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爺爺為大海辦私塾
我爹是宋江:宋江私生子傳奇 作者:王文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爺爺家的黃金、白銀和銅錢,全都存放在那裏麵。那個地方,就是爺爺家的地庫,也就是當年宋江殺了閻婆惜逃迴家後躲藏的地庫,裏麵還有一道側門,隱藏在一道牆的後麵,而開門的機關,則在一個擱放燈燭的牆洞下麵。而地庫的鑰匙,就在爺爺手上,隻有爺爺一人能打開。
大海發現地庫,完全是意外收獲。那天管家收迴一大袋銀子,來到爺爺的正房門口,將手中的袋子往上一舉,再對爺爺點點頭,爺爺就起身出門,接過袋子,兩人就往祠堂走去。大海見的次數多了,不免就犯嘀咕:看來,管家收迴的銀子都是交給爺爺,由爺爺保管起來;平時的花銷,由管家從爺爺手上領出來具體支配。於是,大海就開始觀察爺爺和管家的行動。每次管家提著袋子迴來交給爺爺,兩人一起往祠堂走去後,大海就悄悄跟在後麵,避在牆角瞅著。他發現,都是管家在祠堂門外四處張望著,爺爺提著袋子走進祠堂,大約一刻鍾之後,爺爺出來,手上的袋子便空了,又把空袋子交給管家,然後,兩人各迴各屋。
這一次,不知是太過高興,還是沒看到大海在屋裏,進門就說了句:“哎呀,這迴收來的銀子真不少,太公您先點點......”,
說到這裏,管家見太公給他使眼色,忙收住話頭,不再吭聲,爺爺隨即出門,再次上演老戲碼。大海認為,看來爺爺家的金銀財寶定是藏在祠堂裏。而祠堂門鎖的鑰匙,平時都是掛在爺爺的床頭上;隻有爺爺才能打開。從此,大海就觀察著、琢磨著找到爺爺藏寶的地方。最後,終於在他被罰向祖宗謝罪的時候,夜裏讓看管他的長工替他把著門,用燈燭照著,找到了那個寶庫!
這個發現,令他欣喜若狂。自從被縣學退迴家之後,他接受爺爺的所有安排,不調皮不搗蛋,實際就是大人的隱忍,目的一是為了少受爺爺懲罰,二也是為了探明爺爺的財富家底,為自己的未來鋪好路。如今,目標實現了,你說,能不高興?但他打定主意隻讓自己獨自高興,決不讓爺爺和管家等任何其他人知道。
在這一個月的學習家政家務管理過程當中,令管家最為欣慰的是,大海哪裏都沒去,一直跟著他,並且從來沒有顯露出不安分不老實的跡象,所以他就很納悶,為什麽跟著小五和小鄭的時候,大海都出過事,還出去喝酒,太公也很是生氣。由此,管家也覺得,大海對他這個管家姑爺爺確實是另眼相看。別看是個孩子,可他對人的輕重分得出、黑白辨得明、高下看得清。
剩下的一個月,按照管家的安排,大海主要就是在家庭財務管理上,具體做那些買賣的賬務管理等事項,對此管家很有信心,他覺得大海一定能本本分分順順利利的,把這一個月完成,到那時,管家就可以很自豪的把大海交還給太公;同時管家也想好了,要向太空進言,還得讓大海上學,讓大海有更高的學問,至於去哪裏上學?怎樣上?他知道這不是他說了算的,需要由太公來決定。
