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帝師的好盤算
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樣了 作者:立在山峰的太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經筵課還沒結束,侍講周延儒和諭德羅喻義便退出了禦書房,將剩下的時間留給了那對師徒。
這是天子的慣例,以示對帝師的恩寵,倒也沒什麽好奇怪的,隻不過今天師徒倆談論的話題比較嚴肅。
“師傅也覺得應該賜給朝鮮世子蟒袍嗎?”
“陛下,老臣是從遼東的局勢著眼,思慮或有不周之處。”
“哦?那師傅以為除了遼東以外,還應從何處考慮下賜蟒袍之事?”
“請陛下恕老臣直言。”
“師傅但說無妨。”
“朝鮮國王李琿非嫡非長,當年的朝議就反對給他冊封王位,後來他以重金賄賂朝廷重臣從而獲得冊封,本就有違我大明法統,而今若再下詔賜予世子蟒袍,實在有損朝廷公信。”
朱由校聞言皺起了眉頭:“話雖如此,但也不能放任建奴擄掠朕的子民呀。”
孫承宗肅容道:“老臣正要言及此事。”
“師傅請講。”
“我大明乃是朝鮮宗主國,豈能反受其挾製,李琿以援助為名索要蟒袍的行為,實是在挑戰宗藩秩序,老臣認為此例斷不可開。”
朱由校撇了撇嘴道:“依師傅所見,朝鮮的援助不能要,是嗎?”
誰都知道朝廷無法直接救援受困於鴨綠江邊的明軍和流民,但不救的話,這些人遲早會淪為後金的戰爭資源,轉而對明朝造成更大的威脅。
相反,一旦這些流民能組織起來對抗後金,那明軍在正麵戰場的壓力肯定會得到緩解,此消彼漲之下的差別可就太大了。
如今朝鮮願意援助明軍和流民,正是明朝求之不得的好事,冒然拒絕殊為不智。
這筆賬明擺在那裏,任誰都看得清楚,因而朱由校很不甘心。
別忘了就在半年前,劉一燝和韓爌一口氣坑了他七十五萬兩銀子,結果卻是丟城失地。
熊廷弼雖然取得了一場大勝,但並未收複尺寸河山,且軍費開支又增加了近一百萬兩銀子。
八月份的時候葉首輔呈上了一份向遼東增兵的奏書,耗銀高達二百萬兩,還不能保證取得任何實質性戰果。
上個月四川爆發了奢崇明叛亂,到目前為止已花掉了六十萬兩銀子,後麵還要花多少錢,也沒誰敢打個保票。
戶部是沒有餘糧的,打仗的錢全由內庫撥發,這樣下去用不了幾年,連皇帝都得喝西北風。
孫承宗自然知道徒弟的難處,他並不反對找朝鮮打秋風,之所以嘮叨了這麽多反對賞賜蟒袍的理由,其目的隻是為了逼徒弟下一個決心。
什麽決心這麽難下?
當然是讓周寧站出來背鍋咯。
不得不說孫師傅的算盤打得可太響了,他將周寧看作客氏和魏忠賢的爪牙,這隻爪牙雖無科舉功名,卻有真才實學,並且不乏膽色。
首先是土木建造方麵的才能很突出(發明水泥、改建棱堡),其次還具備紮實的農業知識(力薦推廣種植土豆),僅此兩點已經足以作為一名優秀的內政型官員堪當重任。
更難得的是在戰場上的表現同樣很出色,兩次以臨時監軍的身份立下戰功,比大部分明軍武將取得的戰績都要亮眼,做一名文官將領也並無不可。
年紀輕輕就擁有如此全麵的能力,未來必定可以獨當一麵,這樣的人才怎能任由內廷小臣籠絡,必須收入囊中。
但挖牆角是一門技術活兒,僅靠地位和名利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個合適的契機。
處理朝鮮國書的善後事宜正好就能製造這種契機。
孫承宗打算借皇帝之手,任命周寧全權負責對接朝鮮使節,再逐步推進蟒袍換援助的計劃。
如若計劃不能成功,那齊、楚、浙三黨的人也怪不到內閣頭上,他們隻會把矛頭對準周寧;要是計劃僥幸達成,那東林黨的同僚又會追著周寧咬,跟皇帝和閣臣扯不上關係。
等到客氏和魏忠賢頂不住彈劾的時候,他孫師傅再站出來給周寧提供庇護,不就可以用最小的代價把牆角給挖了嗎?
