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遼東告急
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樣了 作者:立在山峰的太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開春之後京城就接連下了好幾場大雪,有人說這是瑞雪兆豐年,也有人認為雪下得太晚不是好事。
本來這不算多大事兒,可欽天監的官員在上朝時煞有介事的發表了一番議論,大意是天象不吉說明朝廷裏仍有宵小之輩,皇上應加大力度整肅吏治。
要知道風聞奏事是禦史言官才有的權力,你一個搞天文的憑什麽跳出來嚷嚷,關鍵是還說不出個所以然,拿些模棱兩可的話來試探聖意,這就很可惡。
朱由校聽得雲裏霧裏,其他官員又不表態,於是下朝後他便把王安召來詢問。
王安掌管著東廠和錦衣衛兩大特務機構,對朝堂內外的風傳理應有所耳聞,向他了解情況是沒有錯,他也的確知道原委,可事情哪有那麽簡單。
禦書房內,朱由校趁著課間休息的空檔,提出了疑問:“王安,這幾天有欽天監的奏折嗎?”
“迴萬歲爺,沒有。”
“那有上書彈劾官員的折子嗎?”
朱由校這樣問很正常,既然有人提出整肅吏治,那肯定是意有所指,不可能隻為了過過嘴癮吧。
王安不慌不忙道:“有禦史彈劾禮部尚書顧秉謙八大罪狀。”
“為什麽不呈上來?”朱由校的語氣有些嚴厲,他並不是一個勤政的皇帝,但越是不勤政就越是需要下麵的人如實反饋信息,否則還怎麽把控朝政。
“迴萬歲爺,奏折所言未經證實,因涉及堂部尚書,劉閣老和韓閣老想查證後再呈奏給萬歲爺過目。”
彈劾的內容是否屬實不重要,重要的是盡快辦完選秀與皇帝大婚,再則顧秉謙又不可能逃到國外,什麽時候辦他不是辦?有必要跟皇帝大婚搶時間嗎?
朱由校此時也沒想那麽遠,便頷首道:“你先退下吧,把周師傅和羅師傅請進來。”(兩位經筵講師分別是周延儒和羅喻義,兩人的年齡相仿且私交極好,而羅是東林黨年青一輩中的佼佼者。)
“是,萬歲爺。”
王安退出書房,周、羅二人隨即進來,師徒互執禮儀後開始講課。
經筵講的是四書五經,這些東西對偏愛理工科的朱由校實在缺乏吸引力,不一會兒他就打起了瞌睡。
若是孫承宗在這裏,或許還能提醒一下小皇帝注意課堂紀律,可周、羅二人顯然沒這個膽量、也沒這個資格,他倆隻能放大音量,試圖吵得小皇帝睡不安穩。
朱由校明白兩位講師的良苦用心,也不好耍脾氣,幹脆坦誠道:“師傅,先停一下,要不和朕聊點別的吧。”
周延儒恭敬道:“不知陛下想聊什麽?”
朱由校想了想道:“說說你們對遼東戰事的看法。”
“這……”羅喻義是個學究,討論三綱五常或禮義廉恥是他的長項,談到軍事方麵的問題則純屬小白。
周延儒也不懂軍事,但好不容易得到皇帝征詢意見的機會,豈有不努力表現的道理?他沉吟片刻道:“陛下恕臣直言。”
“但說無妨。”
“袁經略的奏疏臣有所耳聞,用遼人守遼的思路從財政負擔方麵考慮確屬上策,然前朝高淮之亂遺害尤深,遼人之心不穩,尚需安撫。臣以為守遼暫時還得靠朝廷調去的客軍。”(高淮之亂發生於萬曆朝,因礦稅而起,自此之後直至明亡,遼東的老百姓對大明朝廷都報以敵視的態度。)
周延儒的見解並非他的首創,前任遼東經略熊廷弼早在五年前給萬曆的奏疏中已有深入分析,隻不過自從薩爾滸慘敗以來,朝廷的財政赤字愈發嚴重,對遼東前線的供給難以維持,才不得以采用了大力招募遼人擴充軍隊的方略。
與關內調去的客軍相比,遼人的餉銀要少得多,大概是外地士兵的一半到三分之二,且遼人更適合當地的氣候,不易生病,非戰鬥性減員的情況很少。
朱由校聽後沉默良久,首先想起的竟是客氏昨晚在寢宮內的私語:周寧對大明朝忠心耿耿,一時口無遮攔也是懷著一顆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絕非有意觸怒萬歲爺。
忠不忠心還在其次,翰林院的講官和孫師傅貌似也不看好遼東的戰事,反倒是外廷的聲音都認為此戰必勝。
朱由校畢竟還小,自個兒沒什麽主見,隻是希望朝廷的軍隊能一雪前恥,他也好安安穩穩的做個太平天子。
“羅師傅以為如何?”
