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武英殿議事
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樣了 作者:立在山峰的太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間迴撥到一個時辰前,朱由校下朝後神情落寞的來到武英殿,他的身後除了王安帶領的幾個小太監,還跟著五位朝廷重臣。
分別是:首輔劉一燝、次輔韓爌、禮科給事中周朝瑞、尚寶司少卿袁可立以及兵部尚書崔景榮,五人之中隻有崔景榮的立場稍稍中立,其餘四人皆為東林黨骨幹。
通常情況下皇帝不可能一次性召見這麽多大臣,可事關遼東軍情急報,周朝瑞和袁可立在朝堂上又叫得最厲害,朱由校便借機把這兩位情緒最激動的門外漢給一並叫來了。
剛進了殿門,連皇帝都還沒落座,周朝瑞便迫不及待的吧啦起來:“聖上,遼東軍情的奏疏已上了三天,前方將士枕戈待旦,建奴的小股騎兵多次深入我腹地試探,不能再等啦。”
作為朝廷的禮科給事中,周朝瑞本沒資格對前線戰事指手劃腳,不過朱由校念其在“移宮案”中衝得靠前,便不作過多計較,隻淡淡道:“周愛卿莫急。王安,給諸位大臣賜座。”
“是,萬歲爺。”
片刻後,五張小板凳擺在了殿堂中央,大臣們一一落座。
袁可立朝周朝瑞使了個眼色,示意讓自己來說,接著沉聲道:“聖上,袁鳳翔的方略,臣也有所耳聞,以臣之見並無不妥,未知聖上所慮何處?”(袁鳳翔即袁應泰,因其籍貫鳳翔,故而以此代稱。明清兩代的官員都有類似的敬稱習慣,比如把張居正叫作張江陵,袁世凱叫做袁項城。)
朱由校輕歎道:“朕初登大位,不想妄動兵戈,況且這個季節遼東冰雪未融,主動出擊恐徒增損耗,不如堅壁清野,迫使建奴無功而返。”
上述對策乃是孫承宗的觀點,小皇帝倒不這樣認為,隻是拿出來敷衍一下周、袁兩位二楞子。
周朝瑞搶著迴應道:“聖上,自薩爾滸之戰以來,建奴氣焰日盛,擾邊的次數逐年增加,若不予以迎頭痛擊,奴酋還以為我大明無人。今士卒日夜操練,將帥同仇敵愾,正是一鼓作氣踏平建奴的好機會,怎能畏敵不前?難道……”
韓爌見周憤青言辭過於激動,趕緊咳嗽了兩聲,打了個哈哈道:“衡台,聖上所言不無道理,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遼東乃苦寒之地,這個季節出擊,軍資所耗甚靡,是應該從長計議。”(衡台是周朝瑞的別號。)
劉一燝趁著空隙瞥了一眼崔景榮,將話頭接了過去,肅聲道:“自強兄,軍資消耗的問題兵部可有詳細估算?”(自強是崔景榮的字。)
在場的五位大臣中以崔景榮的歲數最大,已年近七旬,且又主管兵部,故而他的意見份量最重。
可誰都知道崔老頭並非東林黨成員,此時將其推出來答話,頗有點逼其就範的意味。
敵酋揮師犯邊,做軍人的總不能慫吧?你身為國防部長,難道能不支持殺敵?(當然某些大國的高級將領除外,他們不僅不會去前線殺敵,還鼓吹齊裝整員的向入侵者投降。)
崔景榮自然是想教訓一下女真人,問題是他清楚前線的軍械輜重年久失修,兵卒數量多有隱瞞,軍隊的真實戰鬥力遠沒有邸報上吹噓的那麽厲害。
能依城堅守就不錯啦,哪兒來的實力拉出城去,跟女真騎兵對陣。
然而他又不能實話實說。
一來大明九邊吃空餉的情況由來已久,等到他接手兵部尚書的位置時更為嚴重,雖然經過幾年的整肅,情況沒再惡化,但要恢複到邸報上所描述的軍力,還差得很遠。
能咋辦呢?總不能自己揭自己的老底兒吧。
二來在朝堂上東林黨的風頭正勁,人家全黨都巴望著建功立業,你要是這會兒跳出來潑涼水,還想不想安度晚年?前任首輔方從哲的下場還不夠警醒你嗎?
