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土皇帝全稱“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禦”中的第四位天神 。
後土信仰源於中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早期後土為男性,是共工之子句龍,被尊為土神 。西漢後期,後土神逐漸奉為女神,漢光帝劉秀封“後土娘娘”為“後土皇帝”後,為曆代帝王所沿襲 。
後土皇帝主宰大地山川,執掌陰陽生育,被視為大地之母,在道教信仰體係中有重要地位。
後土皇帝對中國文化有多方麵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宗教文化方麵
? 作為道教“四禦”之一,完善了道教的神譜體係,豐富了道教的信仰內涵與文化底蘊,讓道教的神靈體係更加完整,其相關的祭祀儀式、科儀等也成為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促進了道教與其他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在相互影響中共同推動了中國宗教文化的發展。
哲學思想方麵
? 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人們對後土皇帝的崇拜,反映出對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認知與追求,強調人類應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
? 蘊含著陰陽平衡觀念,其執掌陰陽生育,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中陰陽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思想,對人們認識世界和社會的運行規律有深刻影響。
道德觀念方麵
? 作為大地之母,象征著孕育、滋養萬物的慈愛與寬厚,這種品德被人們推崇和效仿,有助於培養人們的包容、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 與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緊密相連,被視為大地之母的後土皇帝,讓人們聯想到母親的養育之恩,進而強化了人們對長輩的尊敬和孝順之情.
文學藝術方麵
? 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眾多詩詞、小說、戲曲等作品中都有關於後土皇帝的描寫,如漢武帝祭祀後土後留下的《秋風辭》,增添了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
? 影響了藝術形象的塑造,在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中,後土皇帝的形象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和文化風貌。
民俗文化方麵
? 各地的後土廟、後土祠等成為民俗活動的重要場所,舉辦的祭祀儀式、廟會等活動,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促進了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 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人們祭祀後土皇帝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種習俗反映了農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們對土地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後土皇帝的自身形象演變如下:
? 先秦時期:後土形象模糊,是人名、官名或神名。《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稱其為共工氏之子句龍 ,也被認為是顓頊氏之子黎,是管理土地的官名 。
? 秦漢時期:文獻記載後土多為男性,如共工之子或大禹 。但西漢後期,受天陽地陰、男陽女陰觀念影響,後土神逐漸奉為女神。
? 漢末至唐:出於政治與宗教推動,後土與社分開祭祀,塑像始有定形,性別之分明確,多以女性形象出現 。
? 唐宋之際:後土成為陰神,是喪葬儀式祭祀對象,宋徽宗對其封號祭祀及道教改良,使其與玉皇大帝匹配,成為“天公地母”中的地母 。
? 明清以後:後土形象出現分化,一是官方欽定的道家神仙譜係中的“後土娘娘”,二是民間改造的土地廟中的“土地公公”與“土地婆婆” 。
後土皇帝有以下一些故事:
救劉秀封帝
東漢時期,王莽篡權追殺劉秀,劉秀逃至易州洪崖山,躲進一破舊茅草屋,向屋內老婦人求救,老婦人將米飯倒在劉秀身上,使其偽裝成死人,躲過追兵. 另一說法是張生香奉天旨下界,點化農夫搭救劉秀,後又差看山虎接應,使其逃過一劫. 劉秀登基後,封老婦人為“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即後土皇帝,並建廟塑金身以供祭祀.
作為幽冥世界統治者
傳說北海深處的幽都山是世人死後陰魂接受審判的地方,由後土皇帝統治. 後土執法嚴明公正,會對來到幽都的亡魂逐一審判,善良正直者可轉世人間,作惡多端者則下地獄受罰,罪大惡極者永不得輪迴. 她還會到人間巡查,捉拿危害人間的孤魂野鬼.
與共工的關係
據《左傳》《山海經》等記載,後土是共工之子. 共工是炎帝的玄孫,曾參與與黃帝後裔顓頊爭奪天帝之位的大戰,怒觸不周山,導致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
後土皇帝的主要職責包括以下方麵:
? 掌管大地山川:作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神靈,後土皇帝負責管理山嶽土地的變化,以及諸山神、地隻和三山五嶽大帝等大神,掌控著大地的自然秩序和地理環境.
? 執掌陰陽生育:後土皇帝承擔著孕育萬物的職責,被視為大地之母,能夠促進世間萬物的生長、繁衍和發展,掌管著陰陽造化,維係著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 節製劫運之事:其職責還包括節製劫運,對天地間的災劫氣運進行管控和調節,以維持天地宇宙的穩定運行.
