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太平盛世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作者:霸道總裁胖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高塔扔球實驗?
這是什麽鬼?
朱瞻基聽到部下迴報,再看了看前方不遠處,那比南京城的城樓還要略高一些的木架高塔。
其主體構造與正常攻城用的樓車沒什麽不同,都是頂上有個搭載士卒的平台,後方有著木梯能讓攻城士卒攀爬,底部還有四個用於移動的木質車輪。
所以,這隻有攻城時候才能用得到的樓車就是“高塔”?
那“扔球”又是什麽意思?
朱瞻基還在細細端詳,他雖看到了“高塔”上麵有人,但他也沒多想。
應該說想是想到了,但又覺得完全沒意義。
那麽多的重兵把守,不許任何人靠近,就隻是為了在攻城的樓車上往下扔球玩?
稍微想想也不可能啊!
正這般想著……
“轟——!”
忽然間一聲巨響,樓車周圍的士卒聞聲而動。
“……”
朱瞻基同樣也看見了,但看見歸看見,無語也是真的無語。
不是,真就高塔扔球啊?
朱瞻基看得很真切,就見到高塔上的人,拿著兩顆黑球,而後往下一拋。
動作幹淨利落,兩顆黑球迅速落地,而後帶起沉悶巨響,卻沒濺起多少塵土,明顯是專門提前清理過了場地。
那些看守的衛兵聞聲迅速將場地包圍,防止有百姓因為好奇而誤入實驗現場,但周圍的百姓似乎也是“習以為常“了。
自從數日前,朝廷在城外建起“高塔”,再到每天重複從上往下扔鐵球。
一開始來往出入城門的百姓還會好奇一下,但到後來也就漸漸習慣了。
因為確實沒什麽好看的,隻是重複從高處往下扔鐵球而已,也不知道官府搞這麽大動靜幹嘛?
那些在城門排隊的百姓大多“習以為常”,但慢慢看完實驗全程的朱瞻基,卻是從開始的懵逼無語,到逐漸生起了濃厚的興趣。
隻見不遠處的高塔周圍,鐵球高空落地後,立馬就有幾個青袍文官上前,也不知在記錄些什麽,時而與另外幾個青袍官員激烈爭論,時而又興奮大笑。
好奇!太好奇了!
朱瞻基已經基本確定,這所謂的“高塔扔球”實驗,絕對不是大明能整出來的東西,不出意外應該是林先生的手筆。
如果真是林先生的手筆,那這個看似有些莫名其妙的實驗,對大明而言絕對有著非凡的意義。
朱瞻基暗暗將這項實驗記下,決定入城以後再問問父皇到底是怎麽一迴事。
……
進到北平城。
朱瞻基倒是沒有跟著大部隊走,三大營已經提前交給薛老將軍,由對方先行帶迴複命。
他則是隻帶著親兵衛,一路輕車簡從的進城。
雖然排場不是很大,但那麵天子龍旗依舊引起了不小的騷動。
無數百姓紛紛夾道圍觀,想看看“傳說”中的太子殿下究竟長什麽樣子。
是不是傳聞中的“龍子龍孫”,還有什麽“不怒自威”,有些更離大譜的,幹脆說太子爺天生神力,還有三頭六臂……
好吧!
謠言傳著傳著就串了。
朱瞻基也沒搞什麽生人勿近,而是主動跟圍觀的百姓們招手問好。
“看!太子跟咱們問好了!”
“哇!不過……這太子殿下看著,跟咱們平頭老百姓好像也沒啥兩樣啊?”
“沒啥兩樣有什麽不好啊,越是這樣說明太子越能體會咱們老百姓的難處,到時候收稅肯定收得就更少了呀!”
“何止收稅少啊!聽南邊來的走腳商說,好像朝廷已經在南邊搞起了什麽賦什麽的……聽說以後都不用服勞役了。”
“不用服勞役,真的假的?”
“當然是真的啦,皇上親自下的聖旨,這還能有假的不成?”
“這敢情好呀,之前皇上就給了咱們一些仙人送的上等好肥,我用了一下,還真的讓莊稼長得更好了。這下又不用服勞役,新皇繼位後的日子真是越來越有盼頭了。”
“你用過那肥料了?怎麽不跟咱說?”
“你又沒問!”