當時的農村學生是要放秋假的。眼下,學生們放完了秋假已經開學。這天,太公讓管家到鄉裏去看望一個姓周的財主。說看望是借口,真正的目的是去要賬。兩年前,臨近過年的時候,周老財主家遭了賊,把他家的糧食搶了個精光。萬般無奈周老財主來找宋太公借糧。平時兩家的交情還算不錯,宋太公知道周老財主的家底兒,因此就借給他五石麥子,三石穀子,還有兩桶油。有了這些糧油,周老財主那個年過的也不比往年差。第二年,他家裏明明夏秋兩季糧食都收成的不錯,可是到了年底兒,還賬的事兒卻壓根兒沒提;眼看著過年了,太公也沒好意思去問。這不,正好秋收也完了,聽說周家的麥秋季莊稼都收成得挺好,因此就讓管家以探望為由,前去要賬。
大海自然要跟隨一起去要賬,這也是他要學的一個方麵。周老財主一眼看見管家帶著大海,兩眼唰的一下,放射出燦燦的光輝,就問管家,“哎喲,你這帶的是誰家的孩子啊?這孩子可有異相啊。”
管家一聽這話,以為人家說大海有不吉祥的樣子呢,就做了個手勢,讓人家不要再說。可那周老財主並沒理會管家的手勢,繼續說道:“你看這孩子那兩隻眼,雖說那形狀不是多麽的撐眼皮,可是放出的光卻是不一般的亮哦;還有,這孩子額頭雖說不是多麽寬,可是他平整,印堂上發亮,還有那下巴,這麽小的一張臉,卻是圓圓的下巴,就這臉相,這孩子將來的前途可是不可限量,嗯,敢問管家是你家的什麽人?”
管家聽明白了,迴答說:“老先生啊,你還不認得吧?這是太公的孫子,長房長孫。”
周老財主一聽,“哎喲喲喲,我說嘛,你宋家村誰家能有這樣的孩子?原來是老太公的孫子啊。無怪乎自古就說,龍生龍鳳生鳳嘛,這孩子上學一定很棒吧?”
這可問到敏感問題了,管家不愧是老機靈鬼,迴答道,“這不,放秋假嘛,太公讓孫子學管家呢,就讓我帶他來了。”
其實這個迴答並不圓滿,因為誰都知道,像宋太公的孫子應該在縣裏上學,可縣裏的學校是不放秋假的,隻有鄉村學校放秋假。管家對此是知道的,隻不過一時沒有轉過彎兒來,才作了這樣的迴答。倒是大海,覺得管家說話不實在,就向周家財主作了個揖,說道:“爺爺好,我放大假,開學?早著呢。”
周老財主一聽,就笑笑說,“聽聽聽聽,這孩子說話,清亮利落,上學定是優等生。我那孫子可沒有太公的孫子有出息,隻能在家裏上個私塾,正好也過完了秋假,這私塾先生啊,已經迴來了。”
大海不等管家說話,就問:“啥叫私塾?上學不都在學堂裏嗎?咋還上私塾?”
管家:“私塾就是孩子在自己家裏上學,雇先生來家裏教。老先生,您的孫子雖說是上私塾,可自古有多少有本事的人不是出自私塾的?私塾一樣出人才,還出大人才呢。”
周老財主搖搖頭說:“到底不一樣啊,像太公這孫子,將來才是有大出息的。”
接下來,管家就委婉地說明了要賬的意思。周老財主當即便答應次日便用馬車全部送到府上。管家很高興地帶著大孩告辭迴來了。一路上,他都在考慮大海上學的事。他之所以對大海上學如此上心,一則是替太公考慮,太公的孫子必須上學,必須有大學問大本事大能耐;二則也是為自己考慮,大海若不上學,照看和管束大海,就成了他必然的任務,他本來就夠忙,再加上大海的事,自己還不得累死?況且,管太公的孫子,是件很難的事,何況大海又那麽能折騰。不管不行,管多了管寬了,大海肯定不接受,自己進退兩難。所以要想辦法促成大海繼續上學。
這下好了,他從跟周老財主的對話中,得到了一個重要信息:大海既然不能在縣學上學了,被縣學退學了的,也不能到鄉裏的學堂上學,況且太公考慮到麵子,肯定也不會讓大海再去鄉裏的學堂上學,在家上私塾不是正好?
