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硝煙》第30章:亂中謀局
大唐天寶年間6月25日,安祿山已然起兵造反,戰火瞬間燃遍大地,硝煙彌漫,整個大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動蕩之中。長安城雖還留存著幾分往昔的繁華表象,可那股惶惶不安的氣息卻如陰霾般籠罩在每個人心頭。
在城中一座頗為氣派的府邸內,林逸從衡陽前線返迴長安正坐在書房中,目光深沉而又透著幾分狡黠。林逸,這個來自後世的穿越者,本就知曉這段曆史將會走向的慘烈結局,如今安祿山已起兵,他決定要憑借自己對後續發展的了解,在這混亂局勢中攪弄風雲,為平定叛亂謀得一條捷徑。
林逸乃是李隆基的女婿,娶了那身份尊貴的鹹宜公主,如此身份讓他在這朝局之中有著別樣的影響力。此刻,他深知安祿山叛軍勢頭兇猛,其麾下兵強馬壯,作戰悍勇,若單純依靠朝廷大軍與之正麵交鋒,即便能勝,恐怕也會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於是,一個大膽的計劃在他心中逐漸成形——他要上書李隆基,慫恿皇帝收縮防線,以此來讓安祿山的叛軍內部產生內亂,待其亂作一團後,再想法子一舉收拾安祿山。
林逸端坐在書桌前,輕輕揉了揉太陽穴,腦海中不斷梳理著計劃的各個環節。他深知此舉風險極大,一旦操作不當,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說不定還會讓局勢變得更加糟糕。但他又清楚,以目前的形勢來看,這或許是能最快平定叛亂、減少傷亡的法子了。
深吸一口氣,林逸鋪開宣紙,提起毛筆,蘸飽了墨汁。他的手微微有些顫抖,並非是因為害怕,而是心中那股即將改變曆史走向的激動與緊張交織在了一起。他緩緩下筆,在奏疏上奮筆疾書起來。
“陛下聖明,臣林逸惶恐上書。今安祿山逆賊起兵造反,其勢洶洶,實乃我大唐心腹大患。臣日夜憂思,苦尋破敵之策,終有所悟。”
林逸一邊寫著,一邊斟酌著詞句,確保既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又能讓唐玄宗李隆基能夠接受。
“臣以為,當下安祿山叛軍雖來勢兇猛,但彼等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其麾下將領眾多,各有心思,且所占地盤廣闊,戰線冗長。陛下若此時下令全線出擊,與叛軍硬碰硬,雖我大唐天兵英勇無畏,然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於我大唐元氣損傷過重。”
寫到此處,林逸筆鋒一轉,道出了自己的核心計劃。
“陛下不妨下令收縮防線,佯裝示弱於叛軍。如此一來,安祿山必生驕縱之心,以為我大唐畏懼其威,不敢與之正麵抗衡。而其麾下將領,見我軍收縮,或有那妄圖爭功者,定會心生不滿,埋怨安祿山未能乘勝追擊,一舉拿下更多城池。如此,叛軍內部矛盾便會逐漸滋生。待其內亂既起,陛下便可看準時機,遣我大唐精銳之師,直擊其要害,必能一舉將安祿山叛軍剿滅,還我大唐太平盛世。”
林逸寫完奏疏,仔細地吹幹墨跡,將奏疏小心地折疊好,放入信封之中。他喚來親信家丁,神色凝重地吩咐道:“速將此信送往宮中,呈交陛下,切不可有半分延誤。此事關乎大唐國運,務必謹慎。”家丁領命而去,林逸望著家丁遠去的背影,眼中閃過一絲決然的光芒。
在皇宮之中,唐玄宗李隆基正坐在禦書房內,麵色陰沉。安祿山的起兵造反讓他既憤怒又憂心,這幾日來幾乎未曾合眼,一直在思索著應對之策。桌上擺滿了各地送來的軍情奏報,每一份都訴說著叛軍的肆虐和百姓的苦難,讓他的心情越發沉重。
不多時,一名小太監匆匆趕來,跪在地上稟報道:“陛下,宮外林駙馬派人送來一封奏疏,說是有要事啟奏陛下。”
