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美洲的優勢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作者:霸道總裁胖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算拋開移民的可行性和操作難度全都不談,美洲大陸在林煜眼裏也是勢在必得的寶地。
那裏的自然環境極為優越,清一色的大平原地形,從北美洲大陸延伸出來,僅有兩座大型縱向山脈,其餘幾乎不存在山脈地形。
而後在北美東部平原,又有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
五大湖群的存在,為北美洲提供了充足的降水量,還有理論上溫和的氣候,兩條縱向山脈的存在,也能抵擋削弱冬季寒流風暴的侵襲。
當然,它的缺陷也在此,北美大陸隻有東西兩座巨型山脈,這意味著寒流南下,占據最多的中部大平原就是一馬平川。
沒有可供庇護的山脈削弱,分分鍾就是龍卷風或者大風暴,很容易就會摧毀中部大平原的任何文明。
後世看新聞林煜就發覺了,老美那的龍卷風非常常見,就如同吃飯喝水一樣,反觀中國這邊看到個龍吸水都算是大新聞了。
不過,這樣的缺陷實際算不了什麽,因為北美洲足夠大,可供耕種的大平原與目前的大明都差不了多少(永樂朝大明領土非常廣闊)。
而中美洲與南美洲,這裏的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又是紅薯、木薯、土豆等高產糧食作物的發源地。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美洲實在太舒服了,哪怕印第安人完全靠天吃飯,都能活得很好。
所以印第安人完全沒有想過要馴養牲畜什麽的。
馴養牲畜?
這多麻煩,直接打獵不就行了!
耕種作物?
他們自己就能在地裏挖土豆、木薯,還搞出了一套給木薯脫毒的工序。
不過,限製住印第安人發展文明的,還有一點重要因素,那就是美洲的礦產資源分布不均。
北美有著豐富的煤礦、鐵礦資源,理論上可以發展出鐵器文明,但這裏沒有山脈為文明發展提供庇護,導致北美的印第安人很難凝聚出國家。
而中南美環境優越,幾乎相當於美洲的“中原地區”,所以這裏誕生了印加帝國。
可南美的硬傷在於,這裏有豐富的鐵礦,但唯獨沒有煤,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隻是儲量極低,而且以印第安人的技術水平,幾乎很難進行開采。
用後世的數據比對,全南美的煤礦加起來,與美國單單一家的煤礦之間的比例,都快要接近一比七十了。
沒有煤礦,就不能煉鐵,因為成本耗費不起,煉不出鐵器,就發展不了鐵器文明……
朱瞻基聽過林煜的構想,在認真思考過後,忍不住說道:“林先生,您說的這個辦法前期確實可行,可中間耗費的時間實在太久了。而且這海外新大陸與我大明,中間又相隔茫茫大海……”
林煜自然明白他要說什麽,當即說道:“你的考慮我都知道,想要通過一代代的海外殖民,去開拓新大陸,前提就是皇帝與朝廷,必須始終堅定不移的支持海外殖民。”
“還有,大明與新大陸相隔茫茫大海,不可能如沒頭蒼蠅一樣直接開船過去。光是航路與季風氣候的考慮,都得具體摸清楚,否則去了也是白去。”
“最後就是時間,從大明到新大陸往返一次,起碼也需要一年半載。這也限製了大明隻能選擇一代代持續移民,而無法一次性將大量人口作為殖民人口送到新大陸。”
應該說,這才是主要問題,大明往美洲殖民的成本太高了。
就算有白銀、黃金這等豐富的貴金屬,對目前的大明而言,也算不上多麽劃算。
“簡單來說,大明往新大陸殖民,並不劃算。而不劃算,那就是虧!”
聽到林煜的總結,朱瞻基疑惑問道。
“那為什麽還……?”
“因為新大陸有番薯啊!”林煜一臉理所當然說道。
“不隻是番薯,還有木薯、土豆這些,也都是高產作物。而且隻有新大陸才有,其它地方是不存在的。要是不去找新大陸,就沒法弄到這些高產作物,也就沒法在大明推廣。”
雖然幾十年後,哥倫布就會發現新大陸,但發現的是哥倫布,關彼時的大明什麽事?
