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一時過後自也迴屋休歇,豎日雞鳴,董紳起身備藥,拾掇細軟,董母下廚煮些白粥,外加幾樣小菜,三人圍桌用食,之後董紳背箱出館,遇府內小廝,正候館多時,幾人早已備了車轎,請董紳進轎,董紳與父母拜別,進車趕往張府,進府入客屋放下布裹,未及歇息便出屋欲往廚膳去,卻撞張兼,張兼稟禮道:“董聖何以這般匆急?”董紳道:“小姐幾時方醒?”張兼道:“此時該醒了。”董紳道:“那需得備好早食,我這有一養方,勞煩員外遣府丁去津東取藥,我家醫館藥材有限且不足,這養方上的每一味藥都需齊全,且不能斷缺。”張兼道:“董聖放心,我這就派小廝去取。”
二人別後,董紳去廚屋將昨夜所熬之藥並食方遞於廚雜,令其放於菜食之中,且告知其明日按食方購置菜樣,廚雜依言而行。
董紳一旁親覽,用法用量皆親力親為,待早食過後,喚侍者前來上膳,閨屋內張月稀正身置鏡前梳扮,婢侍前來喚月稀用飯,月稀妝罷隨其一道至了膳屋。
張月稀見桌上米粥,坐椅問董公子何在,婢侍小蓮道:“董公子方才為小姐備膳,現已迴屋安歇了。”張月稀道:“為何不讓公子前來用膳?”婢侍道:“公子在醫館時已用過早食,再者小姐怎可與公子同坐一桌用膳,不合禮度。”張月稀道:“倒是我莽撞了。”婢侍道:“小姐勿要落失,公子稍後會來為小姐診脈的。”張月稀嗔道:“我何時落失了,你這鬼丫頭越發沒了尊卑。”
婢侍捂麵偷笑,為張月稀盛上幾勺米粥,粥麵散發梔子花香,甚是好聞,張月稀道:“此粥這般清香,是董公子調配的麽?”婢侍道:“不錯,是公子所配,加了些養藥混勻,外加梔子粉去苦,小姐請安心食用。”
張月稀取湯勺盛粥放入口內,隻覺清潤可口,適淡中均,令人心情大好,腸胃舒宜。
於是續自飲粥,膳罷隨婢侍至閨屋歇息,稍時董紳進屋,躬身拜禮,婢侍將月稀玉腕伸出帷外,董紳搭脈微診,視帷上道:“小姐體脈中弱,比之昨日已大好,仍須靜休,然久居閨屋終不是長計,待小姐身子略好,可出府好生賞玩賞玩,親覽山間風華,或會心境開明,去憂添歡。”張月稀道:“多年來我足未出戶,怕是經不起寒風傷體,無福消受這大好河山了。”董紳道:“小姐勿憂,董紳定盡心竭力為小姐調養。”
二人敘聊一時。
時日漸長,張月稀身形漸好,卻仍瘦骨若柴,董紳日日診脈,細細顧料。
由此持續半載,然張兼身患咳疾,原是舊年為張月稀奔波求醫而患,現而成痼,時逢董紳遠度皖南玉笛山求藥,三月未歸,一日狂風大作,張兼忽咳血不止,豎日全府躁急,遣丁趕往皖界尋聖,待得董紳歸來之時,張兼已逝,入棺進土,後事已罷。
