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廷議出兵
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樣了 作者:立在山峰的太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卯時三刻天還未亮,太和門前的空地上已站滿了上朝的文武百官,大夥兒的表情都很肅穆,與以往的鬆弛形成鮮明對比。
嗖嗖的寒風刮過,上百件官袍朝著同一個方向擺動,令現場多了幾分蕭瑟的感覺。皇帝乘坐的大輅(皇家的專用轎子)停在了百官的正前方,早朝正式開啟。
朱由校昨夜睡得有點晚,這會兒還處於迷糊的狀態,直到轎子落穩他才勉力睜開雙眼,一邊摩挲著手裏的暖爐,一邊衝身旁的太監點了點頭。
太監立刻拉長聲音喧唱道:“有事奏本。”
“臣有本啟奏。”一位兵科給事中迫不及待的站了出來,朗聲道:“臣風聞遼東戰事焦灼,我軍與建奴相持不下,然沈陽總兵賀世賢竟與奴酋暗中勾結,率所屬部眾陣前投敵,陷我軍於不利境地。故臣懇請陛下削奪賀世賢一切官爵封號,將其三族交予刑部嚴查。”
上朝的第一本奏折就要夷邊關大將的三族,今天這火藥味貌似有點濃呀。
朱由校沒有吱聲,隻示意太監下去承接奏本,然後默默的掃視起眾臣,心中多少有些不快。
無論朝堂內外出了什麽狀況,哪怕是密折急遞傳送的消息,總有禦史言官比他這個皇帝提前知曉,偶爾一次也就罷了,但每次都這樣就很過分,到底朝廷還有無秘密可言?
況且前方傳迴的急報中已明言,尤、賀二位總兵盡皆殉國,哪兒來與敵勾結一說?莫非急報所言不實,沈陽失陷的原因另有隱情?
兵科給事中剛站迴原位,禮科給事中隨即走出隊列,正氣凜然道:“臣奏請彈劾遼陽總兵陳策三大罪狀。其一虛報兵卒數量、冒領軍需,其二踟躕不前、延誤軍機,其三指揮不當、貪生怕死。”
朱由校眉頭一緊,心道:傳迴的軍報隻說陳策奉命率部增援沈陽,在渾河岸邊遭遇建奴的阻擊,並未指責其有什麽過失,難道又出事了?”
十六歲的孩子哪兒能對這些捕風捉影的言論作出判斷,隻能以沉默應對。
接下來出場的是位重量級人物:兵部右侍郎張鶴鳴。
論資曆,他是萬曆二十年的進士,屬於朝中數得著的老臣;論江湖地位,他是老牌東林黨,劉一燝和韓爌的黨齡都沒他長;這種人物輕易不發聲,發聲必然會有很多人響應。
老頭子邁開沉穩的方步來到隊列中央,中氣十足的開口道:“陛下,眼下要緊的不是追究前線將領的責任,而是速速增兵遼陽以鞏固遼東防線,隻要我軍在遼陽對建奴予以迎頭痛擊,收複沈陽便能水到渠成,反之則遼東危矣。”
昨日在武英殿議政時張鶴鳴一直沉默寡言,因為他知道首輔大人的要價有點離譜,皇帝肯定不會答應,於是他決定在上朝時拋出一個較為合理的價碼,再聯合百官製造聲勢,迫使皇帝拿私房錢買單。
果不其然,見有大佬帶頭衝鋒,一群禦史言官紛紛跳出來附議,連楚黨、浙黨、齊黨的官員也表現得同仇敵愾,簡直恨不得親自去前線披掛上陣。
朱由校想散朝,可發言的人絡繹不絕,支持增派援兵的聲浪是一浪高過一浪,大夥兒都在竭盡全力的表達自己的愛國之心。
這其中肯定有人是真的以為增兵就能擊敗建奴進而收複沈陽,但也一定有人隻是為了賺個名聲,反正朝廷不敢派他們去殺敵,更不可能要求他們掏錢,過過嘴癮何樂不為。
問題是朱由校要考慮的事情就多啦。
天下是朱家的天下,如果他對國土淪喪都不聞不問,那往後還能指望將士們盡忠報國嗎?所以這錢不能不出。
不過具體出多少呢?