紅薯真正傳入中國,還是靠明末的商賈去冒死偷迴來的。
“……”
朱瞻基這下不說話了,新大陸有番薯真是無懈可擊的理由。
“不過,話又說迴來,對於新大陸其實隻去尋找番薯就可以了,而海外殖民卻是不用那麽著急。”
一旁,認真聽講的於謙聞言,不禁問道:“不殖民新大陸,那土地的問題該怎麽解決?難道繼續開墾遼東,把百姓往遼東送?”
嗯?
林煜頓時挑眉看了於謙一眼,沒想到這家夥居然能想到這麽長遠,開墾遼東確實也是必定的。
要不然林煜能解決土地問題,也解決不了未來的女真崛起。
而且,遼東本來也有許多適宜耕種的土地,就這麽荒廢不要委實太過可惜。
“遼東可以開墾,就連不適合人類生存的藏地,也可以移民墾荒,加強控製。”
林煜說著,唐朝的吐蕃能在藏地河穀中崛起,大明自然也能往那裏移民。
吐蕃強盛的主要因素,除了河穀以外,還有氣候的迴暖,後麵衰落也是因為氣候再度變得寒冷。
林煜又說道:“注意,我說的海外殖民不著急,隻是對新大陸不必那麽急迫。這海外能夠殖民的土地,也不是隻有這一片新大陸。”
說著,他伸手拿起筷子,對著大明點了點。
“看這裏,在福建省的南邊,這裏原本是澎湖巡檢司,往南再走一些就是台灣……嗯,也就是小琉球(琉球群島是大琉球),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後漢書》記載這裏謂夷洲,東吳更是前往駐軍一年多,並帶迴了數千歸化夷民。
隋朝,夷洲成了流求,隋煬帝要求流求臣服,未果後出兵征伐,俘虜數千流求土人歸返。
唐朝以後,中原漢人大量南下,商船、漢民開始往流求遷徙開墾。
到了明末有個普陀山僧人華佑,還在台灣的裏劉(宜蘭縣)發現了一塊唐代石碑,上書“開元”二字。
到了宋元時期,更是首次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對台灣實行民政軍管,也是第一次實際將台灣納入統治疆域。
那裏的自然環境極為優越,清一色的大平原地形,從北美洲大陸延伸出來,僅有兩座大型縱向山脈,其餘幾乎不存在山脈地形。
而後在北美東部平原,又有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
五大湖群的存在,為北美洲提供了充足的降水量,還有理論上溫和的氣候,兩條縱向山脈的存在,也能抵擋削弱冬季寒流風暴的侵襲。
當然,它的缺陷也在此,北美大陸隻有東西兩座巨型山脈,這意味著寒流南下,占據最多的中部大平原就是一馬平川。
沒有可供庇護的山脈削弱,分分鍾就是龍卷風或者大風暴,很容易就會摧毀中部大平原的任何文明。
後世看新聞林煜就發覺了,老美那的龍卷風非常常見,就如同吃飯喝水一樣,反觀中國這邊看到個龍吸水都算是大新聞了。
不過,這樣的缺陷實際算不了什麽,因為北美洲足夠大,可供耕種的大平原與目前的大明都差不了多少(永樂朝大明領土非常廣闊)。
而中美洲與南美洲,這裏的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又是紅薯、木薯、土豆等高產糧食作物的發源地。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美洲實在太舒服了,哪怕印第安人完全靠天吃飯,都能活得很好。
所以印第安人完全沒有想過要馴養牲畜什麽的。
馴養牲畜?
這多麻煩,直接打獵不就行了!
耕種作物?
