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國家,既可以拿來直接對外殖民擴張,也可以用在對內的殖民歸化。”


    擴張與歸化,這是兩碼事。


    前者負責開辟疆土,後者負責教化新土百姓。


    林煜想了想,對著二人突然提問:“嗯,你們應該都有讀過兩晉南北朝的史書吧?”


    二人聽到問題,都是有些迷惑,但還是點頭。


    “自是有讀過。”


    別說兩晉南北朝了,唐宋元三朝史書,朱瞻基也同樣有所涉獵。


    “讀過就行。”林煜點頭,又接著問道,“那你們認為,南北朝的梁武帝,他算得上明君嗎?”


    梁武帝到底算不算明君,這在史書上的評價還真有點不好說。


    即便包括了南北朝的相關史書記載,到後麵的隋唐、兩宋以及大元蒙古國,對梁武帝的史冊評價也大多都是毀譽參半。


    而且朝代越往前推,就越喜歡談及梁武帝的修佛愛好,以及被宇宙大將軍(這是真封號,雖然很離譜)侯景活活餓死一事。


    蕭菩薩嘛!


    朱瞻基沉吟片刻,作出迴答:“梁武帝在位期間,雖無執政大錯,也為南北朝的江南百姓士宦帶去了安穩樂土,但其喜好修佛,耗費大量國家資財,又錯信了侯景,致使南梁國破山河碎……”


    說到最後,連他也不知道該怎麽評價。


    說是明君?那明君怎麽也不應該是個亡國之君,而且堂堂皇帝,居然被活活餓死,這也太過諷刺。


    說是昏君吧,又昏得沒那麽徹底。


    相比之下,於謙的迴答倒是更為中肯:“梁武帝前明後暗,若真要明確一點,那他稱不上是個明君。”


    林煜聽完兩個學生的迴答,沒有多賣什麽關子,隨即笑著說道。


    “梁武帝確實不算是明君,但他也並非是你們認為的那樣,是個前明後暗的皇帝。”


    “我這麽說,你們可能不太懂,我直接給你們講一下梁武帝在位時的為政舉措。”


    “南齊末帝統治殘暴,又對國家事務並不上心,所以梁武帝作為蕭氏皇族的旁支,素有威望賢名的他,立刻便被南方門閥推動著,篡奪了南齊的皇帝位,從而開創南北朝最後一個與北魏勢均力敵的王朝——南梁。”


    “南梁初開,因為基本算是和平奪位,所以國內的政治還算平穩。而且梁武帝自身的懷柔仁德手段,對內休養生息、提拔寒門士子,又與上品高門互相保持良好關係,倒是讓南梁前期難得一派欣欣向榮。”


    說到這裏,似乎沒什麽不對,皇帝對內休養生息、仁德賢明,這不就是開國皇帝的明君盛世景象嗎?


    可看問題,不能隻看表麵,還得看到更深層的政治內核。


    梁武帝確實是蕭氏皇族的旁係不假,但蕭氏皇族那麽一大票人,為什麽南方的門閥偏偏就支持蕭衍去做這個皇帝?


    歸根結底,就在於蕭衍的“素有賢名”,說人話就是,這家夥與門閥豪族都是好朋友,所以在高門的人緣關係非常好。


    南方掌握大部分生產資料的高門大族都覺得,讓蕭衍當皇帝比原來的大齊皇帝,要更有利於他們高門豪族。


    蕭衍也確實沒有讓他們失望,在成功坐上皇帝位後,立刻就對南方高門投桃報李,官職爵位毫不吝嗇的賞賜出去。


    發展到這一步,蕭衍與南方高門頂多算是互相利用,也符合一個處於門閥鼎盛時代的君主,該有的執政風格。


    梁武帝真正的問題,或者說性格缺點暴露,是在於他自己也算是南方高門的一員,又是靠著門閥世家的支持,以及自己苦心經營的“賢名”,才得以坐上皇位。


    所以蕭衍非常理解南方豪族真正想要什麽,也知道如何去利用這一點,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皇權。


    按照史籍記載,梁武帝鞏固皇權,大致可分為三步:


    第一,封賞高門豪族,給他們高高捧起來,讓高門能夠兼並掌握更多生產資料。


    第二,提拔寒門士族,高門豪族得到了高官厚祿,那真正做事的就得用到寒門,否則蕭衍不放心。


    第三,減少北伐的成本內耗。


    第三點最為重要,幾乎算是南梁穩固皇權的根基。


    梁武帝在位時期,南梁也不乏有明麵上的北伐戰事,但基本上都是雷聲不大、雨點也不大,而且普遍都以戰敗而終。


    對於北伐的屢次失利,梁武帝的做法同樣也很迷,要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麽就幹脆強行為主將們包攬責任。


    簡單舉個例子,蕭衍的六弟蕭宏當時為北伐主將,結果因為指揮不當,導致軍隊大敗。


    蕭衍不僅不加以怪罪,反而看到這個六弟蕭宏為官為將期間,多行貪汙受賄,光是這家夥貪的錢就堆了幾十個倉庫。


    蕭衍說:“六弟生活尚可。”


    於是直接把人召進宮中,設宴接風以後,又抵足而眠。


    嗯,這位六弟蕭宏,後麵做了開門賊,為宇宙大將軍侯景開了城門。


    對蕭衍來說,北伐並不重要,或者說他更傾向於維持現狀,他的骨子裏就是一個南方門閥的思想。


    能不打仗,能夠安穩,那最好不打仗,大家一起享受榮華富貴就好。


    即便後來北魏出現內部動亂,蕭衍難得看到機會,卻也隻是派遣陳慶之,試探性的帶著 7000人北上,看看能否打開局麵。


    這也是保守的梁武帝,少有的幾次失策,南梁君臣誰也沒料到陳慶之能這麽猛。


    《梁書》對此記載:“慶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陽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自發銍縣至於洛陽,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


    翻譯過來就是:陳慶之喜歡穿白袍,隻用了7000人,就四十七戰平三十二城,還創下了戰爭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戰役。


    陳慶之以7000人大敗北魏30萬大軍!


    連洛陽童謠都在傳唱,功成名就的將帥千萬別自作牢籠,任憑你有千軍萬馬,也要避開白袍將軍陳慶之率領的軍隊。


    對陳慶之這麽離譜卓越的戰績,蕭衍的態度是什麽呢?


    嗯,複加詔而稱美焉!


    要聖旨封賞?沒問題,你打報告,我批條子!


    要後續的援軍和糧草輜重?那不好意思,沒有!


    蕭衍的為政措施,注定了他不可能為北伐而去冒險,去動用南方太多的政治軍事力量。


    侯景歸附南梁,這是必然情況。


    因為隻有梁武帝才會需要侯景,這個沒啥政治成本,又能很好用於“北伐”的北方強軍。


    梁武帝唯一沒想到的是,侯景作為北齊的叛將,采取南方通用的安撫製衡之法,是不可能壓製得住這個不守成規的武夫丘八的。


    於謙說:“王業不偏安,侯景之亂皆係於梁武帝一身。”


    朱瞻基同樣一臉震撼,忍不住說道:“即便梁武帝沒有遇到侯景,可如此一味去壓製南朝主戰派,就算是為了維護皇權,北魏鮮卑可是還在北方虎視既耽,梁武帝難道就沒想過萬一北魏鐵騎南下,到時候南朝該怎麽辦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霸道總裁胖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霸道總裁胖總並收藏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