董紳痛泣之際,卻聞張月稀命在旦夕,急忙步奔去,至閨屋見身,董母身置帷內,隻道張月稀氣息漸弱,不時即薨,董紳急讓其伸臂與他脈看,把間心生愁急,立時開箱衝進帷內,開針具取艾葉行灸。
三針行下,一針置華蓋,一針置百會,一針置魄戶,三針行閉,半刻後取魄戶針,換肝俞處行,再候一時,換百會為魄戶。
而後奔簾外取箱內藥罐,倒出其中幾粒藥丸,服於張月稀口內,婢侍灌水於口。
候於一旁把脈,並觀其色,多日來董紳與張月稀皆隔簾相言,今時衝帷莽見,心思鬱結,張月稀生命垂危之際,盡顯碧月猶憐之韻,心中不免傷情,若任此世間憐物凋落鬼塵,豈非抱憾終身。
外加幾月以來朝暮相處,二人早已互生情愫,張月稀頗善詩畫,妙語連珠,墨生圖雲,令董紳甚為豔羨,且與其誌趣相投,言談頗和。
現見其命垂旦夕,更不容緩刻,急行救治,候於一旁把脈靜觀,隻覺脈象不穩,氣血逆行,瀕臨絕境,董紳急思半刻,複取針置咽喉處,再取針行於太陽,猛然轉首衝身旁婢侍道:“快去將我箱內藥材拿去煮熬,半時後端過來供小姐飲下。”
婢侍忙奔步取藥至廚屋熬煮,伏於一邊舉小扇護持,約莫半時,再將藥爐湯水倒入碗內,端碗至閨屋,進帷服於張月稀之口。
隻見張月稀麵色凝重,仍自昏厥不醒,董紳一旁低首托腮,見婢侍身至,連近身湊看,卻見張月稀飲藥複吐,婢侍驚向董紳,董紳道:“不可停藥,定要讓其服下。”
婢侍便將其俏口掰開,再灌藥湯於口。
張月稀幾番嗆口,卻仍被使命灌下,董母一旁憂急,幾度尋問何情,董紳隻言不語,見湯水已灌,便取針置天靈穴,稍稍轉動針尖,張月稀全身一顫,旁之二人皆驚怔,急問何故,董紳立把脈瞧看,嘴角忽勾,視眾人道:“小姐已無事。”
二人欣色盡顯,董紳出帷,卻麵露頹色,董父問道:“張小姐可真無事?”董紳道:“月稀小姐雖無近危,卻有遠患,她方喪父尊,症患大變,日後時有危情。”董恆道:“若症情不能平穩安定,又談何無事?”董紳道:“我去皖界玉笛山時,尋出良藥,名喚忘憂草,此草可解半世煩憂,服下後三日內便會盡失前憶。
不識眼前人,可此藥也有遺患,此草雖能令服者忘卻前塵,然僅三載功效,三載後服者便會盡拾前憶,且此藥性烈。
月稀小姐體虛,服後難保不會因藥性過烈而逆行百穴,致使不治而亡。”董恆道:“如此一來豈不同賭客一般,不能盡掌症況。”董紳道:“忘憂草藥性雖烈,然兒子已得化烈為和之法,需遷居玉笛山陰,深住山林,日日受晨光沐浴,且混合幾味草藥稍加調配可保無虞。”董恆道:“你意需移居至皖南才可確情?”董紳道:“不錯,玉笛山音曲環繞,曲動人心,可令人心境平和,有助康複,且配製忘憂水,須往那處才行,故月稀小姐非去不可,這深府舊宅隻會令月稀小姐心糾且不舍前事,加重症情而不得調原。”董恆憂道:“張小姐家道中落,怎能甘願隨你前往?”
