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大禮(下)
三國誌之劉備有子劉封 作者:溫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ttp://.biquxs.info/
</p>
“主公,是授無能,慮事不周,懇請主公降責!”沮授不是個避事的人,更不逃避責任,自認袁紹這一次的失誤有自己的責任,便直接向袁紹請罪道。3
袁紹掃了眾人一眼,逢紀審配木無表情,不知他們在想些什麽,辛評麵有讚許之色,郭圖則有些幸災樂禍的樣子,起身離座,親手將沮授扶了起來,淡然笑道:“董卓狡詐如狐,劉備反複無常,是孤對他們心存幻想,自遺其咎,不關則注的事!”
說袁紹心中不惱,不失望,那是假的。多日經營,苦心籌劃,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卻橫是便宜了劉備和公孫瓚兩個小人,一個眼看著就要握有天下大義,從此可以所謂的代天子征伐四方,另一個則順順當當的拔掉眼中釘統領幽州全境。從此,幽、並兩州將連成一片,將冀州包圍了起來,縱是冀州富甲天下,袁紹帳下猛將如雲,謀臣似雨,怕也抵不住這兩家的合力聯擊的!
不過相比於能主動承認錯誤的沮授,袁紹此時心中最惱的那個人,卻是那個正在出使兗州的許攸!
許攸前番討伐公孫瓚前大話滿滿的,視天下英雄如無物,最終卻在一夜之間就大敗而歸,令袁紹失望至極。而在這早些時候,許攸到上黨交會張楊,則是幹脆直接的將上黨送給了劉備,讓劉備遂滅了張楊,還是讓張楊理虧在先,事後連站出來指責劉備的理由都沒有。再早一些,迎立劉虞為帝的事其實也是許攸的一力慫恿的,這件事雖然因為劉虞的百般推辭而不成,天下人卻也多因此而指責袁紹別有居心的,令袁紹灰溜溜了好一陣子。現在倒好,董卓揪著機會倒是將這舊帳給翻了出來,明正言順的要調動劉備來討伐自己了!
話說迴來,雖然許攸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接連搞砸了好幾件事,丟盡了袁紹的臉麵。若是許攸不是出使兗州而是立在袁紹麵前的話,袁紹十有**連句重話也不會對他說的,更別說下不狠手責罰許攸了。這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便是許攸與袁紹兩人自少相知,對於許攸的才智,袁紹是從來都不懷疑的。
客觀的說,許攸的這幾次行事,出發點都是好的,可行性也不錯,幾乎就要成功了。然而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事情差就差在,許攸沒那個運氣,總是在關鍵時刻出了差子!
譬如劉備在上黨的那一次,當初劉備本是為接應劉封,根本就沒有想過要與張楊翻臉,出其不意,若是劉備警惕性稍微低一點點,怕是就直接給交待在那裏了,哪還會有現在的這麽多麻煩?就是勸立劉虞登基稱帝這件事,誰又能想得到,這世上原來竟還有人連皇帝位子都不敢要的?當初要是劉虞接受自己的建議自立為帝,且不說劉虞本人現在不會有死在公孫瓚手上的結局,就是袁紹自己,哪還用對著董卓老賊的一紙“偽詔”就手忙腳亂的?
就是這一次兩虎競食之計,本來董卓與劉備也真在洛陽打起來了,卻哪想董卓會鬼使神差的突然矯詔任命劉備為大宗伯,責以征討天下之重,用這麽重的一個大“禮”來收買劉備!否則,此時這兩家怕不還得如許攸所算計的那般,在洛陽死磕呢?
袁紹早負盛名,為天下所重,可不全是因為袁家四世三公的原因,更不是浮誇子幾句吹捧能捧上來的這個高度,自有他的非凡之處。否則,他那個一直以嫡子身份自負的弟弟袁術,又怎麽會一輩子都讓這個出身不明的小妾子壓得死死的?
自知者智,知人者明。3
袁紹對自己帳下眾謀士才能無不了如指掌,許攸之才智,舍沮授外,郭圖等人根本就與他不是一個檔次的。然而讓許攸辦事,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功敗垂成,這一番看來,不得不讓袁紹懷疑,許攸是不是“數奇”,根本就沒有那個建功立業的命!
而今看來,這種可能性可是極大的。
尤為可惱的是,許攸的這些壞運氣,卻是會連著別人也一並帶著遭殃了!
沮授才智高絕,自投入自己帳下以來,進言良多,一直算無遺策,而這一次卻也失算了。細細想來,正是當初許攸在自己麵前滔滔不絕自信滿滿的一通長篇大論說服了自己,也連沮授一並給說動了,真的以為劉備與董卓必然會在洛陽死磕,讓自己放心大膽的去討伐公孫瓚。卻哪想,到頭來,自己是辛苦一場,讓別人平白得了好處去!
