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張輔,建文元年(1399),從父張玉參加靖難之役,升指揮同知。二年,父戰死,嗣都指揮同知。參與夾河(今河北滏陽河)、槁城、彰德(今河南安陽)、靈璧(今屬安徽)諸地之戰,為朱棣奪得帝位屢立戰功。四年,封信安伯。永樂三年(1405)晉新城侯。次年,以右副將軍從征夷將軍朱能進軍安南(今越南北部)。途中朱能卒,張輔升征夷將軍,領眾自廣西憑祥進兵,與左副將軍沐晟合兵攻入多邦城,因畫獅蒙馬衝擊,兼施神機火器破守軍象陣,乘勝克東都(今河內)、西都(今清化)。五年,大敗安南兵於木丸江、富良江等地,俘安南太上皇黎季,改安南為交阯。六年,振旅還師,進封英國公。七年,以征虜將軍率軍攻交阯,在吉利深山追獲大越上皇簡定,迫使大越皇帝陳季擴乞降。八年班師,練兵宣府(今河北宣化)、萬全,督運北征。九年,與沐晟合兵再攻偽降複起的陳季擴,敗守軍於月常江。至十二年,俘陳季擴,班師。十三年,任交阯總兵,平息陳季擴餘部之亂。十四年冬被召還。先後四至交阯,威名遠震。
洪熙元年(1425),掌中軍都督府事,進太師。宣德元年(1426),扈從宣宗朱瞻基往樂安(今山東惠民)平息漢王朱高煦叛亂。四年,奉詔專侍宣宗,謀劃軍國重事。
正統年間,力抗宦官王振擅權。十四年(1449),諫阻英宗朱祁鎮親征蒙古瓦剌軍,被拒絕,遂從行,死於土木堡之戰,終年75歲。
動亂多事安南
自明朝成立以來,安南陳氏政權已趨衰微,一直內亂不斷,早在公元1371年,安南國王陳日堅就被伯父陳叔明逼死,因懼怕明朝反對,陳叔明未敢篡位,乃立其弟陳瑞為國王,後陳瑞在入侵占城時敗死,弟陳煒繼立,此時陳朝政權已逐漸落入黎季犛的控製之中,他殺掉陳煒,改立陳日昆為王,公元1399年,他又把陳日昆殺掉,次年,滅陳朝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大虞,自己也改姓胡,名一元,與
其子漢蒼共理朝政。胡一元自稱是帝舜的後裔,遣使奉表到明朝,詭稱陳氏宗族已絕,胡漢蒼為陳明宗之外孫,因此暫時登基理政,當時明朝正值“靖難之役”,建文帝無暇它顧,對胡一元的請示置之不理。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派官員到安南通告,公元1403年,胡漢蒼遣使者到南京朝賀,同時請封。朱棣命禮部討論此事,禮部認為事關重大,安南情況不明,不可聽信一麵之辭,請詳加考察。於是4月15日,朱棣命行人楊渤等前往安南,調查胡漢蒼奏章真偽與安南民意,楊渤等人受胡氏重賄,與安南國內之耆老名宿共同為胡漢蒼請命。當時,朱棣對胡漢蒼的惟命是從也十分滿意,遂於11月命禮部郎中夏止善等人齎詔前往,冊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詔書中並告誡胡漢蒼:“作善降祥,厥顯有道,事大恤下,往馨乃誠。”
然而,朱棣的態度卻很快為一個意外事件所改變。1404年8月,一個名叫裴伯耆的安南陳氏舊臣突然來到南京,這個裴伯耆是一位申包胥式的人物,他心懷陳朝,不滿胡氏政權的倒行逆施,於是來明朝乞兵複國。這位裴伯耆所描述的安南,完全不同於楊渤等人的說法,裴伯耆自稱胡一元篡位時,他的父母家人同時遇害,他當時正在東海領兵作戰,得知變故,逃入深山避禍,後喬裝為商人,輾轉才來到明朝。裴伯耆在殿上向朱棣哭訴:“臣不才,竊效申包胥之忠,敢以死請,伏望陛下哀矜。”裴伯耆的話雖然頗為煽情,但朱棣並未被打動,因當時明朝的軍事重點是北方,朱棣正準備北伐,無意在南方構釁,何況安南究竟是陳氏還是胡氏掌權,隻要是臣服於明朝,並無多大區別,因此朱棣僅命賜裴伯耆衣食,對出兵之事卻隻字不提。
