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出去挖果樹
穿越成了寡婦,改嫁怎麽這麽難 作者:飯團愛上了菜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姚彥筠擺了擺手:“我沒有出去多遠。我隻是去送了送他,順便給你買了早餐,我也餓了。今天的鍛煉指標也要做了,我可不想十年後和他一樣中年發福,大腹便便,還禿頂。
實驗室不是我們可以隨便進的,有守衛的。說了關閉就不會打開,每次進入都要搜查。不能帶著不明物進去,也不能帶任何紙張出來。
昨天晚上,他在那裏研究資料,不肯休息。我在書房的小沙發上窩了一晚上,還睡著了。現在腰酸背疼的,我得迴房間睡覺了。”
盧靖揮了揮手:“你去睡吧?我答應了李瑩和她到處走走。你不用管我們了,他已經把資料研究透了嗎?今天還會不會來嗎?”
姚彥筠搖了搖頭說:“不會了,昨天他都已經看完了我整理好的資料。那些資料還是放在我這裏,為了保險起見,我沒讓他把他自己記錄的筆記帶迴去。
所以他研究自己腦子裏的東西還差不多,其他的不用想了。虧他昨天晚上寫寫畫畫記了不少筆記,全部被我給沒收了。他走的時候一臉的不高興,還說他家足夠安全。
我沒理他,把他的資料也全收了。說是課題沒有開始之前,不能讓這些資料外泄。官大一級壓死他,我哪怕就是個組長,壓他個副組長還是很簡單的事情。誰叫他讓我在小沙發上窩了一夜,腰都疼了?”
家裏也沒什麽事情,盧靖的手不方便,也做不了。姚彥筠睡覺之後,她也出了門。今天李瑩約了她,去後麵看看種植基地。幫她挖兩棵棗樹迴來,種在前院。哪怕盧靖走了之後走了,李瑩也可以在這種菜。
除了自己吃,也可以讓姚彥筠偶爾吃個新鮮蔬菜。種兩棵棗樹可以擋住中午熾烈的陽光,也可以在冬天吃上新鮮的紅棗。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盧靖也算是為了姚彥筠的身體,努力做出貢獻了。
所謂的後院,其實距離還挺遠的,起碼盧靖跟著李瑩走了半個來小時,才看見了遠處的胡楊樹,一排一排的像士兵站崗一樣整齊。走近了才發現胡楊樹,隻是在外麵圍了兩圈,裏麵種的全是棗樹。
李瑩給盧靖介紹,這裏沒有工作的家屬都得每周輪流來這裏種樹澆水。每來一次都是有一些補貼的,但是不多。而且這是命令,或者說這是你的責任。所有的家屬都得來,不管你是誰的家屬?沒有工作的人都是一樣的待遇。
盧靖指了指自己的手臂:“我的傷好了之後,我也得來嗎?”
李瑩搖了搖頭:“你不算,你是來探親的,不是來常駐的。我是常駐的家屬,需要來勞動,你這種探親的,過了一兩個月就走了,怎麽好安排?
別說你受傷了,就算你沒受傷,你也沒有這方麵的任務。畢竟說句不好聽的話,這些棗樹豐收了,會有一部分發到個人手裏。但是你已經走了,難道還能寄給你不成?”
盧靖看著種的整整齊齊的棗樹,有些疑惑的問:“這裏的樹可以隨便來挖嗎?”
李瑩笑著搖了搖頭,指著另外一邊的樹林說:“隻能挖那種小樹苗,還得經過申請。那邊有個土包包的房子,看見了嗎?過去登記申請,每家每戶隻能挖兩棵樹苗。萬一不小心種死了,還得重新申請才能挖迴去補種。你們家沒有棗樹,說明姚彥筠沒有申請?”
盧靖看了看這邊的棗樹,已經有青色的棗子掛在樹上了。走到另外一塊地裏,這些棗樹明顯矮了很多,隻長了葉子,沒有發現青色的棗,這些樹苗明顯還沒有成材。
登記了姓名與丈夫的職業等等,那邊那個人招唿來士兵,給盧靖挖了兩棵棗樹苗。他遲疑的看了看盧靖的吊起來的手臂,服務周到的問道:“要不要給你們送家裏去?”