? 管理幽冥地府: 後土皇帝是幽冥地府之主,掌管著陰陽生死和亡靈的審判等,雖然後來將幽冥地府的具體神職交給了東嶽大帝、豐都大帝及十殿閻王等,但仍保持著對地府的最高掌控權.
後土皇帝對後世有著多方麵的深遠影響:
文化傳承與民族認同方麵
? 傳承農耕文化:後土皇帝的祭祀傳統體現了古人對土地的依賴和敬畏,是農耕文化的重要標識,其相關的祭祀儀式、傳說故事等傳承至今,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後人銘記土地對於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維係著中華民族對農耕文明的曆史記憶和情感認同.
? 增強民族凝聚力:作為中華民族共同信仰和祭祀的對象,後土皇帝在全球華人中形成了強大的文化紐帶,無論身在何處,華人通過對後土皇帝的信仰和祭祀活動,能夠找到文化根源和身份認同,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對於促進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具有積極意義.
宗教信仰與哲學思想方麵
? 豐富道教文化:在道教中,後土皇帝被尊為“四禦”之一,其神職和形象不斷豐富和發展,相關的神話傳說、祭祀儀式等為道教文化增添了豐富內涵,也影響了道教的教義、教理和信仰實踐.
? 體現哲學觀念:後土皇帝的形象和職責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陰陽和諧”等哲學思想,其作為大地之母,主宰大地山川、執掌陰陽生育,反映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以及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探索和認知.
社會道德與價值觀方麵
? 樹立敬畏之心:後土皇帝的信仰,使人們對天地自然心懷敬畏,這種敬畏之心有助於約束人們的行為,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避免過度開發和破壞自然環境,培養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道德意識.
? 弘揚傳統美德: 曆代帝王對後土皇帝的祭祀,彰顯了對天地的尊崇和對祖先的敬仰,體現了忠祖孝親觀念,對社會道德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示範和引領作用,激勵著人們傳承和弘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傳統美德.
藝術創作與文學表現方麵
? 激發藝術創作靈感:後土皇帝的形象和故事為中國傳統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在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形式中,有眾多以後土皇帝為主題的作品,如後土祠的建築藝術、壁畫等,展現了古代藝術家的精湛技藝和獨特創造力,推動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薑波教授的觀點.
? 豐富文學創作題材:在文學作品中,後土皇帝的傳說和祭祀活動被廣泛引用和描寫,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豐富了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如漢武帝的《秋風辭》等.
後土信仰源於中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早期後土為男性,是共工之子句龍,被尊為土神 。西漢後期,後土神逐漸奉為女神,漢光帝劉秀封“後土娘娘”為“後土皇帝”後,為曆代帝王所沿襲 。
後土皇帝主宰大地山川,執掌陰陽生育,被視為大地之母,在道教信仰體係中有重要地位。
後土皇帝對中國文化有多方麵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宗教文化方麵
? 作為道教“四禦”之一,完善了道教的神譜體係,豐富了道教的信仰內涵與文化底蘊,讓道教的神靈體係更加完整,其相關的祭祀儀式、科儀等也成為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促進了道教與其他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在相互影響中共同推動了中國宗教文化的發展。
哲學思想方麵
? 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人們對後土皇帝的崇拜,反映出對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認知與追求,強調人類應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
? 蘊含著陰陽平衡觀念,其執掌陰陽生育,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中陰陽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思想,對人們認識世界和社會的運行規律有深刻影響。
道德觀念方麵
? 作為大地之母,象征著孕育、滋養萬物的慈愛與寬厚,這種品德被人們推崇和效仿,有助於培養人們的包容、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 與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緊密相連,被視為大地之母的後土皇帝,讓人們聯想到母親的養育之恩,進而強化了人們對長輩的尊敬和孝順之情.
