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寧三十八年六月一日上午,大明應天府紫禁城武英殿。
大明皇帝朱仲林坐在寶座上,各部尚書、都督們一起行禮之後站立在兩側。
皇帝想起今天是六月一日,新的一個月開始了,就先問了一句:
“天下各處地方可還算安寧?”
皇帝的話意有所指,下麵所有的官員都知道。
因為趕走吳王導致天下災禍四起,相關的留言在前年和去年流傳了兩年。
本來沒有幾個人相信,甚至沒有多少人關注的事情,變成了官員和關注政事的百姓人盡皆知的事情。
戶部尚書站出來稟報說:
“稟陛下,截止到五月份,我大明四境靖寧,止有湖北應城報大旱,已經安排賑濟。”
皇帝朱仲林看向了東廠都督。
現在的東西廠性質上改成了武官,負責人的稱唿改成了都督,也由正常人擔任。
但相關人員是內部訓練的,而不是五軍都督府出身,且終身都在東西廠係統內任職,不會與五軍都督府往來。
廠督馬上站出來報告說:
“稟陛下,北方陝西葭州饑,山東寧陽、菏澤春旱,大名府所屬其州縣春旱。”
皇帝聽完追問了一句:
“就這些嗎?”
廠督迴複:
“到目前為止,匯總起來的消息就是這些。”
皇帝沒有什麽表情的說了聲:
“好。”
下麵的官員都是心情複雜。
這樣的幾個地方有春旱,總體上可以算是風調雨順了。
但是現在才剛到六月份,剛剛進入盛夏階段。
如果要發水災,應該是接下來幾個月的事情,所以現在還不能高興太早。
隻有下半年仍然風調雨順,才能徹底確定流言就是流言。
天災和吳王離京的時間重合隻是巧合。
鴻臚寺卿猶豫了幾秒鍾,最終還是不得不站出來說話:
“啟奏陛下,北美船隊昨日迴京,迴報吳王已經抵達澳洲藩國。
“吳王抵達澳洲後,遣使進京稟告北美和歐洲的事務。
“使者亦於昨日抵達京師,現正在宮外候旨。”
護送朱簡烜的船隊,沒有去澳洲東南部,直接從澳洲西部北上了。
那些大船主要都是傳統帆船,去了澳洲東南部再迴京就很麻煩了。
而且澳洲西南部也有吳國船隊接應了,大船隊就沒有繼續跟隨。
曹振東指揮的船隊是全蒸汽帆船,速度比普通的帆船要快很多。
以至於曹振東出發時間晚了好幾天,最後跟澳洲西部的帆船同日抵達應天府。
這個消息公開之後,皇帝和現場的所有大臣都有點懵。
原本流言說是把吳王趕走,所以才有了去年和前年的天災。
現在吳王迴到了靠近本土的澳洲,災害卻又正好停止了。
以至於好多人都迷茫了,不知道應期待下半年風調雨順,還是期待再次來兩場大水災了。
皇帝沉默了幾秒鍾,沒有什麽表情的發話:
“宣進來吧。”
內監馬上出去通知。
費淳和曹振東進殿,向皇帝行禮之後呈上吳王的信,或者說是奏章。
朱簡烜在信上先說了美洲和歐洲的事情,然後又簡單介紹了澳洲的情況,最後說明了自己的計劃。
吸納日本的浪人,作為控製紅海地區的打手,至少要求阿曼向大明俯首稱臣。
要求奧斯曼允許大明在埃及地區自由貿易,並允許大明自行修建和運營連接紅海和地中海的運河。
皇帝看完之後,現場提起筆來,在書信下方批示:
“可以,放手去做。
“可以光明正大的去做,不需要靠走私之類的行動。
“可以讓海軍支援,安排陸軍選擇合適的地方,與日本幕府和地方上的軍隊打一仗。
“戰後要求其允許日本人經大明吳國向外移民,而不是去完全占領日本群島的土地,那應該並不是什麽難事。”
然後抬頭直接向內閣下令:
“擬旨,命前軍都督府水師,右軍都督府水師,在印度洋和日本列島範圍接受吳王的指揮,配合吳王的作戰行動。”
“擬旨,要求閩國公府配合協助吳王,開展在日本和印度洋地區行動。”
皇帝給都督府的是命令,是必須要執行的。
給閩國公的是要求,是一種比較迫切的建議,閩國公真的拒絕,朝廷一般也不會做什麽。
皇帝的內心之中,對於什麽天人感應是不怎麽相信的。
天人感應的解釋權,應該完全掌握在作為皇帝的自己手中,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借機生事。
在具體事務上,皇帝覺得兒子的規劃可行,就會繼續支持自己的兒子。
與此同時,朱簡烜計劃通過閩國公牽線,與日本九州等地方藩主建立聯係,通過民間手段招募日本武士,皇帝不是很讚成。
你一個大明皇帝的皇子,大明的藩國國王,搞什麽走私啊。
大臣們聽到皇帝的命令也有些浮想聯翩。
吳王現在已經是藩王了,雖然沒有官方宣布就藩,但也已經不是普通親王了。
現在皇帝給吳王的實權太大了,直接調動兩個都督府的水師,在整個印度洋和日本自由行動,這具體又是要幹什麽啊?