他一不懂軍事,二不會審計,三不知糧價,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總不能大臣要多少就給多少吧。
幸好自打開國皇帝重八哥起,朱家就傳承了一項絕技:砍價,無論物資采購還是服務外包,一律跟買菜一樣,能砍一半就絕不會打七折。
派兵打仗嚴格來說可視作一項服務外包,官員即乙方,皇帝自然是甲方,乙方大可以把你的成本預算和投標價格報上來,合不合理都不重要,反正甲方也看不明白。
為了不被奸商蒙蔽,甲方先還個地板價,要是乙方覺得這活兒幹不了,雙方再坐下來慢慢磋商價格,總能找到一個平衡點嘛。
其實這樣也挺好,至少大夥兒在麵子上都過得去,至於事情能不能辦好就另當別論了,古往今來的家族生意莫不是如此。
經過一個多時辰的爭論,雙方終於達成了一致共識:由內庫撥七十五萬兩銀子交予戶部統籌,兵部即日從山東、山西、陝西、直隸抽調三萬人馬趕赴山海關,再命山海關駐軍接到急遞即刻發兵馳援遼陽。
退朝後朱由校氣唿唿的迴到了乾清宮,不為別的,就為他覺得自己被大臣們合起夥來給坑了。
昨晚周寧在禦書房裏對他信誓旦旦的肯定,遼東局勢已無可挽迴,為今之計應立即放棄遼陽、蓋州、海洲,將前線部隊全數撤迴廣寧。
如此一來不但不用增兵,反而能省下不少銀子,待戶部攢夠了軍餉再給努爾哈赤來一波大的,屆時即便不能收複遼東,也可以重創建奴,保證關外在未來十餘年內安享太平。
有沒有十年的太平先放在一邊,若遼陽守不住,那七十五萬兩銀子就真的是扔水裏了。
事到如今朱由校更願意相信周寧卜算的結果,不是他不願意收複國土,而是周寧先前就算準了一次,這迴又拿著人頭做擔保,由不得他不信。
試想一下此戰若敗,上朝時喊打喊殺的那群人會有任何損失嗎?顯然沒有。反過來說此戰若勝,周寧肯定得賠上性命。
講道理誰也不可能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
朱由校知道銀子是不可能不出的,可明知必敗無疑,那就該盡量少出一點,他的心理價位是拿五十萬兩擺平官員,結果被硬生生逼得掏出了七十五萬兩,這與訛詐無疑。
媽的,乙方敲起竹杠來也忒狠了!
嗖嗖的寒風刮過,上百件官袍朝著同一個方向擺動,令現場多了幾分蕭瑟的感覺。皇帝乘坐的大輅(皇家的專用轎子)停在了百官的正前方,早朝正式開啟。
朱由校昨夜睡得有點晚,這會兒還處於迷糊的狀態,直到轎子落穩他才勉力睜開雙眼,一邊摩挲著手裏的暖爐,一邊衝身旁的太監點了點頭。
太監立刻拉長聲音喧唱道:“有事奏本。”
“臣有本啟奏。”一位兵科給事中迫不及待的站了出來,朗聲道:“臣風聞遼東戰事焦灼,我軍與建奴相持不下,然沈陽總兵賀世賢竟與奴酋暗中勾結,率所屬部眾陣前投敵,陷我軍於不利境地。故臣懇請陛下削奪賀世賢一切官爵封號,將其三族交予刑部嚴查。”
上朝的第一本奏折就要夷邊關大將的三族,今天這火藥味貌似有點濃呀。
朱由校沒有吱聲,隻示意太監下去承接奏本,然後默默的掃視起眾臣,心中多少有些不快。
無論朝堂內外出了什麽狀況,哪怕是密折急遞傳送的消息,總有禦史言官比他這個皇帝提前知曉,偶爾一次也就罷了,但每次都這樣就很過分,到底朝廷還有無秘密可言?
況且前方傳迴的急報中已明言,尤、賀二位總兵盡皆殉國,哪兒來與敵勾結一說?莫非急報所言不實,沈陽失陷的原因另有隱情?
兵科給事中剛站迴原位,禮科給事中隨即走出隊列,正氣凜然道:“臣奏請彈劾遼陽總兵陳策三大罪狀。其一虛報兵卒數量、冒領軍需,其二踟躕不前、延誤軍機,其三指揮不當、貪生怕死。”
朱由校眉頭一緊,心道:傳迴的軍報隻說陳策奉命率部增援沈陽,在渾河岸邊遭遇建奴的阻擊,並未指責其有什麽過失,難道又出事了?”
