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豫州?
突聞此三個字,張飛反應最大,忙看向張溫,差點一隻手將張溫提起來,麵上緊張道:“吾家主公如何了?可是出了什麽事?”
張飛氣焰之盛,殺氣外泄,張溫不知該如何道言時,孫策已接過汝南來的消息,而做閱覽。
不出所料,劉備果然沒有久留於袁紹帳下,而是在感受到袁營內部矛盾重重,袁紹非成事之人後,趕在袁氏失敗前,先一步離開,今至汝南,便於短短數日就召集了近萬眾,兵趨潁川!
漢末群雄裏,他之所以敬佩劉皇叔,正是源於劉備這種堅韌不拔之誌,每次失敗之後,總能從原地再度爬起來,不會怯懦,更不會一蹶不振。
於常人而言,人生本就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挑戰,但能做到如劉備這樣的,少之又少。
人無完人,適逢大變,而能鎮定自若,奮發有為,愈挫愈強者,此亦為他孫策,該去學習的優點!
合上書信後,孫策麵朝張飛,沉吟道:“翼德不必憂心,劉使君安然無恙哉!今已歸汝南,集聚大部人馬,與劉辟配合下,兵向潁川而去!”
“主公迴歸豫州了?兵往潁川?哎呀呀,吾可是錯過了!”
張飛這邊一聽,不斷捶胸哀嚎。
而得曉劉備的消息後,其整個人早已變得有些心不在焉。
見張飛之狀態,孫策同韓當等將,目光微一對視,同行歸往官舍,商議軍事,且讓張飛一人吹吹涼風,冷靜一二。
崇武關,堂舍內。
地圖已然被再度展開,於汝南上蔡往潁川一線,且是標注了劉備所率人馬,時下之位置。
此次軍議,乃是孫策親自主持,並對接下來的進攻壽春方案,進行調整。因為就在劉備消息傳來不久,於方才步入官舍時,淮南也傳來了消息。
太史慈所領水師人馬,大破劉馥由壽春調集,南下阻攔的曹營水師,殲敵兩千。
此外,淮南如東城縣等地,於魯肅指導下,雷緒和陳蘭人馬,皆是先後大破守軍,而今淮南大部,除過壽春等沿淮水一線之地外,悉數得入江東手中。
於此,在他孫策之謀下,江東“兩手抓”之看似“冒進”之戰略,起到了直接作用。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曹操將後方防守,主要放在淮水以北,淮南可謂之空虛。而戰事之內,各部配合,將領之用,運氣都各是成敗之因。
其中運氣,也是實力的一種。
對於接下來,決定江東未來的鼎力之戰,才是應對的難點!
為此,崇武關停留的兩日內,孫策一直加大後方糧草和軍械運輸,確保足夠的後勤支撐,以應對可能的突發狀況。再有為董襲去信,讓之加強下邳方向防備……
“子義先鋒人馬,以及子敬、子初(雷緒)所領北上步卒,按照行軍速度推算,如無意外,時下各距離壽春不過兩百裏左右,吾軍斥候所探,順淮水而上,距壽春東七十裏之當塗,四十裏之下蔡,各有曹軍駐守之部,陸上亦有營寨駐紮之……”
孫策手持一根細長的竹棍,於地圖上,不斷示意著敵我情況,並當眾推演起了軍情。
得益於江東小霸王自身學識豐富,加上他前世無聊時,喜歡看一些兵書,比名將戚繼光曾著作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這些於他軍事素養,形成了潛移默化之影響。
配合著現階段的兵法應用,常能給眾將耳目一新,茅塞頓開之態。
“幸而,今有劉使君等,於汝南起事,再有沛國等地方之叛,李通、滿寵人馬,會有大部輾轉,應對許都當下之患。而今吾等之目標,便是破了前方曹軍阻撓,拿下壽春,而同子義、子敬相匯。
於此之間,還要防範曹軍主力,從北方折返,於沛國而下,前後夾擊吾江東水師。
故此,子衡,我打算以你留守鍾離,務必保證好鍾離一線安寧。若是曹軍邀戰,當借水師優勢,內加防守。
隻要守住鍾離,曹軍之謀,就不會得逞,而我等進攻壽春之部,也不會陷入到腹背受敵之境!”