難道是正式計劃征服日本了?
不過皇帝也沒有要求各部配合,組織官員和移民接管之類的事情。
那就可能不是真的要占領。
剩下的似乎是軍隊方麵的事情,這些事情基本都是皇帝一言而決,大臣和將領們都沒辦法插嘴。
最後官員和都督們隻能領命,現場開始擬定正式的詔書。
皇帝現場批準詔書,讓掌印太監拿出自己的玉璽,在朱簡烜的信件奏章和新的詔書上用印。
最後將信件和詔書都直接發給費淳,讓他帶迴去給吳王和相關人員查看和執行。
費淳得到皇帝的批示後,又在應天府等了幾天。
等待船隊檢查補給完成,兩人就馬上啟程南下,去了閩國公府所在的泉州。
這個世界的大明,第一代閩國公是鄭芝龍,第二代是其長子鄭森,也就是鄭成功。
鄭成功的玄孫鄭海康,於四年前剛剛繼位,成為第七代閩國公。
鄭海康今年四十五歲,正是精力還算比較充沛,經驗也非常豐富的年齡。
對於吳王遣使來訪,鄭海康當然不敢怠慢,收到消息後立刻下令,務必盡可能隆重接待。
閩國公鄭海康的嫡長子和國公世子,今年二十五歲的鄭瑞安有些不理解:
“爹,這個吳王殿下……不是因為鼓吹削藩,被陛下流放美洲了嗎?他怎麽派人來拜訪父親了?”
鄭海康張嘴就罵,同時也直接以眼前的事情,教育未來的繼承人:
“你胡說什麽?你是民間商人那些報紙看多吧?看糊塗了吧你?
“吳王殿下大明最富的藩王,也是當今聖上最寵愛的孩子。
“吳王現在拿著澳洲和北美,這麽大的兩塊地盤,未來隻會越來越富裕。
“他怎麽可能會鼓吹削藩?你問問你自己支不支持削藩?
“他就算是小時候不懂事,看著古書就想著要削藩,現在長大了也不會再有這個想法了。
“至於說被流放,如果真的趕到北美,且不讓他迴來,那才是流放。
“現在殿下已經迴到澳洲了,還能光明正大的來拜訪我這個國公,這說明陛下對他的恩寵仍在。
“他可能就是想去看看北美的地盤,安排一下遙遠封地的事情,辦完了這不就迴來了嗎?
“以後咱們家想要繼續掙大錢,少不得要跟這位殿下打交道,所以要好好接待。”
閩國公鄭海康的判斷邏輯非常清晰,閩國公世子鄭瑞安也馬上聽明白了。
吳王殿下自己當了藩王之後,按理說不應該繼續支持削藩了。
父親也問自己支不支持削藩,也是一樣的道理。
一個藩國君主的繼承人,會支持削藩嗎?
答案本來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鄭瑞安自己的心裏麵其實並不完全認同。
心中仍然隱隱有個非常奇怪衝動,仍然有幾分支持削藩的想法。
但前提是,朝廷能夠北伐中原,能夠收複故土舊都。
民間報紙上有很多的分析,很多學者都認為隻有先在本土削藩成功,才能順利完成北伐。
因為藩鎮君主裏麵有叛徒,肯定會在朝廷北伐期間作亂。
鄭瑞安基本認可這種分析。
鄭瑞安曾經期待過,自己能夠作為大明水師的統帥,在海上徹底摧毀胡虜的艦隊。
然後護送陸軍去天津港登陸,進而直插順天府,活捉弘曆老狗。
也就是完成嶽王爺的夙願,真正的直搗黃龍。
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這些,就算是以放棄藩國為代價,那鄭瑞安覺得也是值得的。
但是這種話當然不能在老爹麵前說出來。
肯定要被老爹指著鼻子罵,甚至可能直接上手毆打。
鄭瑞安隻能把自己想法憋在心裏,開始好奇吳王的使者會說些什麽。
吳王來找自己老爹又要幹些什麽?
