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皇上的小心思
心聲泄露,攜係統同闖架空王朝 作者:素箋淡墨ZL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念及於此,虛無道長隻覺得心中那股如潮水般翻湧的急切之情,已然達到了沸點,再也無法按捺得住。
他下意識地微微向前傾身,原本飄逸的紫袍隨之輕輕擺動,眼神中滿是期盼與渴望。
猶如在黑暗中苦苦尋覓光明的旅人,那目光仿佛要將皇上的心思看穿。
他的聲音雖刻意保持著平穩,試圖展現出道家的沉穩與淡定,然而,話語中卻仍隱隱透露出一絲難以掩飾的焦急。
仿佛緊繃到極限的琴弦,在寂靜的朝堂上,趕忙出聲詢問道:“不知聖上可否應允?”
寧辰逸的思緒原本如悠悠流淌的一江春水,正沿著規劃好的方向靜謐前行,卻冷不丁被這突兀的聲響猛然截斷。
他先是微微一怔,眼神中閃過刹那間的失神,仿佛從悠遠的思索之境被驟然拽迴現實。
稍作停頓後,他緩緩地將目光再次投向殿下的虛無道長。
此前,在寧辰逸眼中,虛無道長一直是仙風道骨、超凡脫俗的形象,仿若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
然而此刻,不知是何緣由,他竟無端覺得道長周身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急切。
這種急切之感,就像是一隻饑餓的蒼鷹,盯上了獵物,勢在必得,仿佛下一秒便要伸出利爪,將覃芊落從他身邊生生搶走。
這一念頭如同一記重錘,狠狠地砸在寧辰逸的心頭,令他的臉色瞬間微微一變。
原本平和的麵容上,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
他在心中暗自思忖,此事無論如何都絕不能發生。
且不提覃芊落憑借自身卓越的本事,於朝堂之上出謀劃策,屢建奇功,為承霄國排憂解難。
早已成為國家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單說十八年後,他對太子的未來寄予了無限厚望。
滿心期待著將自家太子托付給覃芊落悉心教導。
他知道覃芊落的智慧與能力,堅信在她的輔佐下,太子必能成就一番宏圖偉業,帶領承霄國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如此關鍵之人,怎能眼睜睜看著被他人拐走?
即便這位虛無道長道行高深莫測,神通廣大得超乎想象,在這朝堂之上無人能及。
可在寧辰逸心中,守護覃芊落,便是守護承霄國未來的希望。
絕不容許任何人將她從承霄國帶走,破壞自己精心謀劃的長遠布局。
電光火石之間,寧辰逸的心思如疾風驟雨般急速轉動,眼神中光芒閃爍不定,猶如夜空中快速劃過的流星。
片刻之間,一個周全的主意已然在他心中成形。
隻見他的神色瞬間恢複如常,那張慣於掌控全局、喜怒不形於色的臉上,嘴角微微上揚。
恰到好處地露出一抹親切而不失威嚴的笑容。
這笑容仿佛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和力,讓人如沐春風,卻又隱隱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帝王威嚴。
