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終於,楊駿和江文軍等幾個高中同學踏上了返鄉的旅程。他們買的是學生半價票,火車上有很多也是從北京迴h省的學子,看來h省是學生的輸出大省啊。
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家鄉,生活在普通話的環境裏,當再次聽到火車上到處是熟悉的鄉音,楊駿心裏有些喜悅和興奮。
江文軍在琿山下了車,之後要坐船迴湖區的家,而楊駿幾個則在終點站省會下火車,又坐了3個多小時汽車,方才迴到漓陽縣城。
媽媽看到楊駿,激動得抱著他哭了。兒行千裏母擔憂啊。
楊駿在漓陽一中重點班的同學們大部分都考取了重點大學,寒假期間陸續迴到了漓陽縣。
老同學們再見麵多麽的開心,大家天天到處串門,相約去唱卡拉ok,一起聊大學發生的軼事,聊學校的伢子妹子。
並沒有誰在學校找到了對象,反而是兩個同在省城上學的同學走到了一起。想必以前就有意思,上了大學就擱一塊了。
從大家的交談中,楊駿能夠感覺到大家對大學生活的新奇,也有一些人,尤其是女同學,表現出了對新環境不適應的焦慮。
從縣城到大城市,從一個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包括楊駿在內,都感受到了裂變,這是一種從裏到外的衝擊,在交通、通訊、資訊還不發達,互聯網還未興起的90年代,這種裂變和衝擊來得更為猛烈。
這幫子未見過世麵的鄉下佬還需要一段時間適應。
首先,他們注意到了最顯著的差別,就是穿著打扮。
他們扔掉了高中時代土氣的衣服,在縣城的集貿市場購買了相對比較順應潮流的服裝,同時,楊駿也剃掉了他那標誌性的小胡子,顯得幹淨利索了許多。
然而他臉上的青春痘,卻怎麽洗也洗不掉,成為了心腹大患。他也用了一些祛痘的化妝品,卻毫無效果。
無奈之下,他隻好去求助當地的“羅仙姑”,那個在當地頗有名氣,7月的洪水中在防洪大堤上逃命的中年婦女。
在楊駿的對麵,羅仙姑在桌子上放了一包攤開的茶葉,點燃了一支香,在茶葉上劃來劃去,同時嘴裏念念有詞,香灰不斷地掉進了茶葉裏。
羅仙姑根本不問楊駿到底有什麽病,需要解決什麽困難,自顧自開始說話,
“你可以給那個姑娘寫封信啊,跟她聊聊。”
“平時遇到她多跟她笑笑,沒事的。”
“臉上的痘會逐漸消退的,需要一些時間。”
對於羅仙姑說出了自己心思,楊駿並不奇怪。去社大以前,他就來找過羅仙姑。
僅僅是坐在她對麵,在楊駿開口以前,她就能準確地說出楊駿家住哪,以及他左膝蓋上的風濕。而且,他也親眼見了羅仙姑說出了別人家的家庭成員,以及那個人家門口的土坡。
楊駿覺得,她或許真的擁有穿透人身體和心靈的神秘力量,盡管他不甚明了這種力量是什麽,又能幹什麽。世界上沒探明的事多著呢,人類對自己又能了解多少呢?
羅仙姑一支香點完,把茶葉包起來遞給楊駿,說,
“迴去泡茶喝。”
楊駿接過茶葉,遞過去10元錢,道了聲謝離開了。為了加強療效,他沒有泡茶喝,而是直接嚼茶葉。
他不打算給小佟寫信,他認為這並沒有什麽用。
茶葉沒有起到效果,青春痘起了滅,滅了長,不僅總數量沒有減少,還留下許多疤痕,讓楊駿極為鬱悶。
或許羅仙姑能夠了解別人身體的感覺和心裏的想法,但她並不能預測,也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否則為什麽她沒有預見到洪水會來,也不能解決青春痘這麽小的麻煩呢?