吳王會不會像傳說中那樣,作為藩王卻仍然支持北伐和削藩。
還是像自己父親所說的那樣,長大了之後有了自己的利益,就不會再關心這些事情了。
大明皇帝朱仲林坐在寶座上,各部尚書、都督們一起行禮之後站立在兩側。
皇帝想起今天是六月一日,新的一個月開始了,就先問了一句:
“天下各處地方可還算安寧?”
皇帝的話意有所指,下麵所有的官員都知道。
因為趕走吳王導致天下災禍四起,相關的留言在前年和去年流傳了兩年。
本來沒有幾個人相信,甚至沒有多少人關注的事情,變成了官員和關注政事的百姓人盡皆知的事情。
戶部尚書站出來稟報說:
“稟陛下,截止到五月份,我大明四境靖寧,止有湖北應城報大旱,已經安排賑濟。”
皇帝朱仲林看向了東廠都督。
現在的東西廠性質上改成了武官,負責人的稱唿改成了都督,也由正常人擔任。
但相關人員是內部訓練的,而不是五軍都督府出身,且終身都在東西廠係統內任職,不會與五軍都督府往來。
廠督馬上站出來報告說:
“稟陛下,北方陝西葭州饑,山東寧陽、菏澤春旱,大名府所屬其州縣春旱。”
皇帝聽完追問了一句:
“就這些嗎?”
廠督迴複:
“到目前為止,匯總起來的消息就是這些。”
皇帝沒有什麽表情的說了聲:
“好。”
下麵的官員都是心情複雜。
這樣的幾個地方有春旱,總體上可以算是風調雨順了。
但是現在才剛到六月份,剛剛進入盛夏階段。
如果要發水災,應該是接下來幾個月的事情,所以現在還不能高興太早。
隻有下半年仍然風調雨順,才能徹底確定流言就是流言。
天災和吳王離京的時間重合隻是巧合。
鴻臚寺卿猶豫了幾秒鍾,最終還是不得不站出來說話:
“啟奏陛下,北美船隊昨日迴京,迴報吳王已經抵達澳洲藩國。
“吳王抵達澳洲後,遣使進京稟告北美和歐洲的事務。
“使者亦於昨日抵達京師,現正在宮外候旨。”
護送朱簡烜的船隊,沒有去澳洲東南部,直接從澳洲西部北上了。
那些大船主要都是傳統帆船,去了澳洲東南部再迴京就很麻煩了。
而且澳洲西南部也有吳國船隊接應了,大船隊就沒有繼續跟隨。
曹振東指揮的船隊是全蒸汽帆船,速度比普通的帆船要快很多。
以至於曹振東出發時間晚了好幾天,最後跟澳洲西部的帆船同日抵達應天府。
這個消息公開之後,皇帝和現場的所有大臣都有點懵。
原本流言說是把吳王趕走,所以才有了去年和前年的天災。
現在吳王迴到了靠近本土的澳洲,災害卻又正好停止了。
以至於好多人都迷茫了,不知道應期待下半年風調雨順,還是期待再次來兩場大水災了。
皇帝沉默了幾秒鍾,沒有什麽表情的發話:
“宣進來吧。”
內監馬上出去通知。
費淳和曹振東進殿,向皇帝行禮之後呈上吳王的信,或者說是奏章。
朱簡烜在信上先說了美洲和歐洲的事情,然後又簡單介紹了澳洲的情況,最後說明了自己的計劃。
吸納日本的浪人,作為控製紅海地區的打手,至少要求阿曼向大明俯首稱臣。
要求奧斯曼允許大明在埃及地區自由貿易,並允許大明自行修建和運營連接紅海和地中海的運河。
皇帝看完之後,現場提起筆來,在書信下方批示:
“可以,放手去做。
“可以光明正大的去做,不需要靠走私之類的行動。
“可以讓海軍支援,安排陸軍選擇合適的地方,與日本幕府和地方上的軍隊打一仗。
“戰後要求其允許日本人經大明吳國向外移民,而不是去完全占領日本群島的土地,那應該並不是什麽難事。”
然後抬頭直接向內閣下令:
“擬旨,命前軍都督府水師,右軍都督府水師,在印度洋和日本列島範圍接受吳王的指揮,配合吳王的作戰行動。”
“擬旨,要求閩國公府配合協助吳王,開展在日本和印度洋地區行動。”
皇帝給都督府的是命令,是必須要執行的。
給閩國公的是要求,是一種比較迫切的建議,閩國公真的拒絕,朝廷一般也不會做什麽。
皇帝的內心之中,對於什麽天人感應是不怎麽相信的。
天人感應的解釋權,應該完全掌握在作為皇帝的自己手中,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借機生事。
在具體事務上,皇帝覺得兒子的規劃可行,就會繼續支持自己的兒子。
與此同時,朱簡烜計劃通過閩國公牽線,與日本九州等地方藩主建立聯係,通過民間手段招募日本武士,皇帝不是很讚成。
你一個大明皇帝的皇子,大明的藩國國王,搞什麽走私啊。
大臣們聽到皇帝的命令也有些浮想聯翩。
吳王現在已經是藩王了,雖然沒有官方宣布就藩,但也已經不是普通親王了。
現在皇帝給吳王的實權太大了,直接調動兩個都督府的水師,在整個印度洋和日本自由行動,這具體又是要幹什麽啊?
