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收個朝鮮小弟
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樣了 作者:立在山峰的太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晚宴上樸、崔二人都表現得很克製,沒有提及嫡庶之爭的話題,氣氛還挺融洽。
看得出崔吉俊並不是一個傻愣愣的憤青,知道如何拿捏為人處事的分寸。
宴會在愉快的氣氛中度過,樸太勇早早告辭離去,他要為後天的遊玩做些準備,以便一舉奠定自己在周寧心目中的地位。
崔吉俊則留下來與周寧進行了一次深入交流,兩人聊的東西很寬泛,從崔家的情況到成均館的風氣,直至國家的政策方針。
通過談話可以得知,崔吉俊的家族很古老,能夠追溯到高麗王朝時期。
早在四百年前,崔家就是世代居住於京畿道的貴族,祖上曾官至尚書、九寺(類似於九卿)級別的高官,李氏朝鮮建立後成為兩班。
不過他家雖然躋身進統治階級,卻長期不受重用,此後的一百多年中,還未出過一個從三品以上的官員,屬於兩班中的末流。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崔吉俊的祖父~崔誌烈出仕,才得以改變。
可好景不長,壬辰倭亂時崔誌烈死於日軍之手,崔家老小跟著國王李昖一起逃入明朝境內躲避兵災,因而被歸入“流亡派”陣營,待李琿上台後更不可能得到重用。
崔吉俊的父親不甘於就此沉淪,於是做了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休掉原配鄭氏,改娶右參讚(正二品)的庶女為妻,並借此重新迴歸朝廷中央,在司憲府任掌令(正四品)。
正四品是朝鮮官場的一道門檻,跨過這道門檻才算是名正言順的兩班,否則就會被旁人視為家道中落的標誌,以後也很難與其他兩班家族聯姻。
崔吉俊的生母就是被其父親休掉的鄭氏,他的身份也從嫡子變成了庶出,今後無論他在科舉中取得多麽優異的成績,都隻能在官僚係統底層混日子,永遠也別想晉升至四品。
不難想象在他心裏積壓了多少怨言。
周寧其實並無興趣了解他的身世,也不認同他的某些政治主張,隻是見他在庶子中具有一定的號召力,故而對他高看了一眼。
明朝也有嫡庶之分,嫡子往往能獲得家族內部更多的支持,更容易出人頭地。
可明朝的仕途晉升通道相對比較公平,嫡庶參加同樣的科考,全都憑考試成績說話,別說世族大家的庶子,哪怕是貧農、佃戶的孩子,隻要八股文寫得好,同樣有機會爬上帝國的權力金字塔頂端。
但事情都有兩麵性,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也造成了一種極其惡劣的後果,那便是人們把出仕為官當作階級躍遷的唯一途徑,導致全民族的精英都在為當官而努力,根本無心鑽研其他問題。
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整個國家都轉變為一個巨大的官場,進而形成了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官本位體製,無論精英還是平民,都失去了在其他領域進行探索的動力,因為付出與迴報不成比例。
如此強大的趨勢一旦成型,社會自然而然就會停止發展,試問這是一個或幾個超級科學家可以扭轉的嗎?
甭跟我說你是清北的理工科高材生穿越者,就算你把大百科全書照搬去明朝又能怎樣?再過個三四百年,不一樣得變迴清末那副積貧積弱的窘狀嗎?
華夏文明在世界上領先了上千年,結果呢?
文明與野蠻,先進與落後,本就不是一成不變的狀態,你若止步不前,就別怪人家跑到你前麵,再反過來羞辱你愚昧。
迴首輝煌燦爛的漢唐盛世,那時的華夏製度毫不誇張的說,絕對處於全球的領先地位,所以才能傲視一方。
可這種製度延續到明末仍未有顯著發展,而其他地方的工業文明已即將開啟,是繼續躺平?亦或主動創新?答案不言自明。
周寧不是博學多才的穿越者,連手搓子彈都不會,更沒法和那些自帶係統的男主角相提並論。
但他根據自己的閱曆總結出來一個道理:製度比技術更重要,再先進的技術沒有製度的支持就會停滯,被別人趕超是遲早的事。
英國佬也不是先有蒸汽機,再搞的憲政革命,憑什麽煌煌大明就不行?