他微微調整了一下坐姿,身姿愈發顯得挺拔端正,而後清了清嗓子。
聲音沉穩而有力地開口說道:“道長且寬心。近來右相與昭王締結良緣,正值琴瑟和鳴、鶼鰈情深之際。
大婚之喜,不宜叨擾。若道長不嫌棄,不妨暫留京城,待過些時日,朕再與道長詳談。還望道長體諒一二。”
朝堂之上,氣氛本莊嚴肅穆,然而皇上這一番言論,卻讓眾臣們心中掀起了一陣波瀾。
他們麵麵相覷,眼神中皆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異樣,雖竭力維持著臉上那副恭謹的神情,可心底卻不約而同地暗自哂笑。
一致覺得自家皇上此番行徑,實在是帶著幾分耍賴的意味,令人忍俊不禁。
他們對昨日的情景仍曆曆在目。
就在昨天,皇上特意差遣了心腹近侍,抬著沉甸甸的公文箱,徑直前往蘇相和錦瑞昭王的府邸。
那箱子打開,一摞又一摞的待處理公務如小山般堆疊,紙張密密麻麻。
幾乎快將桌案完全覆蓋,似要將兩位重臣徹底淹沒在這繁雜的政務之中。
當時,皇上言辭懇切,鄭重地囑托她們務必盡快處理妥當,語氣中滿是對朝堂政務繁重的憂慮。
絲毫沒有流露出半點怕叨擾二人的意思,仿佛她們肩負的就是拯救朝堂於水火的重任。
可今日,不過是虛無道長提出想要見一個可能與國運相關的人,這在眾人看來本也並非什麽過分的要求。
然而,皇上卻像突然換了個人似的,不假思索地硬生生編造出這麽個牽強附會、歪得離譜的理由。
說什麽右相與昭王正值新婚燕爾,琴瑟和鳴,此時不宜叨擾。
眾臣們心中暗自嘀咕,這理由實在是牽強得讓人啼笑皆非,可又著實不好公然表露出來,隻能各自在心中暗自憋悶。
麵上那哭笑不得的神情如流星般一閃而過,生怕被皇上察覺。
然而,即便心中這般腹誹不已,眾臣們卻都對自己的身份和處境有著清晰且深刻的認知。
他們深知,眼前這位穩穩端坐在龍椅之上,散發著無上威嚴的,乃是他們至高無上的一國之君。
平日裏,皇上以寬厚仁和的形象著稱,對待臣子們就像溫暖和煦的春風,無微不至地關懷著眾人。
讓大家如沐暖陽,對皇上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可他們也清楚地明白,帝王的威嚴神聖不可侵犯,那看似溫和的表象之下,實則隱藏著如雷霆般可怖的怒火。
一旦觸怒龍顏,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猶如瞬間墜入萬劫不複的黑暗深淵,粉身碎骨亦不足以形容其慘烈。
稍有不慎,說錯一句話,做錯一個舉動,便可能給自己和整個家族帶來滅頂之災,使得家族數百年的榮耀毀於一旦。
因此,縱使心中覺得此事荒謬絕倫,荒誕到了極點,他們也隻能強忍著內心那股洶湧的笑意。
將這股複雜的情緒深深壓在心底,神色如常地畢恭畢敬站在一旁,裝作什麽都沒有察覺到。
仿佛皇上給出的理由合情合理,無懈可擊,是經過深思熟慮且不容置疑的。
他們隻能在心中默默祈禱,這場略顯尷尬的鬧劇能盡快過去,恢複朝堂往日的平靜與秩序。
虛無道長,久居天師之位,其修行造詣高深莫測,早已超脫塵世的諸多羈絆,於天地之間領悟大道真諦。
他那一雙慧眼,恰似洞穿雲霧的烈日,世間萬象在其眼中皆無所遁形,又怎會瞧不出皇上那細微而隱晦的小心思呢?
