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元和師兄曾文泉吃完了晚飯,又往空地上並肩坐了,對著頭頂如鉤銀月出神。
不久曾文泉抬手,鄭元以為他要吹笛子,卻見他起身站起,手中靈光一動,取出來一架小鼓,接著拿出兩個鼓棒,“咚咚咚——”往鼓上敲了,接著又“梆梆梆——”,這是敲鼓邊。
這小鼓和大鼓不同,聲音更清亮脆生一些,不如大鼓雄渾,但更有活潑輕快味道。
曾文泉仰頭看月,手中敲起鼓來,鄭元不知道他還會敲鼓,因從沒見過他敲,隻見他吹笛子。
他敲了一會兒,“咚咚咚——”“梆梆梆——”,也很有韻味,很好聽,但比他的笛子差了。
又敲了一會兒,曾文泉停手了,低了頭看鄭元,把手裏的鼓棒遞給鄭元:“你打。”
鄭元隻當是玩,起身接了鼓棒,往鼓麵上打了兩下“咚咚——”,曾文泉咧嘴笑了,接著他把鼓推到鄭元身旁,自己又坐下了,取出笛子,開始吹了。
鄭元胡亂打著鼓,卻聽得師兄在以笛聲伴著自己的鼓聲,本來鄭元不通音律,但聽得師兄以笛聲相合,竟感覺像是師兄在教自己,隻是不用言語說,而用笛聲教。
如此笛聲合著鼓聲,好似河床承托著流水,鄭元化心為虛,以意而動,很快覺得其中奧妙,手下鼓聲漸漸和笛聲和諧起來,竟真學得會了。
曾文泉也察覺到,又咧嘴笑了。隨著鄭元鼓聲越發純熟,曾文泉逐漸變了笛聲,鄭元也隨之變化鼓聲,始終保持笛鼓二音和諧。
接著,曾文泉抬頭望月,奏一曲“清輝銀鉤行”,笛聲如龍吟,鄭元相合,鼓聲似風響,銀月之下,清輝之中,師兄弟二人覺十分快樂,覺世上再沒有其他事情。
遠處茅屋窗前,風老人看著二徒,微微笑了。
鄭元就在這住了,早晨起來往山下去挑水,迴來劈柴、掃地、擦桌子、燒開水,又要澆花、修理樹枝、燒飯,晚上聽師兄吹笛子、用鼓和鳴。
如此一日一日逍遙過去,雖然每天都不修法術,卻勝過修法術,他是在修心,經過這一天天,他感覺到自己的心真像風老人說的那樣,變得同風一樣逍遙,再無桎梏痛苦。
這一日晚上,鄭元和師傅吃飯,突然那綠鸚鵡從外麵飛來,不知從哪裏折了一朵紅蓮花,銜在嘴裏,飛到風老人肩膀上停了,似乎在邀功。
風老人取了一個青瓷瓶來,灌了水,綠鸚鵡就把這紅蓮花插在瓶子裏,又圍著那花飛來飛去,十分快活。
蓮花的清香很快充滿了屋子,風老人把青瓷瓶放到旁邊條案上,燈光之下,見那蓮,紅花如火,綠枝似碧,真真喜人。
鄭元看了兩眼,突然想起那樁心事,接著覺得心口一疼,張口往旁邊吐出一團鮮血來,鄭元丟了筷子,捂著胸口叫喚。
風老人去看,催了一股法,按在鄭元的心口,便將傷勢安定下來,過了一會兒,鄭元覺得不疼了。
“師傅,我這是怎麽傷勢?”
“無妨,乃是你之前受傷,心口處有些瘀血,剛才你心中大動,便將這瘀血鼓動了出來。剛才我已經施法將瘀血除盡了,便沒有大礙了。”
“好,多謝師傅。”
“徒兒,你胸口瘀血不是大礙,但心中有事、牽掛連連,這才是你的大礙。”
“師傅果然慧眼,徒兒什麽事都瞞不住。如今收了師傅教誨,大開逍遙之念,明曉齊物之理,追尋大道,心靜自正。但仍有一樁義氣事情放不下,因此心中常常有礙。”
“那你要如何做?”
“徒兒深思許久,覺得既然有這執念,那應也是緣分,想來也是天定,想來也是大道安排。若不了結這樁緣分,我縱然逍遙,也是假逍遙,因心中不逍遙。”
“好,那就按你想的去做。你準備什麽時候走?”