事要辦,人要搶,兩頭都不能落空,還有比這更好的買賣嗎?
孫承宗早就掂量過自己手裏的籌碼,他至少能摁住左光鬥、張鶴鳴、周朝瑞三人,其他的東林黨人再交給葉向高、韓爌等人去安撫,應該不是什麽大問題。
拿到援助於國有利,拿不到援助於黨有利,左右都是個贏,這才是陽謀。
大義不虧、小節不損,從頭到尾都幹得光明磊落。
不過要實現上述構想必須得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皇帝絕對不能向客氏作出任何讓步。
周寧肯定會遭受彈劾,客氏必然會想辦法營救,皇帝一旦心軟就有可能任命其他官員來接手此事,而接手的人無論是東林黨亦或其他派係,勢必會進一步加大黨爭的激烈程度,這予朝政無益。
孫承宗稍稍思索了片刻,旋即話鋒一轉:“陛下,遼東的流民也是我大明的子民,豈能棄之不顧。”
朱由校聞言立馬來了興趣,連忙追問道:“師傅有何良策?”
“老臣聽說詹事府主簿周寧與朝鮮使節素有往來,兩人的私交不錯,不如讓周寧全權負責與朝鮮使節的溝通事宜。如果事情談得好,能兼顧我大明的法統,又不致受朝鮮要挾,那便可以賞賜蟒袍換取援助。”
“周寧?我想起來了,就是那個會算命、會建房子的道士?”
“正是。由他去和朝鮮使節進行磋商最合適,他的立場不偏不倚,不會受朝臣影響,無論最後是什麽結果,都不會損及陛下的聲譽。”
朱由校不傻,立刻聽出了師傅的弦外之音,他自然希望用一件蟒袍換取朝鮮的援助,同時還不被群臣詬病“有損朝廷威信”,那就得先把背鍋的人選確定下來。
他還記得周寧有點小本事,經常受到奶娘誇讚,似乎的確很適合肩負起與朝鮮使節溝通的重任。
至於背鍋的問題,現在暫不考慮,把朝鮮的援助拿到手才是當務之急。
“好,那朕就召他進宮。”
孫承宗笑著點了點頭。
這是天子的慣例,以示對帝師的恩寵,倒也沒什麽好奇怪的,隻不過今天師徒倆談論的話題比較嚴肅。
“師傅也覺得應該賜給朝鮮世子蟒袍嗎?”
“陛下,老臣是從遼東的局勢著眼,思慮或有不周之處。”
“哦?那師傅以為除了遼東以外,還應從何處考慮下賜蟒袍之事?”
“請陛下恕老臣直言。”
“師傅但說無妨。”
“朝鮮國王李琿非嫡非長,當年的朝議就反對給他冊封王位,後來他以重金賄賂朝廷重臣從而獲得冊封,本就有違我大明法統,而今若再下詔賜予世子蟒袍,實在有損朝廷公信。”
朱由校聞言皺起了眉頭:“話雖如此,但也不能放任建奴擄掠朕的子民呀。”
孫承宗肅容道:“老臣正要言及此事。”
“師傅請講。”
“我大明乃是朝鮮宗主國,豈能反受其挾製,李琿以援助為名索要蟒袍的行為,實是在挑戰宗藩秩序,老臣認為此例斷不可開。”
朱由校撇了撇嘴道:“依師傅所見,朝鮮的援助不能要,是嗎?”
誰都知道朝廷無法直接救援受困於鴨綠江邊的明軍和流民,但不救的話,這些人遲早會淪為後金的戰爭資源,轉而對明朝造成更大的威脅。
相反,一旦這些流民能組織起來對抗後金,那明軍在正麵戰場的壓力肯定會得到緩解,此消彼漲之下的差別可就太大了。
如今朝鮮願意援助明軍和流民,正是明朝求之不得的好事,冒然拒絕殊為不智。
這筆賬明擺在那裏,任誰都看得清楚,因而朱由校很不甘心。
別忘了就在半年前,劉一燝和韓爌一口氣坑了他七十五萬兩銀子,結果卻是丟城失地。
熊廷弼雖然取得了一場大勝,但並未收複尺寸河山,且軍費開支又增加了近一百萬兩銀子。
八月份的時候葉首輔呈上了一份向遼東增兵的奏書,耗銀高達二百萬兩,還不能保證取得任何實質性戰果。
上個月四川爆發了奢崇明叛亂,到目前為止已花掉了六十萬兩銀子,後麵還要花多少錢,也沒誰敢打個保票。
戶部是沒有餘糧的,打仗的錢全由內庫撥發,這樣下去用不了幾年,連皇帝都得喝西北風。
孫承宗自然知道徒弟的難處,他並不反對找朝鮮打秋風,之所以嘮叨了這麽多反對賞賜蟒袍的理由,其目的隻是為了逼徒弟下一個決心。
什麽決心這麽難下?