隻是,他心中對世間萬物皆秉持著一份深沉的敬畏之心。
深知貿然叨擾新婚燕爾之人,實乃不妥之舉,更何況,那極有可能身負大福運之人。
周身環繞著神秘而強大的氣場,宛如隱匿於塵世的祥瑞星辰,散發著獨特的光芒與氣息。
若因自己一時的疏忽與魯莽,引得這般身負大運之人厭煩,極有可能對自身的修行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
修行之路,猶如逆水行舟,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與挑戰,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盡棄。
這種可能擾亂自身修行氣機的風險,他自然是要極力避免的。
況且,這等待的時間不過區區六日而已。
相較於他那曆經無數寒暑,仿若滄海桑田般漫長的修行歲月,真如流星劃過天際般短暫,實在算不得什麽。
這般審慎權衡思量之後,虛無道長的神色依舊波瀾不驚,宛如平靜的湖麵,沒有一絲漣漪。
隻見他那修長而飄逸的身形微微一動,身上那件寬大的道袍,宛如一片隨風舞動的雲朵,輕輕搖曳生姿。
仿若山間隨風擺動的蒼鬆,透著一股超凡脫俗的韻味。
他緩緩地輕輕頷首,動作優雅而沉穩,仿佛承載著歲月沉澱的智慧。
而後,他的聲音溫和而醇厚,猶如山間清泉,在寂靜的朝堂之上悠悠響起。
應聲道:“貧道愚鈍,未察此中周全,還望陛下海涵。
今既知良緣正熾,豈敢貿然相擾?願暫棲京華六載春秋之期,待佳期稍過,再攜誠心叩問宮闕。
叨擾之處,容後謝罪,就此拜別,望陛下萬安。”
言罷,他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身姿挺拔如鬆,展現出道家的端莊與肅穆。
袍袖輕拂間,仿若帶著山間清風的悠然氣息,又似蘊含著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而後便轉身從容離去。
那背影逐漸消失在眾人的視線中,卻仿佛在空氣中留下了一抹神秘而深邃的道韻。
皇上端坐在龍椅之上,目光仿若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
死死地黏在虛無道長那漸行漸遠、瀟灑至極的身影上,眼中詫異之色如層層漣漪,不斷翻湧。
此刻,虛無道長身形修長挺拔,宛如峻嶺間遺世獨立的蒼鬆。
那件寬大的道袍在他行走間獵獵作響,似在風中訴說著道骨仙風的悠然。
他步伐從容穩健,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時光的琴弦上,奏出超脫塵世的韻律。
轉瞬之間,便朝著殿門的方向漸行漸遠,那背影恰似一抹遊離於塵世之外的縹緲雲煙。
皇上心中猶如翻江倒海,暗自忖度:這就這般決然地離去了?
依他對虛無道長的認知,道長對探尋那身負護佑國運使命之人,執念之深,猶如精衛填海,矢誌不渝。
本以為道長定會據理力爭,憑借其深厚的辯才,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地勸說自己改變主意,甚至不惜與自己周旋到底。
可眼前所見,道長竟如此輕易地轉身離開,不帶一絲猶豫,這實在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令他滿心狐疑。
他下意識地微微向前傾身,原本飄逸的紫袍隨之輕輕擺動,眼神中滿是期盼與渴望。
猶如在黑暗中苦苦尋覓光明的旅人,那目光仿佛要將皇上的心思看穿。
他的聲音雖刻意保持著平穩,試圖展現出道家的沉穩與淡定,然而,話語中卻仍隱隱透露出一絲難以掩飾的焦急。
仿佛緊繃到極限的琴弦,在寂靜的朝堂上,趕忙出聲詢問道:“不知聖上可否應允?”
寧辰逸的思緒原本如悠悠流淌的一江春水,正沿著規劃好的方向靜謐前行,卻冷不丁被這突兀的聲響猛然截斷。
他先是微微一怔,眼神中閃過刹那間的失神,仿佛從悠遠的思索之境被驟然拽迴現實。
稍作停頓後,他緩緩地將目光再次投向殿下的虛無道長。
此前,在寧辰逸眼中,虛無道長一直是仙風道骨、超凡脫俗的形象,仿若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
然而此刻,不知是何緣由,他竟無端覺得道長周身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急切。
這種急切之感,就像是一隻饑餓的蒼鷹,盯上了獵物,勢在必得,仿佛下一秒便要伸出利爪,將覃芊落從他身邊生生搶走。
這一念頭如同一記重錘,狠狠地砸在寧辰逸的心頭,令他的臉色瞬間微微一變。
原本平和的麵容上,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
他在心中暗自思忖,此事無論如何都絕不能發生。
且不提覃芊落憑借自身卓越的本事,於朝堂之上出謀劃策,屢建奇功,為承霄國排憂解難。
早已成為國家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單說十八年後,他對太子的未來寄予了無限厚望。
滿心期待著將自家太子托付給覃芊落悉心教導。
他知道覃芊落的智慧與能力,堅信在她的輔佐下,太子必能成就一番宏圖偉業,帶領承霄國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如此關鍵之人,怎能眼睜睜看著被他人拐走?