孫策一言間,目光直直盯在了呂範身上,如此安排,也是將他所率人馬的後路,交付了這位心腹愛將。
從年輕時,於汝南為吏,後跟隨他,南征北戰,呂範有缺點,但同樣有優點。不可否認的是,呂範之忠誠,亦是三國東吳之開國元勳。
受此重擔,呂範從案幾處起身,肅容正立,大禮拜向孫策道:“君侯放心,隻要末將在,鍾離城就在,必不會使曹軍攻奪之!”
“善!有子衡,便是曹營百萬雄師,又何懼之!”孫策大笑著將呂範扶起,當眾讚美了一聲。
除了留下呂範守城,孫策還將謀主張紘留下,亦主持好從淮陰往前線的糧草後勤事。
待看向數日前,剛做投降的秦翊時,孫策笑道:“伯淵之武,吾聽義公有讚,不知接下來攻取要地當塗之戰,伯淵可願為吾先鋒?”
秦翊歸降不過幾日,於其看來,接下來的戰事,吳侯孫策大抵會晾上一段時間。畢竟壽春之戰,乃是江東決勝之戰,豈會讓他這個降將,現在就參與其中要事之內?
但沒想到,吳侯不僅沒有忘記他,還讓之擔任如此重任。
秦翊感恩肺腑,速起身抱拳道:“末將必不辜負君侯,當先破敵營,而為君侯開路!”
“假以時日,伯淵亦當為我江東虎將也!”孫策大笑著將秦翊扶起,沉吟道:“我知伯淵故有人馬,善水戰者少矣!汝部繼續由汝統領外,我再調集汝千眾而協助之,如何?”
秦翊心中溫暖,又是喜悅,激動迴道:“諾!”
孫策關於壽春戰事的調整安排,足足花了一個時辰。
正當眾將陸續離開,孫策也準備繼續處理一應緊要文書時,淩操步入。
“君侯,那位張將軍騎馬,領著部從,要離開營地了!”
“翼德要走了?”
孫策此言剛落,張飛的大嗓門就在堂舍門處響起。
“伯符,伯符何在啊?吾張飛前來道別了,能否借些糧草,於吾路中用之?”
突聞此三個字,張飛反應最大,忙看向張溫,差點一隻手將張溫提起來,麵上緊張道:“吾家主公如何了?可是出了什麽事?”
張飛氣焰之盛,殺氣外泄,張溫不知該如何道言時,孫策已接過汝南來的消息,而做閱覽。
不出所料,劉備果然沒有久留於袁紹帳下,而是在感受到袁營內部矛盾重重,袁紹非成事之人後,趕在袁氏失敗前,先一步離開,今至汝南,便於短短數日就召集了近萬眾,兵趨潁川!
漢末群雄裏,他之所以敬佩劉皇叔,正是源於劉備這種堅韌不拔之誌,每次失敗之後,總能從原地再度爬起來,不會怯懦,更不會一蹶不振。
於常人而言,人生本就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挑戰,但能做到如劉備這樣的,少之又少。
人無完人,適逢大變,而能鎮定自若,奮發有為,愈挫愈強者,此亦為他孫策,該去學習的優點!
合上書信後,孫策麵朝張飛,沉吟道:“翼德不必憂心,劉使君安然無恙哉!今已歸汝南,集聚大部人馬,與劉辟配合下,兵向潁川而去!”
“主公迴歸豫州了?兵往潁川?哎呀呀,吾可是錯過了!”
張飛這邊一聽,不斷捶胸哀嚎。
而得曉劉備的消息後,其整個人早已變得有些心不在焉。
見張飛之狀態,孫策同韓當等將,目光微一對視,同行歸往官舍,商議軍事,且讓張飛一人吹吹涼風,冷靜一二。
崇武關,堂舍內。
地圖已然被再度展開,於汝南上蔡往潁川一線,且是標注了劉備所率人馬,時下之位置。
此次軍議,乃是孫策親自主持,並對接下來的進攻壽春方案,進行調整。因為就在劉備消息傳來不久,於方才步入官舍時,淮南也傳來了消息。
太史慈所領水師人馬,大破劉馥由壽春調集,南下阻攔的曹營水師,殲敵兩千。
此外,淮南如東城縣等地,於魯肅指導下,雷緒和陳蘭人馬,皆是先後大破守軍,而今淮南大部,除過壽春等沿淮水一線之地外,悉數得入江東手中。
於此,在他孫策之謀下,江東“兩手抓”之看似“冒進”之戰略,起到了直接作用。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曹操將後方防守,主要放在淮水以北,淮南可謂之空虛。而戰事之內,各部配合,將領之用,運氣都各是成敗之因。
其中運氣,也是實力的一種。
對於接下來,決定江東未來的鼎力之戰,才是應對的難點!
