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乾別看長得五大三粗,穿著厚重盔甲,但身姿靈活,與曹軍正麵相逢後,他長刀一揮,大喝一聲“賊子受死”,主動相迎。
至於其他兵士,以各方船隻為戰團,戟矛交鋒之下,殺喊聲傳遍江麵。
有的曹營小卒,尚不習慣水上交手,腳下船隻搖晃,一個趔趄,但為梅乾部抓住機會,奮力刺去。
一時,血花飛濺,就如同天邊染血之殘陽!
但於主將梅乾的安排下,江東人馬,除了先前之反擊外,船隻則不斷向後行去,做出不敵假象。
同處於戰團內,劉勳也換上了長矛,披甲而戰。
曹司空即於後方觀看,他方入朝廷不到一年,雖被封侯,但劉勳知道,主要是因為他同其人過往友誼。想要在曹營內立足,還需展現自身能力和價值。
前番於江北按兵不動,已惹得曹司空不喜,這一主動出戰,務必要贏得大勝,揚己方士氣!
“殺!”
兩方交戰之所,數裏外的樓船上,曹操正在撫髯觀望。
就近所見,曹操發現了朝廷水師的主要劣勢,便是在於戰船不如江東,多老舊和一些小船。
正因如此,江東水師殺來之時,能憑借船體之大,行加碰撞,於上更為穩妥。
曹操有意看看其他軍將,有沒有內中思慮,故向一旁站立的夏侯淵道:“妙才可看出,敵吾雙方交戰,吾方有何不足?”
夏侯淵一直關注著劉勳所率一部人馬的激戰,其上江麵之交鋒,於眸中,自是一清二楚,他忙拱手迴道:“為末將所見,因曹公之至,吾軍士氣激昂,於水麵交鋒,適應性快,與江東相比,絲毫不差!孫伯符人馬之優勢,重在“器”利,吾軍小船居多,戰場上不利發揮,此為吾方之劣勢也!”
曹操頷首道:“妙才所言,正是吾之所思。吾記得當年來戰袁術,因戰船問題,故將所有船隻連為一體,足可保證大軍人馬,於上對戰,如處於平地。德祖……”
曹操一聲唿喚下,處於夏侯淵、許褚等將領後側楊修,今穿著儒衫,忙上前一禮道:“曹公!”
“汝傳吾命令,各部小船連為一體,使兵士更易站立,交鋒而戰之!”
曹操一言,讓夏侯淵等擅長步戰和騎兵作戰的大將,紛紛頷首。但如楊修本能覺得這麽做有些不妥,船隻小,可靈活穿梭,一旦連在一起,若是江東人馬大部反擊,將不利於行動。再有,一旦刮起了東風,敵營若以火攻之計,那將帶來更大危機。
然見曹操堅毅威嚴之目光,顯然有因眼前戰場,信心大增,內心必然也有考慮過得失。於之興頭上,楊修三思後,將勸諫之言咽下,應了聲“諾”。
殊不知,實際於漢末的赤壁之戰,曹操就是因為兵士忍受不了顛簸,為了彌補缺陷,將船隻連在一起,並有了“火燒赤壁”之典故。
如《三國誌》載:龐統使曹操戰艦勾連,而後縱火焚之,使不得脫,則連環計者。其法在使敵自累,而後圖之。蓋一計累敵,一計攻破,兩計扣用,以摧強勢也。
孫策此時若知道曹操如此決定,一定會仰天大笑!
曹老板這是“玩船自焚”,於他接下來精心策劃的潁口反擊,大為有利!
入夏後,淮南一帶,盡管多是西風,但並不是沒有東風。
到時候,江東示弱,借東風,見勢反擊,隻要破了劉勳水師,潁水和淮水之上,曹營示弱之間,就不相信尚有舟師防範的劉馥,不會出壽春來援!
而魯肅的細致補充,一個主要策略,在於借此完全消滅掉曹營的所有水上可動用之部。
到時候,淮水之上,可不隻有江東稱雄?
並將穩固淮水之南的所有地區!