即便這位虛無道長道行高深莫測,神通廣大得超乎想象,在這朝堂之上無人能及。
可在寧辰逸心中,守護覃芊落,便是守護承霄國未來的希望。
絕不容許任何人將她從承霄國帶走,破壞自己精心謀劃的長遠布局。
電光火石之間,寧辰逸的心思如疾風驟雨般急速轉動,眼神中光芒閃爍不定,猶如夜空中快速劃過的流星。
片刻之間,一個周全的主意已然在他心中成形。
隻見他的神色瞬間恢複如常,那張慣於掌控全局、喜怒不形於色的臉上,嘴角微微上揚。
恰到好處地露出一抹親切而不失威嚴的笑容。
這笑容仿佛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和力,讓人如沐春風,卻又隱隱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帝王威嚴。
他微微調整了一下坐姿,身姿愈發顯得挺拔端正,而後清了清嗓子。
聲音沉穩而有力地開口說道:“道長且寬心。近來右相與昭王締結良緣,正值琴瑟和鳴、鶼鰈情深之際。
大婚之喜,不宜叨擾。若道長不嫌棄,不妨暫留京城,待過些時日,朕再與道長詳談。還望道長體諒一二。”
朝堂之上,氣氛本莊嚴肅穆,然而皇上這一番言論,卻讓眾臣們心中掀起了一陣波瀾。
他們麵麵相覷,眼神中皆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異樣,雖竭力維持著臉上那副恭謹的神情,可心底卻不約而同地暗自哂笑。
一致覺得自家皇上此番行徑,實在是帶著幾分耍賴的意味,令人忍俊不禁。
他們對昨日的情景仍曆曆在目。
就在昨天,皇上特意差遣了心腹近侍,抬著沉甸甸的公文箱,徑直前往蘇相和錦瑞昭王的府邸。
那箱子打開,一摞又一摞的待處理公務如小山般堆疊,紙張密密麻麻。
幾乎快將桌案完全覆蓋,似要將兩位重臣徹底淹沒在這繁雜的政務之中。
當時,皇上言辭懇切,鄭重地囑托她們務必盡快處理妥當,語氣中滿是對朝堂政務繁重的憂慮。
絲毫沒有流露出半點怕叨擾二人的意思,仿佛她們肩負的就是拯救朝堂於水火的重任。
可今日,不過是虛無道長提出想要見一個可能與國運相關的人,這在眾人看來本也並非什麽過分的要求。
然而,皇上卻像突然換了個人似的,不假思索地硬生生編造出這麽個牽強附會、歪得離譜的理由。
說什麽右相與昭王正值新婚燕爾,琴瑟和鳴,此時不宜叨擾。
眾臣們心中暗自嘀咕,這理由實在是牽強得讓人啼笑皆非,可又著實不好公然表露出來,隻能各自在心中暗自憋悶。
麵上那哭笑不得的神情如流星般一閃而過,生怕被皇上察覺。
然而,即便心中這般腹誹不已,眾臣們卻都對自己的身份和處境有著清晰且深刻的認知。
他們深知,眼前這位穩穩端坐在龍椅之上,散發著無上威嚴的,乃是他們至高無上的一國之君。
平日裏,皇上以寬厚仁和的形象著稱,對待臣子們就像溫暖和煦的春風,無微不至地關懷著眾人。
讓大家如沐暖陽,對皇上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可他們也清楚地明白,帝王的威嚴神聖不可侵犯,那看似溫和的表象之下,實則隱藏著如雷霆般可怖的怒火。
一旦觸怒龍顏,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猶如瞬間墜入萬劫不複的黑暗深淵,粉身碎骨亦不足以形容其慘烈。
稍有不慎,說錯一句話,做錯一個舉動,便可能給自己和整個家族帶來滅頂之災,使得家族數百年的榮耀毀於一旦。
因此,縱使心中覺得此事荒謬絕倫,荒誕到了極點,他們也隻能強忍著內心那股洶湧的笑意。
將這股複雜的情緒深深壓在心底,神色如常地畢恭畢敬站在一旁,裝作什麽都沒有察覺到。
仿佛皇上給出的理由合情合理,無懈可擊,是經過深思熟慮且不容置疑的。
他們隻能在心中默默祈禱,這場略顯尷尬的鬧劇能盡快過去,恢複朝堂往日的平靜與秩序。
虛無道長,久居天師之位,其修行造詣高深莫測,早已超脫塵世的諸多羈絆,於天地之間領悟大道真諦。
他那一雙慧眼,恰似洞穿雲霧的烈日,世間萬象在其眼中皆無所遁形,又怎會瞧不出皇上那細微而隱晦的小心思呢?
