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10月9日,星期一。
等我打完一通電話已經快到中午12點了,辦公室裏的同事走得沒留下幾個了,我也正準備把屜子一鎖,迴家吃飯。
突然聽見莫總的聲音:“小呂,還冒走啊,走,一起呷飯去!”我迴頭一看莫總和幾位客人一起從他的小辦公室裏出來。
“好的!”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這可是我難得的接近領導的大好學習機會。
我於是先走幾步,上前去按好電梯等著,然後跟著他們一起坐車到了“三明佛跳牆酒家”。
進到一個叫金包銀的大包廂裏,大家坐定後,莫總對我介紹說:“這位是大名鼎鼎的萬眾武館的劉校長。”
記得我上大學那會,省台裏天天可以見到“常德萬眾武術館,漢壽軍山鋪!”的廣告,那可是我們台的大客戶嘞。
萬眾最早打此類廣告的學校,因此頗有社會影響,聽說報名的人數眾多,學校效益很不錯,因此劉校長連續幾年都在省級電視台上不惜血本的做廣告。
廣告宣傳和采訪報道裏麵把個學校校長兼總教練劉萬眾說得個神乎奇神的,他得過很多全國總冠軍,桃李遍布天下,簡直就是霍元甲重生,精武門再世。
今天總算見到劉總教頭真身了,他中等個頭,短發,被西服緊包得跟粽子似的身軀顯示出身上還是滿壯的,像是個練家子。
劉教頭的酒量很好,但他身邊的那一位小秘卻更是女中豪傑,莫總和另一位作陪的女同事覃秘都是不太端杯的;覃姐並不是秘書,隻是她一天到晚圍著莫總轉,感覺上是兼了生活秘書一職,所以大家都半開玩笑的這麽稱唿她。
席間我不斷的敬酒陪酒,害得我第一次吃佛跳牆,什麽滋味也沒品出來。
大家高興,話就慢慢多了起來,劉教頭的“德語”(常德話,在現今的楚南大地是流行的“官話”)一串串的,總的意覃思是大家要盡興,這餐飯他來買單,感謝莫總這兩年來的大力支持。
“想當初我是穿得土裏土氣的窮小子,兜裏揣著借來的幾千元錢起家,到電視台門口保安還不讓進……莫總不嫌棄我……”
“劉總太客氣了,應該感謝你一直以來對我們頻道的厚愛啊。話說迴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給武術學校打廣告的可是開風氣之先啊;再說您那時候手裏的資金並不是很多,敢於到衛視來大投入做廣告也是需要魄力的呀!”
“劉總的膽識讓人佩服啊,我提議大家為劉總幹一杯,祝願武校生意興隆。”同事覃姐積極的表現,讓我比較煩她,她基本上隻喝雪碧,當然海量了。
包房門開了,和服務員一起進來的還有酒樓的經理。他是進來敬酒的,“莫總,今天又是什麽風把您吹來了,過來也不先打聲招唿。”
“我怕你們不歡迎我嘞,每次來我都不喝什麽酒……嗬嗬。”
“哪裏,哪裏,您這樣說是要害我們挨批評的來。您是請都難得請來的貴客啊,歡迎您常來指導工作。”
“今天這位劉總才是貴賓,李經理你要好好敬他兩杯。”莫總笑著說。
“那是應該的,您不吩咐我也要敬,來的都是客嘛”,說著給在座的除莫總外的每人都遞上了她的名片,一邊說著,一邊端起桌上的金六福酒的瓶子給劉總滿上:“一看您就是大老板,也歡迎您常來關照我們,我先幹為敬。”然後又敬了大夥一杯。
劉總酒喝得興致挺不錯的,硬要拖著李經理坐下來陪著一起吃,“我是鄉下人,頭一次到貴店來,你要給我講講你們這的招牌菜……這名字怎麽來的啊?”