“那邊大戰緊急,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打起來,我走的越快越好。”
“好,那就明天早上早走。”
“好。”
師徒二人繼續吃飯,吃完了,鄭元收拾幹淨了,換了茶壺、茶杯來,燒了水,泡了茶,又和師傅喝茶。
風老人問:“徒兒,此去一場,你如何想?”
鄭元想了一會兒道:“我不要別的,隻願能助我那主上成就一番基業,也算全了這一樁緣分義氣。”
“那基業有大有小,要成多大的基業才算是成呢?人心不足,成一基業必要再大,直至天下歸於手,也未必滿足,若是這樣你要如何?”
“那師傅以為如何?求師傅指點。”
“我送你一句話,你記住:‘逢龍大利,遇虎大害,見星當止,望月應還。’”
“這話什麽意思?”
“我說了倒不準了,等你遇到事情,自然能明白。”
“是,徒兒記在心裏了。”
二人繼續喝茶,又往窗前看月,鄭元一邊看著窗外月亮,一邊想著師傅說的話,琢磨那句箴言的含義。風老人微笑著看著鄭元,不時喝一口茶,又不時看一眼月。
“好徒兒,今晚不妨和我一塊歇息,你這一去,若要再見你恐怕難了。”
“師傅怎說這話?”
“我看你有慧心,當能成大法,但又重情義,人若不負你,你必不負人。如今天下將亂,你保你那主上征戰,不知多少歲月能成,那時候我也不知在哪,恐難再見。”
“師傅怎知道天下將亂?”
“有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我怎不知?”
鄭元心頭暗道:“常常是亂世出英雄,無亂不成正,若是大亂,說不定還是我們的機會。”
他口上又道:“師傅不用擔心,憑師傅逍遙之心,百歲不過一念間,徒兒在外謀事再難,百年之內也必定下了,到時候再來尋師傅,怎見不到?”
又道:“徒兒今晚陪著師傅便是,我一身輕鬆,並沒什麽要收拾,隻等明早走。今晚陪著師傅,正好明早走時也好跪拜告別。”
風老人笑了笑,不語。
師徒二人一邊喝茶,一邊看月,都有默契一般沉默,在寧靜中,珍惜這最後的師徒陪伴。
不久曾文泉抬手,鄭元以為他要吹笛子,卻見他起身站起,手中靈光一動,取出來一架小鼓,接著拿出兩個鼓棒,“咚咚咚——”往鼓上敲了,接著又“梆梆梆——”,這是敲鼓邊。
這小鼓和大鼓不同,聲音更清亮脆生一些,不如大鼓雄渾,但更有活潑輕快味道。
曾文泉仰頭看月,手中敲起鼓來,鄭元不知道他還會敲鼓,因從沒見過他敲,隻見他吹笛子。
他敲了一會兒,“咚咚咚——”“梆梆梆——”,也很有韻味,很好聽,但比他的笛子差了。
又敲了一會兒,曾文泉停手了,低了頭看鄭元,把手裏的鼓棒遞給鄭元:“你打。”
鄭元隻當是玩,起身接了鼓棒,往鼓麵上打了兩下“咚咚——”,曾文泉咧嘴笑了,接著他把鼓推到鄭元身旁,自己又坐下了,取出笛子,開始吹了。
鄭元胡亂打著鼓,卻聽得師兄在以笛聲伴著自己的鼓聲,本來鄭元不通音律,但聽得師兄以笛聲相合,竟感覺像是師兄在教自己,隻是不用言語說,而用笛聲教。
如此笛聲合著鼓聲,好似河床承托著流水,鄭元化心為虛,以意而動,很快覺得其中奧妙,手下鼓聲漸漸和笛聲和諧起來,竟真學得會了。
曾文泉也察覺到,又咧嘴笑了。隨著鄭元鼓聲越發純熟,曾文泉逐漸變了笛聲,鄭元也隨之變化鼓聲,始終保持笛鼓二音和諧。
接著,曾文泉抬頭望月,奏一曲“清輝銀鉤行”,笛聲如龍吟,鄭元相合,鼓聲似風響,銀月之下,清輝之中,師兄弟二人覺十分快樂,覺世上再沒有其他事情。
遠處茅屋窗前,風老人看著二徒,微微笑了。
鄭元就在這住了,早晨起來往山下去挑水,迴來劈柴、掃地、擦桌子、燒開水,又要澆花、修理樹枝、燒飯,晚上聽師兄吹笛子、用鼓和鳴。
如此一日一日逍遙過去,雖然每天都不修法術,卻勝過修法術,他是在修心,經過這一天天,他感覺到自己的心真像風老人說的那樣,變得同風一樣逍遙,再無桎梏痛苦。
這一日晚上,鄭元和師傅吃飯,突然那綠鸚鵡從外麵飛來,不知從哪裏折了一朵紅蓮花,銜在嘴裏,飛到風老人肩膀上停了,似乎在邀功。
風老人取了一個青瓷瓶來,灌了水,綠鸚鵡就把這紅蓮花插在瓶子裏,又圍著那花飛來飛去,十分快活。
蓮花的清香很快充滿了屋子,風老人把青瓷瓶放到旁邊條案上,燈光之下,見那蓮,紅花如火,綠枝似碧,真真喜人。
鄭元看了兩眼,突然想起那樁心事,接著覺得心口一疼,張口往旁邊吐出一團鮮血來,鄭元丟了筷子,捂著胸口叫喚。
風老人去看,催了一股法,按在鄭元的心口,便將傷勢安定下來,過了一會兒,鄭元覺得不疼了。
“師傅,我這是怎麽傷勢?”