隻是,他心中對世間萬物皆秉持著一份深沉的敬畏之心。
深知貿然叨擾新婚燕爾之人,實乃不妥之舉,更何況,那極有可能身負大福運之人。
周身環繞著神秘而強大的氣場,宛如隱匿於塵世的祥瑞星辰,散發著獨特的光芒與氣息。
若因自己一時的疏忽與魯莽,引得這般身負大運之人厭煩,極有可能對自身的修行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
修行之路,猶如逆水行舟,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與挑戰,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盡棄。
這種可能擾亂自身修行氣機的風險,他自然是要極力避免的。
況且,這等待的時間不過區區六日而已。
相較於他那曆經無數寒暑,仿若滄海桑田般漫長的修行歲月,真如流星劃過天際般短暫,實在算不得什麽。
這般審慎權衡思量之後,虛無道長的神色依舊波瀾不驚,宛如平靜的湖麵,沒有一絲漣漪。
隻見他那修長而飄逸的身形微微一動,身上那件寬大的道袍,宛如一片隨風舞動的雲朵,輕輕搖曳生姿。
仿若山間隨風擺動的蒼鬆,透著一股超凡脫俗的韻味。
他緩緩地輕輕頷首,動作優雅而沉穩,仿佛承載著歲月沉澱的智慧。
而後,他的聲音溫和而醇厚,猶如山間清泉,在寂靜的朝堂之上悠悠響起。
應聲道:“貧道愚鈍,未察此中周全,還望陛下海涵。
今既知良緣正熾,豈敢貿然相擾?願暫棲京華六載春秋之期,待佳期稍過,再攜誠心叩問宮闕。
叨擾之處,容後謝罪,就此拜別,望陛下萬安。”
言罷,他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身姿挺拔如鬆,展現出道家的端莊與肅穆。
袍袖輕拂間,仿若帶著山間清風的悠然氣息,又似蘊含著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而後便轉身從容離去。
那背影逐漸消失在眾人的視線中,卻仿佛在空氣中留下了一抹神秘而深邃的道韻。
皇上端坐在龍椅之上,目光仿若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
死死地黏在虛無道長那漸行漸遠、瀟灑至極的身影上,眼中詫異之色如層層漣漪,不斷翻湧。
此刻,虛無道長身形修長挺拔,宛如峻嶺間遺世獨立的蒼鬆。
那件寬大的道袍在他行走間獵獵作響,似在風中訴說著道骨仙風的悠然。
他步伐從容穩健,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時光的琴弦上,奏出超脫塵世的韻律。
轉瞬之間,便朝著殿門的方向漸行漸遠,那背影恰似一抹遊離於塵世之外的縹緲雲煙。
皇上心中猶如翻江倒海,暗自忖度:這就這般決然地離去了?
依他對虛無道長的認知,道長對探尋那身負護佑國運使命之人,執念之深,猶如精衛填海,矢誌不渝。
本以為道長定會據理力爭,憑借其深厚的辯才,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地勸說自己改變主意,甚至不惜與自己周旋到底。
可眼前所見,道長竟如此輕易地轉身離開,不帶一絲猶豫,這實在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令他滿心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