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血崩了,每片雪花都是有罪的。


    大明涼涼了,每個朝臣都不是無辜的。


    這些不知死活的狗東西,死到臨頭猶自在爭鬥不休!


    最後便宜了建奴,斷送了漢家天下!


    令人徒唿奈何,扼腕長歎!


    “諸位愛卿,朕因東虜、賊寇猖撅,禍害大明。而朝廷兵、糧、餉俱缺,故去歲不得已用輔臣楊嗣昌之議,增加練晌。


    朕何嚐不愛民如子?又何嚐不深知百姓疾苦?


    然不征練餉即無法更練新兵,不更練新兵即無法內剿流寇,外禦東虜。


    此情種種,諸位愛卿應深有體會。故而朕萬般無奈之下,唯有暫苦吾民一年。”


    金鑾殿內,崇禎皇帝語氣低沉,跟他的“肱骨之臣”講述他老人家征收練餉的無奈之舉。


    “可是列位愛卿也要看到,自征收練餉後,朝廷在剿匪一事上成績斐然,可喜可賀!。


    原來在河南、河北一帶的幾股流賊,已經紛紛請降。巨匪張獻忠、羅汝才也成了釜底遊魚,請降於穀城,逃逸不得。


    李逆現在被圍困在商洛山中,惶惶恐恐,不複昔日囂張氣焰,眼見即可就殲。”


    實話實話,征收練餉,配合楊嗣昌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圍剿戰略,大明朝廷取得令人矚目的剿匪成績。


    此時若是能和靼虜取得和議,暫緩他們入寇大明的時間,取得不錯的戰略空間,不要背腹受敵功虧一簣,大明或許還可以多苟延殘喘幾年,甚至能翻開新的曆史篇章也猶未可知。


    若此,大明可以再度延續,楊嗣昌也可名留千史。


    至少,楊嗣昌的戰略是正確的,是符合時下大明實情的務實之舉。


    隻可惜,豬隊友不允許呐。


    以黃道周為首的東林黨人,不顧大明的實際情況,操弄民意,活生生地堵死和議之路,喪失了大明的戰略空間。


    最終,大明涼涼了。


    當然嘍,他們也沒撈著什麽好處。


    改朝換代之際,在建奴的屠刀之下,他們也必須對自己的命運做出生死攸關的抉擇。


    有人舍生取義,以死報國,名留千史!有人賣身投靠,背主忘恩,遺臭千年!


    但不管怎麽說,生前不幹人事,死後成名,這都是不可取的。


    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這是南宋以後信奉朱熹的腐儒們,平時不幹實事,隻能在大難臨頭用以死報國的方式解脫。


    而無疑,黃道周就是此類人的代表。


    這個和史可法一樣的人物,幹啥啥不行,嘴炮第一名,最後以死成名,被評為“民族英雄”。


    丹墀上方,崇禎皇帝深深地看了“民族英雄”一眼,繼續往下說,“然此時,東虜因和議不成,入侵大明,殺朕子民。


    朕不得已中斷剿匪進程,號召天下勤王之師,共禦外敵。值此國家危難之時,朕希望諸卿以國為重,為國著想。


    因此,朕切望文武臣工,不論在朝在外,都能和衷共濟,共商國事,群策群力。萬不要各立門戶,徒事攻訐。”


    這番話,崇禎皇帝可謂苦口婆心,寓意深遠,更是他老人家的心裏話。


    禦駕親征在即,他力求朝堂穩定,一切都等迴來再說。


    當然了,如果有人能夠聽見去,以國為重,那更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隻是……


    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金鑾殿內,黃道周聽崇禎皇帝話語間都是偏向楊嗣昌,且意思明顯說他不顧大局,攻訐同僚,枉做小人!


    這還了得!


    傳揚出去,以後如何在朝堂混?


    他黃道周一生,靠的就是頂撞皇帝成名,又豈能容忍陛下指責?


    他抬起頭,目光堅定,神情悲苦,一臉憤然說道:“稟陛下,臣……臣……讀書數十年,惟以忠君愛民為心,不以功名爵祿為懷。


    臣多年躬耕田攏,胼手胝足,穿布衣,食粗食,清貧自守,不慕榮利,為天下人所共聞。


    臣今日所言者,正是出自一片忠君愛國之心。


    流賊為患,臣何嚐不欲食其肉而寢其皮。東虜禍國,臣何嚐不痛心疾首欲驅除靼虜,既憂且憤。


    今日種種,臣之心中,獨恨楊嗣昌隻知與東虜暗中議款,全忘《公羊》‘尊王攘夷’之教。


    以至於今日人心潰決,豈因要各立門戶而攻訐楊嗣昌!


    再者,萬曆時,因遼東軍事日急,於正賦之外,每年增抽五百二十萬兩,名曰遼晌,百姓已經不堪其苦。


    陛下禦極之初,又增加遼餉一百四十萬兩。


    崇禎十年,楊嗣昌定了三個月滅賊的期限,增剿餉二百八十萬兩,此均在正賦之外。


    臣請陛下勿再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為小民留一線生機!今日臣不避斧铖之誅,冒死直言,懇請陛下三思!”


    說的比唱的好聽!


    黃道周不愧為聞名大明的大儒,辯才無雙。


    這一手顛倒黑白混淆視聽的手段,讓丹墀上方的崇禎皇帝不禁氣樂了。


    老實說,黃道周說練餉禍害大明百姓,這一點是沒有錯的。


    可是,他不應該用此來作為打擊楊嗣昌的工具。


    因為,當初楊嗣昌提出來征收練餉,除了是無奈之舉外,其實也是出於一片好心。


    別看練餉增賦七百三十萬兩,數目很大,可是賦出於土地,土地盡歸有財有勢之家所有。


    百畝田隻增銀三四錢,不僅無害於小民,且可以稍抑富豪兼並。


    隻不過,中樞製定策略是好的,出發點也是好的,可是到了地方,卻變歪了。


    大明經過兩百餘年來,土地兼並成風。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曆朝曆代田賦積弊甚深,有財有勢者上下其手,多方欺隱,逃避征賦,土地多而納糧反少。


    貧家小戶則不敢欺隱,無力逃避,隻有照實納糧。且受大戶轉嫁之苦,往往土地少而納糧反多。


    這就是練餉禍民的原因所在。


    這一點,作為朝廷的官員,黃道周也是知道的。


    可現在他就是裝傻,並以此為工具用來打擊楊嗣昌,不可不說其心可誅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崛起崇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破冰傳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破冰傳奇並收藏崛起崇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