唐玄宗微微皺了皺眉頭,心中有些疑惑。他知道林逸平日裏也頗有幾分智謀,但此刻在這等危急關頭,不知他又有何高見。
“呈上來吧。”唐玄宗說道,聲音中透著一絲疲憊。
小太監連忙將奏疏呈上,高力士接過,恭敬地遞給了唐玄宗。唐玄宗展開奏疏,起初還帶著幾分疑惑與漫不經心,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他的神色逐漸變得凝重起來。
“收縮防線?佯裝示弱?”唐玄宗喃喃自語道,心中思索著林逸所提計劃的可行性。他深知此舉一旦施行,必然會引起朝中大臣的諸多議論,畢竟主動收縮防線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示弱的表現,這對於大唐的威望而言似乎並不是一件好事。
可當他想到如今叛軍的兇猛勢頭以及朝廷軍隊在與叛軍初期交鋒中的損失時,又覺得林逸的話似乎也有幾分道理。若能通過此舉讓叛軍內部產生內亂,倒不失為一個破敵的良策。
“高力士,你覺得林駙馬所言之計如何?”唐玄宗看向高力士,問道。
高力士微微躬身,思索了一下,迴答道:“陛下,老奴以為,林駙馬此計雖大膽,但也不失為一種破敵之新思路。如今叛軍勢大,我軍與之正麵交鋒確實損傷不小。若能讓叛軍內部自亂陣腳,再行出擊,或可事半功倍。隻是這收縮防線之事,需慎重考慮,可召集朝中大臣商議一番,再做定奪。”
唐玄宗點了點頭,說道:“嗯,你說得有理。傳朕旨意,明日早朝,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
次日早朝,金鑾殿上,唐玄宗端坐在龍椅之上,麵色凝重。大臣們分列兩旁,個個神情肅穆,隻是那眼底的憂慮卻怎麽也掩飾不住。
唐玄宗將林逸的奏疏內容大致說了一遍,然後問道:“諸位愛卿,對此事有何看法?”
話音剛落,一位大臣出列奏道:“陛下,臣以為此舉萬萬不可。我大唐天兵向來威武,豈有主動收縮防線、示弱於叛軍之理?這不僅會讓百姓失望,更會讓叛軍越發囂張,以為我大唐可欺。”
這位大臣的話一出,不少大臣紛紛點頭,表示讚同。在他們看來,大唐的尊嚴和威望是至高無上的,哪怕是麵對再強大的敵人,也應該正麵迎擊,而不是采取這種看似退縮的策略。
然而,另一位大臣楊國忠卻出列說道:“陛下,臣以為林駙馬此計雖看似冒險,但也有其可取之處。如今叛軍確實勢大,我軍與之交戰多有失利。若能通過收縮防線讓叛軍內部產生矛盾,再尋機出擊,不失為一個扭轉戰局的好辦法。況且,林駙馬也是為了我大唐著想,其用心良苦,陛下當慎重考慮。”
楊國忠之所以如此支持這個計劃,其實是另有私心。他與安祿山向來不和,若能借此機會讓安祿山的叛軍內亂,他便可以從中漁利,甚至有可能徹底扳倒安祿山,鞏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唐玄宗聽了兩人的話,心中猶豫不決。他又看了看其他大臣,隻見有的點頭讚同楊國忠的說法,有的則若有所思,似乎在權衡利弊。
“陛下,臣以為不妨先小範圍地試行一下。可先在局部地區收縮防線,觀察叛軍的反應以及我軍自身的情況,若確實能讓叛軍內部出現矛盾,再做後續打算。”一位名叫陳希烈的大臣出列奏道。
唐玄宗覺得這個建議還算合理,於是說道:“嗯,就依陳愛卿所言。傳朕旨意,先在河北道部分地區試行收縮防線之策,密切關注叛軍動向,若有內亂跡象,即刻來報。”
旨意傳下,各方勢力都開始行動起來。而在安祿山的叛軍陣營中,安祿山聽聞大唐朝廷在部分地區收縮防線的消息後,先是一愣,隨即仰天大笑起來。
“哈哈,看來大唐朝廷是怕了我等啊!這李隆基也不過如此,我還未發力,他們便已退縮。”安祿山得意洋洋地對麾下將領們說道。
他的次子安慶緒在一旁,眼中閃過一絲疑慮,說道:“父親,此事或許有詐,大唐朝廷會不會是故意為之,想引我們上鉤?”
