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簡烜為皇帝父親剖析美利堅戰爭重要性,是希望他能夠意識到未來的可能存在的危機。


    然後在內政和外交上有所準備,規避和遏製可能出現的種種風險。


    而不是準備趁機在這場戰爭中獲取利益。


    利用國際戰爭獲利的思路本身是沒問題的,朱簡烜自己也是非常讚成這種做法的。


    但是動手之前也要看看自己的情況啊。


    在朱簡烜看來,現在大明國內正醞釀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巨變。


    這個時候瞎折騰,不但可能海外的利益撈不著,還會把自己小命都給搭進去。


    朱簡烜在翻閱官方曆史記載和文獻的同時,也在用前世的知識分析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化。


    還通過父親安排給自己讀書的仆人,指導自己讀書寫字的老師,以及父親帶給自己的各種文件,了解現在朝廷和民間的具體情況。


    朱簡烜有現代成熟的社會矛盾分析方法,自認為比皇帝老爹更了解大明現在的情況。


    大明現在當然是不缺錢的。


    現在的明、清、順三國之中,軍隊戰鬥力最強的也許不是大明,但是最富裕的毫無疑問是大明。


    大明的核心是江南地區,本來就是神洲最富裕的地方,在明末亂世之中也沒有遭到嚴重破壞。


    崇禎在軍事和科技上雖然毫無建樹,但在商業上卻是稍微有點作為的。


    可能為了他自己生活方便,也可能是單純為了賺錢,他把一些現代社會人盡皆知的做法搬了出來。


    主動保持跟歐洲各國的交流,把東西廠變成了fbi和cia,還納了幾個歐洲女人進宮。


    頒布了近代化的專利法,設立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製定了工匠品級製度。


    這也許隻是根據經驗照貓畫虎,但是卻客觀上提高了工匠地位,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他可能是嫌繁體字看著費勁,要求朝廷日常工作使用“標準漢字”,也就是前世俗稱的簡體字。


    也許是因為他表現的非常喜歡手工業,所以有官員把他用的簡化字稱為“工書”。


    還說古有隸書,化圓為方,今有工書,簡便書寫,都是文教盛事。


    他顯然不喜歡四書五經,所以科舉內容也改成了文藝、數學、博物三大類。


    他嫌棄原有的科舉模式太複雜,八股文看著難受,就改成了類似高考和公考的模式。


    還推廣了更加方便攜帶和書寫的硬筆,官方文書可以用硬筆書寫。


    他逐步放開了海禁,在所有港口設立海關收稅,還允許歐洲商人直接來大明本土貿易。


    崇禎朝這些不成體係的改革,進一步推動了江南工商業的發展。


    配上產量更大的茶葉、絲綢、瓷器這些神洲特產,不斷收割歐洲貴族在全世界掠奪的財富。


    全世界的白銀都在嘩嘩的往大明流淌。


    這讓現在隻有半壁江山的大明,成為了全世界最為富裕的國家。


    而且還是拉開了其他國家和地區一大截的富裕。


    其中最富的是中央朝廷直轄地區。


    但是富裕不代表穩定。


    大明在南遷後大開曆史的倒車,大規模恢複了最為傳統的分封製度。


    這直接讓大明內部變成了一盤散沙。


    崇禎皇帝和後世的皇帝,在局勢穩定下來之後,可能也考慮過撤藩的方案。


    但是權力和土地分出去容易,想要收迴來可就千難萬難了。


    實質性的撤藩,基本上都要通過戰爭來實現,最起碼會造成地方上的局勢衝突。


    而當時天下三分,明、清、順三國之間沒有簽訂停戰的盟約,三方都在警惕的尋找對方的漏洞。


    大明朝廷如果發動對內的統一戰爭,清國肯定會趁機南下進攻淮南地區。


    清國也明白,一旦大明整合了內部,他就有危險了。


    所以隻要大明有削藩的傾向,他就會進攻兵,成敗都無所謂。


    同時也會聯絡大明的地方封建貴族。


    大明內部的剛形成的封建貴族,也都反對朝廷大規模北伐,甚至會半公開的拖後腿。


    因為他們覺得,朝廷萬一北伐成功,滅了清國,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多半要迴過頭來全麵削藩了。