但見曹操命令下達不久,劉勳和梅乾的交戰,過了將近一個時辰,天色漸暗,也終於分出了勝負。
此戰,雙方兵力上,江東梅乾人數占據優勢,但最終,還是為劉勳所敗,不得不丟盔棄甲,拋棄船隻,向上遊逃走。後有中路的江東人馬來接應,又見天色之暗,擔心孫策伏擊,故得了勝利,揚眉吐氣的劉勳,最終還是忍住了那顆悸動之心,未下令繼續追逐。
夜深。
曹操下令讓水師停駐的北側一渡口,搭建之營帳內,看完郭嘉從壽春北岸送來的軍情,其內心頗為舒暢。
昌霸再度往淮陰襲擊董襲之部,並沿河道,重設了數座水寨,如此相阻下,江東已有兩日未能向鍾離一線運輸糧草。
而在郭嘉的組織下,壽春北岸的四千朝廷精銳,已開始向鍾離、馬頭城、下蔡等要地進軍,準備逐個擊破,讓孫策再難顧尾。
接下來的潁口,向汝陰一帶,隻要於潁水下遊,順利讓江東人馬拖累覆滅於此,江東小霸王,將再無翻身之機會!
壽春城內,劉馥和陳登各有來信,他們擔心江東會借勢從南麵來戰,為繼續阻撓太史慈人馬,已將轉移在芍陂的後方水師兵力,集結成數部,借地勢優勢,給予太史慈部麻煩。換言之,這部還有兩千人的九江水師,暫時不能脫身防禦。
劉馥和陳登,都是智謀之人,其中謹慎之至,曹操暫時並未幹涉想法。
再有潁川,關乎劉備部,也讓其舒了一口氣……
書信落下,聽得親兵匯報,言之劉勳歸營,曹操旋即大笑著起身,率眾往帳外走去。
於大帳門處,看向躬立的劉勳,曹操握著劉勳手道:“子台首勝!今次立了大功啊!”
至於劉勳之前按兵不動,借訓練水師之名,怯戰不動,間接導致下蔡少水路援助,為孫策詐降所得,曹操早將不快拋到了腦後。
是人都會犯錯,曹操並不擔心幕僚部將們會出錯!
他有容人之心,故才能掌握朝堂,令士人歸附效力。
劉勳心裏喜悅,麵上則露出受寵若驚之色,道:“此非末將之功,乃曹公決斷之力也!明日潁口會戰,末將願再為曹公出戰之!”
曹操笑道:“子台有此心,吾心甚慰之!一起入帳說話罷!”
至於其他兵士,以各方船隻為戰團,戟矛交鋒之下,殺喊聲傳遍江麵。
有的曹營小卒,尚不習慣水上交手,腳下船隻搖晃,一個趔趄,但為梅乾部抓住機會,奮力刺去。
一時,血花飛濺,就如同天邊染血之殘陽!
但於主將梅乾的安排下,江東人馬,除了先前之反擊外,船隻則不斷向後行去,做出不敵假象。
同處於戰團內,劉勳也換上了長矛,披甲而戰。
曹司空即於後方觀看,他方入朝廷不到一年,雖被封侯,但劉勳知道,主要是因為他同其人過往友誼。想要在曹營內立足,還需展現自身能力和價值。
前番於江北按兵不動,已惹得曹司空不喜,這一主動出戰,務必要贏得大勝,揚己方士氣!
“殺!”
兩方交戰之所,數裏外的樓船上,曹操正在撫髯觀望。
就近所見,曹操發現了朝廷水師的主要劣勢,便是在於戰船不如江東,多老舊和一些小船。
正因如此,江東水師殺來之時,能憑借船體之大,行加碰撞,於上更為穩妥。
曹操有意看看其他軍將,有沒有內中思慮,故向一旁站立的夏侯淵道:“妙才可看出,敵吾雙方交戰,吾方有何不足?”
夏侯淵一直關注著劉勳所率一部人馬的激戰,其上江麵之交鋒,於眸中,自是一清二楚,他忙拱手迴道:“為末將所見,因曹公之至,吾軍士氣激昂,於水麵交鋒,適應性快,與江東相比,絲毫不差!孫伯符人馬之優勢,重在“器”利,吾軍小船居多,戰場上不利發揮,此為吾方之劣勢也!”
曹操頷首道:“妙才所言,正是吾之所思。吾記得當年來戰袁術,因戰船問題,故將所有船隻連為一體,足可保證大軍人馬,於上對戰,如處於平地。德祖……”
曹操一聲唿喚下,處於夏侯淵、許褚等將領後側楊修,今穿著儒衫,忙上前一禮道:“曹公!”