十六歲的孩子哪兒能對這些捕風捉影的言論作出判斷,隻能以沉默應對。
接下來出場的是位重量級人物:兵部右侍郎張鶴鳴。
論資曆,他是萬曆二十年的進士,屬於朝中數得著的老臣;論江湖地位,他是老牌東林黨,劉一燝和韓爌的黨齡都沒他長;這種人物輕易不發聲,發聲必然會有很多人響應。
老頭子邁開沉穩的方步來到隊列中央,中氣十足的開口道:“陛下,眼下要緊的不是追究前線將領的責任,而是速速增兵遼陽以鞏固遼東防線,隻要我軍在遼陽對建奴予以迎頭痛擊,收複沈陽便能水到渠成,反之則遼東危矣。”
昨日在武英殿議政時張鶴鳴一直沉默寡言,因為他知道首輔大人的要價有點離譜,皇帝肯定不會答應,於是他決定在上朝時拋出一個較為合理的價碼,再聯合百官製造聲勢,迫使皇帝拿私房錢買單。
果不其然,見有大佬帶頭衝鋒,一群禦史言官紛紛跳出來附議,連楚黨、浙黨、齊黨的官員也表現得同仇敵愾,簡直恨不得親自去前線披掛上陣。
朱由校想散朝,可發言的人絡繹不絕,支持增派援兵的聲浪是一浪高過一浪,大夥兒都在竭盡全力的表達自己的愛國之心。
這其中肯定有人是真的以為增兵就能擊敗建奴進而收複沈陽,但也一定有人隻是為了賺個名聲,反正朝廷不敢派他們去殺敵,更不可能要求他們掏錢,過過嘴癮何樂不為。
問題是朱由校要考慮的事情就多啦。
天下是朱家的天下,如果他對國土淪喪都不聞不問,那往後還能指望將士們盡忠報國嗎?所以這錢不能不出。
不過具體出多少呢?
他一不懂軍事,二不會審計,三不知糧價,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總不能大臣要多少就給多少吧。
幸好自打開國皇帝重八哥起,朱家就傳承了一項絕技:砍價,無論物資采購還是服務外包,一律跟買菜一樣,能砍一半就絕不會打七折。
派兵打仗嚴格來說可視作一項服務外包,官員即乙方,皇帝自然是甲方,乙方大可以把你的成本預算和投標價格報上來,合不合理都不重要,反正甲方也看不明白。
為了不被奸商蒙蔽,甲方先還個地板價,要是乙方覺得這活兒幹不了,雙方再坐下來慢慢磋商價格,總能找到一個平衡點嘛。
其實這樣也挺好,至少大夥兒在麵子上都過得去,至於事情能不能辦好就另當別論了,古往今來的家族生意莫不是如此。
經過一個多時辰的爭論,雙方終於達成了一致共識:由內庫撥七十五萬兩銀子交予戶部統籌,兵部即日從山東、山西、陝西、直隸抽調三萬人馬趕赴山海關,再命山海關駐軍接到急遞即刻發兵馳援遼陽。
退朝後朱由校氣唿唿的迴到了乾清宮,不為別的,就為他覺得自己被大臣們合起夥來給坑了。
昨晚周寧在禦書房裏對他信誓旦旦的肯定,遼東局勢已無可挽迴,為今之計應立即放棄遼陽、蓋州、海洲,將前線部隊全數撤迴廣寧。
如此一來不但不用增兵,反而能省下不少銀子,待戶部攢夠了軍餉再給努爾哈赤來一波大的,屆時即便不能收複遼東,也可以重創建奴,保證關外在未來十餘年內安享太平。
有沒有十年的太平先放在一邊,若遼陽守不住,那七十五萬兩銀子就真的是扔水裏了。
事到如今朱由校更願意相信周寧卜算的結果,不是他不願意收複國土,而是周寧先前就算準了一次,這迴又拿著人頭做擔保,由不得他不信。
試想一下此戰若敗,上朝時喊打喊殺的那群人會有任何損失嗎?顯然沒有。反過來說此戰若勝,周寧肯定得賠上性命。
講道理誰也不可能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
朱由校知道銀子是不可能不出的,可明知必敗無疑,那就該盡量少出一點,他的心理價位是拿五十萬兩擺平官員,結果被硬生生逼得掏出了七十五萬兩,這與訛詐無疑。
媽的,乙方敲起竹杠來也忒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