“為您介紹當然沒問題,不過我們工作時間是不能坐的”,李經理站在邊上微笑的說:
“莫總,我要是說的不好,您要幫我補充啊,您是這的老朋友了……我們店的招牌特色想必各位看店名就知道了,佛跳牆是一道非常有名的閩菜,是滿漢全席裏的重頭戲,相傳源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了……”
記得關於這道菜的創始,說法頗多。據費孝通先生說發明此菜者乃一幫要飯的乞丐。乞丐們拎著破瓦罐,每天四處要飯,運氣好時也能討口酒喝,有一天他們發現破瓦罐中剩酒與各種剩菜倒在一起,會有不同凡眾的香。一位飯鋪老板因此而得啟悟,以各種原料雜燴於一甕,配之以酒,創造了這道菜。
梁實秋先生曾在《雅舍談吃》中也講了一個古老的笑話,說是從前有一個老和尚忍不住想吃葷腥,他偷偷地買迴了幾斤豬肉,夜裏趁眾僧熟睡以後,將豬肉放入釜中,用佛堂裏燃剩的蠟燭頭點火燉之。為了不使肉的香氣溢出,老和尚將釜密封,使之不透氣。大半夜下來,一罐蠟燭頭已經燒完,打開來看釜中的肉也完全酥爛了。由於這肉嫩軟肥腴,鮮美異常,因此便被命名為“蠟頭燉肉”——這大概才是“佛跳牆”這個名字和佛教結緣的最早藍本吧。
先不論這個菜的原代碼專利是屬於丐幫還是少林這兩大門派,但比較正宗的說法,“佛跳牆”的最終形成還是如酒樓菜單扉頁上的介紹那樣,是近代的事。
乘著李經理侃侃而談的時候,我自己有空看了一下菜單上的介紹文字:據說清朝道光年間福建州官錢局一位官員設家宴請布政使周蓮,席間其內眷親手做的一道菜上桌後香飄四溢,是用雞、鴨、羊肘、豬蹄、排骨、鴿蛋等混合在一起以慢火煨製而成的,成菜鮮美異常,香氣撲鼻。周蓮品嚐後讚不絕口,命家廚鄭春發仿製。鄭曾在京、杭、蘇、粵從廚深造,手藝極高。他對此菜進行了改造,原料多用海鮮,少用肉,並起名為“壇燒八寶”。
後來鄭到福州東街上開了一家“三友齋”菜館,繼而又更名為聚春圓。鄭春發不斷改進此菜的配料,並正式起名為“福壽全”,為聚春圓的第一菜。許多美食家、文人墨客都慕名遠道而來,品味此菜後,讚歎不已。在一次文人聚會的筵席上送上此菜,文人們品後紛紛叫好,有人即席賦詩曰:“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從此,這道菜就叫做“佛跳牆”了,並一直享譽至今。
其實我覺得味道遠沒有吹的那麽神,我對此菜唯一感觸深的,是覺得這個菜準備的功夫遠大於燒的功夫。
此菜以十八種主料,十二種輔料製作而成。其中原料有:雞肉、鴨肉、鮑魚、鴨掌、魚翅、海參、幹貝、魚肚、水魚肉、蝦肉、枸杞、桂圓、香菇、筍尖等等。調料有:蠔油、鹽、冰塘、加飯酒、薑、蔥、老抽、生油、上湯等。三十多種原料分別加工調製後,分層裝進紹興酒壇中。
壇中有紹興名酒與料調合,先以荷葉封口,而後加蓋。用質純無煙的炭火(旺火)燒沸後再用微火煨五、六個小時而成。
其實這暗合人生的道理,所謂厚積而薄發。人們往往隻看眼前現成的美味,知道吃到嘴的時候很好吃啊,卻很少有人問前麵做菜時瑣碎和辛勞。
喝湯的時候,我一直在想自己的人生要如何完成這個厚積的過程?也許本來就快不起來,要的就是這個過程。
</p>
10月9日,星期一。