    也不允許朝廷與清廷正式媾和,為此有人主動製造邊境衝突。


    因為他們同樣覺得,朝廷與清國議和,暫時穩住了後方,就可能騰出部分力量,逐步削減藩國了。


    崇禎皇帝能力有限,精神上安於現狀,後世皇帝威望不足,都無力改變局勢。


    同時正統皇室仍然存在,皇帝直轄的土地仍然是最多最富的,中央朝廷也仍然是最強的勢力。


    崇禎雖然擺爛,他的工商業改革雖然不成體係,但終究是順應了曆史潮流,激發了工商業群體的力量。


    大明中央朝廷的經濟製度,明顯比地方割據地區更優秀。


    朝廷的軍餉更充足,軍隊作戰能力相對更高。


    再加上還有順國和清國這兩個外部的威脅,所以地方封建貴族也沒有造反的膽量和動力。


    所以這個散裝大明就這樣湊合著維持了下來。


    大明對中南半島和南洋的開發,也是皇帝代表朝廷和封建貴族合作完成的。


    最後得到的絕大部分土地,也是皇帝和封建貴族討論著分配的。


    本來應該歸屬於朝廷的部分,也沒有全部劃歸朝廷直轄。


    而是將很大一大部分繼續封給了後來的皇室子弟。


    封建貴族極力鼓動皇室在新拓之地繼續分封,推動分封製度成為大明的新傳統。


    這是為了避免中央朝廷集中掌控更多的土地和人口,進而有力量削藩。


    現在大明內部的封地邊界,縱橫交錯,互相嵌套,犬牙差互,看上去神似同時代的神聖羅馬帝國。


    大明國內這種極端分裂的局勢,也是三國割據能夠持續存在的重要原因。


    但是這種局勢顯然是無法永遠維持下去。


    因為大明的社會結構已經變了,已經不是傳統的東方古典帝國了。


    崇禎皇帝重建了南明朝廷,並且在南京主政四十餘年,把鼓勵工商業變成了新大明的基本國策。


    後世的大明皇帝雖然沒有崇禎皇帝的認識,在思維和政策上多少有些開倒車的傾向。


    但是崇禎新製已經持續了四十年,已經形成的新的既得利益者群體,新製本身已經變成了既定事實。


    就算是殺幾個利益相悖的激進派大臣,也已經無法扭轉大明工商業的全麵發展,工匠和商人的社會地位全麵提升的大趨勢了。


    大明的這種狀態已經維持了一百二十多年。


    按照前世的曆史學上的習慣性說法,此時的大明中央朝廷直轄地區內的工商業高度發達,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廠遍地都是。


    城市人口很可能已經超過了百分之三十了。


    男性識字率超過七成,女性識字率也超過三成,總識字率超過五成。


    尤其是主要的大城市中,總識字率可能超過七成,男性更是基本都能看懂簡單的告示。


    大明的工匠和商人群體,包括前世曆史教科書上經常提到的工人、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群體的規模,此時已經非常龐大了。


    工匠和商人的絕對數量和規模當然還比不上地主和農民。


    但是地主和農民分散在全國各地的鄉村,而工匠和商人群體絕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中。


    城市又是現在的大明社會的核心。


    工商業群體已經有能力通過控製城市來主導社會秩序了。


    但是,此時的大明在地方上實行分封製,非常接近前世曆史學概念上的“封建製度”。


    中央朝廷也有很多鼓吹壓製工商業的守舊地主和學者。


    在整個社會和朝廷上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群體,仍然是傳統的土地貴族和士大夫群體。


    崇禎雖然提高了工商業群體的社會地位,但是沒有能力削弱傳統貴族群體,崇禎自己也是傳統貴族的代表。


    按照基本的政治邏輯,社會製度要適應經濟基礎,否則就會產生嚴重的社會矛盾。


    本來應該成為社會主體的群體如果長期被壓迫,關鍵是無法通過合法的手段獲得應有的地位,就有可能會通過暴力手段奪取自己應得的地位。


    也就是武裝革命。


    朱簡烜就算是不去做直接的社會調研,也能根據前世學習到的曆史和政治知識判斷:


    大明商人和工匠群體,對地方封建領主、土地貴族、保守官員的態度,肯定是深惡痛絕的。


    分封製導致不同地區的法律不同,稅率不同,稅收製度千奇百怪,嚴重影響商業交易。


    關鍵是,宛如土皇帝的封建領主,多半不會嚴格遵守自己定的法律,會利用特權強行掠奪商人的資產。


    貴族和官僚利用政治特權和巨額的社會財富,在市場競爭中隨意壓製普通商人。


    大量的工匠和商人不得不依附於傳統貴族和官員才能生存。


    如果純粹商人和工匠們能夠找到機會的話,應該是很樂意把這些人全殺了的。


    這種矛盾已經普遍存在於當今的大明社會上。


    隻是崇禎皇帝留下的鼓勵工商業政策影響還在,工匠和商人已經有了與農民平等的地位。


    大明還能夠通過高附加值的瓷器、絲綢、茶葉去剪歐洲人的羊毛。


    普通工匠和商人也能稍微分到部分利潤,他們還沒有被逼到必須造反才能活的境地。


    所以現在整個大明現社會狀態,還能夠暫時維持相對的穩定。


    但是現在大明皇帝準備插手美利堅戰爭。


    打仗是要花錢的。


    別說大明皇帝想不開,準備在美利堅戰爭中大打出手,花掉了大把的銀子,再作死加稅了。


    就算是大明不去插手美利堅戰爭,這場戰爭也肯定會影響大明。


    因為美利堅獨立戰爭不隻是美利堅的戰爭,而是一場在全球範圍進行的反英戰爭。


    英國在歐陸的百年宿敵法國,被英國奪取海洋霸權的西班牙和荷蘭,聯合起來給英國人上強度。


    在原有曆史上,法國、美國、西班牙、荷蘭四國直接對英國宣戰。


    他們首先派兵在美利堅本土跟英國軍隊直接作戰,還在全球範圍內打擊英國的貿易線。


    俄國、丹麥、瑞典等國宣布武裝中立,雖然不直接與英國直接作戰,但與英國的敵人保持貿易往來。


    英國人肯定不能白白挨打,肯定會對等反擊敵人的貿易路線。


    現在全世界最重要的貿易路線,都在大明與歐美各國之間,英、法、西三國是大明最重要的貿易對象。


    三國打起來,肯定影響與大明的貿易。


    大明現在的社會穩定,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的利潤,所以根本沒辦法置身事外。


    就算是熬過了美利堅戰爭,前麵還有另外一個坎。


    說起來也是很巧,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的那幾年,恰好是曆史上一個特殊的太陽活動周期。


    當時的中國、日本、法國、愛爾蘭等地同時爆發了持續五年的水旱災害。


    曆史上的法國就是遭遇了這樣一連串打擊的倒黴蛋。


    法國在七年戰爭中慘敗,在美利堅獨立戰爭中大出血,戰後幾年又是自然災害接連不斷。


    窮瘋了的路易十六迴準備向市民增稅,本來就生活異常艱難的市民無法忍受,最終爆發了法國大革命。


    再加上路易十六自己一係列的錯誤操作,最終讓他被憤怒的市民推上了斷頭台。


    這個摸不著腦袋的路易十六就是大明皇帝的前車之鑒。


    甚至大明的情況會更加惡劣。


    大明比法國更加依賴全球範圍的奢侈品貿易。


    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還引發了拉美地區的獨立浪潮。


    拉美地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白銀產地,這些白銀有是大明貴金屬貨幣的原材料。


    白銀是大明現在的商業社會維持運轉的潤滑劑。


    拉美獨立戰爭的二十年間,美洲的白銀生產會基本停滯,大明的白銀流入肯定會斷崖式下滑。


    這在原有的曆史上就引發了大清的銀荒。


    曆史上的大清是個農業時代的封建國家,銀荒直接導致的社會影響還不算是特別猛烈。


    此時的大明社會高度商業化,高度依賴於貴金屬貨幣和對外貿易。


    錢荒意味著大規模的通貨緊縮,工人收入銳減。


    拉美地區獨立之後,大明的重要客戶西班牙就廢了,沒有美洲的白銀來大明消費了。


    獨立後的拉美地區自己的白銀生產恢複也需要時間。


    曆史上的這個時期,大清的白銀竟然是淨流出的。


    所以,從美國獨立戰爭開始,未來的半個世紀的時間裏麵,麻煩事兒是一件接著一件的。


    就算是有自己的預判,小心翼翼的應對,都未必能夠處理妥當。


    如果完全放任自流的話,那就可能要在黃泉路上和路易十六肩並肩了。


    都說法國是革命老區,但是神洲兩千多年前就有國人暴動。


    如果不是周厲王父子跑得快,當場就給打死了。


    一旦類似於法國大革命的大明革命爆發爆發起來,朱簡烜作為老皇帝的小兒子或者新皇帝的親弟弟,肯定是也不會有什麽好結果的。


    所以不到五歲的朱簡烜就忍不住開始擔心自己的命運了。


    自己這個皇帝老爹完全意識不到這些,關鍵是他還不把自己的勸諫和提醒放在心上。


    朱簡烜真的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不革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子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子虛並收藏大明不革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