周寧的力量很小,即便加上客印月和魏忠賢也不足以撼動強大的保守勢力,故而他想搞一個試點,在山東和朝鮮培育一批有錢有武裝力量的財閥集團。
待到席卷全國的農民起義爆發後,退可保一方平安,為大明這個最後的漢人王朝留住一線翻盤的生機,進則將新製度向全國鋪開,在華夏土地上開啟憲政的先河。
在國內,周寧的理念沒有生存的土壤,東林黨和三黨都不會允許他顛覆祖製,可在朝鮮卻有試行的可能。
明朝既是他脅迫朝鮮的靠山,也是他最終要對付的頑疾,他必須在夾縫中求生。
對他而言先發展“外國”沒什麽問題,這會兒連新疆、內蒙、青海等大片領土不都是“外國”的嗎?大不了以後再收迴來就行了。
心胸要開闊一點,別那麽小氣。
再則將朝鮮作為根據地還有兩個好處:
一是語言文字方麵的障礙較小,易於融合進華夏文明。
二是可以將其作為羈縻日本的跳板,為後世省去些麻煩。
夜已深,兩人仍在交流,周寧見時機成熟,便大膽的拋出了橄欖枝:“本使很欣賞你敢於在明倫堂裏揭大王的短,也讚同應廢止‘庶孽禁錮法’,可你的言行確實有擾朝政,成均館和官府都不會放過你。接下來你有何打算?”
崔吉俊緊鎖眉頭,搖了搖頭道:“沒想過,學生願意承擔一切後果。”
“嗬嗬,你一個人承擔得下來嗎?本使估計大王會拿你的家族和好友下手,他們多半再無出仕做官的機會了。”
“學生知道。”
周寧淡淡一笑道:“本使保不了你的仕途,但能給你另一條光耀門楣的大道,不知你是否願意接受。”
崔吉俊愣了愣神,隨即起身行禮道:“上使大人若肯提攜學生,學生肝腦塗地在所不惜。”
“很好,那你以後就跟著我幹,我保證用不了幾年,你一定會成為議政大臣的座上賓。”
看得出崔吉俊並不是一個傻愣愣的憤青,知道如何拿捏為人處事的分寸。
宴會在愉快的氣氛中度過,樸太勇早早告辭離去,他要為後天的遊玩做些準備,以便一舉奠定自己在周寧心目中的地位。
崔吉俊則留下來與周寧進行了一次深入交流,兩人聊的東西很寬泛,從崔家的情況到成均館的風氣,直至國家的政策方針。
通過談話可以得知,崔吉俊的家族很古老,能夠追溯到高麗王朝時期。
早在四百年前,崔家就是世代居住於京畿道的貴族,祖上曾官至尚書、九寺(類似於九卿)級別的高官,李氏朝鮮建立後成為兩班。
不過他家雖然躋身進統治階級,卻長期不受重用,此後的一百多年中,還未出過一個從三品以上的官員,屬於兩班中的末流。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崔吉俊的祖父~崔誌烈出仕,才得以改變。
可好景不長,壬辰倭亂時崔誌烈死於日軍之手,崔家老小跟著國王李昖一起逃入明朝境內躲避兵災,因而被歸入“流亡派”陣營,待李琿上台後更不可能得到重用。
崔吉俊的父親不甘於就此沉淪,於是做了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休掉原配鄭氏,改娶右參讚(正二品)的庶女為妻,並借此重新迴歸朝廷中央,在司憲府任掌令(正四品)。
正四品是朝鮮官場的一道門檻,跨過這道門檻才算是名正言順的兩班,否則就會被旁人視為家道中落的標誌,以後也很難與其他兩班家族聯姻。
崔吉俊的生母就是被其父親休掉的鄭氏,他的身份也從嫡子變成了庶出,今後無論他在科舉中取得多麽優異的成績,都隻能在官僚係統底層混日子,永遠也別想晉升至四品。
不難想象在他心裏積壓了多少怨言。
周寧其實並無興趣了解他的身世,也不認同他的某些政治主張,隻是見他在庶子中具有一定的號召力,故而對他高看了一眼。
明朝也有嫡庶之分,嫡子往往能獲得家族內部更多的支持,更容易出人頭地。
可明朝的仕途晉升通道相對比較公平,嫡庶參加同樣的科考,全都憑考試成績說話,別說世族大家的庶子,哪怕是貧農、佃戶的孩子,隻要八股文寫得好,同樣有機會爬上帝國的權力金字塔頂端。
但事情都有兩麵性,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也造成了一種極其惡劣的後果,那便是人們把出仕為官當作階級躍遷的唯一途徑,導致全民族的精英都在為當官而努力,根本無心鑽研其他問題。
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整個國家都轉變為一個巨大的官場,進而形成了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官本位體製,無論精英還是平民,都失去了在其他領域進行探索的動力,因為付出與迴報不成比例。
如此強大的趨勢一旦成型,社會自然而然就會停止發展,試問這是一個或幾個超級科學家可以扭轉的嗎?