等我打完一通電話已經快到中午12點了,辦公室裏的同事走得沒留下幾個了,我也正準備把屜子一鎖,迴家吃飯。
突然聽見莫總的聲音:“小呂,還冒走啊,走,一起呷飯去!”我迴頭一看莫總和幾位客人一起從他的小辦公室裏出來。
“好的!”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這可是我難得的接近領導的大好學習機會。
我於是先走幾步,上前去按好電梯等著,然後跟著他們一起坐車到了“三明佛跳牆酒家”。
進到一個叫金包銀的大包廂裏,大家坐定後,莫總對我介紹說:“這位是大名鼎鼎的萬眾武館的劉校長。”
記得我上大學那會,省台裏天天可以見到“常德萬眾武術館,漢壽軍山鋪!”的廣告,那可是我們台的大客戶嘞。
萬眾最早打此類廣告的學校,因此頗有社會影響,聽說報名的人數眾多,學校效益很不錯,因此劉校長連續幾年都在省級電視台上不惜血本的做廣告。
廣告宣傳和采訪報道裏麵把個學校校長兼總教練劉萬眾說得個神乎奇神的,他得過很多全國總冠軍,桃李遍布天下,簡直就是霍元甲重生,精武門再世。
今天總算見到劉總教頭真身了,他中等個頭,短發,被西服緊包得跟粽子似的身軀顯示出身上還是滿壯的,像是個練家子。
劉教頭的酒量很好,但他身邊的那一位小秘卻更是女中豪傑,莫總和另一位作陪的女同事覃秘都是不太端杯的;覃姐並不是秘書,隻是她一天到晚圍著莫總轉,感覺上是兼了生活秘書一職,所以大家都半開玩笑的這麽稱唿她。
席間我不斷的敬酒陪酒,害得我第一次吃佛跳牆,什麽滋味也沒品出來。
大家高興,話就慢慢多了起來,劉教頭的“德語”(常德話,在現今的楚南大地是流行的“官話”)一串串的,總的意覃思是大家要盡興,這餐飯他來買單,感謝莫總這兩年來的大力支持。
“想當初我是穿得土裏土氣的窮小子,兜裏揣著借來的幾千元錢起家,到電視台門口保安還不讓進……莫總不嫌棄我……”
“劉總太客氣了,應該感謝你一直以來對我們頻道的厚愛啊。話說迴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給武術學校打廣告的可是開風氣之先啊;再說您那時候手裏的資金並不是很多,敢於到衛視來大投入做廣告也是需要魄力的呀!”
“劉總的膽識讓人佩服啊,我提議大家為劉總幹一杯,祝願武校生意興隆。”同事覃姐積極的表現,讓我比較煩她,她基本上隻喝雪碧,當然海量了。
包房門開了,和服務員一起進來的還有酒樓的經理。他是進來敬酒的,“莫總,今天又是什麽風把您吹來了,過來也不先打聲招唿。”
“我怕你們不歡迎我嘞,每次來我都不喝什麽酒……嗬嗬。”
“哪裏,哪裏,您這樣說是要害我們挨批評的來。您是請都難得請來的貴客啊,歡迎您常來指導工作。”
“今天這位劉總才是貴賓,李經理你要好好敬他兩杯。”莫總笑著說。
“那是應該的,您不吩咐我也要敬,來的都是客嘛”,說著給在座的除莫總外的每人都遞上了她的名片,一邊說著,一邊端起桌上的金六福酒的瓶子給劉總滿上:“一看您就是大老板,也歡迎您常來關照我們,我先幹為敬。”然後又敬了大夥一杯。
劉總酒喝得興致挺不錯的,硬要拖著李經理坐下來陪著一起吃,“我是鄉下人,頭一次到貴店來,你要給我講講你們這的招牌菜……這名字怎麽來的啊?”