令朱棣意想不到的是,剛過了十幾天,老撾宣慰使刀線歹居然派人送來了前安南國王陳日亙之孫陳天平。陳天平當初在家國劇變時並未被殺,他曾一度招兵複仇,但很快為胡一元所敗,從者四散。陳天平逃匿穀中,轉投老撾,然老撾無力相助他複國,遂送陳天平到明朝。陳天平來到明朝後,當廷向朱棣哭訴:“賊臣侵思明府,奪其土地,究其本心,實欲抗衡上國,暴征橫斂,酷法淫刑,百姓愁怨,如蹈水火,陛下德配天地,億育四海,一物失所,心有未安,伐罪吊民,興滅繼絕,此遠夷之望,微臣之大願也。”
陳天平的一番話,聲情並茂,朱棣深為所動,但他並不了解這個陳天平的來曆,也不知其陳氏之後的身份真偽,於是命賜陳天平府地,月支俸祿,暫住下來。年底,安南胡漢蒼遣使來朝賀,朱棣特命陳天平參與朝見,安南使臣見到陳天平後,皆錯愕,或有下拜者,朱棣始知陳天平確為陳氏後人,於是決定幫他複國。次年初,朱棣先禮後兵,命監察禦史李琦、行人王樞齎詔問罪於胡漢蒼,命他自陳其事,1405年6月,安南使臣隨李琦等人返迴,表示願意返還以往侵占各處,“迎歸天平、以君事之”,對於胡漢蒼“甘心”將王位讓人,朱棣自然十分感動,也對他作出了適當安排,特頒詔:“朕當建爾上公,封以上郡,傳之子孫,永世無窮”。
對於胡漢蒼的“恭順”,朱棣其實也有疑惑,曾認為“慮爾習於變詐,或未盡誠”,但又以為當時應以“布思信懷遠人為務”,正好,胡漢蒼又派人奉表雲:“臣亦當率國人逆於境上”,麵對胡漢蒼的一再輸誠,朱棣終於打消了疑慮。
南征決策
1406年1月,朱棣要陳天平“治任以行”,命使臣聶聰陪同,並命廣西總兵、征南將軍韓觀派左副將軍黃中、右副將軍呂毅、大理寺卿薛品等人率官兵五千人護送。朱棣賜陳天平綺羅紗衣各二襲、鈔一萬貫、告誡他要寬仁待下,悉心防患,又封胡漢蒼為順化郡公,以示安撫。
3月,陳天平進入安南境內,到達丘溫,胡漢蒼派陪臣黃晦卿等人前來迎接,還以牛酒犒勞護送的明軍,卑辭雲:“屬有微疾,已約嘉林奉迓矣”。黃中等心存疑惑,派騎兵四出偵察,也未發現可疑之處,一路上都是迎接的安南百姓,明軍過隘留、雞陵,進至芹站,周圍山道險峻加上大雨泥濘,隊伍已不成列。突然,雨霧之中,
安南軍隊伏兵四出,鼓噪之聲,震動山穀,似有千軍萬馬,將明軍全部包圍,一安南將領隔澗遙唿道:“遠夷不敢抗大國,犯王師,緣天平實疏遠小人,非陳氏親屬,而敢肆其巧偽,以惑聖聽,勞師旅,死有餘責,今幸而殺之,以謝天子,吾王即當上表待罪,天兵遠臨,小國貧乏,不足以久淹從者”。
安南伏兵並不與明軍交戰,隻是突入隊中,將陳天平虜走,黃中等人出於意外,又迫於形勢,無力抵抗,隻好眼看著陳天平被殺,但大理寺卿薛品因職責所在,義不偷生,中伏後即自經而死,行人聶聰也死於亂軍之中,黃中等人引兵而還。