“無妨,乃是你之前受傷,心口處有些瘀血,剛才你心中大動,便將這瘀血鼓動了出來。剛才我已經施法將瘀血除盡了,便沒有大礙了。”
“好,多謝師傅。”
“徒兒,你胸口瘀血不是大礙,但心中有事、牽掛連連,這才是你的大礙。”
“師傅果然慧眼,徒兒什麽事都瞞不住。如今收了師傅教誨,大開逍遙之念,明曉齊物之理,追尋大道,心靜自正。但仍有一樁義氣事情放不下,因此心中常常有礙。”
“那你要如何做?”
“徒兒深思許久,覺得既然有這執念,那應也是緣分,想來也是天定,想來也是大道安排。若不了結這樁緣分,我縱然逍遙,也是假逍遙,因心中不逍遙。”
“好,那就按你想的去做。你準備什麽時候走?”
“那邊大戰緊急,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打起來,我走的越快越好。”
“好,那就明天早上早走。”
“好。”
師徒二人繼續吃飯,吃完了,鄭元收拾幹淨了,換了茶壺、茶杯來,燒了水,泡了茶,又和師傅喝茶。
風老人問:“徒兒,此去一場,你如何想?”
鄭元想了一會兒道:“我不要別的,隻願能助我那主上成就一番基業,也算全了這一樁緣分義氣。”
“那基業有大有小,要成多大的基業才算是成呢?人心不足,成一基業必要再大,直至天下歸於手,也未必滿足,若是這樣你要如何?”
“那師傅以為如何?求師傅指點。”
“我送你一句話,你記住:‘逢龍大利,遇虎大害,見星當止,望月應還。’”
“這話什麽意思?”
“我說了倒不準了,等你遇到事情,自然能明白。”
“是,徒兒記在心裏了。”
二人繼續喝茶,又往窗前看月,鄭元一邊看著窗外月亮,一邊想著師傅說的話,琢磨那句箴言的含義。風老人微笑著看著鄭元,不時喝一口茶,又不時看一眼月。
“好徒兒,今晚不妨和我一塊歇息,你這一去,若要再見你恐怕難了。”
“師傅怎說這話?”
“我看你有慧心,當能成大法,但又重情義,人若不負你,你必不負人。如今天下將亂,你保你那主上征戰,不知多少歲月能成,那時候我也不知在哪,恐難再見。”
“師傅怎知道天下將亂?”
“有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我怎不知?”
鄭元心頭暗道:“常常是亂世出英雄,無亂不成正,若是大亂,說不定還是我們的機會。”
他口上又道:“師傅不用擔心,憑師傅逍遙之心,百歲不過一念間,徒兒在外謀事再難,百年之內也必定下了,到時候再來尋師傅,怎見不到?”
又道:“徒兒今晚陪著師傅便是,我一身輕鬆,並沒什麽要收拾,隻等明早走。今晚陪著師傅,正好明早走時也好跪拜告別。”
風老人笑了笑,不語。
師徒二人一邊喝茶,一邊看月,都有默契一般沉默,在寧靜中,珍惜這最後的師徒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