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魏忠賢的尷尬
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樣了 作者:立在山峰的太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安離開了皇宮,乘船沿京杭運河順流而下,他隻帶了兩個小太監做隨從,包袱也少得可憐,很有點兩袖清風的意味。
走之前他沒有與任何一位外廷官員道別,以表明自己退隱的決心。
這既是為了他自己著想,也是為了東林黨的朋友著想,因為他看到邊疆戰事吃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宮裏的格局已成既定事實,再鬥下去也沒多大意義,不如讓大臣們專注於朝政。
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朝廷不也維持住了嗎?宮裏亂就亂吧,反正國家的大政方針都是閣老們在拿主意,皇帝安安心心的玩不失為一件好事。
就在王安乘坐的官船出發後不久,新任掌印王體乾與新任秉筆魏忠賢一起來到內閣值房交接批紅的奏書,兩人剛一進門,就被劉一燝叫住:“今天不是該王總管來取奏書嗎,他人呢?”
王體乾清了清嗓子,微笑道:“劉閣老,王安受萬歲爺重托前往南直隸做鎮守,咱家自昨日起接手掌印一職,這位是魏忠賢~魏公公,他是司禮監的新任秉筆,以後逢二逢八就由魏公公來取奏書,還請各位大人多多指教。”(逢二逢八指的是日期,比如十二號、二十八號。)
劉一燝吃驚的與韓爌對視一眼,又看了看另外幾位閣臣,最後將目光落在了孫承宗身上,寄望於從小皇帝最親近的師傅這裏尋求答案。
然而孫承宗也是一臉困惑,此前他並未看出自己的弟子對王安有什麽不滿,怎麽堂堂皇宮大總管說換人就換人,這也太草率了吧。
所有閣臣中就屬韓爌和王安的私交最好,因此韓老頭率先打破沉默道:“請問王公公,陛下為何要派王安前去鎮守南直隸?”(王體乾做過幾個月秉筆,與閣臣們都認識。)
魏忠賢是第一次與閣臣打交道,為了混個臉熟,他換上一副謙卑的笑容,恭恭敬敬道:“迴閣老,是王安自個兒向萬歲爺討的差事。”
自己要求貶職無外乎三種情況:要麽是犯了錯,要麽是得罪了領導,要麽是被整得待不下去了。
以王安的謹慎不太可能犯錯,更沒道理得罪皇帝,那就隻能是被人整得沒法再在宮裏待下去。
那誰會整王安?這還用得著猜嗎,肯定是客氏呀。
見閣老們都在凝思,魏忠賢沒再多話,小心翼翼的將一摞批過紅的奏書擺放在臨近的桌案上。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內閣值房中除了首輔,其餘閣臣並無固定的辦公桌,奏書隻要別堆在首輔的桌案上都沒什麽大礙。
可在突然得知好友被貶後,韓爌的血壓猛得一下子飆升上來,衝魏忠賢厲聲道:“別放老夫桌上。”
站在一旁的閣臣朱國祚眉頭一緊,忙道:“魏公公放我這裏吧。”
從朝廷的製度上說,閣臣的地位肯定比太監尊貴得多,一個是國家棟梁,一個是皇帝的奴婢;但從封建皇權的邏輯上講,閣臣始終是外臣,對最高統治者的影響力遠不及太監。
俗話說打狗還需看主人,你一個次輔怎能輕易跟秉筆太監紅臉,你是對皇帝有什麽不滿嗎?
明朝出過不少權傾一時的大太監,遠的有王振、劉瑾,近一些的有陳洪、馮保,時任的閣臣都會尊稱他們一聲內相,足見其政治能量非同小可。
著名權臣張居正尚且對馮保禮讓三分,明朝的大臣還有誰橫得過張太嶽?(太嶽是張居正的別號)也敢對司禮監的領導大唿小叫,簡直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韓爌此舉的確是在表達對皇帝的不滿,可問題是你不僅羞辱了魏忠賢,還順帶打了整個司禮監的臉,後果很嚴重。
王體乾見狀立時就火了,但以他的能量又不敢當麵頂撞次輔,便冷哼一聲道:“咱家隻管把批紅帶過來,別的事情一概不知,也輪不到咱家過問。咱家隻是一個奴婢,韓閣老若有什麽疑惑不妨去問萬歲爺。魏公公,我們走。”
魏忠賢的嘴角不自覺的扯了一下,臉上的笑容愈發僵硬,他強行壓下心頭的憤怒,握緊拳頭輕聲道:“各位大人請自便,咱家告退。”
兩位公公前腳一走,劉一燝便沉聲道:“象雲兄,這裏也沒什麽要緊事,你先迴家歇會兒吧。”(象雲是韓爌的別號)
“好吧,那番邦來朝見陛下大婚典禮的堪合,就有勞劉閣老催辦一下,禮部還等著下發給駐京的使節。”
韓爌出宮後立刻派人去追趕王安,他想弄清楚宮裏到底出了什麽事?是否還有補救的辦法?