事情發生後十五天,朱棣才得到黃中等人奏表,這位馬背上得天下的皇帝大怒若狂,他感到自己受了愚弄,吼道:“蕞爾小醜,罪惡滔天,猶敢潛伏奸謀,肆毒如此,朕推誠容納,乃為所欺,此而不誅,兵則奚用?”“靖難”名將成國公朱能帶頭應命:“逆賊罪大,天地不容,臣請仗天威,一舉殲滅之。”7月1日,朱棣在奉享太廟後,返迴奉天殿,他思慮再三,終於定下了出兵安南的決心。三天後,朱棣登殿點將,命成國公朱能佩征夷將軍印,為總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將軍印,為左副將軍;新城侯張輔為右將軍,豐城侯李彬為參將,雲陽伯陳旭為右參將,統率大軍八十萬遠征安南,兵部尚書劉俊參讚軍務,都指揮同知程寬、指揮僉事朱貴為神機將軍,都指揮同知毛八丹、朱廣、指揮僉事王恕為遊擊將軍,指揮同知魯麟、都指揮僉事王玉、指揮使高鵬為橫海將軍,都督僉事呂毅、都指揮使朱英、都指揮使朱英、都指揮同知江浩、都指揮僉事方政為鷹楊將軍,都指揮僉事朱英、都指揮同知金銘、都指揮僉事吳旺、都指揮同知劉塔出為驃騎將軍。由這份名單可以看出,遠征軍將領多是隨朱棣起兵“靖難”的功臣宿將。
成國公朱能是“靖難”武臣之首,朱棣藩封燕王時,與張玉共為王府指揮使,自東昌之役中張玉陣亡以來,朱能一直是朱棣的頭號股肱之臣,南征北戰、所向無敵,更是難得的帥才,“雖位列上公,卻從未以富貴驕人”,深得軍心,遠征軍其他將領也都是一時之選。
大軍出發前,朱棣特頒諭旨,說明此次出征“惟黎氏父子及其同惡在必獲,其脅從及無辜者必釋,罪人既得,即擇陳氏子孫之賢者立之,使撫治一方,然後還師,告成宗廟,揚功名於無窮。”
7月16日,遠征軍正式出師,朱棣親往龍江餞行,這一天風和日麗,江麵上百舸爭流,旌旗蔽空,鼓角齊鳴,明軍威武雄壯,軍容之盛為開國以來所未有。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10月2日,南征軍統帥朱能突然病逝於龍州,37歲的朱能正值年富力強,朱棣倚之甚重,不想此次“出師未捷身先死”,朱棣哀痛無比。朱能“勇決得士心”,他死後,軍中一片哀哭。遠征軍箭在弦上,容不得任何拖延,年僅31歲的右將軍張輔臨危受命,主動承擔起指揮全軍的重任,他一麵飛章奏報朱棣,一麵率軍南進,六天後,遠征軍由憑祥度坡壘關,進入安南境內。軍情緊急,朱棣命張輔佩征夷將軍印,充總兵官,代替朱能統率全軍,並以明初常遇春病逝,副將李文忠建大功的事跡予以鼓勵,希望張輔不負所托。
首次征服安南
張輔,字文弼,係“靖難”名將張玉之長子。朱棣起兵時,他從父力戰,因功升為指揮同知。張玉在東昌戰死後,張輔襲爵,隨朱棣戰夾河、槁城、彰德、靈璧,皆有功,受封為信安伯,祿千石。永樂三年進封新城侯,加祿三百石。張輔不愧為名將之後,深通攻心為上的道理,進入安南境內後,他命人先將胡一元父子的二十條罪狀寫成榜文,刻於木牌上,順流放下,安南軍民見到榜文後,人心離散。
明軍兵分兩路,京畿兵、荊、湖、閩、浙、廣西兵由張輔率領,出廣西憑祥;另一路明軍由蜀兵、建昌、雲南、貴州兵組成,在沐晟率領下出雲南蒙自,兩路明軍斬關而進,勇往直前,在芹站附近大敗安南之伏兵,進占新福,於白鶴江勝利會師。胡氏父子料不到明軍進展竟如此神速,大驚之下,傾全國之兵號稱二百餘萬(《明史·張輔傳》謂安南兵眾七百萬,顯係誇大),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四個天險,伐木築寨,綿延九百餘裏,又沿江置木樁,征發國內所有船隻,排列在樁內,所有江口,概置橫木,嚴防明軍攻擊。張輔大軍進入富良江,先命驍將朱榮進攻嘉林江口,再進至多邦隘,沐晟軍也沿洮江北
岸鼓行而進,與張輔呈南北夾擊之勢,互為聲援。胡氏父子則厚集兵力於多邦城,企圖據險頑抗。多邦城堅而高峻,城下設有重濠,濠內密置竹刺,濠外多掘坎地,守衛嚴密。張輔下令道:“安南所恃,莫若此城,此城一拔,便如破竹。大丈夫報國立功,就在今日,若能先登此城,不憚重賞。