他們自己就能在地裏挖土豆、木薯,還搞出了一套給木薯脫毒的工序。
不過,限製住印第安人發展文明的,還有一點重要因素,那就是美洲的礦產資源分布不均。
北美有著豐富的煤礦、鐵礦資源,理論上可以發展出鐵器文明,但這裏沒有山脈為文明發展提供庇護,導致北美的印第安人很難凝聚出國家。
而中南美環境優越,幾乎相當於美洲的“中原地區”,所以這裏誕生了印加帝國。
可南美的硬傷在於,這裏有豐富的鐵礦,但唯獨沒有煤,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隻是儲量極低,而且以印第安人的技術水平,幾乎很難進行開采。
用後世的數據比對,全南美的煤礦加起來,與美國單單一家的煤礦之間的比例,都快要接近一比七十了。
沒有煤礦,就不能煉鐵,因為成本耗費不起,煉不出鐵器,就發展不了鐵器文明……
朱瞻基聽過林煜的構想,在認真思考過後,忍不住說道:“林先生,您說的這個辦法前期確實可行,可中間耗費的時間實在太久了。而且這海外新大陸與我大明,中間又相隔茫茫大海……”
林煜自然明白他要說什麽,當即說道:“你的考慮我都知道,想要通過一代代的海外殖民,去開拓新大陸,前提就是皇帝與朝廷,必須始終堅定不移的支持海外殖民。”
“還有,大明與新大陸相隔茫茫大海,不可能如沒頭蒼蠅一樣直接開船過去。光是航路與季風氣候的考慮,都得具體摸清楚,否則去了也是白去。”
“最後就是時間,從大明到新大陸往返一次,起碼也需要一年半載。這也限製了大明隻能選擇一代代持續移民,而無法一次性將大量人口作為殖民人口送到新大陸。”
應該說,這才是主要問題,大明往美洲殖民的成本太高了。
就算有白銀、黃金這等豐富的貴金屬,對目前的大明而言,也算不上多麽劃算。
“簡單來說,大明往新大陸殖民,並不劃算。而不劃算,那就是虧!”
聽到林煜的總結,朱瞻基疑惑問道。
“那為什麽還……?”
“因為新大陸有番薯啊!”林煜一臉理所當然說道。
“不隻是番薯,還有木薯、土豆這些,也都是高產作物。而且隻有新大陸才有,其它地方是不存在的。要是不去找新大陸,就沒法弄到這些高產作物,也就沒法在大明推廣。”
雖然幾十年後,哥倫布就會發現新大陸,但發現的是哥倫布,關彼時的大明什麽事?
紅薯真正傳入中國,還是靠明末的商賈去冒死偷迴來的。
“……”
朱瞻基這下不說話了,新大陸有番薯真是無懈可擊的理由。
“不過,話又說迴來,對於新大陸其實隻去尋找番薯就可以了,而海外殖民卻是不用那麽著急。”
一旁,認真聽講的於謙聞言,不禁問道:“不殖民新大陸,那土地的問題該怎麽解決?難道繼續開墾遼東,把百姓往遼東送?”
嗯?
林煜頓時挑眉看了於謙一眼,沒想到這家夥居然能想到這麽長遠,開墾遼東確實也是必定的。
要不然林煜能解決土地問題,也解決不了未來的女真崛起。
而且,遼東本來也有許多適宜耕種的土地,就這麽荒廢不要委實太過可惜。
“遼東可以開墾,就連不適合人類生存的藏地,也可以移民墾荒,加強控製。”
林煜說著,唐朝的吐蕃能在藏地河穀中崛起,大明自然也能往那裏移民。
吐蕃強盛的主要因素,除了河穀以外,還有氣候的迴暖,後麵衰落也是因為氣候再度變得寒冷。
林煜又說道:“注意,我說的海外殖民不著急,隻是對新大陸不必那麽急迫。這海外能夠殖民的土地,也不是隻有這一片新大陸。”
說著,他伸手拿起筷子,對著大明點了點。
“看這裏,在福建省的南邊,這裏原本是澎湖巡檢司,往南再走一些就是台灣……嗯,也就是小琉球(琉球群島是大琉球),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後漢書》記載這裏謂夷洲,東吳更是前往駐軍一年多,並帶迴了數千歸化夷民。
隋朝,夷洲成了流求,隋煬帝要求流求臣服,未果後出兵征伐,俘虜數千流求土人歸返。
唐朝以後,中原漢人大量南下,商船、漢民開始往流求遷徙開墾。
到了明末有個普陀山僧人華佑,還在台灣的裏劉(宜蘭縣)發現了一塊唐代石碑,上書“開元”二字。
到了宋元時期,更是首次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對台灣實行民政軍管,也是第一次實際將台灣納入統治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