帷內婢侍忽喚董紳,董紳進簾瞧看,果見張月稀已醒,弱目望向董紳道:“董公子終於進簾瞧了......”董紳歉道:“小姐症情問急,在下隻好得罪,失禮之處還望小姐勿怪。”張月稀道:“父尊已逝,妾活於塵世已無它念,董公子不應救我,當任我去了罷。”
婢侍小蓮一旁淚泣道:“小姐妄勿輕生,老爺身前為小姐奔波半生,定不願見小姐這般棄念。”董紳忽朝張月稀道:“小生垂慕小姐已久,若不甚嫌,還望準允我護小姐餘生,今朝續如前朝,日日陪伴,夜夜敘情。”
董母捂口驚住,婢侍異麵盡顯,張月稀凝神留目,忽輕聲言道:“公子勿要尋妾開心,若因父尊過身,恐我悲痛欲絕而撰言哄我,可不必如此。”
董母淚目,隻因數月以來,她時常進府瞧看董紳,卻見其連夜趕藥,除養身必備藥物之外另須獨配秘藥,且藥不可斷,故董紳夜裏製藥多時,日間時時顧料。
母知兒心,董母自曉董紳早已傾慕月稀,隻是一直以來羞於啟齒,不善言辭,今日見其吐露心聲,實在感觸頗深。
董紳眼眶浸濕,隔目傳情,張月稀見其誠懇之至,而自身早在初時便芳心暗許,隻是自身寒體多疾,不日或有性命之危,又怎可拖累旁人。
此刻見董紳這般許情,心中萬般割舍,口中隻道:“月稀福薄,隻恐受不得公子多情。”董紳淚道:“若月稀小姐不肯,我便時時侯著,直至小姐應下為是。”
言罷走身出帷,開一劑藥方遞於侍從,令其按方取藥,接之便迴屋休歇。
後幾日張月稀無甚異樣,但弱體不如從往,玉笛之遊勢在必行,一日董紳與張月稀一同用完膳之時,擇機將其病狀告知,並敞言玉笛山是唯一診治良地。
張月稀聞罷卻道:“妾時日不多,無需甚麽忘憂草。”
董紳落望,三日後又敲閨屋,張月稀喚其身進,便入屋閉門,尋機力勸張月稀需往玉笛山治症,言辭頗為急切,卻見張月稀沉吟多晌,隻側目視向董紳道:“若服忘憂,豈非忘卻前塵,忘卻公子,忘卻至親骨肉,妾心中割舍不下,不願如軀殼一般虛度一生。”
董紳不忍,將其玉手握住,口中道:“月稀,若你失了前憶,便可重識我身,我會一直護你周全,顧你餘生,我二人重過半世,不離不棄,孤老山林也無不可。”
張月稀終藏不住對董紳的愛慕,二人緊緊相擁,摒棄雜念,成雙成對。
這一日過後,府內管事遣散府丁,予其足夠盤纏迴鄉過活,且變賣田畝產地接濟附近貧戶山民。
留些許碎金前往玉笛落戶,旁侍小蓮萬般不舍,卻也隻能返鄉不題。
二人別後,董紳去廚屋將昨夜所熬之藥並食方遞於廚雜,令其放於菜食之中,且告知其明日按食方購置菜樣,廚雜依言而行。
董紳一旁親覽,用法用量皆親力親為,待早食過後,喚侍者前來上膳,閨屋內張月稀正身置鏡前梳扮,婢侍前來喚月稀用飯,月稀妝罷隨其一道至了膳屋。
張月稀見桌上米粥,坐椅問董公子何在,婢侍小蓮道:“董公子方才為小姐備膳,現已迴屋安歇了。”張月稀道:“為何不讓公子前來用膳?”婢侍道:“公子在醫館時已用過早食,再者小姐怎可與公子同坐一桌用膳,不合禮度。”張月稀道:“倒是我莽撞了。”婢侍道:“小姐勿要落失,公子稍後會來為小姐診脈的。”張月稀嗔道:“我何時落失了,你這鬼丫頭越發沒了尊卑。”
婢侍捂麵偷笑,為張月稀盛上幾勺米粥,粥麵散發梔子花香,甚是好聞,張月稀道:“此粥這般清香,是董公子調配的麽?”婢侍道:“不錯,是公子所配,加了些養藥混勻,外加梔子粉去苦,小姐請安心食用。”
張月稀取湯勺盛粥放入口內,隻覺清潤可口,適淡中均,令人心情大好,腸胃舒宜。