</p>
張輔,建文元年(1399),從父張玉參加靖難之役,升指揮同知。二年,父戰死,嗣都指揮同知。參與夾河(今河北滏陽河)、槁城、彰德(今河南安陽)、靈璧(今屬安徽)諸地之戰,為朱棣奪得帝位屢立戰功。四年,封信安伯。永樂三年(1405)晉新城侯。次年,以右副將軍從征夷將軍朱能進軍安南(今越南北部)。途中朱能卒,張輔升征夷將軍,領眾自廣西憑祥進兵,與左副將軍沐晟合兵攻入多邦城,因畫獅蒙馬衝擊,兼施神機火器破守軍象陣,乘勝克東都(今河內)、西都(今清化)。五年,大敗安南兵於木丸江、富良江等地,俘安南太上皇黎季,改安南為交阯。六年,振旅還師,進封英國公。七年,以征虜將軍率軍攻交阯,在吉利深山追獲大越上皇簡定,迫使大越皇帝陳季擴乞降。八年班師,練兵宣府(今河北宣化)、萬全,督運北征。九年,與沐晟合兵再攻偽降複起的陳季擴,敗守軍於月常江。至十二年,俘陳季擴,班師。十三年,任交阯總兵,平息陳季擴餘部之亂。十四年冬被召還。先後四至交阯,威名遠震。
洪熙元年(1425),掌中軍都督府事,進太師。宣德元年(1426),扈從宣宗朱瞻基往樂安(今山東惠民)平息漢王朱高煦叛亂。四年,奉詔專侍宣宗,謀劃軍國重事。
正統年間,力抗宦官王振擅權。十四年(1449),諫阻英宗朱祁鎮親征蒙古瓦剌軍,被拒絕,遂從行,死於土木堡之戰,終年75歲。
動亂多事安南
自明朝成立以來,安南陳氏政權已趨衰微,一直內亂不斷,早在公元1371年,安南國王陳日堅就被伯父陳叔明逼死,因懼怕明朝反對,陳叔明未敢篡位,乃立其弟陳瑞為國王,後陳瑞在入侵占城時敗死,弟陳煒繼立,此時陳朝政權已逐漸落入黎季犛的控製之中,他殺掉陳煒,改立陳日昆為王,公元1399年,他又把陳日昆殺掉,次年,滅陳朝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大虞,自己也改姓胡,名一元,與
其子漢蒼共理朝政。胡一元自稱是帝舜的後裔,遣使奉表到明朝,詭稱陳氏宗族已絕,胡漢蒼為陳明宗之外孫,因此暫時登基理政,當時明朝正值“靖難之役”,建文帝無暇它顧,對胡一元的請示置之不理。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派官員到安南通告,公元1403年,胡漢蒼遣使者到南京朝賀,同時請封。朱棣命禮部討論此事,禮部認為事關重大,安南情況不明,不可聽信一麵之辭,請詳加考察。於是4月15日,朱棣命行人楊渤等前往安南,調查胡漢蒼奏章真偽與安南民意,楊渤等人受胡氏重賄,與安南國內之耆老名宿共同為胡漢蒼請命。當時,朱棣對胡漢蒼的惟命是從也十分滿意,遂於11月命禮部郎中夏止善等人齎詔前往,冊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詔書中並告誡胡漢蒼:“作善降祥,厥顯有道,事大恤下,往馨乃誠。”
然而,朱棣的態度卻很快為一個意外事件所改變。1404年8月,一個名叫裴伯耆的安南陳氏舊臣突然來到南京,這個裴伯耆是一位申包胥式的人物,他心懷陳朝,不滿胡氏政權的倒行逆施,於是來明朝乞兵複國。這位裴伯耆所描述的安南,完全不同於楊渤等人的說法,裴伯耆自稱胡一元篡位時,他的父母家人同時遇害,他當時正在東海領兵作戰,得知變故,逃入深山避禍,後喬裝為商人,輾轉才來到明朝。裴伯耆在殿上向朱棣哭訴:“臣不才,竊效申包胥之忠,敢以死請,伏望陛下哀矜。”裴伯耆的話雖然頗為煽情,但朱棣並未被打動,因當時明朝的軍事重點是北方,朱棣正準備北伐,無意在南方構釁,何況安南究竟是陳氏還是胡氏掌權,隻要是臣服於明朝,並無多大區別,因此朱棣僅命賜裴伯耆衣食,對出兵之事卻隻字不提。
