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一部分兵力原因,孫策才有招降袁術舊部想法,以此彌補兵員上的缺陷。
而數日前,同意魯肅先一步使淮南,除了魯肅本身是江淮本地人,於淮南豪傑中大有名望,可動用力量之多,亦因魯肅慮深思遠,見解超人,忠誠可靠。
尤其後者,這於漢末三國,是經曆過時間考驗的!
單從用人之道講,有此先見之明加成下,孫策這段時間,才能迅速掌控江東眾人優缺能力,進而判斷哪些人可以大膽重用,哪些人可以提前挖掘,而做調整。
觀聞張紘談起了敵我兵力問題,孫策又思道:
“仲謀昨日與我書信,言之子敬使往淮南三日,尚未有信件傳來,憂心出了意外。但如雷緒、陳蘭等,自袁術身亡後,抵抗曹營十多年,最後才跟了劉備。遂我知,雷氏等人,如果有選擇,就算投向江東,也絕對不會投向曹營。雷氏亦屬聰明人,若招於我帳下,即便開出條件,也不會太過分!”
麵對孫權,此間於《三國演義》裏,為關二爺喚作“江東鼠輩”的同胞弟弟,孫策初時心裏有些複雜,於理智下,知曉江東內部處境,遂決定繼續試用培養。
至少年弱的孫權,尚屬神武雄才,未現晚年之昏聵,還是個可造之材!
這思緒剛落下,就見船舍內,張紘斂容,麵向他,正色道:“孫子曰:夫用兵之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陳元龍虛張聲勢,君候自江東而來,威震徐州,於吾之見,大軍陳列淮陰城之際,如文表所言,先勸服廣陵大族歸降,另於‘十律’之內,約法三章,誰人又不感恩君候仁義?淮陰之地,不攻自破!”
張紘麵向上首的孫策,一禮又道:“老夫雖說身子骨每況愈下,但隻要還能走得動,即願同文表一道,為君候奔波說服,隻需兩日,當有結果傳來,請君候明鑒!”
張紘忠誠無疑,這麽做,但同秦鬆等廣陵士人一樣,還是有一部分私心,即不希望家鄉遭遇大規模戰亂。
初平四年,曹操徐州之屠,即於《三國誌·二公孫陶四張傳》載:“初平四年,太祖征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
論漢末群雄中,真正做到“仁義”二字,待士民如子,不濫殺無辜者,也隻有劉備了!
那一次,張紘等徐州廣陵人,同樣是親曆者,過去才七年光景,尚曆曆在目。
其人由此同大量徐州百姓一樣,避禍江東,後輔佐孫策。
再入孫策幕府,為五大謀主之一,行籌劃計。孫策常攻略城池,張紘等廣陵士人,都會竭力勸諫,勿傷平民百姓。
於此,也為孫策在江東黔首中,贏得了好名聲。但之前謀取江東途中,震懾地方,殺了揚州之地的一些士族,同樣留下了惡名。
一如廣陵世家,竭盡全力幫助陳登守衛廣陵郡,很多人正是擔心步了一些揚州士族之後塵。
有張紘開口,孫策看向其他人,緩緩移步到張紘麵前,兩手扶起,恭敬道:“張公為定江東勞苦功高,於張公所言,亦是為策考量。於廣陵之所,策多敬重本地大族,正當廣陵安定,親做拜望!其中諸事,勞張公費心,策心裏亦是不安也!”
一年不見,但見這亦主亦弟子的吳候,比往常少了些鋒芒畢露,更多穩健內斂,張紘有種兒郎長大的感覺。
故交孫文台若在世,見伯符如此,也當欣慰了!
待船舍內議事結束,孫策誠懇接受建言,以“兵圍淮陰,剪除羽翼,先禮後兵”,此十二字為原則,並使韓當,董襲,呂範各做領兵,分三個方向,前取外圍的南涇、臨西、安武共三處廣陵郡兵水寨,破其渡口,使江東水師成包圍之勢,讓陳登插翅難逃。
此外,張紘和秦鬆,堅持要攜帶孫策書信,親往拜見廣陵的一些地方大族,孫策再使族兄孫河,各率身邊的丹陽精銳,加以保護。
這般安排妥當,一應諸人紛紛領命行事,孫策也親自將張紘、秦鬆送上旁邊船隻,待轉身時,竟發現年弱之淩統,顯得有些躊躇。
淩統才十四五歲,長得卻是一表人才,很是斯文,尚看不出將來東吳名將之風采。
其獨麵對吳候,念及威名,不斷偷瞧,心裏又有些膽怯。另於吳候讓他留在身邊,此時也不知道做什麽。而思及父親那日所言事,淩統感覺其中重要,也不知道該不該相告,但裏麵畢竟關乎孫氏家事。
“公績,一年不見!又長高了些啊!但不知,今可有汝父之勇乎?”