迴到家向太公匯報了要賬的情況之後,管家就問太公,“你看少爺跟著我學了一個多月,學的也真是不錯。可是以我的看法呢,少爺將來應該是有大出息的,想要有大出息,沒有大學問可不行。在縣裏隻上了一年多的學,肚子裏就這點點墨水兒,可是不行啊。”
一談這個話題,太公的眉頭就鎖了起來:“你當我不願意讓他上啊?可他這情況怎麽辦?縣裏不能去了,鄉裏也不讓去,要不我為啥安排讓他跟著你們學習管家治家理家呀?我總得讓他學點東西、長點本事吧?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要他什麽事都不幹,那怎麽行?他不就得作騰啊?有事兒幹,他就不作騰。你看,跟著你學習這一個多月,不就說明了?當然咧,最好是能讓他繼續讀書,可眼下沒有這個可能啊!”
“是啊,不過......”管家就把跟周老財主的對話,向太公轉述了一遍,並建議在家裏設私塾。
太公一聽,說道,“嗯,也好,這倒是個辦法。他爹和他叔小的時候,都比他有出息,都是從縣學讀書出來的,所以我也就從來都沒想過這私塾的事。既然人家周家能辦,咱為何不辦?隻是,這私塾先生到哪裏去找呢?不好找哇。你看吧,要麽是學識不賴,可品行不怎麽樣;要麽是品行不錯,學識一般般的;這兩種人咱都不能找,咱得找那學識、學問都好,品行端正,還會教書的。我可聽說啊,這樣的人,都到縣裏鄉裏的官辦學堂去了,咱要能找到這樣的,哪怕多給他一點兒薪酬呢!這樣吧,眼下正好秋收的事都忙完了,這一陣子家裏的事也不多,這幾天呀,你就到親戚朋友熟人家裏,還有我那些官場上的朋友家裏去打聽一下,挑三到五個好的,請到咱家來,我得當麵看看,跟他們交談一下,咱也算個麵試吧,相中了咱就留下,相不中的咱多給人家一點路費,也單獨給人家一點兒報酬,不能讓人家白來,讓人家說咱宋家小氣。總之吧,咱要找一位優秀的、品德高尚、教學本領高的先生來,有好的先生才能教出好的學生啊。咱可不能花了錢辦不好事,耽誤了孩子。”
大海發現地庫,完全是意外收獲。那天管家收迴一大袋銀子,來到爺爺的正房門口,將手中的袋子往上一舉,再對爺爺點點頭,爺爺就起身出門,接過袋子,兩人就往祠堂走去。大海見的次數多了,不免就犯嘀咕:看來,管家收迴的銀子都是交給爺爺,由爺爺保管起來;平時的花銷,由管家從爺爺手上領出來具體支配。於是,大海就開始觀察爺爺和管家的行動。每次管家提著袋子迴來交給爺爺,兩人一起往祠堂走去後,大海就悄悄跟在後麵,避在牆角瞅著。他發現,都是管家在祠堂門外四處張望著,爺爺提著袋子走進祠堂,大約一刻鍾之後,爺爺出來,手上的袋子便空了,又把空袋子交給管家,然後,兩人各迴各屋。
這一次,不知是太過高興,還是沒看到大海在屋裏,進門就說了句:“哎呀,這迴收來的銀子真不少,太公您先點點......”,
說到這裏,管家見太公給他使眼色,忙收住話頭,不再吭聲,爺爺隨即出門,再次上演老戲碼。大海認為,看來爺爺家的金銀財寶定是藏在祠堂裏。而祠堂門鎖的鑰匙,平時都是掛在爺爺的床頭上;隻有爺爺才能打開。從此,大海就觀察著、琢磨著找到爺爺藏寶的地方。最後,終於在他被罰向祖宗謝罪的時候,夜裏讓看管他的長工替他把著門,用燈燭照著,找到了那個寶庫!