令朱棣意想不到的是,剛過了十幾天,老撾宣慰使刀線歹居然派人送來了前安南國王陳日亙之孫陳天平。陳天平當初在家國劇變時並未被殺,他曾一度招兵複仇,但很快為胡一元所敗,從者四散。陳天平逃匿穀中,轉投老撾,然老撾無力相助他複國,遂送陳天平到明朝。陳天平來到明朝後,當廷向朱棣哭訴:“賊臣侵思明府,奪其土地,究其本心,實欲抗衡上國,暴征橫斂,酷法淫刑,百姓愁怨,如蹈水火,陛下德配天地,億育四海,一物失所,心有未安,伐罪吊民,興滅繼絕,此遠夷之望,微臣之大願也。”
陳天平的一番話,聲情並茂,朱棣深為所動,但他並不了解這個陳天平的來曆,也不知其陳氏之後的身份真偽,於是命賜陳天平府地,月支俸祿,暫住下來。年底,安南胡漢蒼遣使來朝賀,朱棣特命陳天平參與朝見,安南使臣見到陳天平後,皆錯愕,或有下拜者,朱棣始知陳天平確為陳氏後人,於是決定幫他複國。次年初,朱棣先禮後兵,命監察禦史李琦、行人王樞齎詔問罪於胡漢蒼,命他自陳其事,1405年6月,安南使臣隨李琦等人返迴,表示願意返還以往侵占各處,“迎歸天平、以君事之”,對於胡漢蒼“甘心”將王位讓人,朱棣自然十分感動,也對他作出了適當安排,特頒詔:“朕當建爾上公,封以上郡,傳之子孫,永世無窮”。
對於胡漢蒼的“恭順”,朱棣其實也有疑惑,曾認為“慮爾習於變詐,或未盡誠”,但又以為當時應以“布思信懷遠人為務”,正好,胡漢蒼又派人奉表雲:“臣亦當率國人逆於境上”,麵對胡漢蒼的一再輸誠,朱棣終於打消了疑慮。
南征決策
1406年1月,朱棣要陳天平“治任以行”,命使臣聶聰陪同,並命廣西總兵、征南將軍韓觀派左副將軍黃中、右副將軍呂毅、大理寺卿薛品等人率官兵五千人護送。朱棣賜陳天平綺羅紗衣各二襲、鈔一萬貫、告誡他要寬仁待下,悉心防患,又封胡漢蒼為順化郡公,以示安撫。
3月,陳天平進入安南境內,到達丘溫,胡漢蒼派陪臣黃晦卿等人前來迎接,還以牛酒犒勞護送的明軍,卑辭雲:“屬有微疾,已約嘉林奉迓矣”。黃中等心存疑惑,派騎兵四出偵察,也未發現可疑之處,一路上都是迎接的安南百姓,明軍過隘留、雞陵,進至芹站,周圍山道險峻加上大雨泥濘,隊伍已不成列。突然,雨霧之中,
安南軍隊伏兵四出,鼓噪之聲,震動山穀,似有千軍萬馬,將明軍全部包圍,一安南將領隔澗遙唿道:“遠夷不敢抗大國,犯王師,緣天平實疏遠小人,非陳氏親屬,而敢肆其巧偽,以惑聖聽,勞師旅,死有餘責,今幸而殺之,以謝天子,吾王即當上表待罪,天兵遠臨,小國貧乏,不足以久淹從者”。
安南伏兵並不與明軍交戰,隻是突入隊中,將陳天平虜走,黃中等人出於意外,又迫於形勢,無力抵抗,隻好眼看著陳天平被殺,但大理寺卿薛品因職責所在,義不偷生,中伏後即自經而死,行人聶聰也死於亂軍之中,黃中等人引兵而還。
事情發生後十五天,朱棣才得到黃中等人奏表,這位馬背上得天下的皇帝大怒若狂,他感到自己受了愚弄,吼道:“蕞爾小醜,罪惡滔天,猶敢潛伏奸謀,肆毒如此,朕推誠容納,乃為所欺,此而不誅,兵則奚用?”“靖難”名將成國公朱能帶頭應命:“逆賊罪大,天地不容,臣請仗天威,一舉殲滅之。”7月1日,朱棣在奉享太廟後,返迴奉天殿,他思慮再三,終於定下了出兵安南的決心。