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風掀
穿越古代黃土高原種田養家日常 作者:半坡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亮,又是周而複始勞作的一天。
忙碌一早上,等太陽已經升得老高,大家才吃上菜團子。
這時候的農村人是沒有資格休息的,天氣一天熱過一天,家裏的收割工具都要準備起來了。
老紀家今年種了二十二畝小麥、四畝油菜籽、六畝玉米、三畝土豆和兩畝紅薯,光是想想那收割畫麵,都覺得要累尿血。
可是有什麽辦法呢,一滴汗水摔八瓣的勞作還換不來一家人的溫飽。
不搶農時,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隻能埋頭苦幹。
紀永靈從儲備倉拿了些複合維生素出來,泡進溫開水裏,自己嚐了嚐,確定無色無味,便端給大家喝。
紀永靈端給紀滿川時,他正低頭刨木頭,見紀永靈過來,便放下手裏的活,接過碗,一口喝完,咧著嘴笑道:“還是我丫頭端的水好喝。”
紀永靈心想自己老爹的女兒濾鏡還挺厚重,她看著滿窯洞的木頭、工具,問:“爹,你在做啥?”
紀滿川放下碗,咂巴一下嘴,繼續刨木頭,說:“做風掀呢。”
其實紀滿川沒正兒八經跟著木匠學過,隻是以前總去村裏木匠家玩,時不時地和木匠兒子一起幫忙給老木匠打打下手,拉鋸子、解板子、推刨子,加上自己摸索,很多東西竟然做得有模有樣,像家裏的櫃子、桌子、凳子都是紀滿川打的。
風掀是一種“雙動活塞式風箱”,製作原理並不複雜。
一個內空的長方體木箱子,中間穿入拉杆,前端連接縛滿雞毛的毛頭,後端伸出箱外連接拉手。前後下端各有一風門,內側底部裝有風道,上麵有能活動的箱蓋。
靠鍋灶的一邊留有風嘴,嘴內裝有舌頭,拉動時風便從風嘴吹出。正是靠著拉杆來迴運動產生氣流,將風送入灶膛下,鼓吹灶膛以助火勢。
以前家裏風掀壞了,紀滿川就自己擺弄著修,竟然摸懂了風掀的原理,自己動手試給做了出來,雖然沒有木匠做得精細,但是用起來完全沒問題。
所以紀滿川抽空會做上一兩個風掀拿去集上賣。
紀永靈仔細觀看一番散落在地上的工具,發現刨子、鑿子、拐尺、墨鬥等木工工具一應俱全。
紀滿川一邊做活,一邊和紀永靈講著風掀製作的訣竅:“這東西看似簡單,別人不告訴你,也得摸索很久呢。像這選料,必用梧桐木,梧桐木性軟,耐磨,體輕,易搬動。家裏圍著灶台轉的都是女人,用的木料重,哪有那麽大力氣搬動?但是,這拉杆必用棗木、桃木、梨木這些硬木材,堅硬耐磨,光滑輕爽,用得久。”
紀永靈聽得認真,時不時點頭,還思索提問一下。
紀滿川見女兒聽得仔細,突然想到她該不會是想學木工吧,便停下手裏的活,抬頭問:“你想學這個?”