再則崔景榮此時已有了隱退之心,犯得著去跟一幫打了雞血的東林黨憤青硬拚嗎?長垣崔家還要不要傳承下去?(長垣是地名)
綜合上述原因,兵部尚書大人隻能硬著頭皮迴了句:“堅守固然綽綽有餘,主動出擊也未嚐不可一戰,但絕不能戀戰。”
這話本是老頭子壯著膽子才敢說出口的,可在周朝瑞聽來就覺得特別刺耳,他忍不住一拱手,厲聲道:“我堂堂華夏對陣一邊陲奴酋,兵鋒所致必灰飛煙滅,何謂不可一戰?”
眾所周知,朝廷裏的文官是最喜歡喊打喊殺的那幫人,這是土木堡慘敗造成的後遺症,可真讓他們上了戰場,又全都是廢材,根本不堪大任。
袁應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人物,明明自身極其缺乏軍事素養,更沒有組織大規模兵團作戰的經驗,奈何他就是充滿了自信。
從其陳奏的折子上看,他還真把自個兒當作了諸葛孔明和周公瑾,仿佛談笑間就可破敵百萬,其實他頂多隻能算是馬謖一般的謀士。
朱由校自落座後就隻說了一句話,剩下的時間都在瞧著這幫朝廷重臣侃侃而談。
他並不清楚帝國的邊防是否堅固,但他知道建州女真絕對很能打,因為就在兩年前的這個時候,帝國派出的三支野戰部隊被逐一擊破,損失了三百多名將領和四萬多士卒,至今未能恢複元氣。
他比在場的任何一位大臣都更想擊敗建奴,可師傅告訴他現在還急不得,建奴隻是大明朝的癬疥之疾,想要威服四夷,先得妥善處理內部問題。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大明並不害怕外部的敵人,怕隻怕朝野紛爭。
恰在此時一位小太監跑到大殿門口站定,將一張小紙條塞給了王安,而後又低語了幾句。
王安旋即快步走近朱由校身邊,小聲道:“萬歲爺,太後請你談完了政事去一趟慈寧宮。”
“哦?太後有沒有說叫朕過去幹嘛?”
“迴稟萬歲爺,太後想和您一起吃頓飯,她還說許久沒吃過糖醋魚了,很懷念去年您過壽誕時嚐過的那條魚。”
去年朱由校還不是太子,劉太後更沒來參加過他的生日宴,但誰都知道那桌菜是客印月親自下廚做的。
看來大夥兒都不笨,知道問題出在哪裏。
分別是:首輔劉一燝、次輔韓爌、禮科給事中周朝瑞、尚寶司少卿袁可立以及兵部尚書崔景榮,五人之中隻有崔景榮的立場稍稍中立,其餘四人皆為東林黨骨幹。
通常情況下皇帝不可能一次性召見這麽多大臣,可事關遼東軍情急報,周朝瑞和袁可立在朝堂上又叫得最厲害,朱由校便借機把這兩位情緒最激動的門外漢給一並叫來了。
剛進了殿門,連皇帝都還沒落座,周朝瑞便迫不及待的吧啦起來:“聖上,遼東軍情的奏疏已上了三天,前方將士枕戈待旦,建奴的小股騎兵多次深入我腹地試探,不能再等啦。”
作為朝廷的禮科給事中,周朝瑞本沒資格對前線戰事指手劃腳,不過朱由校念其在“移宮案”中衝得靠前,便不作過多計較,隻淡淡道:“周愛卿莫急。王安,給諸位大臣賜座。”
“是,萬歲爺。”
片刻後,五張小板凳擺在了殿堂中央,大臣們一一落座。
袁可立朝周朝瑞使了個眼色,示意讓自己來說,接著沉聲道:“聖上,袁鳳翔的方略,臣也有所耳聞,以臣之見並無不妥,未知聖上所慮何處?”(袁鳳翔即袁應泰,因其籍貫鳳翔,故而以此代稱。明清兩代的官員都有類似的敬稱習慣,比如把張居正叫作張江陵,袁世凱叫做袁項城。)
朱由校輕歎道:“朕初登大位,不想妄動兵戈,況且這個季節遼東冰雪未融,主動出擊恐徒增損耗,不如堅壁清野,迫使建奴無功而返。”
上述對策乃是孫承宗的觀點,小皇帝倒不這樣認為,隻是拿出來敷衍一下周、袁兩位二楞子。
周朝瑞搶著迴應道:“聖上,自薩爾滸之戰以來,建奴氣焰日盛,擾邊的次數逐年增加,若不予以迎頭痛擊,奴酋還以為我大明無人。今士卒日夜操練,將帥同仇敵愾,正是一鼓作氣踏平建奴的好機會,怎能畏敵不前?難道……”