“……”
百姓從城門口開始聚集圍觀,直到把朱瞻基這位“傳說“中的太子殿下送到了內城門,才漸漸散去。
迴到內城區,再往前穿過幾條街區,就能到達紫禁城了。
明明隻是離開了半年不到,可與去年年末的北平內城區相比,現在的內城區明顯要更為繁華了一些。
乞丐已經幾乎看不到了,街道兩旁開放的商鋪,來往吆喝的販夫走卒,也比往日要來得更多一些。
“殿下,如今我大明四海升平,北平百姓皆有餘衣食,而無凍餒色,此真乃太平盛世景象啊!”隨從的一名太子府屬官看到內城區的繁華,忍不住對著朱瞻基說道。
“真是太平盛世嗎?”
朱瞻基聞言卻並未一笑,反而臉色肅然:“若真為盛世,那為何兩淮士紳會鼓動百姓,聚眾抗拒朝廷攤賦入畝,而兩淮百姓又為何多有凍餒饑寒,不知凡幾?”
“額這……”
這屬官頓時說不出話來,他隻是忽然有感而發,順帶拍一下大明和太子的馬屁。
哪成想,拍到馬腿上了!
要是朱瞻基沒有南下,沒有親眼見過地方百姓到底窮的有多窮,士紳惡的有多惡,二十年頻繁戰爭帶來的民生凋敝到底有多麽嚴重,可能他還真就一笑而過了。
“……”
朱瞻基也沒計較屬官說錯話,掃視了一眼麵前繁華的內城商業區。
與他在兩淮地方看到的,完全就是兩副景象。
難怪林先生曾經說過,一個王朝到了中晚期,皇帝根本就看不到民間的疾苦。
因為往往來到王朝的中晚期,皇帝就會被各方掣肘而“禁錮”都城,隻能通過奏章的文字,與都城的實際情況,去推測天下的變化。
都城是什麽?
那是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必然也最為的繁華,要是連都城都破敗了,那國家必定瀕臨滅亡的邊緣。
所以,被“禁錮”都城的皇帝,要通過奏章裏那可信度堪憂的文字,再加上與地方發展完全不同的都城,去判斷天下百姓的生活情況,完全就是在瞎幾把胡吊扯。
當然,這也是必然現象。
因為對於王朝的百姓而言,皇帝不出京,好處一般都是大於壞處。
比如康熙六巡江南、乾隆七下江南……
這兩波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繁華的江南,在所謂的“康乾盛世”下迅速敗落……
這是什麽鬼?
朱瞻基聽到部下迴報,再看了看前方不遠處,那比南京城的城樓還要略高一些的木架高塔。
其主體構造與正常攻城用的樓車沒什麽不同,都是頂上有個搭載士卒的平台,後方有著木梯能讓攻城士卒攀爬,底部還有四個用於移動的木質車輪。
所以,這隻有攻城時候才能用得到的樓車就是“高塔”?
那“扔球”又是什麽意思?
朱瞻基還在細細端詳,他雖看到了“高塔”上麵有人,但他也沒多想。
應該說想是想到了,但又覺得完全沒意義。
那麽多的重兵把守,不許任何人靠近,就隻是為了在攻城的樓車上往下扔球玩?
稍微想想也不可能啊!
正這般想著……
“轟——!”
忽然間一聲巨響,樓車周圍的士卒聞聲而動。
“……”
朱瞻基同樣也看見了,但看見歸看見,無語也是真的無語。
不是,真就高塔扔球啊?
朱瞻基看得很真切,就見到高塔上的人,拿著兩顆黑球,而後往下一拋。
動作幹淨利落,兩顆黑球迅速落地,而後帶起沉悶巨響,卻沒濺起多少塵土,明顯是專門提前清理過了場地。
那些看守的衛兵聞聲迅速將場地包圍,防止有百姓因為好奇而誤入實驗現場,但周圍的百姓似乎也是“習以為常“了。
自從數日前,朝廷在城外建起“高塔”,再到每天重複從上往下扔鐵球。
一開始來往出入城門的百姓還會好奇一下,但到後來也就漸漸習慣了。
因為確實沒什麽好看的,隻是重複從高處往下扔鐵球而已,也不知道官府搞這麽大動靜幹嘛?
那些在城門排隊的百姓大多“習以為常”,但慢慢看完實驗全程的朱瞻基,卻是從開始的懵逼無語,到逐漸生起了濃厚的興趣。
隻見不遠處的高塔周圍,鐵球高空落地後,立馬就有幾個青袍文官上前,也不知在記錄些什麽,時而與另外幾個青袍官員激烈爭論,時而又興奮大笑。
好奇!太好奇了!