安祿山不屑地看了兒子一眼,嗬斥道:“你懂什麽!我大軍所向披靡,那李隆基如今也是無計可施,隻能收縮防線以求自保。待我等稍作休整,便繼續揮師南下,踏平長安城,到時候這大唐江山便是我安祿山的了。”
安慶緒被父親嗬斥,心中雖有不滿,但也不敢再多言。而其他將領們,聽聞安祿山的話,也紛紛附和起來,一時間,叛軍陣營中充滿了歡聲笑語,眾人仿佛都看到了勝利在望的曙光。
然而,在這看似一片和諧的表象下,一些心思活絡的叛軍將領心中卻也暗暗打起了小算盤。他們覺得如今大唐朝廷收縮防線,正是他們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如果安祿山不抓住這個時機乘勝追擊,那他們何時才能真正出人頭地?於是,一些不滿的情緒開始在這些將領心中悄然滋生。
此時的大唐,依舊深陷在安史之亂的戰火硝煙之中,而林逸所謀劃的這一局,能否如他所願地讓安祿山叛軍產生內亂,進而扭轉整個戰局,一切都還尚未可知,隻待後續局勢的進一步發展了。
大唐天寶年間6月25日,安祿山已然起兵造反,戰火瞬間燃遍大地,硝煙彌漫,整個大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動蕩之中。長安城雖還留存著幾分往昔的繁華表象,可那股惶惶不安的氣息卻如陰霾般籠罩在每個人心頭。
在城中一座頗為氣派的府邸內,林逸從衡陽前線返迴長安正坐在書房中,目光深沉而又透著幾分狡黠。林逸,這個來自後世的穿越者,本就知曉這段曆史將會走向的慘烈結局,如今安祿山已起兵,他決定要憑借自己對後續發展的了解,在這混亂局勢中攪弄風雲,為平定叛亂謀得一條捷徑。
林逸乃是李隆基的女婿,娶了那身份尊貴的鹹宜公主,如此身份讓他在這朝局之中有著別樣的影響力。此刻,他深知安祿山叛軍勢頭兇猛,其麾下兵強馬壯,作戰悍勇,若單純依靠朝廷大軍與之正麵交鋒,即便能勝,恐怕也會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於是,一個大膽的計劃在他心中逐漸成形——他要上書李隆基,慫恿皇帝收縮防線,以此來讓安祿山的叛軍內部產生內亂,待其亂作一團後,再想法子一舉收拾安祿山。
林逸端坐在書桌前,輕輕揉了揉太陽穴,腦海中不斷梳理著計劃的各個環節。他深知此舉風險極大,一旦操作不當,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說不定還會讓局勢變得更加糟糕。但他又清楚,以目前的形勢來看,這或許是能最快平定叛亂、減少傷亡的法子了。
深吸一口氣,林逸鋪開宣紙,提起毛筆,蘸飽了墨汁。他的手微微有些顫抖,並非是因為害怕,而是心中那股即將改變曆史走向的激動與緊張交織在了一起。他緩緩下筆,在奏疏上奮筆疾書起來。
“陛下聖明,臣林逸惶恐上書。今安祿山逆賊起兵造反,其勢洶洶,實乃我大唐心腹大患。臣日夜憂思,苦尋破敵之策,終有所悟。”
林逸一邊寫著,一邊斟酌著詞句,確保既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又能讓唐玄宗李隆基能夠接受。