當然,“數奇”這樣的話,袁紹隻會把他留在心底的,不會與任何人分享的。
沮授等人想不到袁紹居然會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對屬下的失察之責不予追究,俱大是感動,便是一直瞧沮授不順眼的郭圖,也暫時收起了落井下石把沮授一口氣打倒的心思,向袁紹躬身一揖,道:“主公,董卓畢竟有天子大名,圖擔憂我冀州的官員若是有人受這封亂命的蒙蔽,暗通劉備,主公大軍在外,鄴城孤危難測,有再覆敵手之憂,還請主公早點迴師,以安民心!”
袁紹聞言稍一遲疑,有些疑惑的道:“依諸公之見,冀州有人會起反意?”自袁紹總領冀州以來,以袁家的威勢及袁紹本人的寬厚,冀州士紳無不對袁氏心悅誠服,若說有人會反叛,袁紹還真有些不敢相信。
“若是主公早迴鄴城,相信蠢蠢欲動之徒便再不敢妄動了。”沮授想了想,與袁紹躬身一揖,認真的道,略一頓,又道:“其實,董卓的這一招,雖則看似高明,也壞了主公的大事,其實細細一想,對主公來說也不全是壞事。”
說罷此話,微一沉吟,看著眾人都期待的望向自己,沮授早已收起了方才的愧疚心懷,手拈長須微微的一笑,道:“主公,當初許子遠議請主公奉迎劉伯安登基稱帝,就是因為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政由己出殘暴不仁,致令朝廷威儀掃地,搞得天怒人怨,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但這一次董卓妄立劉備為大宗伯,為天子征討四方,嗬嗬,誰忠誰奸,卻不過董卓劉備兩人的私下議定罷了,天下英雄,誰會信了服他?且我漢家四百年江山,並無此先例,如此亂命,主公自然可以不必尊令而行!”
袁紹不置可否的笑了笑,若是天子的一紙詔書就能收係了自己迴長安去,董卓早就來這一招了,何必等到今天。早先眾人都有意無意的諱避尊不尊令這件事,這會,沮授總算為自己給了一個圓滿的解釋。
“如此說來,對董卓的這個亂命,劉備也極有可能的,他不會尊令了?”審配細想了想,眼睛一亮,認真的道,“劉備若是接了這個詔令,就是自絕於關東群雄,不諦於自甘下流與董卓狼狽為奸,董卓狼子小人,劉備又怎可能信得過他?”
“這?”眾人俱是一怔,先時大家都隻看到這個詔命給劉備帶來了好處,卻沒想過,劉備有沒有拒絕詔命的理由?
片刻的沉默。
“劉備必然會奉令行事!”袁紹突然冷哼了一聲,很有把握的道。
~~~一起看文學網首發,請支持正版閱讀,支持作者創作~~~
……
河東,安邑。
李儒的送出了這個“大宗伯”,不但殺了袁紹一個措手不及,也讓劉備陷入了進退兩難之中,事實上,劉備的為難更遠甚於袁紹的。因為袁紹根本就沒有也不須有別的選擇,他隻能拒命隻須拒命即可,而劉備看似得了好處,卻是接了一個燙手的山芋,接也接不得,扔也扔不得。便是多智如田豐的,也一時被這個突然而來的“亂命”給擊懵了,一時亦是猶豫難決,根本就拿不定主意,隻是將接與不接的得失種種為劉備一一分析了出來。
華雄與郭汜早在劉備大軍開來之前,就奉令封守庫府,退迴長安,一路上竟是難得的秋毫無犯,再無擾民掠民之事。劉備早便料到難免要與董卓起一番血鬥的,做足了準備功夫,卻不想董卓會如此乖巧的又退了迴去,便如一個重拳打在棉花團上,滿是不對勁。待得大軍緩緩開到河東,便迎來了這個史無前例厚禮:“大宗伯”。
接到召喚,劉封便將弘農的事務交由徐庶,與趙雲快馬加鞭輕騎趕到了安邑城。
劉備沒有袁紹那麽厚實的家臣底子,能參與議事的,也就劉備兄弟父子和田豐鍾繇了廖廖數人了。而此時關羽與鍾繇守持並州,隻有田豐與張飛隨劉備征討河東,相與列席的,就是劉備張飛和田豐、劉封,趙雲。
劉封也感到為難,這種事,別說大漢四百年江山沒有這個先例,就是往後數中華兩千年,也沒有這個後例!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的意思就是天子的意思,若是亂命,自然可以推而拒之,不必理會,偏偏的,這個亂命卻有一個鐵板釘釘的事實:袁紹謀立新君,罪在不赦!