“汝傳吾命令,各部小船連為一體,使兵士更易站立,交鋒而戰之!”
曹操一言,讓夏侯淵等擅長步戰和騎兵作戰的大將,紛紛頷首。但如楊修本能覺得這麽做有些不妥,船隻小,可靈活穿梭,一旦連在一起,若是江東人馬大部反擊,將不利於行動。再有,一旦刮起了東風,敵營若以火攻之計,那將帶來更大危機。
然見曹操堅毅威嚴之目光,顯然有因眼前戰場,信心大增,內心必然也有考慮過得失。於之興頭上,楊修三思後,將勸諫之言咽下,應了聲“諾”。
殊不知,實際於漢末的赤壁之戰,曹操就是因為兵士忍受不了顛簸,為了彌補缺陷,將船隻連在一起,並有了“火燒赤壁”之典故。
如《三國誌》載:龐統使曹操戰艦勾連,而後縱火焚之,使不得脫,則連環計者。其法在使敵自累,而後圖之。蓋一計累敵,一計攻破,兩計扣用,以摧強勢也。
孫策此時若知道曹操如此決定,一定會仰天大笑!
曹老板這是“玩船自焚”,於他接下來精心策劃的潁口反擊,大為有利!
入夏後,淮南一帶,盡管多是西風,但並不是沒有東風。
到時候,江東示弱,借東風,見勢反擊,隻要破了劉勳水師,潁水和淮水之上,曹營示弱之間,就不相信尚有舟師防範的劉馥,不會出壽春來援!
而魯肅的細致補充,一個主要策略,在於借此完全消滅掉曹營的所有水上可動用之部。
到時候,淮水之上,可不隻有江東稱雄?
並將穩固淮水之南的所有地區!
但見曹操命令下達不久,劉勳和梅乾的交戰,過了將近一個時辰,天色漸暗,也終於分出了勝負。
此戰,雙方兵力上,江東梅乾人數占據優勢,但最終,還是為劉勳所敗,不得不丟盔棄甲,拋棄船隻,向上遊逃走。後有中路的江東人馬來接應,又見天色之暗,擔心孫策伏擊,故得了勝利,揚眉吐氣的劉勳,最終還是忍住了那顆悸動之心,未下令繼續追逐。
夜深。
曹操下令讓水師停駐的北側一渡口,搭建之營帳內,看完郭嘉從壽春北岸送來的軍情,其內心頗為舒暢。
昌霸再度往淮陰襲擊董襲之部,並沿河道,重設了數座水寨,如此相阻下,江東已有兩日未能向鍾離一線運輸糧草。
而在郭嘉的組織下,壽春北岸的四千朝廷精銳,已開始向鍾離、馬頭城、下蔡等要地進軍,準備逐個擊破,讓孫策再難顧尾。
接下來的潁口,向汝陰一帶,隻要於潁水下遊,順利讓江東人馬拖累覆滅於此,江東小霸王,將再無翻身之機會!
壽春城內,劉馥和陳登各有來信,他們擔心江東會借勢從南麵來戰,為繼續阻撓太史慈人馬,已將轉移在芍陂的後方水師兵力,集結成數部,借地勢優勢,給予太史慈部麻煩。換言之,這部還有兩千人的九江水師,暫時不能脫身防禦。
劉馥和陳登,都是智謀之人,其中謹慎之至,曹操暫時並未幹涉想法。
再有潁川,關乎劉備部,也讓其舒了一口氣……
書信落下,聽得親兵匯報,言之劉勳歸營,曹操旋即大笑著起身,率眾往帳外走去。
於大帳門處,看向躬立的劉勳,曹操握著劉勳手道:“子台首勝!今次立了大功啊!”
至於劉勳之前按兵不動,借訓練水師之名,怯戰不動,間接導致下蔡少水路援助,為孫策詐降所得,曹操早將不快拋到了腦後。
是人都會犯錯,曹操並不擔心幕僚部將們會出錯!
他有容人之心,故才能掌握朝堂,令士人歸附效力。
劉勳心裏喜悅,麵上則露出受寵若驚之色,道:“此非末將之功,乃曹公決斷之力也!明日潁口會戰,末將願再為曹公出戰之!”
曹操笑道:“子台有此心,吾心甚慰之!一起入帳說話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