“臣以為,當下安祿山叛軍雖來勢兇猛,但彼等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其麾下將領眾多,各有心思,且所占地盤廣闊,戰線冗長。陛下若此時下令全線出擊,與叛軍硬碰硬,雖我大唐天兵英勇無畏,然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於我大唐元氣損傷過重。”
寫到此處,林逸筆鋒一轉,道出了自己的核心計劃。
“陛下不妨下令收縮防線,佯裝示弱於叛軍。如此一來,安祿山必生驕縱之心,以為我大唐畏懼其威,不敢與之正麵抗衡。而其麾下將領,見我軍收縮,或有那妄圖爭功者,定會心生不滿,埋怨安祿山未能乘勝追擊,一舉拿下更多城池。如此,叛軍內部矛盾便會逐漸滋生。待其內亂既起,陛下便可看準時機,遣我大唐精銳之師,直擊其要害,必能一舉將安祿山叛軍剿滅,還我大唐太平盛世。”
林逸寫完奏疏,仔細地吹幹墨跡,將奏疏小心地折疊好,放入信封之中。他喚來親信家丁,神色凝重地吩咐道:“速將此信送往宮中,呈交陛下,切不可有半分延誤。此事關乎大唐國運,務必謹慎。”家丁領命而去,林逸望著家丁遠去的背影,眼中閃過一絲決然的光芒。
在皇宮之中,唐玄宗李隆基正坐在禦書房內,麵色陰沉。安祿山的起兵造反讓他既憤怒又憂心,這幾日來幾乎未曾合眼,一直在思索著應對之策。桌上擺滿了各地送來的軍情奏報,每一份都訴說著叛軍的肆虐和百姓的苦難,讓他的心情越發沉重。
不多時,一名小太監匆匆趕來,跪在地上稟報道:“陛下,宮外林駙馬派人送來一封奏疏,說是有要事啟奏陛下。”
唐玄宗微微皺了皺眉頭,心中有些疑惑。他知道林逸平日裏也頗有幾分智謀,但此刻在這等危急關頭,不知他又有何高見。
“呈上來吧。”唐玄宗說道,聲音中透著一絲疲憊。
小太監連忙將奏疏呈上,高力士接過,恭敬地遞給了唐玄宗。唐玄宗展開奏疏,起初還帶著幾分疑惑與漫不經心,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他的神色逐漸變得凝重起來。
“收縮防線?佯裝示弱?”唐玄宗喃喃自語道,心中思索著林逸所提計劃的可行性。他深知此舉一旦施行,必然會引起朝中大臣的諸多議論,畢竟主動收縮防線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示弱的表現,這對於大唐的威望而言似乎並不是一件好事。
可當他想到如今叛軍的兇猛勢頭以及朝廷軍隊在與叛軍初期交鋒中的損失時,又覺得林逸的話似乎也有幾分道理。若能通過此舉讓叛軍內部產生內亂,倒不失為一個破敵的良策。
“高力士,你覺得林駙馬所言之計如何?”唐玄宗看向高力士,問道。
高力士微微躬身,思索了一下,迴答道:“陛下,老奴以為,林駙馬此計雖大膽,但也不失為一種破敵之新思路。如今叛軍勢大,我軍與之正麵交鋒確實損傷不小。若能讓叛軍內部自亂陣腳,再行出擊,或可事半功倍。隻是這收縮防線之事,需慎重考慮,可召集朝中大臣商議一番,再做定奪。”
唐玄宗點了點頭,說道:“嗯,你說得有理。傳朕旨意,明日早朝,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
次日早朝,金鑾殿上,唐玄宗端坐在龍椅之上,麵色凝重。大臣們分列兩旁,個個神情肅穆,隻是那眼底的憂慮卻怎麽也掩飾不住。
唐玄宗將林逸的奏疏內容大致說了一遍,然後問道:“諸位愛卿,對此事有何看法?”