其實這會兒即便追到王安也為時晚矣,太監看待權力鬥爭的角度和官員有本質區別,還是那句話:官員擰不過皇權可以選擇明哲保身,而太監則沒有任何退路。
王安要想活命,就不能等到失去所有籌碼後再低聲下氣的去向客氏求饒,那樣的話就算周寧出麵也救不了他。
韓爌走了,剩下的閣臣繼續處理公務,不一會兒朱國祚拿著一份文書來到劉一燝身邊站定,微微彎下腰道:“劉閣老,你看這個怎麽處理?”
首輔大人接過文書瞧了瞧,原來是皇帝下發給吏部的敕諭,內容是給一位沒有功名的平民封“詹事府正字”的官職。他旋即抬起頭看向孫承宗,道:“愷陽,詹事府有空缺嗎?”
“沒有呀,怎麽啦?”
“陛下要封一個叫周寧的庶民做詹事府正字,你聽說過這個人嗎?”
一般來說首輔不會過問五品官員以下的人事安排,隻不過這是皇帝以敕諭的方式親自任命的,故而格外重視。
孫承宗想起小皇帝提過一次這個名字,依稀記得是個算命先生,但他沒有正麵迴答,而是若無其事道:“待會兒講習經筵的時候我問一問陛下。”
作為外廷中和皇帝走得最近的朝臣,孫大學士不會傻到把君臣之間私底下聊過的內容,拿來告知外人。
所謂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但凡涉及皇帝的話題都必須謹言慎行。
走之前他沒有與任何一位外廷官員道別,以表明自己退隱的決心。
這既是為了他自己著想,也是為了東林黨的朋友著想,因為他看到邊疆戰事吃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宮裏的格局已成既定事實,再鬥下去也沒多大意義,不如讓大臣們專注於朝政。
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朝廷不也維持住了嗎?宮裏亂就亂吧,反正國家的大政方針都是閣老們在拿主意,皇帝安安心心的玩不失為一件好事。
就在王安乘坐的官船出發後不久,新任掌印王體乾與新任秉筆魏忠賢一起來到內閣值房交接批紅的奏書,兩人剛一進門,就被劉一燝叫住:“今天不是該王總管來取奏書嗎,他人呢?”
王體乾清了清嗓子,微笑道:“劉閣老,王安受萬歲爺重托前往南直隸做鎮守,咱家自昨日起接手掌印一職,這位是魏忠賢~魏公公,他是司禮監的新任秉筆,以後逢二逢八就由魏公公來取奏書,還請各位大人多多指教。”(逢二逢八指的是日期,比如十二號、二十八號。)
劉一燝吃驚的與韓爌對視一眼,又看了看另外幾位閣臣,最後將目光落在了孫承宗身上,寄望於從小皇帝最親近的師傅這裏尋求答案。
然而孫承宗也是一臉困惑,此前他並未看出自己的弟子對王安有什麽不滿,怎麽堂堂皇宮大總管說換人就換人,這也太草率了吧。
所有閣臣中就屬韓爌和王安的私交最好,因此韓老頭率先打破沉默道:“請問王公公,陛下為何要派王安前去鎮守南直隸?”(王體乾做過幾個月秉筆,與閣臣們都認識。)
魏忠賢是第一次與閣臣打交道,為了混個臉熟,他換上一副謙卑的笑容,恭恭敬敬道:“迴閣老,是王安自個兒向萬歲爺討的差事。”
自己要求貶職無外乎三種情況:要麽是犯了錯,要麽是得罪了領導,要麽是被整得待不下去了。
以王安的謹慎不太可能犯錯,更沒道理得罪皇帝,那就隻能是被人整得沒法再在宮裏待下去。
那誰會整王安?這還用得著猜嗎,肯定是客氏呀。
見閣老們都在凝思,魏忠賢沒再多話,小心翼翼的將一摞批過紅的奏書擺放在臨近的桌案上。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內閣值房中除了首輔,其餘閣臣並無固定的辦公桌,奏書隻要別堆在首輔的桌案上都沒什麽大礙。
可在突然得知好友被貶後,韓爌的血壓猛得一下子飆升上來,衝魏忠賢厲聲道:“別放老夫桌上。”
站在一旁的閣臣朱國祚眉頭一緊,忙道:“魏公公放我這裏吧。”
從朝廷的製度上說,閣臣的地位肯定比太監尊貴得多,一個是國家棟梁,一個是皇帝的奴婢;但從封建皇權的邏輯上講,閣臣始終是外臣,對最高統治者的影響力遠不及太監。
俗話說打狗還需看主人,你一個次輔怎能輕易跟秉筆太監紅臉,你是對皇帝有什麽不滿嗎?