文學藝術方麵
? 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眾多詩詞、小說、戲曲等作品中都有關於後土皇帝的描寫,如漢武帝祭祀後土後留下的《秋風辭》,增添了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
? 影響了藝術形象的塑造,在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中,後土皇帝的形象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和文化風貌。
民俗文化方麵
? 各地的後土廟、後土祠等成為民俗活動的重要場所,舉辦的祭祀儀式、廟會等活動,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促進了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 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人們祭祀後土皇帝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種習俗反映了農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們對土地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後土皇帝的自身形象演變如下:
? 先秦時期:後土形象模糊,是人名、官名或神名。《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稱其為共工氏之子句龍 ,也被認為是顓頊氏之子黎,是管理土地的官名 。
? 秦漢時期:文獻記載後土多為男性,如共工之子或大禹 。但西漢後期,受天陽地陰、男陽女陰觀念影響,後土神逐漸奉為女神。
? 漢末至唐:出於政治與宗教推動,後土與社分開祭祀,塑像始有定形,性別之分明確,多以女性形象出現 。
? 唐宋之際:後土成為陰神,是喪葬儀式祭祀對象,宋徽宗對其封號祭祀及道教改良,使其與玉皇大帝匹配,成為“天公地母”中的地母 。
? 明清以後:後土形象出現分化,一是官方欽定的道家神仙譜係中的“後土娘娘”,二是民間改造的土地廟中的“土地公公”與“土地婆婆” 。
後土皇帝有以下一些故事:
救劉秀封帝
東漢時期,王莽篡權追殺劉秀,劉秀逃至易州洪崖山,躲進一破舊茅草屋,向屋內老婦人求救,老婦人將米飯倒在劉秀身上,使其偽裝成死人,躲過追兵. 另一說法是張生香奉天旨下界,點化農夫搭救劉秀,後又差看山虎接應,使其逃過一劫. 劉秀登基後,封老婦人為“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即後土皇帝,並建廟塑金身以供祭祀.
作為幽冥世界統治者
傳說北海深處的幽都山是世人死後陰魂接受審判的地方,由後土皇帝統治. 後土執法嚴明公正,會對來到幽都的亡魂逐一審判,善良正直者可轉世人間,作惡多端者則下地獄受罰,罪大惡極者永不得輪迴. 她還會到人間巡查,捉拿危害人間的孤魂野鬼.
與共工的關係
據《左傳》《山海經》等記載,後土是共工之子. 共工是炎帝的玄孫,曾參與與黃帝後裔顓頊爭奪天帝之位的大戰,怒觸不周山,導致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
後土皇帝的主要職責包括以下方麵:
? 掌管大地山川:作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神靈,後土皇帝負責管理山嶽土地的變化,以及諸山神、地隻和三山五嶽大帝等大神,掌控著大地的自然秩序和地理環境.
? 執掌陰陽生育:後土皇帝承擔著孕育萬物的職責,被視為大地之母,能夠促進世間萬物的生長、繁衍和發展,掌管著陰陽造化,維係著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 節製劫運之事:其職責還包括節製劫運,對天地間的災劫氣運進行管控和調節,以維持天地宇宙的穩定運行.
? 管理幽冥地府: 後土皇帝是幽冥地府之主,掌管著陰陽生死和亡靈的審判等,雖然後來將幽冥地府的具體神職交給了東嶽大帝、豐都大帝及十殿閻王等,但仍保持著對地府的最高掌控權.
後土皇帝對後世有著多方麵的深遠影響:
文化傳承與民族認同方麵
? 傳承農耕文化:後土皇帝的祭祀傳統體現了古人對土地的依賴和敬畏,是農耕文化的重要標識,其相關的祭祀儀式、傳說故事等傳承至今,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後人銘記土地對於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維係著中華民族對農耕文明的曆史記憶和情感認同.
? 增強民族凝聚力:作為中華民族共同信仰和祭祀的對象,後土皇帝在全球華人中形成了強大的文化紐帶,無論身在何處,華人通過對後土皇帝的信仰和祭祀活動,能夠找到文化根源和身份認同,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對於促進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具有積極意義.
宗教信仰與哲學思想方麵
? 豐富道教文化:在道教中,後土皇帝被尊為“四禦”之一,其神職和形象不斷豐富和發展,相關的神話傳說、祭祀儀式等為道教文化增添了豐富內涵,也影響了道教的教義、教理和信仰實踐.
? 體現哲學觀念:後土皇帝的形象和職責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陰陽和諧”等哲學思想,其作為大地之母,主宰大地山川、執掌陰陽生育,反映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以及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探索和認知.
社會道德與價值觀方麵
? 樹立敬畏之心:後土皇帝的信仰,使人們對天地自然心懷敬畏,這種敬畏之心有助於約束人們的行為,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避免過度開發和破壞自然環境,培養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道德意識.
? 弘揚傳統美德: 曆代帝王對後土皇帝的祭祀,彰顯了對天地的尊崇和對祖先的敬仰,體現了忠祖孝親觀念,對社會道德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示範和引領作用,激勵著人們傳承和弘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傳統美德.
藝術創作與文學表現方麵
? 激發藝術創作靈感:後土皇帝的形象和故事為中國傳統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在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形式中,有眾多以後土皇帝為主題的作品,如後土祠的建築藝術、壁畫等,展現了古代藝術家的精湛技藝和獨特創造力,推動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薑波教授的觀點.
? 豐富文學創作題材:在文學作品中,後土皇帝的傳說和祭祀活動被廣泛引用和描寫,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豐富了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如漢武帝的《秋風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