這個發現,令他欣喜若狂。自從被縣學退迴家之後,他接受爺爺的所有安排,不調皮不搗蛋,實際就是大人的隱忍,目的一是為了少受爺爺懲罰,二也是為了探明爺爺的財富家底,為自己的未來鋪好路。如今,目標實現了,你說,能不高興?但他打定主意隻讓自己獨自高興,決不讓爺爺和管家等任何其他人知道。
在這一個月的學習家政家務管理過程當中,令管家最為欣慰的是,大海哪裏都沒去,一直跟著他,並且從來沒有顯露出不安分不老實的跡象,所以他就很納悶,為什麽跟著小五和小鄭的時候,大海都出過事,還出去喝酒,太公也很是生氣。由此,管家也覺得,大海對他這個管家姑爺爺確實是另眼相看。別看是個孩子,可他對人的輕重分得出、黑白辨得明、高下看得清。
剩下的一個月,按照管家的安排,大海主要就是在家庭財務管理上,具體做那些買賣的賬務管理等事項,對此管家很有信心,他覺得大海一定能本本分分順順利利的,把這一個月完成,到那時,管家就可以很自豪的把大海交還給太公;同時管家也想好了,要向太空進言,還得讓大海上學,讓大海有更高的學問,至於去哪裏上學?怎樣上?他知道這不是他說了算的,需要由太公來決定。
當時的農村學生是要放秋假的。眼下,學生們放完了秋假已經開學。這天,太公讓管家到鄉裏去看望一個姓周的財主。說看望是借口,真正的目的是去要賬。兩年前,臨近過年的時候,周老財主家遭了賊,把他家的糧食搶了個精光。萬般無奈周老財主來找宋太公借糧。平時兩家的交情還算不錯,宋太公知道周老財主的家底兒,因此就借給他五石麥子,三石穀子,還有兩桶油。有了這些糧油,周老財主那個年過的也不比往年差。第二年,他家裏明明夏秋兩季糧食都收成的不錯,可是到了年底兒,還賬的事兒卻壓根兒沒提;眼看著過年了,太公也沒好意思去問。這不,正好秋收也完了,聽說周家的麥秋季莊稼都收成得挺好,因此就讓管家以探望為由,前去要賬。
大海自然要跟隨一起去要賬,這也是他要學的一個方麵。周老財主一眼看見管家帶著大海,兩眼唰的一下,放射出燦燦的光輝,就問管家,“哎喲,你這帶的是誰家的孩子啊?這孩子可有異相啊。”
管家一聽這話,以為人家說大海有不吉祥的樣子呢,就做了個手勢,讓人家不要再說。可那周老財主並沒理會管家的手勢,繼續說道:“你看這孩子那兩隻眼,雖說那形狀不是多麽的撐眼皮,可是放出的光卻是不一般的亮哦;還有,這孩子額頭雖說不是多麽寬,可是他平整,印堂上發亮,還有那下巴,這麽小的一張臉,卻是圓圓的下巴,就這臉相,這孩子將來的前途可是不可限量,嗯,敢問管家是你家的什麽人?”
管家聽明白了,迴答說:“老先生啊,你還不認得吧?這是太公的孫子,長房長孫。”
周老財主一聽,“哎喲喲喲,我說嘛,你宋家村誰家能有這樣的孩子?原來是老太公的孫子啊。無怪乎自古就說,龍生龍鳳生鳳嘛,這孩子上學一定很棒吧?”
這可問到敏感問題了,管家不愧是老機靈鬼,迴答道,“這不,放秋假嘛,太公讓孫子學管家呢,就讓我帶他來了。”
其實這個迴答並不圓滿,因為誰都知道,像宋太公的孫子應該在縣裏上學,可縣裏的學校是不放秋假的,隻有鄉村學校放秋假。管家對此是知道的,隻不過一時沒有轉過彎兒來,才作了這樣的迴答。倒是大海,覺得管家說話不實在,就向周家財主作了個揖,說道:“爺爺好,我放大假,開學?早著呢。”
周老財主一聽,就笑笑說,“聽聽聽聽,這孩子說話,清亮利落,上學定是優等生。我那孫子可沒有太公的孫子有出息,隻能在家裏上個私塾,正好也過完了秋假,這私塾先生啊,已經迴來了。”
大海不等管家說話,就問:“啥叫私塾?上學不都在學堂裏嗎?咋還上私塾?”