從此以後,楊駿再也不把希望寄托在求神拜佛上,即便在自己麵臨巨大的困境時。
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楊駿和幾個同學來到了漓陽縣一中,瀏覽了校園的風光,緬懷了舊日的時光,碰到幾個正在補課衝刺高考的小師弟,向他們投來了仰慕的目光。
學校旁邊新修的鋼筋混凝土大堤,讓楊駿有堅不可摧、固若金湯之感,據說今後的幾十年裏,楚陽湖即便再憤怒也難有作為了。
站在堅固的堤壩上,麵對著楚陽湖,大風撲麵而來,同學們談笑風生,頗有指點江山的意味。
時過境遷,大家的心態已經大不一樣了。
在社大過了一個學期以後,楊駿此生再也沒有後悔過選擇社大。在離開漓陽縣之前,他不知道北京是什麽樣子,社大是什麽樣子,總覺得在家就是好的。
但現在,他的眼界和胸懷突然被放大了,已經遠遠不局限於小小的漓陽縣縣城。他非常清楚,自己已經不可能再迴到故鄉工作、生活了,這恐怕也是他絕大多數高中乃至大學同學們的命運。
二十年以來,大批的年輕人像他們這樣,通過高考這座獨木橋,從小地方湧進了都市,改變了自己,家庭,乃至整個國家的命運。
而他的初中同學,大多走上了另一條路。那個在洪水中拋棄他的鄧宇,在當地找了個工作,娶了老婆。一個漂亮的女同學,生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這些似乎離楊駿很遙遠,卻近在咫尺。
但是,當時的楊駿還沒有意識到,通過高考進了社大,競爭不僅沒有結束,反而剛剛開始。後麵的路廝殺更為殘酷,更為複雜。
一些縣城學霸通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在都市中穩住陣腳,占據了一席之地。而另一些人無法適應陌生的社會規則,逐漸迷失了方向,遊走在了社會邊緣,苟延殘喘。
這裏麵,有楊駿同專業的社大師姐,也有江文軍同專業的北航師弟。
不同於都市裏原生的學子,這些縣城學霸前方有著若隱若現的錦繡前程,退一步卻是萬丈深淵。
在自發自省的意識中,他們肩負起了為自己,乃至下一代實現階層跨越的重任。
然而,即便有了更大的誌向,楊駿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依然局限於每頓都能吃上肉,如果是水煮肉片就完美了。
晚上入睡前,楊駿打開愛華牌隨身聽,聽起了beyond的“pa
adise”(天堂),
“可惜,我們的故鄉,放不下我們的理想。
好嗎,想問你一下,告訴我外麵的世界。。。。。。”
</p>
終於,楊駿和江文軍等幾個高中同學踏上了返鄉的旅程。他們買的是學生半價票,火車上有很多也是從北京迴h省的學子,看來h省是學生的輸出大省啊。
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家鄉,生活在普通話的環境裏,當再次聽到火車上到處是熟悉的鄉音,楊駿心裏有些喜悅和興奮。
江文軍在琿山下了車,之後要坐船迴湖區的家,而楊駿幾個則在終點站省會下火車,又坐了3個多小時汽車,方才迴到漓陽縣城。
媽媽看到楊駿,激動得抱著他哭了。兒行千裏母擔憂啊。
楊駿在漓陽一中重點班的同學們大部分都考取了重點大學,寒假期間陸續迴到了漓陽縣。
老同學們再見麵多麽的開心,大家天天到處串門,相約去唱卡拉ok,一起聊大學發生的軼事,聊學校的伢子妹子。
並沒有誰在學校找到了對象,反而是兩個同在省城上學的同學走到了一起。想必以前就有意思,上了大學就擱一塊了。
從大家的交談中,楊駿能夠感覺到大家對大學生活的新奇,也有一些人,尤其是女同學,表現出了對新環境不適應的焦慮。
從縣城到大城市,從一個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包括楊駿在內,都感受到了裂變,這是一種從裏到外的衝擊,在交通、通訊、資訊還不發達,互聯網還未興起的90年代,這種裂變和衝擊來得更為猛烈。
這幫子未見過世麵的鄉下佬還需要一段時間適應。
首先,他們注意到了最顯著的差別,就是穿著打扮。
他們扔掉了高中時代土氣的衣服,在縣城的集貿市場購買了相對比較順應潮流的服裝,同時,楊駿也剃掉了他那標誌性的小胡子,顯得幹淨利索了許多。
然而他臉上的青春痘,卻怎麽洗也洗不掉,成為了心腹大患。他也用了一些祛痘的化妝品,卻毫無效果。
無奈之下,他隻好去求助當地的“羅仙姑”,那個在當地頗有名氣,7月的洪水中在防洪大堤上逃命的中年婦女。
在楊駿的對麵,羅仙姑在桌子上放了一包攤開的茶葉,點燃了一支香,在茶葉上劃來劃去,同時嘴裏念念有詞,香灰不斷地掉進了茶葉裏。
羅仙姑根本不問楊駿到底有什麽病,需要解決什麽困難,自顧自開始說話,
“你可以給那個姑娘寫封信啊,跟她聊聊。”
“平時遇到她多跟她笑笑,沒事的。”
“臉上的痘會逐漸消退的,需要一些時間。”
對於羅仙姑說出了自己心思,楊駿並不奇怪。去社大以前,他就來找過羅仙姑。
僅僅是坐在她對麵,在楊駿開口以前,她就能準確地說出楊駿家住哪,以及他左膝蓋上的風濕。而且,他也親眼見了羅仙姑說出了別人家的家庭成員,以及那個人家門口的土坡。
楊駿覺得,她或許真的擁有穿透人身體和心靈的神秘力量,盡管他不甚明了這種力量是什麽,又能幹什麽。世界上沒探明的事多著呢,人類對自己又能了解多少呢?