話音剛落,一位大臣出列奏道:“陛下,臣以為此舉萬萬不可。我大唐天兵向來威武,豈有主動收縮防線、示弱於叛軍之理?這不僅會讓百姓失望,更會讓叛軍越發囂張,以為我大唐可欺。”
這位大臣的話一出,不少大臣紛紛點頭,表示讚同。在他們看來,大唐的尊嚴和威望是至高無上的,哪怕是麵對再強大的敵人,也應該正麵迎擊,而不是采取這種看似退縮的策略。
然而,另一位大臣楊國忠卻出列說道:“陛下,臣以為林駙馬此計雖看似冒險,但也有其可取之處。如今叛軍確實勢大,我軍與之交戰多有失利。若能通過收縮防線讓叛軍內部產生矛盾,再尋機出擊,不失為一個扭轉戰局的好辦法。況且,林駙馬也是為了我大唐著想,其用心良苦,陛下當慎重考慮。”
楊國忠之所以如此支持這個計劃,其實是另有私心。他與安祿山向來不和,若能借此機會讓安祿山的叛軍內亂,他便可以從中漁利,甚至有可能徹底扳倒安祿山,鞏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唐玄宗聽了兩人的話,心中猶豫不決。他又看了看其他大臣,隻見有的點頭讚同楊國忠的說法,有的則若有所思,似乎在權衡利弊。
“陛下,臣以為不妨先小範圍地試行一下。可先在局部地區收縮防線,觀察叛軍的反應以及我軍自身的情況,若確實能讓叛軍內部出現矛盾,再做後續打算。”一位名叫陳希烈的大臣出列奏道。
唐玄宗覺得這個建議還算合理,於是說道:“嗯,就依陳愛卿所言。傳朕旨意,先在河北道部分地區試行收縮防線之策,密切關注叛軍動向,若有內亂跡象,即刻來報。”
旨意傳下,各方勢力都開始行動起來。而在安祿山的叛軍陣營中,安祿山聽聞大唐朝廷在部分地區收縮防線的消息後,先是一愣,隨即仰天大笑起來。
“哈哈,看來大唐朝廷是怕了我等啊!這李隆基也不過如此,我還未發力,他們便已退縮。”安祿山得意洋洋地對麾下將領們說道。
他的次子安慶緒在一旁,眼中閃過一絲疑慮,說道:“父親,此事或許有詐,大唐朝廷會不會是故意為之,想引我們上鉤?”
安祿山不屑地看了兒子一眼,嗬斥道:“你懂什麽!我大軍所向披靡,那李隆基如今也是無計可施,隻能收縮防線以求自保。待我等稍作休整,便繼續揮師南下,踏平長安城,到時候這大唐江山便是我安祿山的了。”
安慶緒被父親嗬斥,心中雖有不滿,但也不敢再多言。而其他將領們,聽聞安祿山的話,也紛紛附和起來,一時間,叛軍陣營中充滿了歡聲笑語,眾人仿佛都看到了勝利在望的曙光。
然而,在這看似一片和諧的表象下,一些心思活絡的叛軍將領心中卻也暗暗打起了小算盤。他們覺得如今大唐朝廷收縮防線,正是他們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如果安祿山不抓住這個時機乘勝追擊,那他們何時才能真正出人頭地?於是,一些不滿的情緒開始在這些將領心中悄然滋生。
此時的大唐,依舊深陷在安史之亂的戰火硝煙之中,而林逸所謀劃的這一局,能否如他所願地讓安祿山叛軍產生內亂,進而扭轉整個戰局,一切都還尚未可知,隻待後續局勢的進一步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