</p>
“主公,是授無能,慮事不周,懇請主公降責!”沮授不是個避事的人,更不逃避責任,自認袁紹這一次的失誤有自己的責任,便直接向袁紹請罪道。3
袁紹掃了眾人一眼,逢紀審配木無表情,不知他們在想些什麽,辛評麵有讚許之色,郭圖則有些幸災樂禍的樣子,起身離座,親手將沮授扶了起來,淡然笑道:“董卓狡詐如狐,劉備反複無常,是孤對他們心存幻想,自遺其咎,不關則注的事!”
說袁紹心中不惱,不失望,那是假的。多日經營,苦心籌劃,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卻橫是便宜了劉備和公孫瓚兩個小人,一個眼看著就要握有天下大義,從此可以所謂的代天子征伐四方,另一個則順順當當的拔掉眼中釘統領幽州全境。從此,幽、並兩州將連成一片,將冀州包圍了起來,縱是冀州富甲天下,袁紹帳下猛將如雲,謀臣似雨,怕也抵不住這兩家的合力聯擊的!
不過相比於能主動承認錯誤的沮授,袁紹此時心中最惱的那個人,卻是那個正在出使兗州的許攸!
許攸前番討伐公孫瓚前大話滿滿的,視天下英雄如無物,最終卻在一夜之間就大敗而歸,令袁紹失望至極。而在這早些時候,許攸到上黨交會張楊,則是幹脆直接的將上黨送給了劉備,讓劉備遂滅了張楊,還是讓張楊理虧在先,事後連站出來指責劉備的理由都沒有。再早一些,迎立劉虞為帝的事其實也是許攸的一力慫恿的,這件事雖然因為劉虞的百般推辭而不成,天下人卻也多因此而指責袁紹別有居心的,令袁紹灰溜溜了好一陣子。現在倒好,董卓揪著機會倒是將這舊帳給翻了出來,明正言順的要調動劉備來討伐自己了!
話說迴來,雖然許攸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接連搞砸了好幾件事,丟盡了袁紹的臉麵。若是許攸不是出使兗州而是立在袁紹麵前的話,袁紹十有**連句重話也不會對他說的,更別說下不狠手責罰許攸了。這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便是許攸與袁紹兩人自少相知,對於許攸的才智,袁紹是從來都不懷疑的。
客觀的說,許攸的這幾次行事,出發點都是好的,可行性也不錯,幾乎就要成功了。然而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事情差就差在,許攸沒那個運氣,總是在關鍵時刻出了差子!
譬如劉備在上黨的那一次,當初劉備本是為接應劉封,根本就沒有想過要與張楊翻臉,出其不意,若是劉備警惕性稍微低一點點,怕是就直接給交待在那裏了,哪還會有現在的這麽多麻煩?就是勸立劉虞登基稱帝這件事,誰又能想得到,這世上原來竟還有人連皇帝位子都不敢要的?當初要是劉虞接受自己的建議自立為帝,且不說劉虞本人現在不會有死在公孫瓚手上的結局,就是袁紹自己,哪還用對著董卓老賊的一紙“偽詔”就手忙腳亂的?
就是這一次兩虎競食之計,本來董卓與劉備也真在洛陽打起來了,卻哪想董卓會鬼使神差的突然矯詔任命劉備為大宗伯,責以征討天下之重,用這麽重的一個大“禮”來收買劉備!否則,此時這兩家怕不還得如許攸所算計的那般,在洛陽死磕呢?
袁紹早負盛名,為天下所重,可不全是因為袁家四世三公的原因,更不是浮誇子幾句吹捧能捧上來的這個高度,自有他的非凡之處。否則,他那個一直以嫡子身份自負的弟弟袁術,又怎麽會一輩子都讓這個出身不明的小妾子壓得死死的?
自知者智,知人者明。3
袁紹對自己帳下眾謀士才能無不了如指掌,許攸之才智,舍沮授外,郭圖等人根本就與他不是一個檔次的。然而讓許攸辦事,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功敗垂成,這一番看來,不得不讓袁紹懷疑,許攸是不是“數奇”,根本就沒有那個建功立業的命!
而今看來,這種可能性可是極大的。
尤為可惱的是,許攸的這些壞運氣,卻是會連著別人也一並帶著遭殃了!
沮授才智高絕,自投入自己帳下以來,進言良多,一直算無遺策,而這一次卻也失算了。細細想來,正是當初許攸在自己麵前滔滔不絕自信滿滿的一通長篇大論說服了自己,也連沮授一並給說動了,真的以為劉備與董卓必然會在洛陽死磕,讓自己放心大膽的去討伐公孫瓚。卻哪想,到頭來,自己是辛苦一場,讓別人平白得了好處去!