當然是讓周寧站出來背鍋咯。
不得不說孫師傅的算盤打得可太響了,他將周寧看作客氏和魏忠賢的爪牙,這隻爪牙雖無科舉功名,卻有真才實學,並且不乏膽色。
首先是土木建造方麵的才能很突出(發明水泥、改建棱堡),其次還具備紮實的農業知識(力薦推廣種植土豆),僅此兩點已經足以作為一名優秀的內政型官員堪當重任。
更難得的是在戰場上的表現同樣很出色,兩次以臨時監軍的身份立下戰功,比大部分明軍武將取得的戰績都要亮眼,做一名文官將領也並無不可。
年紀輕輕就擁有如此全麵的能力,未來必定可以獨當一麵,這樣的人才怎能任由內廷小臣籠絡,必須收入囊中。
但挖牆角是一門技術活兒,僅靠地位和名利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個合適的契機。
處理朝鮮國書的善後事宜正好就能製造這種契機。
孫承宗打算借皇帝之手,任命周寧全權負責對接朝鮮使節,再逐步推進蟒袍換援助的計劃。
如若計劃不能成功,那齊、楚、浙三黨的人也怪不到內閣頭上,他們隻會把矛頭對準周寧;要是計劃僥幸達成,那東林黨的同僚又會追著周寧咬,跟皇帝和閣臣扯不上關係。
等到客氏和魏忠賢頂不住彈劾的時候,他孫師傅再站出來給周寧提供庇護,不就可以用最小的代價把牆角給挖了嗎?
事要辦,人要搶,兩頭都不能落空,還有比這更好的買賣嗎?
孫承宗早就掂量過自己手裏的籌碼,他至少能摁住左光鬥、張鶴鳴、周朝瑞三人,其他的東林黨人再交給葉向高、韓爌等人去安撫,應該不是什麽大問題。
拿到援助於國有利,拿不到援助於黨有利,左右都是個贏,這才是陽謀。
大義不虧、小節不損,從頭到尾都幹得光明磊落。
不過要實現上述構想必須得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皇帝絕對不能向客氏作出任何讓步。
周寧肯定會遭受彈劾,客氏必然會想辦法營救,皇帝一旦心軟就有可能任命其他官員來接手此事,而接手的人無論是東林黨亦或其他派係,勢必會進一步加大黨爭的激烈程度,這予朝政無益。
孫承宗稍稍思索了片刻,旋即話鋒一轉:“陛下,遼東的流民也是我大明的子民,豈能棄之不顧。”
朱由校聞言立馬來了興趣,連忙追問道:“師傅有何良策?”
“老臣聽說詹事府主簿周寧與朝鮮使節素有往來,兩人的私交不錯,不如讓周寧全權負責與朝鮮使節的溝通事宜。如果事情談得好,能兼顧我大明的法統,又不致受朝鮮要挾,那便可以賞賜蟒袍換取援助。”
“周寧?我想起來了,就是那個會算命、會建房子的道士?”
“正是。由他去和朝鮮使節進行磋商最合適,他的立場不偏不倚,不會受朝臣影響,無論最後是什麽結果,都不會損及陛下的聲譽。”
朱由校不傻,立刻聽出了師傅的弦外之音,他自然希望用一件蟒袍換取朝鮮的援助,同時還不被群臣詬病“有損朝廷威信”,那就得先把背鍋的人選確定下來。
他還記得周寧有點小本事,經常受到奶娘誇讚,似乎的確很適合肩負起與朝鮮使節溝通的重任。
至於背鍋的問題,現在暫不考慮,把朝鮮的援助拿到手才是當務之急。
“好,那朕就召他進宮。”
孫承宗笑著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