紀永靈點點頭,這個時代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木頭來做,懂點木工,沒啥壞處。
紀滿川不讚同的搖搖頭,道:“雖說家有萬貫不如薄技在身,但是你一個女娃娃家,學這個弄啥。等你娘出了月子,跟你娘多學些刺繡針線活,別擺弄這些,又髒又費勁。”
紀永靈笑笑,一臉認真的看向他爹道:“爹,生活處處是學問。我也不是要當木匠,隻是想多了解一些。”
“那行,你站邊上點看,別弄髒衣裳。”
紀滿川知道女兒不是想當木匠,便放心許多,畢竟這大女兒從小到大,那是強的出名,認準的事就是要做,九頭牛都拉不迴來。
紀永靈看著紀滿川手裏即將成型的風掀,問:“爹,咱可以改改這做工流程不?咱別一次性做成一個風掀,這樣太占地方。不如改成流水線做預製件,需要的時候再組裝。”
“啥是流水線,啥又是預製件?”紀滿川一臉懵的看著女兒。
“咱這風掀大小尺寸基本差不多,咱可以成批做一些零部件,等到有人要,直接把這些零部件安裝一下就成。”
紀永靈想的是,製作行業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便是流水線預製作業,雖然小小木工作坊不是以後的機械化大廠,但是也是可以學習一二。
紀滿川略微思索,道:“聽起來,的確好像是可以。”
“這樣做零件,尺寸一樣,好記好做,一做就能做好多個,不用做完這一步再想下一步,又簡單又快。”
“這個真可以試試。”紀滿川按自己女兒說的設想了一下,覺得好像確實是可以提高速度,又不占地方,便有點激動,於是答應道。
說幹就幹,紀滿川開始按零部件進行分類加工。
於是,後來大家去紀滿川做木工的窯洞裏看到的便是:上下左右的箱板、拉杆、風舌、風嘴、擋風板,整麻袋的雞毛,各種榫卯,所有東西都是分門別類拜訪,整整齊齊,再不見以前整個窯洞的木屑、木板亂飛。
跟集前一天,紀滿川會將幾個風掀安裝成型,打好蠟,嶄新靚麗,不再像以前一樣,做好幾個風掀後,前麵的都已經落滿了灰,顯得舊樸樸。
這樣組裝的風掀拉到集上,看起來就是新做的,比別家的要好賣幾分。
這讓其他地方的風箱工匠看到了,均是嘖嘖稱讚,心想他家到底幾個人在做活,做的如此快,不然為啥每次跟集都有新的賣。
當然用紀滿川的話來說:“這是我家丫頭腦子好使,給我想的預製作業。”
其實,紀永靈想說的是她爹這是開創了現代係統集成的先河。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
就在紀永靈和她爹商量完風掀製作程序改革後,她二嬸趙雲霞又上門了。
不同於上次,纏來纏去不說正事,這次她上門後直接開口借錢,而且要借十兩。
因為她在村裏聽說紀滿川救了貴人,得了一輛騾車,便以為紀家老院子悶聲發了大財,於是今天便帶著女兒紀永菲上門了。
紀永靈無語地看著開口就向紀老爺子借十兩銀子的二嬸,真想掰開她的腦子,看看裏麵到底是腦組織還是攪團。
忙碌一早上,等太陽已經升得老高,大家才吃上菜團子。
這時候的農村人是沒有資格休息的,天氣一天熱過一天,家裏的收割工具都要準備起來了。
老紀家今年種了二十二畝小麥、四畝油菜籽、六畝玉米、三畝土豆和兩畝紅薯,光是想想那收割畫麵,都覺得要累尿血。
可是有什麽辦法呢,一滴汗水摔八瓣的勞作還換不來一家人的溫飽。
不搶農時,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隻能埋頭苦幹。
紀永靈從儲備倉拿了些複合維生素出來,泡進溫開水裏,自己嚐了嚐,確定無色無味,便端給大家喝。
紀永靈端給紀滿川時,他正低頭刨木頭,見紀永靈過來,便放下手裏的活,接過碗,一口喝完,咧著嘴笑道:“還是我丫頭端的水好喝。”
紀永靈心想自己老爹的女兒濾鏡還挺厚重,她看著滿窯洞的木頭、工具,問:“爹,你在做啥?”
紀滿川放下碗,咂巴一下嘴,繼續刨木頭,說:“做風掀呢。”
其實紀滿川沒正兒八經跟著木匠學過,隻是以前總去村裏木匠家玩,時不時地和木匠兒子一起幫忙給老木匠打打下手,拉鋸子、解板子、推刨子,加上自己摸索,很多東西竟然做得有模有樣,像家裏的櫃子、桌子、凳子都是紀滿川打的。
風掀是一種“雙動活塞式風箱”,製作原理並不複雜。
一個內空的長方體木箱子,中間穿入拉杆,前端連接縛滿雞毛的毛頭,後端伸出箱外連接拉手。前後下端各有一風門,內側底部裝有風道,上麵有能活動的箱蓋。
靠鍋灶的一邊留有風嘴,嘴內裝有舌頭,拉動時風便從風嘴吹出。正是靠著拉杆來迴運動產生氣流,將風送入灶膛下,鼓吹灶膛以助火勢。
以前家裏風掀壞了,紀滿川就自己擺弄著修,竟然摸懂了風掀的原理,自己動手試給做了出來,雖然沒有木匠做得精細,但是用起來完全沒問題。
所以紀滿川抽空會做上一兩個風掀拿去集上賣。
紀永靈仔細觀看一番散落在地上的工具,發現刨子、鑿子、拐尺、墨鬥等木工工具一應俱全。
紀滿川一邊做活,一邊和紀永靈講著風掀製作的訣竅:“這東西看似簡單,別人不告訴你,也得摸索很久呢。像這選料,必用梧桐木,梧桐木性軟,耐磨,體輕,易搬動。家裏圍著灶台轉的都是女人,用的木料重,哪有那麽大力氣搬動?但是,這拉杆必用棗木、桃木、梨木這些硬木材,堅硬耐磨,光滑輕爽,用得久。”
紀永靈聽得認真,時不時點頭,還思索提問一下。
紀滿川見女兒聽得仔細,突然想到她該不會是想學木工吧,便停下手裏的活,抬頭問:“你想學這個?”