於是續自飲粥,膳罷隨婢侍至閨屋歇息,稍時董紳進屋,躬身拜禮,婢侍將月稀玉腕伸出帷外,董紳搭脈微診,視帷上道:“小姐體脈中弱,比之昨日已大好,仍須靜休,然久居閨屋終不是長計,待小姐身子略好,可出府好生賞玩賞玩,親覽山間風華,或會心境開明,去憂添歡。”張月稀道:“多年來我足未出戶,怕是經不起寒風傷體,無福消受這大好河山了。”董紳道:“小姐勿憂,董紳定盡心竭力為小姐調養。”
二人敘聊一時。
時日漸長,張月稀身形漸好,卻仍瘦骨若柴,董紳日日診脈,細細顧料。
由此持續半載,然張兼身患咳疾,原是舊年為張月稀奔波求醫而患,現而成痼,時逢董紳遠度皖南玉笛山求藥,三月未歸,一日狂風大作,張兼忽咳血不止,豎日全府躁急,遣丁趕往皖界尋聖,待得董紳歸來之時,張兼已逝,入棺進土,後事已罷。
董紳痛泣之際,卻聞張月稀命在旦夕,急忙步奔去,至閨屋見身,董母身置帷內,隻道張月稀氣息漸弱,不時即薨,董紳急讓其伸臂與他脈看,把間心生愁急,立時開箱衝進帷內,開針具取艾葉行灸。
三針行下,一針置華蓋,一針置百會,一針置魄戶,三針行閉,半刻後取魄戶針,換肝俞處行,再候一時,換百會為魄戶。
而後奔簾外取箱內藥罐,倒出其中幾粒藥丸,服於張月稀口內,婢侍灌水於口。
候於一旁把脈,並觀其色,多日來董紳與張月稀皆隔簾相言,今時衝帷莽見,心思鬱結,張月稀生命垂危之際,盡顯碧月猶憐之韻,心中不免傷情,若任此世間憐物凋落鬼塵,豈非抱憾終身。
外加幾月以來朝暮相處,二人早已互生情愫,張月稀頗善詩畫,妙語連珠,墨生圖雲,令董紳甚為豔羨,且與其誌趣相投,言談頗和。
現見其命垂旦夕,更不容緩刻,急行救治,候於一旁把脈靜觀,隻覺脈象不穩,氣血逆行,瀕臨絕境,董紳急思半刻,複取針置咽喉處,再取針行於太陽,猛然轉首衝身旁婢侍道:“快去將我箱內藥材拿去煮熬,半時後端過來供小姐飲下。”
婢侍忙奔步取藥至廚屋熬煮,伏於一邊舉小扇護持,約莫半時,再將藥爐湯水倒入碗內,端碗至閨屋,進帷服於張月稀之口。
隻見張月稀麵色凝重,仍自昏厥不醒,董紳一旁低首托腮,見婢侍身至,連近身湊看,卻見張月稀飲藥複吐,婢侍驚向董紳,董紳道:“不可停藥,定要讓其服下。”
婢侍便將其俏口掰開,再灌藥湯於口。
張月稀幾番嗆口,卻仍被使命灌下,董母一旁憂急,幾度尋問何情,董紳隻言不語,見湯水已灌,便取針置天靈穴,稍稍轉動針尖,張月稀全身一顫,旁之二人皆驚怔,急問何故,董紳立把脈瞧看,嘴角忽勾,視眾人道:“小姐已無事。”
二人欣色盡顯,董紳出帷,卻麵露頹色,董父問道:“張小姐可真無事?”董紳道:“月稀小姐雖無近危,卻有遠患,她方喪父尊,症患大變,日後時有危情。”董恆道:“若症情不能平穩安定,又談何無事?”董紳道:“我去皖界玉笛山時,尋出良藥,名喚忘憂草,此草可解半世煩憂,服下後三日內便會盡失前憶。
不識眼前人,可此藥也有遺患,此草雖能令服者忘卻前塵,然僅三載功效,三載後服者便會盡拾前憶,且此藥性烈。
月稀小姐體虛,服後難保不會因藥性過烈而逆行百穴,致使不治而亡。”董恆道:“如此一來豈不同賭客一般,不能盡掌症況。”董紳道:“忘憂草藥性雖烈,然兒子已得化烈為和之法,需遷居玉笛山陰,深住山林,日日受晨光沐浴,且混合幾味草藥稍加調配可保無虞。”董恆道:“你意需移居至皖南才可確情?”董紳道:“不錯,玉笛山音曲環繞,曲動人心,可令人心境平和,有助康複,且配製忘憂水,須往那處才行,故月稀小姐非去不可,這深府舊宅隻會令月稀小姐心糾且不舍前事,加重症情而不得調原。”董恆憂道:“張小姐家道中落,怎能甘願隨你前往?”