“為您介紹當然沒問題,不過我們工作時間是不能坐的”,李經理站在邊上微笑的說:
“莫總,我要是說的不好,您要幫我補充啊,您是這的老朋友了……我們店的招牌特色想必各位看店名就知道了,佛跳牆是一道非常有名的閩菜,是滿漢全席裏的重頭戲,相傳源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了……”
記得關於這道菜的創始,說法頗多。據費孝通先生說發明此菜者乃一幫要飯的乞丐。乞丐們拎著破瓦罐,每天四處要飯,運氣好時也能討口酒喝,有一天他們發現破瓦罐中剩酒與各種剩菜倒在一起,會有不同凡眾的香。一位飯鋪老板因此而得啟悟,以各種原料雜燴於一甕,配之以酒,創造了這道菜。
梁實秋先生曾在《雅舍談吃》中也講了一個古老的笑話,說是從前有一個老和尚忍不住想吃葷腥,他偷偷地買迴了幾斤豬肉,夜裏趁眾僧熟睡以後,將豬肉放入釜中,用佛堂裏燃剩的蠟燭頭點火燉之。為了不使肉的香氣溢出,老和尚將釜密封,使之不透氣。大半夜下來,一罐蠟燭頭已經燒完,打開來看釜中的肉也完全酥爛了。由於這肉嫩軟肥腴,鮮美異常,因此便被命名為“蠟頭燉肉”——這大概才是“佛跳牆”這個名字和佛教結緣的最早藍本吧。
先不論這個菜的原代碼專利是屬於丐幫還是少林這兩大門派,但比較正宗的說法,“佛跳牆”的最終形成還是如酒樓菜單扉頁上的介紹那樣,是近代的事。
乘著李經理侃侃而談的時候,我自己有空看了一下菜單上的介紹文字:據說清朝道光年間福建州官錢局一位官員設家宴請布政使周蓮,席間其內眷親手做的一道菜上桌後香飄四溢,是用雞、鴨、羊肘、豬蹄、排骨、鴿蛋等混合在一起以慢火煨製而成的,成菜鮮美異常,香氣撲鼻。周蓮品嚐後讚不絕口,命家廚鄭春發仿製。鄭曾在京、杭、蘇、粵從廚深造,手藝極高。他對此菜進行了改造,原料多用海鮮,少用肉,並起名為“壇燒八寶”。
後來鄭到福州東街上開了一家“三友齋”菜館,繼而又更名為聚春圓。鄭春發不斷改進此菜的配料,並正式起名為“福壽全”,為聚春圓的第一菜。許多美食家、文人墨客都慕名遠道而來,品味此菜後,讚歎不已。在一次文人聚會的筵席上送上此菜,文人們品後紛紛叫好,有人即席賦詩曰:“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從此,這道菜就叫做“佛跳牆”了,並一直享譽至今。
其實我覺得味道遠沒有吹的那麽神,我對此菜唯一感觸深的,是覺得這個菜準備的功夫遠大於燒的功夫。
此菜以十八種主料,十二種輔料製作而成。其中原料有:雞肉、鴨肉、鮑魚、鴨掌、魚翅、海參、幹貝、魚肚、水魚肉、蝦肉、枸杞、桂圓、香菇、筍尖等等。調料有:蠔油、鹽、冰塘、加飯酒、薑、蔥、老抽、生油、上湯等。三十多種原料分別加工調製後,分層裝進紹興酒壇中。
壇中有紹興名酒與料調合,先以荷葉封口,而後加蓋。用質純無煙的炭火(旺火)燒沸後再用微火煨五、六個小時而成。
其實這暗合人生的道理,所謂厚積而薄發。人們往往隻看眼前現成的美味,知道吃到嘴的時候很好吃啊,卻很少有人問前麵做菜時瑣碎和辛勞。
喝湯的時候,我一直在想自己的人生要如何完成這個厚積的過程?也許本來就快不起來,要的就是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