為此,崇武關停留的兩日內,孫策一直加大後方糧草和軍械運輸,確保足夠的後勤支撐,以應對可能的突發狀況。再有為董襲去信,讓之加強下邳方向防備……
“子義先鋒人馬,以及子敬、子初(雷緒)所領北上步卒,按照行軍速度推算,如無意外,時下各距離壽春不過兩百裏左右,吾軍斥候所探,順淮水而上,距壽春東七十裏之當塗,四十裏之下蔡,各有曹軍駐守之部,陸上亦有營寨駐紮之……”
孫策手持一根細長的竹棍,於地圖上,不斷示意著敵我情況,並當眾推演起了軍情。
得益於江東小霸王自身學識豐富,加上他前世無聊時,喜歡看一些兵書,比名將戚繼光曾著作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這些於他軍事素養,形成了潛移默化之影響。
配合著現階段的兵法應用,常能給眾將耳目一新,茅塞頓開之態。
“幸而,今有劉使君等,於汝南起事,再有沛國等地方之叛,李通、滿寵人馬,會有大部輾轉,應對許都當下之患。而今吾等之目標,便是破了前方曹軍阻撓,拿下壽春,而同子義、子敬相匯。
於此之間,還要防範曹軍主力,從北方折返,於沛國而下,前後夾擊吾江東水師。
故此,子衡,我打算以你留守鍾離,務必保證好鍾離一線安寧。若是曹軍邀戰,當借水師優勢,內加防守。
隻要守住鍾離,曹軍之謀,就不會得逞,而我等進攻壽春之部,也不會陷入到腹背受敵之境!”
孫策一言間,目光直直盯在了呂範身上,如此安排,也是將他所率人馬的後路,交付了這位心腹愛將。
從年輕時,於汝南為吏,後跟隨他,南征北戰,呂範有缺點,但同樣有優點。不可否認的是,呂範之忠誠,亦是三國東吳之開國元勳。
受此重擔,呂範從案幾處起身,肅容正立,大禮拜向孫策道:“君侯放心,隻要末將在,鍾離城就在,必不會使曹軍攻奪之!”
“善!有子衡,便是曹營百萬雄師,又何懼之!”孫策大笑著將呂範扶起,當眾讚美了一聲。
除了留下呂範守城,孫策還將謀主張紘留下,亦主持好從淮陰往前線的糧草後勤事。
待看向數日前,剛做投降的秦翊時,孫策笑道:“伯淵之武,吾聽義公有讚,不知接下來攻取要地當塗之戰,伯淵可願為吾先鋒?”
秦翊歸降不過幾日,於其看來,接下來的戰事,吳侯孫策大抵會晾上一段時間。畢竟壽春之戰,乃是江東決勝之戰,豈會讓他這個降將,現在就參與其中要事之內?
但沒想到,吳侯不僅沒有忘記他,還讓之擔任如此重任。
秦翊感恩肺腑,速起身抱拳道:“末將必不辜負君侯,當先破敵營,而為君侯開路!”
“假以時日,伯淵亦當為我江東虎將也!”孫策大笑著將秦翊扶起,沉吟道:“我知伯淵故有人馬,善水戰者少矣!汝部繼續由汝統領外,我再調集汝千眾而協助之,如何?”
秦翊心中溫暖,又是喜悅,激動迴道:“諾!”
孫策關於壽春戰事的調整安排,足足花了一個時辰。
正當眾將陸續離開,孫策也準備繼續處理一應緊要文書時,淩操步入。
“君侯,那位張將軍騎馬,領著部從,要離開營地了!”
“翼德要走了?”
孫策此言剛落,張飛的大嗓門就在堂舍門處響起。
“伯符,伯符何在啊?吾張飛前來道別了,能否借些糧草,於吾路中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