孫策見淩統思緒寫在臉上,沒有馬上發問,且是伸出大手,拍了拍淩統肩膀,如兄長般,以示關懷。
這吳候果然有霸王之力,力氣好大,身體都快散架了!
淩統咧了咧嘴,努力擠出一絲微笑,以軍禮抱拳道:“好叫君候知道,統雖年幼,霸勇不及吳候萬分之一,勇武亦不及家父,但隻要君候一聲令下,統亦能一馬當先,為君候取敵首!”
孫策笑道:“善!公績這段時間就處於我左右!”
“諾!”
“我知公績乃正直之人,可是有話想對我說?”
迴往船舍間,孫策看了眼淩統。
觸及孫策目光,淩統一個激靈,吳候的目光好生霸道,似乎看透了他內心,遂不由自主將心事講了出來。
原來是這段時間,換防山陰的淩操,發現駐守於烏程的定武中郎將孫暠,也是孫策從弟,其人出自叔父孫靜一支,這段時間內,與會稽大族秘密交往。
孫策停步,看向江東上的鬥艦,眸光深邃,默道:“孫暠麽?本同公瑾相言,看今次會有哪些大族忍不住出手,好整治江東內部,凝聚成一股力,沒想到是孫氏自家人率先橫跳,那就共同引出,一網打擊吧!”
正常的漢末進程中,他遇刺不久,這位從弟見孫權年幼,即同眉來眼去的會稽郡士族合作,準備造反自立,好在最終被虞翻勸返,避免了江東大亂。而到了孫暠之孫,如孫峻、孫綝,於東吳後期,掌控朝堂,不僅殺了諸葛恪,還將孫堅這一脈,殘害殆盡。
難怪世人會說東吳善於內鬥,更是鼠輩之流了!
有他在,如何讓這些事重演?
心有仁義,更有神威。
婦人之仁,則難成大事!
他是小霸王,於叛賊內奸事上,至少要對得起人送外號!
而數日前,同意魯肅先一步使淮南,除了魯肅本身是江淮本地人,於淮南豪傑中大有名望,可動用力量之多,亦因魯肅慮深思遠,見解超人,忠誠可靠。
尤其後者,這於漢末三國,是經曆過時間考驗的!
單從用人之道講,有此先見之明加成下,孫策這段時間,才能迅速掌控江東眾人優缺能力,進而判斷哪些人可以大膽重用,哪些人可以提前挖掘,而做調整。
觀聞張紘談起了敵我兵力問題,孫策又思道:
“仲謀昨日與我書信,言之子敬使往淮南三日,尚未有信件傳來,憂心出了意外。但如雷緒、陳蘭等,自袁術身亡後,抵抗曹營十多年,最後才跟了劉備。遂我知,雷氏等人,如果有選擇,就算投向江東,也絕對不會投向曹營。雷氏亦屬聰明人,若招於我帳下,即便開出條件,也不會太過分!”
麵對孫權,此間於《三國演義》裏,為關二爺喚作“江東鼠輩”的同胞弟弟,孫策初時心裏有些複雜,於理智下,知曉江東內部處境,遂決定繼續試用培養。
至少年弱的孫權,尚屬神武雄才,未現晚年之昏聵,還是個可造之材!
這思緒剛落下,就見船舍內,張紘斂容,麵向他,正色道:“孫子曰:夫用兵之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陳元龍虛張聲勢,君候自江東而來,威震徐州,於吾之見,大軍陳列淮陰城之際,如文表所言,先勸服廣陵大族歸降,另於‘十律’之內,約法三章,誰人又不感恩君候仁義?淮陰之地,不攻自破!”
張紘麵向上首的孫策,一禮又道:“老夫雖說身子骨每況愈下,但隻要還能走得動,即願同文表一道,為君候奔波說服,隻需兩日,當有結果傳來,請君候明鑒!”
張紘忠誠無疑,這麽做,但同秦鬆等廣陵士人一樣,還是有一部分私心,即不希望家鄉遭遇大規模戰亂。
初平四年,曹操徐州之屠,即於《三國誌·二公孫陶四張傳》載:“初平四年,太祖征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
論漢末群雄中,真正做到“仁義”二字,待士民如子,不濫殺無辜者,也隻有劉備了!