韓爌見周憤青言辭過於激動,趕緊咳嗽了兩聲,打了個哈哈道:“衡台,聖上所言不無道理,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遼東乃苦寒之地,這個季節出擊,軍資所耗甚靡,是應該從長計議。”(衡台是周朝瑞的別號。)
劉一燝趁著空隙瞥了一眼崔景榮,將話頭接了過去,肅聲道:“自強兄,軍資消耗的問題兵部可有詳細估算?”(自強是崔景榮的字。)
在場的五位大臣中以崔景榮的歲數最大,已年近七旬,且又主管兵部,故而他的意見份量最重。
可誰都知道崔老頭並非東林黨成員,此時將其推出來答話,頗有點逼其就範的意味。
敵酋揮師犯邊,做軍人的總不能慫吧?你身為國防部長,難道能不支持殺敵?(當然某些大國的高級將領除外,他們不僅不會去前線殺敵,還鼓吹齊裝整員的向入侵者投降。)
崔景榮自然是想教訓一下女真人,問題是他清楚前線的軍械輜重年久失修,兵卒數量多有隱瞞,軍隊的真實戰鬥力遠沒有邸報上吹噓的那麽厲害。
能依城堅守就不錯啦,哪兒來的實力拉出城去,跟女真騎兵對陣。
然而他又不能實話實說。
一來大明九邊吃空餉的情況由來已久,等到他接手兵部尚書的位置時更為嚴重,雖然經過幾年的整肅,情況沒再惡化,但要恢複到邸報上所描述的軍力,還差得很遠。
能咋辦呢?總不能自己揭自己的老底兒吧。
二來在朝堂上東林黨的風頭正勁,人家全黨都巴望著建功立業,你要是這會兒跳出來潑涼水,還想不想安度晚年?前任首輔方從哲的下場還不夠警醒你嗎?
再則崔景榮此時已有了隱退之心,犯得著去跟一幫打了雞血的東林黨憤青硬拚嗎?長垣崔家還要不要傳承下去?(長垣是地名)
綜合上述原因,兵部尚書大人隻能硬著頭皮迴了句:“堅守固然綽綽有餘,主動出擊也未嚐不可一戰,但絕不能戀戰。”
這話本是老頭子壯著膽子才敢說出口的,可在周朝瑞聽來就覺得特別刺耳,他忍不住一拱手,厲聲道:“我堂堂華夏對陣一邊陲奴酋,兵鋒所致必灰飛煙滅,何謂不可一戰?”
眾所周知,朝廷裏的文官是最喜歡喊打喊殺的那幫人,這是土木堡慘敗造成的後遺症,可真讓他們上了戰場,又全都是廢材,根本不堪大任。
袁應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人物,明明自身極其缺乏軍事素養,更沒有組織大規模兵團作戰的經驗,奈何他就是充滿了自信。
從其陳奏的折子上看,他還真把自個兒當作了諸葛孔明和周公瑾,仿佛談笑間就可破敵百萬,其實他頂多隻能算是馬謖一般的謀士。
朱由校自落座後就隻說了一句話,剩下的時間都在瞧著這幫朝廷重臣侃侃而談。
他並不清楚帝國的邊防是否堅固,但他知道建州女真絕對很能打,因為就在兩年前的這個時候,帝國派出的三支野戰部隊被逐一擊破,損失了三百多名將領和四萬多士卒,至今未能恢複元氣。
他比在場的任何一位大臣都更想擊敗建奴,可師傅告訴他現在還急不得,建奴隻是大明朝的癬疥之疾,想要威服四夷,先得妥善處理內部問題。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大明並不害怕外部的敵人,怕隻怕朝野紛爭。
恰在此時一位小太監跑到大殿門口站定,將一張小紙條塞給了王安,而後又低語了幾句。
王安旋即快步走近朱由校身邊,小聲道:“萬歲爺,太後請你談完了政事去一趟慈寧宮。”
“哦?太後有沒有說叫朕過去幹嘛?”
“迴稟萬歲爺,太後想和您一起吃頓飯,她還說許久沒吃過糖醋魚了,很懷念去年您過壽誕時嚐過的那條魚。”
去年朱由校還不是太子,劉太後更沒來參加過他的生日宴,但誰都知道那桌菜是客印月親自下廚做的。
看來大夥兒都不笨,知道問題出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