胡亥又伸了個懶腰,昨晚又和綠娥顛倒天地了一番,頗有點辛苦:“隻是項籍若不與劉邦戰,估計韓信也不敢輕易去取大梁或者趙國,不然項籍若針對韓信發兵,其繞行擊楚的方略就徹底破滅了。”
陳平有點鬱悶著說:“所以,現在當務之急仍是先除去範增,至少要讓項範失和,項王不再聽範增勸諫,這樣就可以用一些方式激怒項王伐漢。”
“可是上卿,”公子嬰問道:“項王不伐漢,漢則無危,漢王也可趁此喘息並擴軍以備。從這個角度說,範增對漢王是有價值的,不一定願意盡快除去。一旦項王失亞父,洶洶來伐,漢王左支右絀,壓力太大。”
“這就要看劉邦的目光是否夠長遠了。”胡亥揉揉眼睛:“若其為苟且偷安之輩,當初也不會糾集諸侯伐楚。現在若想苟安,他是可以緩和一時,可項籍和範增能讓他舒舒服服?第一可能就是出兵助魏,先將上黨奪迴。尤其若魏與趙結盟,趙軍從白陘或井陘入,韓信就陷入兩麵對敵的境地,鬧不好還真的會被趕出上黨。”
“聖上說的對。”陳平一禮:“臣也是認為,項王撤軍並非漢王之福,定會采取一些方式壓製。因楚攻滎陽,漢軍收縮,潁川韓地基本放棄,項王可於韓立新君,就等於在河南郡和南陽郡間楔進了一個木楔,這樣漢王無論出滎陽還是出南陽伐楚,都要先解決新韓王這個麻煩,不然側翼總有威脅存在。”
“看來,說服劉邦離間範增與項籍之間關係的說辭還是有的,項籍不來攻打劉邦,劉邦的兩線作戰企圖也無法實現。”胡亥微笑起來。
“那是臣直接給漢王傳書,還是由司農書信漢相?”
“你直接寫信給劉邦顯得太顯眼了,幫他們也用不著這麽熱心,還是由曹參以兄弟情誼去表現吧。”
“聖上,臣有一疑慮。”公子嬰皺了皺眉頭。
“皇兄是覺得我總是用他們之間的鄉情兄弟情來做這種事情,會讓曹參覺得被利用的太厲害?”胡亥也皺了皺眉頭:“也罷,那就換一個方法。”
他對陳平說:“你擬個密詔給姚賈和王敖快傳迴去,讓他們先在彭城收買一些人傳些謠言,比如範增不讓項籍死命去打劉邦是因為範增得了劉邦的好處等等,再讓劉邦那裏說得上話的人想法遞話給劉邦,不除範增,項籍就不會全力攻擊劉邦,韓信也就無法進行伐魏或伐趙之戰。”
_
項羽收兵經東郡返迴彭城,把彭越趕迴大野澤,並在東郡留了五萬卒分別屯於定陶、昌邑、葭密,由鍾離眛領軍。鍾離眛帶五萬卒中的三萬屯於定陶,等於給隻剩下大梁和殷地隔河而望這兩塊領地的魏王豹撐了腰,也讓韓信動彈不得。
定陶是個戰略關鍵點,無論韓信伐趙還是伐魏,都有可能被鍾離眛攻擊。雖然鍾離眛的兵力相比韓信手中的八萬五千卒而言並不算多,但隻要被他纏上無法脫身,項羽就能夠立即發大兵隨後增援。
西楚這種不伐漢卻抑製漢軍建功的方略,讓韓信很難受。
當然範增還不止這點兒手段。
由於劉邦敗退彭城損失慘重,手中兵馬不足,所以在項羽率十五萬大軍來取滎陽時,他隻能收縮勢力範圍從韓地完全撤出。
項羽攻滎陽不下,做為攻方自是傷亡不小,但作為守方的滎陽漢軍同樣傷亡很大,且從彭城敗迴沒多久就又經曆如此大戰,漢軍可以說是精疲力竭。
就在這種當口,範增建議項羽派兵入韓,項羽於是封當初起家之地吳縣的縣令鄭昌為韓王,帶卒五千進入潁川郡。鄭昌隨即在潁川征兵(抓丁),擴軍到二萬。而此時劉邦實在沒有什麽餘力,隻能眼睜睜的看著項羽又在他的胸腹之間頂上了一把利劍。
既然韓信現在動不了,而其手中除了向秦借來的李良三萬卒外自己還掌握著受降魏卒擴成的五萬五千卒大軍,於是劉邦詔令其交出二萬卒充實河南漢軍,並讓他帶著這些人迴一趟雒陽,商討今後之計。
韓信一迴到雒陽劉邦就召開了君臣大朝會。
韓信先將獲取上黨的戰役和現在上黨的情況做了一個介紹,然後就直言道,若西楚不能以河南郡或者南陽郡為目標大舉攻伐,不能吸引住項羽的注意力,他就沒辦法伐魏或者伐趙來曲線向東。且屯留北的銅鞮要道為代軍占據,他就算要伐代也不那麽容易。據傳代軍為防秦以及匈奴,常備軍就有十萬之眾。代王李左車為李牧後人,並不是個好對付的。
“以項王之勇和陣戰之能,對於彭城為大王所破之大辱,是定難長久容忍的。”張良說道:“與陳平和司農參在函穀關之會中,陳平也曾言及西楚能洞察大勢者,唯有亞父範增。所以當下項王收軍罷戰,卻以鍾離眛堵截大將軍的東伐,以韓王昌占韓地為大王心頭刺,均應為範增之謀。”
“上卿平曾言項王多疑好猜忌,當離間之。”劉邦思索著,“現在既然暫時罷戰,軍師當可放手而為。”
胡亥對劉邦與張良等人的智慧還是估計不足,根本不需要什麽人再遞話,之前陳平一說他們就已經很重視。所以,大殿內已經得到關中秘詔的“遞話人”,就坦然的閉嘴不用再說什麽了。
韓信給項羽當過執戟郎,對項羽也是比較了解的:“大王既要反間,對項王殿內將軍也應行試探。項王對項氏將領自是全然不疑,對當初在江東隨其舉事的龍且、周蘭、丁固等也應較為相信,但對鍾離眛、英布、周殷等於吳縣後才投項氏之將,應相對易於離間。”
他恨恨的繼續說道:“西楚能領軍當一麵者,項氏之外,唯龍且、鍾離眛、周殷幾人,現在鍾離眛屯定陶,為臣東進大患也。”
張良笑笑:“即使行反間,也不會立時見效,大將軍莫要心過急。”
張良又問劉邦:“大王既曾與項王兄弟之盟,大將軍亦曾在項王帳下,項王除疑忌較重外,還有何使人離心之處?”
韓信想了想說道:“項王此人,對屬將還算親和平易,但吝賞,英布得封九江王還是有其為衡山王吳芮之婿的原因。但因其伐齊時詔九江王助,而英布稱病隻助數千卒,臣思其會更加輕易不賞王爵,然龍且、鍾離眛等人之功並不下英布,軍師或可因其不賞,傳播流言說很多楚將心懷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