李瑩趕緊拒絕:“我可以幫她拿,今天帶她來參觀參觀,這還沒到秋天,不然的話可以帶她去采沙棘果的。”
值班的人顯然不太愛說話,隻點了點頭就看著李瑩提著兩棵棗樹離開。盧靖吊著胳膊跟在她後麵,慢慢的走遠。幫忙挖樹的士兵有些羨慕的說:“不知道誰的家屬,長得真好看?”
負責登記的人瞪了他一眼,說話的人趕緊跑走了。李瑩拿著果樹並不覺得很辛苦,畢竟這果樹不大,底下帶的泥土也不多。這裏地底下全是沙子,並不能附著在樹根上。隻是為了讓棗樹能更好的生長,在種植他們的時候,就在底下培了一些土,然後用麻繩捆起來而已。
李瑩來的時候就帶了一個大背簍,隻是放在大棗樹的地裏沒有背過去。現在迴到這邊,小心翼翼的把樹苗放進背簍裏,背在了肩膀上。她迴頭看盧靖東張西望的表情,就笑了:“是不是一路過來?難得看到這麽多樹?”
盧靖點了點頭:“是啊,很難得這裏有這麽多樹,看著挺舒服的!”
李瑩指了指胡楊樹林前麵的土地說:“那邊還種了好多的玉米。距離有點遠,就不帶你過去看了。以後有時間再去吧?我可能下個星期一就要去那邊勞動,到時候你可以跟著我去看看?
我們去旁邊的樹林外麵,挖沙棘果果樹。種在你家,到了秋天就可以吃了。那東西是野果,可以自己挖迴去栽培,或者折斷枝條去種。但是現在過了折枝能插活的季節,還是去挖兩叢大的迴去種比較靠譜。
我的家裏就種了兩叢大的,上麵已經全部是果子了,隻等著秋天就可以吃了。我開始跟著別人來挖的,本來是想等孩子們來了,我就能給他們吃了。”
盧靖有些奇怪的問:”你說這不是栽種果樹的季節,挖迴去它還能活嗎?別浪費了兩樹的果子?”
李瑩毫不在意的說:“那是野果,你以為那麽嬌嫩呢?如果是這樣,它怎麽在這貧瘠的地方種下根的?你可知道,外麵可沒人給它們澆水,為什麽它們還能長的這麽好?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實驗室不是我們可以隨便進的,有守衛的。說了關閉就不會打開,每次進入都要搜查。不能帶著不明物進去,也不能帶任何紙張出來。
昨天晚上,他在那裏研究資料,不肯休息。我在書房的小沙發上窩了一晚上,還睡著了。現在腰酸背疼的,我得迴房間睡覺了。”
盧靖揮了揮手:“你去睡吧?我答應了李瑩和她到處走走。你不用管我們了,他已經把資料研究透了嗎?今天還會不會來嗎?”
姚彥筠搖了搖頭說:“不會了,昨天他都已經看完了我整理好的資料。那些資料還是放在我這裏,為了保險起見,我沒讓他把他自己記錄的筆記帶迴去。
所以他研究自己腦子裏的東西還差不多,其他的不用想了。虧他昨天晚上寫寫畫畫記了不少筆記,全部被我給沒收了。他走的時候一臉的不高興,還說他家足夠安全。
我沒理他,把他的資料也全收了。說是課題沒有開始之前,不能讓這些資料外泄。官大一級壓死他,我哪怕就是個組長,壓他個副組長還是很簡單的事情。誰叫他讓我在小沙發上窩了一夜,腰都疼了?”
家裏也沒什麽事情,盧靖的手不方便,也做不了。姚彥筠睡覺之後,她也出了門。今天李瑩約了她,去後麵看看種植基地。幫她挖兩棵棗樹迴來,種在前院。哪怕盧靖走了之後走了,李瑩也可以在這種菜。
除了自己吃,也可以讓姚彥筠偶爾吃個新鮮蔬菜。種兩棵棗樹可以擋住中午熾烈的陽光,也可以在冬天吃上新鮮的紅棗。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盧靖也算是為了姚彥筠的身體,努力做出貢獻了。
所謂的後院,其實距離還挺遠的,起碼盧靖跟著李瑩走了半個來小時,才看見了遠處的胡楊樹,一排一排的像士兵站崗一樣整齊。走近了才發現胡楊樹,隻是在外麵圍了兩圈,裏麵種的全是棗樹。
李瑩給盧靖介紹,這裏沒有工作的家屬都得每周輪流來這裏種樹澆水。每來一次都是有一些補貼的,但是不多。而且這是命令,或者說這是你的責任。所有的家屬都得來,不管你是誰的家屬?沒有工作的人都是一樣的待遇。
盧靖指了指自己的手臂:“我的傷好了之後,我也得來嗎?”