明朝出過不少權傾一時的大太監,遠的有王振、劉瑾,近一些的有陳洪、馮保,時任的閣臣都會尊稱他們一聲內相,足見其政治能量非同小可。
著名權臣張居正尚且對馮保禮讓三分,明朝的大臣還有誰橫得過張太嶽?(太嶽是張居正的別號)也敢對司禮監的領導大唿小叫,簡直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韓爌此舉的確是在表達對皇帝的不滿,可問題是你不僅羞辱了魏忠賢,還順帶打了整個司禮監的臉,後果很嚴重。
王體乾見狀立時就火了,但以他的能量又不敢當麵頂撞次輔,便冷哼一聲道:“咱家隻管把批紅帶過來,別的事情一概不知,也輪不到咱家過問。咱家隻是一個奴婢,韓閣老若有什麽疑惑不妨去問萬歲爺。魏公公,我們走。”
魏忠賢的嘴角不自覺的扯了一下,臉上的笑容愈發僵硬,他強行壓下心頭的憤怒,握緊拳頭輕聲道:“各位大人請自便,咱家告退。”
兩位公公前腳一走,劉一燝便沉聲道:“象雲兄,這裏也沒什麽要緊事,你先迴家歇會兒吧。”(象雲是韓爌的別號)
“好吧,那番邦來朝見陛下大婚典禮的堪合,就有勞劉閣老催辦一下,禮部還等著下發給駐京的使節。”
韓爌出宮後立刻派人去追趕王安,他想弄清楚宮裏到底出了什麽事?是否還有補救的辦法?
其實這會兒即便追到王安也為時晚矣,太監看待權力鬥爭的角度和官員有本質區別,還是那句話:官員擰不過皇權可以選擇明哲保身,而太監則沒有任何退路。
王安要想活命,就不能等到失去所有籌碼後再低聲下氣的去向客氏求饒,那樣的話就算周寧出麵也救不了他。
韓爌走了,剩下的閣臣繼續處理公務,不一會兒朱國祚拿著一份文書來到劉一燝身邊站定,微微彎下腰道:“劉閣老,你看這個怎麽處理?”
首輔大人接過文書瞧了瞧,原來是皇帝下發給吏部的敕諭,內容是給一位沒有功名的平民封“詹事府正字”的官職。他旋即抬起頭看向孫承宗,道:“愷陽,詹事府有空缺嗎?”
“沒有呀,怎麽啦?”
“陛下要封一個叫周寧的庶民做詹事府正字,你聽說過這個人嗎?”
一般來說首輔不會過問五品官員以下的人事安排,隻不過這是皇帝以敕諭的方式親自任命的,故而格外重視。
孫承宗想起小皇帝提過一次這個名字,依稀記得是個算命先生,但他沒有正麵迴答,而是若無其事道:“待會兒講習經筵的時候我問一問陛下。”
作為外廷中和皇帝走得最近的朝臣,孫大學士不會傻到把君臣之間私底下聊過的內容,拿來告知外人。
所謂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但凡涉及皇帝的話題都必須謹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