紀永靈點點頭,這個時代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木頭來做,懂點木工,沒啥壞處。
紀滿川不讚同的搖搖頭,道:“雖說家有萬貫不如薄技在身,但是你一個女娃娃家,學這個弄啥。等你娘出了月子,跟你娘多學些刺繡針線活,別擺弄這些,又髒又費勁。”
紀永靈笑笑,一臉認真的看向他爹道:“爹,生活處處是學問。我也不是要當木匠,隻是想多了解一些。”
“那行,你站邊上點看,別弄髒衣裳。”
紀滿川知道女兒不是想當木匠,便放心許多,畢竟這大女兒從小到大,那是強的出名,認準的事就是要做,九頭牛都拉不迴來。
紀永靈看著紀滿川手裏即將成型的風掀,問:“爹,咱可以改改這做工流程不?咱別一次性做成一個風掀,這樣太占地方。不如改成流水線做預製件,需要的時候再組裝。”
“啥是流水線,啥又是預製件?”紀滿川一臉懵的看著女兒。
“咱這風掀大小尺寸基本差不多,咱可以成批做一些零部件,等到有人要,直接把這些零部件安裝一下就成。”
紀永靈想的是,製作行業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便是流水線預製作業,雖然小小木工作坊不是以後的機械化大廠,但是也是可以學習一二。
紀滿川略微思索,道:“聽起來,的確好像是可以。”
“這樣做零件,尺寸一樣,好記好做,一做就能做好多個,不用做完這一步再想下一步,又簡單又快。”
“這個真可以試試。”紀滿川按自己女兒說的設想了一下,覺得好像確實是可以提高速度,又不占地方,便有點激動,於是答應道。
說幹就幹,紀滿川開始按零部件進行分類加工。
於是,後來大家去紀滿川做木工的窯洞裏看到的便是:上下左右的箱板、拉杆、風舌、風嘴、擋風板,整麻袋的雞毛,各種榫卯,所有東西都是分門別類拜訪,整整齊齊,再不見以前整個窯洞的木屑、木板亂飛。
跟集前一天,紀滿川會將幾個風掀安裝成型,打好蠟,嶄新靚麗,不再像以前一樣,做好幾個風掀後,前麵的都已經落滿了灰,顯得舊樸樸。
這樣組裝的風掀拉到集上,看起來就是新做的,比別家的要好賣幾分。
這讓其他地方的風箱工匠看到了,均是嘖嘖稱讚,心想他家到底幾個人在做活,做的如此快,不然為啥每次跟集都有新的賣。
當然用紀滿川的話來說:“這是我家丫頭腦子好使,給我想的預製作業。”
其實,紀永靈想說的是她爹這是開創了現代係統集成的先河。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
就在紀永靈和她爹商量完風掀製作程序改革後,她二嬸趙雲霞又上門了。
不同於上次,纏來纏去不說正事,這次她上門後直接開口借錢,而且要借十兩。
因為她在村裏聽說紀滿川救了貴人,得了一輛騾車,便以為紀家老院子悶聲發了大財,於是今天便帶著女兒紀永菲上門了。
紀永靈無語地看著開口就向紀老爺子借十兩銀子的二嬸,真想掰開她的腦子,看看裏麵到底是腦組織還是攪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