當然,“數奇”這樣的話,袁紹隻會把他留在心底的,不會與任何人分享的。
沮授等人想不到袁紹居然會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對屬下的失察之責不予追究,俱大是感動,便是一直瞧沮授不順眼的郭圖,也暫時收起了落井下石把沮授一口氣打倒的心思,向袁紹躬身一揖,道:“主公,董卓畢竟有天子大名,圖擔憂我冀州的官員若是有人受這封亂命的蒙蔽,暗通劉備,主公大軍在外,鄴城孤危難測,有再覆敵手之憂,還請主公早點迴師,以安民心!”
袁紹聞言稍一遲疑,有些疑惑的道:“依諸公之見,冀州有人會起反意?”自袁紹總領冀州以來,以袁家的威勢及袁紹本人的寬厚,冀州士紳無不對袁氏心悅誠服,若說有人會反叛,袁紹還真有些不敢相信。
“若是主公早迴鄴城,相信蠢蠢欲動之徒便再不敢妄動了。”沮授想了想,與袁紹躬身一揖,認真的道,略一頓,又道:“其實,董卓的這一招,雖則看似高明,也壞了主公的大事,其實細細一想,對主公來說也不全是壞事。”
說罷此話,微一沉吟,看著眾人都期待的望向自己,沮授早已收起了方才的愧疚心懷,手拈長須微微的一笑,道:“主公,當初許子遠議請主公奉迎劉伯安登基稱帝,就是因為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政由己出殘暴不仁,致令朝廷威儀掃地,搞得天怒人怨,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但這一次董卓妄立劉備為大宗伯,為天子征討四方,嗬嗬,誰忠誰奸,卻不過董卓劉備兩人的私下議定罷了,天下英雄,誰會信了服他?且我漢家四百年江山,並無此先例,如此亂命,主公自然可以不必尊令而行!”
袁紹不置可否的笑了笑,若是天子的一紙詔書就能收係了自己迴長安去,董卓早就來這一招了,何必等到今天。早先眾人都有意無意的諱避尊不尊令這件事,這會,沮授總算為自己給了一個圓滿的解釋。
“如此說來,對董卓的這個亂命,劉備也極有可能的,他不會尊令了?”審配細想了想,眼睛一亮,認真的道,“劉備若是接了這個詔令,就是自絕於關東群雄,不諦於自甘下流與董卓狼狽為奸,董卓狼子小人,劉備又怎可能信得過他?”
“這?”眾人俱是一怔,先時大家都隻看到這個詔命給劉備帶來了好處,卻沒想過,劉備有沒有拒絕詔命的理由?
片刻的沉默。
“劉備必然會奉令行事!”袁紹突然冷哼了一聲,很有把握的道。
~~~一起看文學網首發,請支持正版閱讀,支持作者創作~~~
……
河東,安邑。
李儒的送出了這個“大宗伯”,不但殺了袁紹一個措手不及,也讓劉備陷入了進退兩難之中,事實上,劉備的為難更遠甚於袁紹的。因為袁紹根本就沒有也不須有別的選擇,他隻能拒命隻須拒命即可,而劉備看似得了好處,卻是接了一個燙手的山芋,接也接不得,扔也扔不得。便是多智如田豐的,也一時被這個突然而來的“亂命”給擊懵了,一時亦是猶豫難決,根本就拿不定主意,隻是將接與不接的得失種種為劉備一一分析了出來。
華雄與郭汜早在劉備大軍開來之前,就奉令封守庫府,退迴長安,一路上竟是難得的秋毫無犯,再無擾民掠民之事。劉備早便料到難免要與董卓起一番血鬥的,做足了準備功夫,卻不想董卓會如此乖巧的又退了迴去,便如一個重拳打在棉花團上,滿是不對勁。待得大軍緩緩開到河東,便迎來了這個史無前例厚禮:“大宗伯”。
接到召喚,劉封便將弘農的事務交由徐庶,與趙雲快馬加鞭輕騎趕到了安邑城。
劉備沒有袁紹那麽厚實的家臣底子,能參與議事的,也就劉備兄弟父子和田豐鍾繇了廖廖數人了。而此時關羽與鍾繇守持並州,隻有田豐與張飛隨劉備征討河東,相與列席的,就是劉備張飛和田豐、劉封,趙雲。
劉封也感到為難,這種事,別說大漢四百年江山沒有這個先例,就是往後數中華兩千年,也沒有這個後例!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的意思就是天子的意思,若是亂命,自然可以推而拒之,不必理會,偏偏的,這個亂命卻有一個鐵板釘釘的事實:袁紹謀立新君,罪在不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