皇帝把話都遞到了嘴邊,羅喻義怎麽也得表個態,不過身為內廷官員,他必須時刻注意謹言慎行,沒有把握的事情絕不肯妄下定論。
“陛下,臣以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女真人不過是蕞爾蠻夷,眼下當以整肅吏治為要務,隻要吏治清明、君臣一心,區區奴酋不足掛齒爾。”
又是整肅吏治,朱由校聞言不覺耳熟,心下便留了幾分在意,追問道:“羅愛卿以為朝廷的吏治當從何入手?”
“當以綱常為要,綱紀不振則朝政廢弛,五常不合則尊卑失序。”
幸虧羅喻義說的是五常而非倫常,否則小皇帝就該跳起腳罵人了。
因為五常指的是:仁、義、禮、智、信,倫常嘛自然就是在暗諷客氏鳩占鵲巢咯。
朱由校淡淡道:“端正綱常又當從何入手?”
“迴陛下,端正綱常應以禮部堂官身體力行,為百官做表率。”
講道理,羅喻義這話說得沒有一點毛病。禮部本來就肩負著維護國家禮儀典章,宣貫儒家道德規範的責任。
可是他的言辭指向了禮部尚書顧秉謙,讓朱由校不得不懷疑這其中有什麽貓膩?
拜光宗暴斃所賜,如今的朝堂裏全都是三朝元老,但凡能坐到部堂位置的高官哪個不是德高望重?
“移宮案”和“紅丸案”已經整治了不少重臣,連首輔方從哲都未能幸免,朱由校是真的不想再大動幹戈。
他感激東林黨的挺身而出,為他登上皇位出了大力,可也不能將朝臣全換成東林黨呀。
且不說東林黨有沒有這麽多治國能臣,若一朝臣子都是東林黨的人,那他這個皇帝不得被架空嗎?
顧秉謙不是東林黨,滿朝文武都知道,又身居二品高位,正是平衡東林黨的主要政治力量,朱由校就是再蠢也不會輕易將其拿下。
王安正是因為揣摩準了聖意才將彈劾的奏折壓了下來,否則真當他活膩了?隨隨便便就敢扣押禦史的奏書,那不是找死嗎?
就在朱由校細細琢磨羅喻義的意圖之時,禦馬監的張公公來到門外小聲道:“萬歲爺,遼東八百裏加急。”
本來這不算多大事兒,可欽天監的官員在上朝時煞有介事的發表了一番議論,大意是天象不吉說明朝廷裏仍有宵小之輩,皇上應加大力度整肅吏治。
要知道風聞奏事是禦史言官才有的權力,你一個搞天文的憑什麽跳出來嚷嚷,關鍵是還說不出個所以然,拿些模棱兩可的話來試探聖意,這就很可惡。
朱由校聽得雲裏霧裏,其他官員又不表態,於是下朝後他便把王安召來詢問。
王安掌管著東廠和錦衣衛兩大特務機構,對朝堂內外的風傳理應有所耳聞,向他了解情況是沒有錯,他也的確知道原委,可事情哪有那麽簡單。
禦書房內,朱由校趁著課間休息的空檔,提出了疑問:“王安,這幾天有欽天監的奏折嗎?”
“迴萬歲爺,沒有。”
“那有上書彈劾官員的折子嗎?”
朱由校這樣問很正常,既然有人提出整肅吏治,那肯定是意有所指,不可能隻為了過過嘴癮吧。
王安不慌不忙道:“有禦史彈劾禮部尚書顧秉謙八大罪狀。”
“為什麽不呈上來?”朱由校的語氣有些嚴厲,他並不是一個勤政的皇帝,但越是不勤政就越是需要下麵的人如實反饋信息,否則還怎麽把控朝政。
“迴萬歲爺,奏折所言未經證實,因涉及堂部尚書,劉閣老和韓閣老想查證後再呈奏給萬歲爺過目。”
彈劾的內容是否屬實不重要,重要的是盡快辦完選秀與皇帝大婚,再則顧秉謙又不可能逃到國外,什麽時候辦他不是辦?有必要跟皇帝大婚搶時間嗎?
