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驅蟲
穿越古代黃土高原種田養家日常 作者:半坡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什麽?”紀永靈和紀滿川異口同聲驚訝道。
“梁東家是個有魄力的人呐!”徐世榮感慨道。
紀永靈想了想,富貴險中求。梁繼發這次肯定能求個大的前程,畢竟這個時代的水患災區,沒有完善的水利和生活設施,天氣又熱,肯定疫病橫行,一般人跑都來不及,更不用說逆行過去。
紀滿川震驚地喃喃道:“難怪人家能做成藥行的大東家。”
徐世榮點頭,說:“是啊,這就是我們跟人家的差距。不過紀老弟這後續的藥材和藥囊生意,我估摸著梁東家還是會讓你們接著做的,你們隻管等信兒就成。這個清涼膏還是抓緊做,趁著天熱,好賣。”
辭別了徐世榮,紀永靈還沒走幾步,便聽到有人喊她和紀滿川。
“紀大叔,紀姑娘——”
紀滿川側耳仔細聽了聽,說:“好像是霍公子。”
“霍公子?”紀永靈有些疑惑,朝身後的路上望去,果然見是霍誌遠騎著馬過來,不過馬上還帶著一個孩子。
霍誌遠下馬,抱下胸前的妹妹,和紀滿川二人打招唿道:“紀大叔,紀姑娘,多日不見,你們今兒是來集市買東西嗎?”
紀滿川看著抱著小娃娃的霍誌遠,一時有些稀奇,他還以為這樣的富貴人家公子哥是不會帶孩子,抱孩子的。
他笑嗬嗬地說:“過來那邊藥館有點事,你這大熱天來這邊弄啥,也沒大集。”
霍誌遠看看懷裏乖巧的妹妹,笑說:“這是舍妹,我捎過來騎馬玩耍一下。我也是來那邊藥館的,準備拿點清涼膏,過幾日陪母親去州府給舍妹看診,聽說那邊有個道婆子很是靈驗。”
一說道婆,紀永靈第一時間就想起了黃道婆,不過想想黃道婆應該不會去州府,便沒在意,問:“令妹哪裏不舒服嗎?”
霍誌遠幫霍誌君拿下包在頭上的絲巾透紗羅,憂愁地說:“哎,這麵上長了許多白斑,指甲上也是。”
紀永靈湊近些去看,見霍誌君兩頰上有多個大小不一的圓形白斑,顏色比周圍皮膚淺,心中肯定道,這是明顯的蛔蟲斑。
她抬頭對霍誌遠說:“令妹這是肚裏生蟲引起的,我這裏剛好有藥,吃完後排出蟲就好了。”
霍誌遠睜大眼睛,重複道:“肚裏生蟲?”
紀滿川也驚奇道:“哎呀,我一直當咱村裏娃娃天天刨土,或者吃了生肉,肚裏才長蟲。沒想到,這城裏有錢人家裏的娃娃也會長蟲啊。”
紀永靈咳了一聲,說:“當然啊,就算是大人,肚子裏也會長蟲,而且蟲子還會跑到身體其他地方去。聽說南邊靠海或者靠河的地方,有些人喜歡吃生魚、生鮮的東西,整個肚子都可能裝滿蟲。”
這不是她誇張,後世有段時期,寄生蟲病十分猖獗。曾經50、60年代,有些南方村鎮因為血吸蟲等寄生蟲病造成上千人死亡,不過隨著科普宣傳、吡喹酮的免費發放、國家綜合防治策略的實施,血吸蟲病已經達到消除狀態。
但是在古代,隻能說有錢人家寄生蟲病發生率會比農戶人家低一些,但也不是不可能發生,像曾經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女屍,直腸及肝組織中就有血吸蟲卵。
霍誌遠聽得吃驚,直到霍誌君緊緊抱住他的脖子,讓他唿吸有些不順,他才反應過來。
“看來南邊還是要教化百姓不能生吃魚、鮮才好。”霍誌遠若有所思道。
紀滿川笑笑說:“霍公子,有了藥,你就不必上州府啦。不是我吹啊,這藥管用得很,我們村娃娃都吃咧。”
霍誌遠忙接過紀永靈遞過來的一小包藥粉,鄭重道:“多謝紀姑娘,多謝紀大叔。這,真是不知如何感謝才好。”
紀滿川擺擺手說:“你上次去我家,提了那麽重的禮!這點藥粉,不當事,隻要娃娃好了就成。”
霍誌遠拿著藥包迴了縣衙後院,先去見過霍正廉和石景秀,把碰上紀永靈,她給了藥粉的事稟告了一番。
石景秀驚喜道:“真的有用嗎?哎呀,這真是太好了。”
霍正廉捋捋胡須,問霍誌遠說:“你信這紀家父女嗎?”