甭跟我說你是清北的理工科高材生穿越者,就算你把大百科全書照搬去明朝又能怎樣?再過個三四百年,不一樣得變迴清末那副積貧積弱的窘狀嗎?
華夏文明在世界上領先了上千年,結果呢?
文明與野蠻,先進與落後,本就不是一成不變的狀態,你若止步不前,就別怪人家跑到你前麵,再反過來羞辱你愚昧。
迴首輝煌燦爛的漢唐盛世,那時的華夏製度毫不誇張的說,絕對處於全球的領先地位,所以才能傲視一方。
可這種製度延續到明末仍未有顯著發展,而其他地方的工業文明已即將開啟,是繼續躺平?亦或主動創新?答案不言自明。
周寧不是博學多才的穿越者,連手搓子彈都不會,更沒法和那些自帶係統的男主角相提並論。
但他根據自己的閱曆總結出來一個道理:製度比技術更重要,再先進的技術沒有製度的支持就會停滯,被別人趕超是遲早的事。
英國佬也不是先有蒸汽機,再搞的憲政革命,憑什麽煌煌大明就不行?
周寧的力量很小,即便加上客印月和魏忠賢也不足以撼動強大的保守勢力,故而他想搞一個試點,在山東和朝鮮培育一批有錢有武裝力量的財閥集團。
待到席卷全國的農民起義爆發後,退可保一方平安,為大明這個最後的漢人王朝留住一線翻盤的生機,進則將新製度向全國鋪開,在華夏土地上開啟憲政的先河。
在國內,周寧的理念沒有生存的土壤,東林黨和三黨都不會允許他顛覆祖製,可在朝鮮卻有試行的可能。
明朝既是他脅迫朝鮮的靠山,也是他最終要對付的頑疾,他必須在夾縫中求生。
對他而言先發展“外國”沒什麽問題,這會兒連新疆、內蒙、青海等大片領土不都是“外國”的嗎?大不了以後再收迴來就行了。
心胸要開闊一點,別那麽小氣。
再則將朝鮮作為根據地還有兩個好處:
一是語言文字方麵的障礙較小,易於融合進華夏文明。
二是可以將其作為羈縻日本的跳板,為後世省去些麻煩。
夜已深,兩人仍在交流,周寧見時機成熟,便大膽的拋出了橄欖枝:“本使很欣賞你敢於在明倫堂裏揭大王的短,也讚同應廢止‘庶孽禁錮法’,可你的言行確實有擾朝政,成均館和官府都不會放過你。接下來你有何打算?”
崔吉俊緊鎖眉頭,搖了搖頭道:“沒想過,學生願意承擔一切後果。”
“嗬嗬,你一個人承擔得下來嗎?本使估計大王會拿你的家族和好友下手,他們多半再無出仕做官的機會了。”
“學生知道。”
周寧淡淡一笑道:“本使保不了你的仕途,但能給你另一條光耀門楣的大道,不知你是否願意接受。”
崔吉俊愣了愣神,隨即起身行禮道:“上使大人若肯提攜學生,學生肝腦塗地在所不惜。”
“很好,那你以後就跟著我幹,我保證用不了幾年,你一定會成為議政大臣的座上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