三天後,朱棣登殿點將,命成國公朱能佩征夷將軍印,為總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將軍印,為左副將軍;新城侯張輔為右將軍,豐城侯李彬為參將,雲陽伯陳旭為右參將,統率大軍八十萬遠征安南,兵部尚書劉俊參讚軍務,都指揮同知程寬、指揮僉事朱貴為神機將軍,都指揮同知毛八丹、朱廣、指揮僉事王恕為遊擊將軍,指揮同知魯麟、都指揮僉事王玉、指揮使高鵬為橫海將軍,都督僉事呂毅、都指揮使朱英、都指揮使朱英、都指揮同知江浩、都指揮僉事方政為鷹楊將軍,都指揮僉事朱英、都指揮同知金銘、都指揮僉事吳旺、都指揮同知劉塔出為驃騎將軍。由這份名單可以看出,遠征軍將領多是隨朱棣起兵“靖難”的功臣宿將。
成國公朱能是“靖難”武臣之首,朱棣藩封燕王時,與張玉共為王府指揮使,自東昌之役中張玉陣亡以來,朱能一直是朱棣的頭號股肱之臣,南征北戰、所向無敵,更是難得的帥才,“雖位列上公,卻從未以富貴驕人”,深得軍心,遠征軍其他將領也都是一時之選。
大軍出發前,朱棣特頒諭旨,說明此次出征“惟黎氏父子及其同惡在必獲,其脅從及無辜者必釋,罪人既得,即擇陳氏子孫之賢者立之,使撫治一方,然後還師,告成宗廟,揚功名於無窮。”
7月16日,遠征軍正式出師,朱棣親往龍江餞行,這一天風和日麗,江麵上百舸爭流,旌旗蔽空,鼓角齊鳴,明軍威武雄壯,軍容之盛為開國以來所未有。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10月2日,南征軍統帥朱能突然病逝於龍州,37歲的朱能正值年富力強,朱棣倚之甚重,不想此次“出師未捷身先死”,朱棣哀痛無比。朱能“勇決得士心”,他死後,軍中一片哀哭。遠征軍箭在弦上,容不得任何拖延,年僅31歲的右將軍張輔臨危受命,主動承擔起指揮全軍的重任,他一麵飛章奏報朱棣,一麵率軍南進,六天後,遠征軍由憑祥度坡壘關,進入安南境內。軍情緊急,朱棣命張輔佩征夷將軍印,充總兵官,代替朱能統率全軍,並以明初常遇春病逝,副將李文忠建大功的事跡予以鼓勵,希望張輔不負所托。
首次征服安南
張輔,字文弼,係“靖難”名將張玉之長子。朱棣起兵時,他從父力戰,因功升為指揮同知。張玉在東昌戰死後,張輔襲爵,隨朱棣戰夾河、槁城、彰德、靈璧,皆有功,受封為信安伯,祿千石。永樂三年進封新城侯,加祿三百石。張輔不愧為名將之後,深通攻心為上的道理,進入安南境內後,他命人先將胡一元父子的二十條罪狀寫成榜文,刻於木牌上,順流放下,安南軍民見到榜文後,人心離散。
明軍兵分兩路,京畿兵、荊、湖、閩、浙、廣西兵由張輔率領,出廣西憑祥;另一路明軍由蜀兵、建昌、雲南、貴州兵組成,在沐晟率領下出雲南蒙自,兩路明軍斬關而進,勇往直前,在芹站附近大敗安南之伏兵,進占新福,於白鶴江勝利會師。胡氏父子料不到明軍進展竟如此神速,大驚之下,傾全國之兵號稱二百餘萬(《明史·張輔傳》謂安南兵眾七百萬,顯係誇大),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四個天險,伐木築寨,綿延九百餘裏,又沿江置木樁,征發國內所有船隻,排列在樁內,所有江口,概置橫木,嚴防明軍攻擊。張輔大軍進入富良江,先命驍將朱榮進攻嘉林江口,再進至多邦隘,沐晟軍也沿洮江北
岸鼓行而進,與張輔呈南北夾擊之勢,互為聲援。胡氏父子則厚集兵力於多邦城,企圖據險頑抗。多邦城堅而高峻,城下設有重濠,濠內密置竹刺,濠外多掘坎地,守衛嚴密。張輔下令道:“安南所恃,莫若此城,此城一拔,便如破竹。大丈夫報國立功,就在今日,若能先登此城,不憚重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