霍誌遠聞言一愣,說:“爹?他們都是普通農戶,並無所求,而且並不知孩兒身份。”
霍正廉歎氣,雖然她打聽過紀永靈一家的情況,知道他們都是普通百姓,但是看自己兒子還是如此單純,一時心裏有些說不上的複雜,他擺擺手說:“罷咧,先給君兒吃了這一劑藥吧,看看是否真像那紀姑娘所說,是君兒肚子裏生蟲。”
當然紀永靈的判斷不會有錯。
霍誌君吃完藥的第二天起,便排出了很多白色的蛔蟲,一連三天都有蟲子從大便裏排出,驚得一家上下都咽不下飯。尤其霍誌君,幼小的心靈深深地記住了自己拉出蟲子的那一幕,自此以後,拒絕吃任何形狀似白色圓形蚯蚓狀的食物。
不過別人是惡心,霍誌遠卻是非常興奮,他不僅用棍子撥弄著去觀察這些蟲子,還在紙上描畫記錄蟲子的形狀,當然少不了被霍正廉的訓斥教訓。
告別霍誌遠,紀永靈又去置辦了些蜂蠟等物品。
迴家的路上,紀永靈思慮再三,看向她爹,問:“爹,我問你,咱這次做藥膏若是做得多,能掙錢,你是想咱自己做,還是繼續和我四叔、我爺大家一起做?”
紀滿川不明白地問:“啥意思?”
紀永靈抿抿唇,說:“財錢分開。”
紀滿川不假思索地說:“你這娃,說的這是啥話!咱沒分家,千萬可不能說撇開你四叔咱自己單幹的話!咱要這樣做事,以後在村裏能抬得起頭嗎?還不得叫人把咱的脊梁骨戳斷!別說如今沒分家,就是分了家,做人也要有良心,自己有本事也該拉兄弟一把,不能光顧著自己吃香喝辣的,不管兄弟姐妹吃糠咽菜!”
紀永靈輕輕點點頭,表示理解。
“梁東家是個有魄力的人呐!”徐世榮感慨道。
紀永靈想了想,富貴險中求。梁繼發這次肯定能求個大的前程,畢竟這個時代的水患災區,沒有完善的水利和生活設施,天氣又熱,肯定疫病橫行,一般人跑都來不及,更不用說逆行過去。
紀滿川震驚地喃喃道:“難怪人家能做成藥行的大東家。”
徐世榮點頭,說:“是啊,這就是我們跟人家的差距。不過紀老弟這後續的藥材和藥囊生意,我估摸著梁東家還是會讓你們接著做的,你們隻管等信兒就成。這個清涼膏還是抓緊做,趁著天熱,好賣。”
辭別了徐世榮,紀永靈還沒走幾步,便聽到有人喊她和紀滿川。
“紀大叔,紀姑娘——”
紀滿川側耳仔細聽了聽,說:“好像是霍公子。”
“霍公子?”紀永靈有些疑惑,朝身後的路上望去,果然見是霍誌遠騎著馬過來,不過馬上還帶著一個孩子。
霍誌遠下馬,抱下胸前的妹妹,和紀滿川二人打招唿道:“紀大叔,紀姑娘,多日不見,你們今兒是來集市買東西嗎?”
紀滿川看著抱著小娃娃的霍誌遠,一時有些稀奇,他還以為這樣的富貴人家公子哥是不會帶孩子,抱孩子的。
他笑嗬嗬地說:“過來那邊藥館有點事,你這大熱天來這邊弄啥,也沒大集。”
霍誌遠看看懷裏乖巧的妹妹,笑說:“這是舍妹,我捎過來騎馬玩耍一下。我也是來那邊藥館的,準備拿點清涼膏,過幾日陪母親去州府給舍妹看診,聽說那邊有個道婆子很是靈驗。”
一說道婆,紀永靈第一時間就想起了黃道婆,不過想想黃道婆應該不會去州府,便沒在意,問:“令妹哪裏不舒服嗎?”