帷內婢侍忽喚董紳,董紳進簾瞧看,果見張月稀已醒,弱目望向董紳道:“董公子終於進簾瞧了......”董紳歉道:“小姐症情問急,在下隻好得罪,失禮之處還望小姐勿怪。”張月稀道:“父尊已逝,妾活於塵世已無它念,董公子不應救我,當任我去了罷。”
婢侍小蓮一旁淚泣道:“小姐妄勿輕生,老爺身前為小姐奔波半生,定不願見小姐這般棄念。”董紳忽朝張月稀道:“小生垂慕小姐已久,若不甚嫌,還望準允我護小姐餘生,今朝續如前朝,日日陪伴,夜夜敘情。”
董母捂口驚住,婢侍異麵盡顯,張月稀凝神留目,忽輕聲言道:“公子勿要尋妾開心,若因父尊過身,恐我悲痛欲絕而撰言哄我,可不必如此。”
董母淚目,隻因數月以來,她時常進府瞧看董紳,卻見其連夜趕藥,除養身必備藥物之外另須獨配秘藥,且藥不可斷,故董紳夜裏製藥多時,日間時時顧料。
母知兒心,董母自曉董紳早已傾慕月稀,隻是一直以來羞於啟齒,不善言辭,今日見其吐露心聲,實在感觸頗深。
董紳眼眶浸濕,隔目傳情,張月稀見其誠懇之至,而自身早在初時便芳心暗許,隻是自身寒體多疾,不日或有性命之危,又怎可拖累旁人。
此刻見董紳這般許情,心中萬般割舍,口中隻道:“月稀福薄,隻恐受不得公子多情。”董紳淚道:“若月稀小姐不肯,我便時時侯著,直至小姐應下為是。”
言罷走身出帷,開一劑藥方遞於侍從,令其按方取藥,接之便迴屋休歇。
後幾日張月稀無甚異樣,但弱體不如從往,玉笛之遊勢在必行,一日董紳與張月稀一同用完膳之時,擇機將其病狀告知,並敞言玉笛山是唯一診治良地。
張月稀聞罷卻道:“妾時日不多,無需甚麽忘憂草。”
董紳落望,三日後又敲閨屋,張月稀喚其身進,便入屋閉門,尋機力勸張月稀需往玉笛山治症,言辭頗為急切,卻見張月稀沉吟多晌,隻側目視向董紳道:“若服忘憂,豈非忘卻前塵,忘卻公子,忘卻至親骨肉,妾心中割舍不下,不願如軀殼一般虛度一生。”
董紳不忍,將其玉手握住,口中道:“月稀,若你失了前憶,便可重識我身,我會一直護你周全,顧你餘生,我二人重過半世,不離不棄,孤老山林也無不可。”
張月稀終藏不住對董紳的愛慕,二人緊緊相擁,摒棄雜念,成雙成對。
這一日過後,府內管事遣散府丁,予其足夠盤纏迴鄉過活,且變賣田畝產地接濟附近貧戶山民。
留些許碎金前往玉笛落戶,旁侍小蓮萬般不舍,卻也隻能返鄉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