難道是正式計劃征服日本了?
不過皇帝也沒有要求各部配合,組織官員和移民接管之類的事情。
那就可能不是真的要占領。
剩下的似乎是軍隊方麵的事情,這些事情基本都是皇帝一言而決,大臣和將領們都沒辦法插嘴。
最後官員和都督們隻能領命,現場開始擬定正式的詔書。
皇帝現場批準詔書,讓掌印太監拿出自己的玉璽,在朱簡烜的信件奏章和新的詔書上用印。
最後將信件和詔書都直接發給費淳,讓他帶迴去給吳王和相關人員查看和執行。
費淳得到皇帝的批示後,又在應天府等了幾天。
等待船隊檢查補給完成,兩人就馬上啟程南下,去了閩國公府所在的泉州。
這個世界的大明,第一代閩國公是鄭芝龍,第二代是其長子鄭森,也就是鄭成功。
鄭成功的玄孫鄭海康,於四年前剛剛繼位,成為第七代閩國公。
鄭海康今年四十五歲,正是精力還算比較充沛,經驗也非常豐富的年齡。
對於吳王遣使來訪,鄭海康當然不敢怠慢,收到消息後立刻下令,務必盡可能隆重接待。
閩國公鄭海康的嫡長子和國公世子,今年二十五歲的鄭瑞安有些不理解:
“爹,這個吳王殿下……不是因為鼓吹削藩,被陛下流放美洲了嗎?他怎麽派人來拜訪父親了?”
鄭海康張嘴就罵,同時也直接以眼前的事情,教育未來的繼承人:
“你胡說什麽?你是民間商人那些報紙看多吧?看糊塗了吧你?
“吳王殿下大明最富的藩王,也是當今聖上最寵愛的孩子。
“吳王現在拿著澳洲和北美,這麽大的兩塊地盤,未來隻會越來越富裕。
“他怎麽可能會鼓吹削藩?你問問你自己支不支持削藩?
“他就算是小時候不懂事,看著古書就想著要削藩,現在長大了也不會再有這個想法了。
“至於說被流放,如果真的趕到北美,且不讓他迴來,那才是流放。
“現在殿下已經迴到澳洲了,還能光明正大的來拜訪我這個國公,這說明陛下對他的恩寵仍在。
“他可能就是想去看看北美的地盤,安排一下遙遠封地的事情,辦完了這不就迴來了嗎?
“以後咱們家想要繼續掙大錢,少不得要跟這位殿下打交道,所以要好好接待。”
閩國公鄭海康的判斷邏輯非常清晰,閩國公世子鄭瑞安也馬上聽明白了。
吳王殿下自己當了藩王之後,按理說不應該繼續支持削藩了。
父親也問自己支不支持削藩,也是一樣的道理。
一個藩國君主的繼承人,會支持削藩嗎?
答案本來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鄭瑞安自己的心裏麵其實並不完全認同。
心中仍然隱隱有個非常奇怪衝動,仍然有幾分支持削藩的想法。
但前提是,朝廷能夠北伐中原,能夠收複故土舊都。
民間報紙上有很多的分析,很多學者都認為隻有先在本土削藩成功,才能順利完成北伐。
因為藩鎮君主裏麵有叛徒,肯定會在朝廷北伐期間作亂。
鄭瑞安基本認可這種分析。
鄭瑞安曾經期待過,自己能夠作為大明水師的統帥,在海上徹底摧毀胡虜的艦隊。
然後護送陸軍去天津港登陸,進而直插順天府,活捉弘曆老狗。
也就是完成嶽王爺的夙願,真正的直搗黃龍。
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這些,就算是以放棄藩國為代價,那鄭瑞安覺得也是值得的。
但是這種話當然不能在老爹麵前說出來。
肯定要被老爹指著鼻子罵,甚至可能直接上手毆打。
鄭瑞安隻能把自己想法憋在心裏,開始好奇吳王的使者會說些什麽。
吳王來找自己老爹又要幹些什麽?
吳王會不會像傳說中那樣,作為藩王卻仍然支持北伐和削藩。
還是像自己父親所說的那樣,長大了之後有了自己的利益,就不會再關心這些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