朱由校此時也沒想那麽遠,便頷首道:“你先退下吧,把周師傅和羅師傅請進來。”(兩位經筵講師分別是周延儒和羅喻義,兩人的年齡相仿且私交極好,而羅是東林黨年青一輩中的佼佼者。)
“是,萬歲爺。”
王安退出書房,周、羅二人隨即進來,師徒互執禮儀後開始講課。
經筵講的是四書五經,這些東西對偏愛理工科的朱由校實在缺乏吸引力,不一會兒他就打起了瞌睡。
若是孫承宗在這裏,或許還能提醒一下小皇帝注意課堂紀律,可周、羅二人顯然沒這個膽量、也沒這個資格,他倆隻能放大音量,試圖吵得小皇帝睡不安穩。
朱由校明白兩位講師的良苦用心,也不好耍脾氣,幹脆坦誠道:“師傅,先停一下,要不和朕聊點別的吧。”
周延儒恭敬道:“不知陛下想聊什麽?”
朱由校想了想道:“說說你們對遼東戰事的看法。”
“這……”羅喻義是個學究,討論三綱五常或禮義廉恥是他的長項,談到軍事方麵的問題則純屬小白。
周延儒也不懂軍事,但好不容易得到皇帝征詢意見的機會,豈有不努力表現的道理?他沉吟片刻道:“陛下恕臣直言。”
“但說無妨。”
“袁經略的奏疏臣有所耳聞,用遼人守遼的思路從財政負擔方麵考慮確屬上策,然前朝高淮之亂遺害尤深,遼人之心不穩,尚需安撫。臣以為守遼暫時還得靠朝廷調去的客軍。”(高淮之亂發生於萬曆朝,因礦稅而起,自此之後直至明亡,遼東的老百姓對大明朝廷都報以敵視的態度。)
周延儒的見解並非他的首創,前任遼東經略熊廷弼早在五年前給萬曆的奏疏中已有深入分析,隻不過自從薩爾滸慘敗以來,朝廷的財政赤字愈發嚴重,對遼東前線的供給難以維持,才不得以采用了大力招募遼人擴充軍隊的方略。
與關內調去的客軍相比,遼人的餉銀要少得多,大概是外地士兵的一半到三分之二,且遼人更適合當地的氣候,不易生病,非戰鬥性減員的情況很少。
朱由校聽後沉默良久,首先想起的竟是客氏昨晚在寢宮內的私語:周寧對大明朝忠心耿耿,一時口無遮攔也是懷著一顆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絕非有意觸怒萬歲爺。
忠不忠心還在其次,翰林院的講官和孫師傅貌似也不看好遼東的戰事,反倒是外廷的聲音都認為此戰必勝。
朱由校畢竟還小,自個兒沒什麽主見,隻是希望朝廷的軍隊能一雪前恥,他也好安安穩穩的做個太平天子。
“羅師傅以為如何?”
皇帝把話都遞到了嘴邊,羅喻義怎麽也得表個態,不過身為內廷官員,他必須時刻注意謹言慎行,沒有把握的事情絕不肯妄下定論。
“陛下,臣以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女真人不過是蕞爾蠻夷,眼下當以整肅吏治為要務,隻要吏治清明、君臣一心,區區奴酋不足掛齒爾。”
又是整肅吏治,朱由校聞言不覺耳熟,心下便留了幾分在意,追問道:“羅愛卿以為朝廷的吏治當從何入手?”
“當以綱常為要,綱紀不振則朝政廢弛,五常不合則尊卑失序。”
幸虧羅喻義說的是五常而非倫常,否則小皇帝就該跳起腳罵人了。
因為五常指的是:仁、義、禮、智、信,倫常嘛自然就是在暗諷客氏鳩占鵲巢咯。
朱由校淡淡道:“端正綱常又當從何入手?”
“迴陛下,端正綱常應以禮部堂官身體力行,為百官做表率。”
講道理,羅喻義這話說得沒有一點毛病。禮部本來就肩負著維護國家禮儀典章,宣貫儒家道德規範的責任。
可是他的言辭指向了禮部尚書顧秉謙,讓朱由校不得不懷疑這其中有什麽貓膩?
拜光宗暴斃所賜,如今的朝堂裏全都是三朝元老,但凡能坐到部堂位置的高官哪個不是德高望重?
“移宮案”和“紅丸案”已經整治了不少重臣,連首輔方從哲都未能幸免,朱由校是真的不想再大動幹戈。
他感激東林黨的挺身而出,為他登上皇位出了大力,可也不能將朝臣全換成東林黨呀。
且不說東林黨有沒有這麽多治國能臣,若一朝臣子都是東林黨的人,那他這個皇帝不得被架空嗎?
顧秉謙不是東林黨,滿朝文武都知道,又身居二品高位,正是平衡東林黨的主要政治力量,朱由校就是再蠢也不會輕易將其拿下。
王安正是因為揣摩準了聖意才將彈劾的奏折壓了下來,否則真當他活膩了?隨隨便便就敢扣押禦史的奏書,那不是找死嗎?
就在朱由校細細琢磨羅喻義的意圖之時,禦馬監的張公公來到門外小聲道:“萬歲爺,遼東八百裏加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