霍誌遠幫霍誌君拿下包在頭上的絲巾透紗羅,憂愁地說:“哎,這麵上長了許多白斑,指甲上也是。”
紀永靈湊近些去看,見霍誌君兩頰上有多個大小不一的圓形白斑,顏色比周圍皮膚淺,心中肯定道,這是明顯的蛔蟲斑。
她抬頭對霍誌遠說:“令妹這是肚裏生蟲引起的,我這裏剛好有藥,吃完後排出蟲就好了。”
霍誌遠睜大眼睛,重複道:“肚裏生蟲?”
紀滿川也驚奇道:“哎呀,我一直當咱村裏娃娃天天刨土,或者吃了生肉,肚裏才長蟲。沒想到,這城裏有錢人家裏的娃娃也會長蟲啊。”
紀永靈咳了一聲,說:“當然啊,就算是大人,肚子裏也會長蟲,而且蟲子還會跑到身體其他地方去。聽說南邊靠海或者靠河的地方,有些人喜歡吃生魚、生鮮的東西,整個肚子都可能裝滿蟲。”
這不是她誇張,後世有段時期,寄生蟲病十分猖獗。曾經50、60年代,有些南方村鎮因為血吸蟲等寄生蟲病造成上千人死亡,不過隨著科普宣傳、吡喹酮的免費發放、國家綜合防治策略的實施,血吸蟲病已經達到消除狀態。
但是在古代,隻能說有錢人家寄生蟲病發生率會比農戶人家低一些,但也不是不可能發生,像曾經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女屍,直腸及肝組織中就有血吸蟲卵。
霍誌遠聽得吃驚,直到霍誌君緊緊抱住他的脖子,讓他唿吸有些不順,他才反應過來。
“看來南邊還是要教化百姓不能生吃魚、鮮才好。”霍誌遠若有所思道。
紀滿川笑笑說:“霍公子,有了藥,你就不必上州府啦。不是我吹啊,這藥管用得很,我們村娃娃都吃咧。”
霍誌遠忙接過紀永靈遞過來的一小包藥粉,鄭重道:“多謝紀姑娘,多謝紀大叔。這,真是不知如何感謝才好。”
紀滿川擺擺手說:“你上次去我家,提了那麽重的禮!這點藥粉,不當事,隻要娃娃好了就成。”
霍誌遠拿著藥包迴了縣衙後院,先去見過霍正廉和石景秀,把碰上紀永靈,她給了藥粉的事稟告了一番。
石景秀驚喜道:“真的有用嗎?哎呀,這真是太好了。”
霍正廉捋捋胡須,問霍誌遠說:“你信這紀家父女嗎?”
霍誌遠聞言一愣,說:“爹?他們都是普通農戶,並無所求,而且並不知孩兒身份。”
霍正廉歎氣,雖然她打聽過紀永靈一家的情況,知道他們都是普通百姓,但是看自己兒子還是如此單純,一時心裏有些說不上的複雜,他擺擺手說:“罷咧,先給君兒吃了這一劑藥吧,看看是否真像那紀姑娘所說,是君兒肚子裏生蟲。”
當然紀永靈的判斷不會有錯。
霍誌君吃完藥的第二天起,便排出了很多白色的蛔蟲,一連三天都有蟲子從大便裏排出,驚得一家上下都咽不下飯。尤其霍誌君,幼小的心靈深深地記住了自己拉出蟲子的那一幕,自此以後,拒絕吃任何形狀似白色圓形蚯蚓狀的食物。
不過別人是惡心,霍誌遠卻是非常興奮,他不僅用棍子撥弄著去觀察這些蟲子,還在紙上描畫記錄蟲子的形狀,當然少不了被霍正廉的訓斥教訓。
告別霍誌遠,紀永靈又去置辦了些蜂蠟等物品。
迴家的路上,紀永靈思慮再三,看向她爹,問:“爹,我問你,咱這次做藥膏若是做得多,能掙錢,你是想咱自己做,還是繼續和我四叔、我爺大家一起做?”
紀滿川不明白地問:“啥意思?”
紀永靈抿抿唇,說:“財錢分開。”
紀滿川不假思索地說:“你這娃,說的這是啥話!咱沒分家,千萬可不能說撇開你四叔咱自己單幹的話!咱要這樣做事,以後在村裏能抬得起頭嗎?還不得叫人把咱的脊梁骨戳斷!別說如今沒分家,就是分了家,做人也要有良心,自己有本事也該拉兄弟一把,不能光顧著自己吃香喝辣的,不管兄弟姐妹吃糠咽菜!”
紀永靈輕輕點點頭,表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