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人馬水戰優勢明顯,作為孫策的老對手,劉曄雖沒有同太史慈交過手,但知太史慈武藝高超,其部從能衝破劉馥阻撓而至,可見水麵近戰不輸江東主力。


    劉燁很清醒,他現在要做的,並不是徹底擊敗太史慈,而是阻擋住此間江東大將,為司空曹操之順利撤退提供機會。


    這次水戰失利,如他之前建言,朝廷並未大敗。


    如《左傳·莊公十年》所雲: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同樣借此戰,於江東水師人馬也有消耗,這便導致孫策想再次突破潁水之上的阻撓,進攻許都,壓力激增,所謂“衰”也!


    而朝廷步卒和騎兵未有大傷亡,正是以“盈”待之。


    “殺!”


    可正麵相衝,太史慈部,不管不顧,冒著箭雨,極速冒進,頓時讓劉燁一個激靈。


    這太史慈及其部眾,莫不懼死乎?


    太史慈不是真的不怕死,而是見水路相逢,即趕在敵軍陣型未穩之際,將敵眾衝散之!


    記得前些日子,吳侯孫策有廣陵傳過來一句話,於合肥之戰,其有思,而今讓太史慈再度想起——“是故兩軍,狹路重逢,唯勇者可勝也”!


    吳侯孫策攻取匡琦,大敗陳登時如此!


    吳侯敗廣陵水師,兵取淮陰,同樣如此!


    吳侯順淮水而上,未顯懼怯,過五關,奪七城,亦如此!


    而今同曹軍前方來阻之部相逢,唯“勇”可勝!


    太史慈處於最前戰船上,箭矢從頭頂飛過,也有從耳邊擦去,他麵色變也未變。


    其人長身矗立,凝神屏息,手中長戟揚起,堅毅之目光,牢牢鎖定了敵船上的兵士。


    首船同敵船交鋒,但以敵卒手中弓箭放下,還沒來得及換上長矛,太史慈手起戟落,血花飛濺,那敵卒麵孔上尚殘留著驚懼之色。


    “二三子,隨吾殺之!”


    太史慈似乎不知疲倦,其長戟再度揮舞而起,但見迎麵之曹軍,為之氣勢所攝,有的竟不覺向一側逃去,其高聲笑道:“嚐聞曹司空大名,不想其眾如此不堪一擊!曹司空可在前方,太史慈不才,當取之首級,入許縣而獻於天子!”


    太史慈的聲音震耳發聾,不說旁邊船上的曹軍,為劉燁聽去,心底且是一沉。


    江東大將太史慈如此表露,可見敵將早知曹公於水師之內,難道依方才之消息,孫伯符選擇由潁口而下,也是因為曹公,才轉變戰略?


    一時,即便是聰慧的劉曄,越發覺得真相有些撲朔迷離。


    但見太史慈之勇武,職責所在,他卻不能不阻,好為司空曹操由後方碼頭,沿岸上大道撤退歸於大營,贏得更多時間。


    而水戰交鋒上,長劍不便,劉曄索性取過長矛,讓己方主船補上去,麵對太史慈,主動迎了上去,朗聲答道:“吾淮南劉曄是也!曹公早聞太史將軍之武藝過人,稱讚不已!太史將軍乃一諾千金之輩,亦是天下少有大丈夫!何必屈居於孫氏門下?而今不如投效於朝廷,助朝廷而平孫伯符。待見了曹公,另稟天子,以太史將軍之能力,何愁不能功成名就?名留青史!”


    劉曄於劉勳帳下處事時,就因膽識過人,料事如神,而為孫策添了不少麻煩。


    於此間名士,太史慈自然知之!


    也知道劉曄投效曹操後,很受重用。


    時所作聞,太史慈並不會懷疑劉曄言語真假,曹操乃天下豪雄,其對待降將,另有士人之態度,就能看出一二!


    若是他現在投效曹操,必會受重用。


    但,生於世間,如聖人言: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知其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為而不為!


    “休要聒噪!劉子揚,汝乃光武帝之後,堂堂宗室之後,當知仁義理智,吾非呂奉先那等三姓家奴,汝卻要陷吾於不忠不義乎?”


    太史慈敢作敢為,心中也有幾分真怒。


    氣氛驟然緊張。


    劉曄一做聽聞,心裏便知不好。


    未曾想到,這太史慈也是性情暴躁之輩,惱怒之下,竟也不管不顧,朝他殺來!


    劉曄眉宇間焦慮之時,太史慈之長戟,已送到了麵前。其人忙吐出一口濁氣,長矛快打,瞬間斜刺之!


    麵對劉曄之矛,太史慈毫不退縮,長戟阻之,隨之刺向要害。


    其中巨力傳來,震得劉曄本人手臂發麻,多虧身上鎧甲將之擋住。


    見劉曄處於下風,隨軍之曹軍兵士們,焦急中,忙來援助。


    “倉曹掾請退之,末將等來阻!”


    ……


    宋國。


    即於淮水之上,形成了數個戰團,激戰之時。


    處於宋國境內,一行衣著破爛,士氣低沉之兵士,踏著夕陽,狼狽行軍於此。


    即便多顯疲憊和無神,但看向為首騎馬之兩耳垂肩男子時,此部殘兵,眼神裏又閃現出了一些光芒。


    “今吾軍大敗,人馬為曹子孝擊散,想要重聚人心,聚集大眾,再度攻取許縣,甚難耳!憲和、子仲日前請下襄陽,亦不知其等可安穩,今行何處?”


    為首這麵態隨和之男子,正是為曹仁和荀彧所敗,過陳國而返迴淮南的劉備!


    於他身邊,騎著馬的,除了關羽、張飛,以及昨日才護送其人家眷,從後方趕上來的趙雲外,還有孫乾等。


    至於簡雍、麋竺等,則毛遂自薦,同往荊州。因劉備於豫州勢力為曹仁擊散,而袁紹非成大事者,故為劉備南下荊州避禍,暫做談判鋪路。


    孫乾看了眼旁邊的劉備,撫須道:“主公不必憂慮,子仲,憲和,必能安然見到劉荊州,於時下,乾以為,主公可於宋國一帶暫歇之,並朝細陽一帶招募兵士。若是淮水之上有變,主公可借此於淮北再度起勢!”


    細陽處於汝陰東北方向,而他們現在所處之宋國,恰居於北側。


    實際在過陳國時,簡雍和孫乾、麋竺等商議,就決心讓劉備於此間一帶積累勢力,等的便是曹操和孫策江畔戰事分出勝負,而後再度起勢!


    但對於江東,因曹操抵達汝南,後方可調用之部雲集,是故孫乾等人,並不看好!


    劉備遭遇挫折,那雙眼睛依舊如初般明亮,絲毫沒有放棄之意,時聽孫乾道言,劉備迴首看了眼緊隨的眾將,道:“有諸位在,備又何懼天下英雄?且願如公佑所言罷!”


    “主公,壽春急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吳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玄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玄屾並收藏吳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