那一次,張紘等徐州廣陵人,同樣是親曆者,過去才七年光景,尚曆曆在目。
其人由此同大量徐州百姓一樣,避禍江東,後輔佐孫策。
再入孫策幕府,為五大謀主之一,行籌劃計。孫策常攻略城池,張紘等廣陵士人,都會竭力勸諫,勿傷平民百姓。
於此,也為孫策在江東黔首中,贏得了好名聲。但之前謀取江東途中,震懾地方,殺了揚州之地的一些士族,同樣留下了惡名。
一如廣陵世家,竭盡全力幫助陳登守衛廣陵郡,很多人正是擔心步了一些揚州士族之後塵。
有張紘開口,孫策看向其他人,緩緩移步到張紘麵前,兩手扶起,恭敬道:“張公為定江東勞苦功高,於張公所言,亦是為策考量。於廣陵之所,策多敬重本地大族,正當廣陵安定,親做拜望!其中諸事,勞張公費心,策心裏亦是不安也!”
一年不見,但見這亦主亦弟子的吳候,比往常少了些鋒芒畢露,更多穩健內斂,張紘有種兒郎長大的感覺。
故交孫文台若在世,見伯符如此,也當欣慰了!
待船舍內議事結束,孫策誠懇接受建言,以“兵圍淮陰,剪除羽翼,先禮後兵”,此十二字為原則,並使韓當,董襲,呂範各做領兵,分三個方向,前取外圍的南涇、臨西、安武共三處廣陵郡兵水寨,破其渡口,使江東水師成包圍之勢,讓陳登插翅難逃。
此外,張紘和秦鬆,堅持要攜帶孫策書信,親往拜見廣陵的一些地方大族,孫策再使族兄孫河,各率身邊的丹陽精銳,加以保護。
這般安排妥當,一應諸人紛紛領命行事,孫策也親自將張紘、秦鬆送上旁邊船隻,待轉身時,竟發現年弱之淩統,顯得有些躊躇。
淩統才十四五歲,長得卻是一表人才,很是斯文,尚看不出將來東吳名將之風采。
其獨麵對吳候,念及威名,不斷偷瞧,心裏又有些膽怯。另於吳候讓他留在身邊,此時也不知道做什麽。而思及父親那日所言事,淩統感覺其中重要,也不知道該不該相告,但裏麵畢竟關乎孫氏家事。
“公績,一年不見!又長高了些啊!但不知,今可有汝父之勇乎?”
孫策見淩統思緒寫在臉上,沒有馬上發問,且是伸出大手,拍了拍淩統肩膀,如兄長般,以示關懷。
這吳候果然有霸王之力,力氣好大,身體都快散架了!
淩統咧了咧嘴,努力擠出一絲微笑,以軍禮抱拳道:“好叫君候知道,統雖年幼,霸勇不及吳候萬分之一,勇武亦不及家父,但隻要君候一聲令下,統亦能一馬當先,為君候取敵首!”
孫策笑道:“善!公績這段時間就處於我左右!”
“諾!”
“我知公績乃正直之人,可是有話想對我說?”
迴往船舍間,孫策看了眼淩統。
觸及孫策目光,淩統一個激靈,吳候的目光好生霸道,似乎看透了他內心,遂不由自主將心事講了出來。
原來是這段時間,換防山陰的淩操,發現駐守於烏程的定武中郎將孫暠,也是孫策從弟,其人出自叔父孫靜一支,這段時間內,與會稽大族秘密交往。
孫策停步,看向江東上的鬥艦,眸光深邃,默道:“孫暠麽?本同公瑾相言,看今次會有哪些大族忍不住出手,好整治江東內部,凝聚成一股力,沒想到是孫氏自家人率先橫跳,那就共同引出,一網打擊吧!”
正常的漢末進程中,他遇刺不久,這位從弟見孫權年幼,即同眉來眼去的會稽郡士族合作,準備造反自立,好在最終被虞翻勸返,避免了江東大亂。而到了孫暠之孫,如孫峻、孫綝,於東吳後期,掌控朝堂,不僅殺了諸葛恪,還將孫堅這一脈,殘害殆盡。
難怪世人會說東吳善於內鬥,更是鼠輩之流了!
有他在,如何讓這些事重演?
心有仁義,更有神威。
婦人之仁,則難成大事!
他是小霸王,於叛賊內奸事上,至少要對得起人送外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