羅仙姑一支香點完,把茶葉包起來遞給楊駿,說,
“迴去泡茶喝。”
楊駿接過茶葉,遞過去10元錢,道了聲謝離開了。為了加強療效,他沒有泡茶喝,而是直接嚼茶葉。
他不打算給小佟寫信,他認為這並沒有什麽用。
茶葉沒有起到效果,青春痘起了滅,滅了長,不僅總數量沒有減少,還留下許多疤痕,讓楊駿極為鬱悶。
或許羅仙姑能夠了解別人身體的感覺和心裏的想法,但她並不能預測,也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否則為什麽她沒有預見到洪水會來,也不能解決青春痘這麽小的麻煩呢?
從此以後,楊駿再也不把希望寄托在求神拜佛上,即便在自己麵臨巨大的困境時。
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楊駿和幾個同學來到了漓陽縣一中,瀏覽了校園的風光,緬懷了舊日的時光,碰到幾個正在補課衝刺高考的小師弟,向他們投來了仰慕的目光。
學校旁邊新修的鋼筋混凝土大堤,讓楊駿有堅不可摧、固若金湯之感,據說今後的幾十年裏,楚陽湖即便再憤怒也難有作為了。
站在堅固的堤壩上,麵對著楚陽湖,大風撲麵而來,同學們談笑風生,頗有指點江山的意味。
時過境遷,大家的心態已經大不一樣了。
在社大過了一個學期以後,楊駿此生再也沒有後悔過選擇社大。在離開漓陽縣之前,他不知道北京是什麽樣子,社大是什麽樣子,總覺得在家就是好的。
但現在,他的眼界和胸懷突然被放大了,已經遠遠不局限於小小的漓陽縣縣城。他非常清楚,自己已經不可能再迴到故鄉工作、生活了,這恐怕也是他絕大多數高中乃至大學同學們的命運。
二十年以來,大批的年輕人像他們這樣,通過高考這座獨木橋,從小地方湧進了都市,改變了自己,家庭,乃至整個國家的命運。
而他的初中同學,大多走上了另一條路。那個在洪水中拋棄他的鄧宇,在當地找了個工作,娶了老婆。一個漂亮的女同學,生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這些似乎離楊駿很遙遠,卻近在咫尺。
但是,當時的楊駿還沒有意識到,通過高考進了社大,競爭不僅沒有結束,反而剛剛開始。後麵的路廝殺更為殘酷,更為複雜。
一些縣城學霸通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在都市中穩住陣腳,占據了一席之地。而另一些人無法適應陌生的社會規則,逐漸迷失了方向,遊走在了社會邊緣,苟延殘喘。
這裏麵,有楊駿同專業的社大師姐,也有江文軍同專業的北航師弟。
不同於都市裏原生的學子,這些縣城學霸前方有著若隱若現的錦繡前程,退一步卻是萬丈深淵。
在自發自省的意識中,他們肩負起了為自己,乃至下一代實現階層跨越的重任。
然而,即便有了更大的誌向,楊駿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依然局限於每頓都能吃上肉,如果是水煮肉片就完美了。
晚上入睡前,楊駿打開愛華牌隨身聽,聽起了beyond的“pa
adise”(天堂),
“可惜,我們的故鄉,放不下我們的理想。
好嗎,想問你一下,告訴我外麵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