李瑩搖了搖頭:“你不算,你是來探親的,不是來常駐的。我是常駐的家屬,需要來勞動,你這種探親的,過了一兩個月就走了,怎麽好安排?
別說你受傷了,就算你沒受傷,你也沒有這方麵的任務。畢竟說句不好聽的話,這些棗樹豐收了,會有一部分發到個人手裏。但是你已經走了,難道還能寄給你不成?”
盧靖看著種的整整齊齊的棗樹,有些疑惑的問:“這裏的樹可以隨便來挖嗎?”
李瑩笑著搖了搖頭,指著另外一邊的樹林說:“隻能挖那種小樹苗,還得經過申請。那邊有個土包包的房子,看見了嗎?過去登記申請,每家每戶隻能挖兩棵樹苗。萬一不小心種死了,還得重新申請才能挖迴去補種。你們家沒有棗樹,說明姚彥筠沒有申請?”
盧靖看了看這邊的棗樹,已經有青色的棗子掛在樹上了。走到另外一塊地裏,這些棗樹明顯矮了很多,隻長了葉子,沒有發現青色的棗,這些樹苗明顯還沒有成材。
登記了姓名與丈夫的職業等等,那邊那個人招唿來士兵,給盧靖挖了兩棵棗樹苗。他遲疑的看了看盧靖的吊起來的手臂,服務周到的問道:“要不要給你們送家裏去?”
李瑩趕緊拒絕:“我可以幫她拿,今天帶她來參觀參觀,這還沒到秋天,不然的話可以帶她去采沙棘果的。”
值班的人顯然不太愛說話,隻點了點頭就看著李瑩提著兩棵棗樹離開。盧靖吊著胳膊跟在她後麵,慢慢的走遠。幫忙挖樹的士兵有些羨慕的說:“不知道誰的家屬,長得真好看?”
負責登記的人瞪了他一眼,說話的人趕緊跑走了。李瑩拿著果樹並不覺得很辛苦,畢竟這果樹不大,底下帶的泥土也不多。這裏地底下全是沙子,並不能附著在樹根上。隻是為了讓棗樹能更好的生長,在種植他們的時候,就在底下培了一些土,然後用麻繩捆起來而已。
李瑩來的時候就帶了一個大背簍,隻是放在大棗樹的地裏沒有背過去。現在迴到這邊,小心翼翼的把樹苗放進背簍裏,背在了肩膀上。她迴頭看盧靖東張西望的表情,就笑了:“是不是一路過來?難得看到這麽多樹?”
盧靖點了點頭:“是啊,很難得這裏有這麽多樹,看著挺舒服的!”
李瑩指了指胡楊樹林前麵的土地說:“那邊還種了好多的玉米。距離有點遠,就不帶你過去看了。以後有時間再去吧?我可能下個星期一就要去那邊勞動,到時候你可以跟著我去看看?
我們去旁邊的樹林外麵,挖沙棘果果樹。種在你家,到了秋天就可以吃了。那東西是野果,可以自己挖迴去栽培,或者折斷枝條去種。但是現在過了折枝能插活的季節,還是去挖兩叢大的迴去種比較靠譜。
我的家裏就種了兩叢大的,上麵已經全部是果子了,隻等著秋天就可以吃了。我開始跟著別人來挖的,本來是想等孩子們來了,我就能給他們吃了。”
盧靖有些奇怪的問:”你說這不是栽種果樹的季節,挖迴去它還能活嗎?別浪費了兩樹的果子?”
李瑩毫不在意的說:“那是野果,你以為那麽嬌嫩呢?如果是這樣,它怎麽在這貧瘠的地方種下根的?你可知道,外麵可沒人給它們澆水,為什麽它們還能長的這麽好?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