朱瞻基已經基本確定,這所謂的“高塔扔球”實驗,絕對不是大明能整出來的東西,不出意外應該是林先生的手筆。
如果真是林先生的手筆,那這個看似有些莫名其妙的實驗,對大明而言絕對有著非凡的意義。
朱瞻基暗暗將這項實驗記下,決定入城以後再問問父皇到底是怎麽一迴事。
……
進到北平城。
朱瞻基倒是沒有跟著大部隊走,三大營已經提前交給薛老將軍,由對方先行帶迴複命。
他則是隻帶著親兵衛,一路輕車簡從的進城。
雖然排場不是很大,但那麵天子龍旗依舊引起了不小的騷動。
無數百姓紛紛夾道圍觀,想看看“傳說”中的太子殿下究竟長什麽樣子。
是不是傳聞中的“龍子龍孫”,還有什麽“不怒自威”,有些更離大譜的,幹脆說太子爺天生神力,還有三頭六臂……
好吧!
謠言傳著傳著就串了。
朱瞻基也沒搞什麽生人勿近,而是主動跟圍觀的百姓們招手問好。
“看!太子跟咱們問好了!”
“哇!不過……這太子殿下看著,跟咱們平頭老百姓好像也沒啥兩樣啊?”
“沒啥兩樣有什麽不好啊,越是這樣說明太子越能體會咱們老百姓的難處,到時候收稅肯定收得就更少了呀!”
“何止收稅少啊!聽南邊來的走腳商說,好像朝廷已經在南邊搞起了什麽賦什麽的……聽說以後都不用服勞役了。”
“不用服勞役,真的假的?”
“當然是真的啦,皇上親自下的聖旨,這還能有假的不成?”
“這敢情好呀,之前皇上就給了咱們一些仙人送的上等好肥,我用了一下,還真的讓莊稼長得更好了。這下又不用服勞役,新皇繼位後的日子真是越來越有盼頭了。”
“你用過那肥料了?怎麽不跟咱說?”
“你又沒問!”
“……”
百姓從城門口開始聚集圍觀,直到把朱瞻基這位“傳說“中的太子殿下送到了內城門,才漸漸散去。
迴到內城區,再往前穿過幾條街區,就能到達紫禁城了。
明明隻是離開了半年不到,可與去年年末的北平內城區相比,現在的內城區明顯要更為繁華了一些。
乞丐已經幾乎看不到了,街道兩旁開放的商鋪,來往吆喝的販夫走卒,也比往日要來得更多一些。
“殿下,如今我大明四海升平,北平百姓皆有餘衣食,而無凍餒色,此真乃太平盛世景象啊!”隨從的一名太子府屬官看到內城區的繁華,忍不住對著朱瞻基說道。
“真是太平盛世嗎?”
朱瞻基聞言卻並未一笑,反而臉色肅然:“若真為盛世,那為何兩淮士紳會鼓動百姓,聚眾抗拒朝廷攤賦入畝,而兩淮百姓又為何多有凍餒饑寒,不知凡幾?”
“額這……”
這屬官頓時說不出話來,他隻是忽然有感而發,順帶拍一下大明和太子的馬屁。
哪成想,拍到馬腿上了!
要是朱瞻基沒有南下,沒有親眼見過地方百姓到底窮的有多窮,士紳惡的有多惡,二十年頻繁戰爭帶來的民生凋敝到底有多麽嚴重,可能他還真就一笑而過了。
“……”
朱瞻基也沒計較屬官說錯話,掃視了一眼麵前繁華的內城商業區。
與他在兩淮地方看到的,完全就是兩副景象。
難怪林先生曾經說過,一個王朝到了中晚期,皇帝根本就看不到民間的疾苦。
因為往往來到王朝的中晚期,皇帝就會被各方掣肘而“禁錮”都城,隻能通過奏章的文字,與都城的實際情況,去推測天下的變化。
都城是什麽?
那是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必然也最為的繁華,要是連都城都破敗了,那國家必定瀕臨滅亡的邊緣。
所以,被“禁錮”都城的皇帝,要通過奏章裏那可信度堪憂的文字,再加上與地方發展完全不同的都城,去判斷天下百姓的生活情況,完全就是在瞎幾把胡吊扯。
當然,這也是必然現象。
因為對於王朝的百姓而言,皇帝不出京,好處一般都是大於壞處。
比如康熙六巡江南、乾隆七下江南……
這兩波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繁華的江南,在所謂的“康乾盛世”下迅速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