管家:“私塾就是孩子在自己家裏上學,雇先生來家裏教。老先生,您的孫子雖說是上私塾,可自古有多少有本事的人不是出自私塾的?私塾一樣出人才,還出大人才呢。”
周老財主搖搖頭說:“到底不一樣啊,像太公這孫子,將來才是有大出息的。”
接下來,管家就委婉地說明了要賬的意思。周老財主當即便答應次日便用馬車全部送到府上。管家很高興地帶著大孩告辭迴來了。一路上,他都在考慮大海上學的事。他之所以對大海上學如此上心,一則是替太公考慮,太公的孫子必須上學,必須有大學問大本事大能耐;二則也是為自己考慮,大海若不上學,照看和管束大海,就成了他必然的任務,他本來就夠忙,再加上大海的事,自己還不得累死?況且,管太公的孫子,是件很難的事,何況大海又那麽能折騰。不管不行,管多了管寬了,大海肯定不接受,自己進退兩難。所以要想辦法促成大海繼續上學。
這下好了,他從跟周老財主的對話中,得到了一個重要信息:大海既然不能在縣學上學了,被縣學退學了的,也不能到鄉裏的學堂上學,況且太公考慮到麵子,肯定也不會讓大海再去鄉裏的學堂上學,在家上私塾不是正好?
迴到家向太公匯報了要賬的情況之後,管家就問太公,“你看少爺跟著我學了一個多月,學的也真是不錯。可是以我的看法呢,少爺將來應該是有大出息的,想要有大出息,沒有大學問可不行。在縣裏隻上了一年多的學,肚子裏就這點點墨水兒,可是不行啊。”
一談這個話題,太公的眉頭就鎖了起來:“你當我不願意讓他上啊?可他這情況怎麽辦?縣裏不能去了,鄉裏也不讓去,要不我為啥安排讓他跟著你們學習管家治家理家呀?我總得讓他學點東西、長點本事吧?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要他什麽事都不幹,那怎麽行?他不就得作騰啊?有事兒幹,他就不作騰。你看,跟著你學習這一個多月,不就說明了?當然咧,最好是能讓他繼續讀書,可眼下沒有這個可能啊!”
“是啊,不過......”管家就把跟周老財主的對話,向太公轉述了一遍,並建議在家裏設私塾。
太公一聽,說道,“嗯,也好,這倒是個辦法。他爹和他叔小的時候,都比他有出息,都是從縣學讀書出來的,所以我也就從來都沒想過這私塾的事。既然人家周家能辦,咱為何不辦?隻是,這私塾先生到哪裏去找呢?不好找哇。你看吧,要麽是學識不賴,可品行不怎麽樣;要麽是品行不錯,學識一般般的;這兩種人咱都不能找,咱得找那學識、學問都好,品行端正,還會教書的。我可聽說啊,這樣的人,都到縣裏鄉裏的官辦學堂去了,咱要能找到這樣的,哪怕多給他一點兒薪酬呢!這樣吧,眼下正好秋收的事都忙完了,這一陣子家裏的事也不多,這幾天呀,你就到親戚朋友熟人家裏,還有我那些官場上的朋友家裏去打聽一下,挑三到五個好的,請到咱家來,我得當麵看看,跟他們交談一下,咱也算個麵試吧,相中了咱就留下,相不中的咱多給人家一點路費,也單獨給人家一點兒報酬,不能讓人家白來,讓人家說咱宋家小氣。總之吧,咱要找一位優秀的、品德高尚、教學本領高的先生來,有好的先生才能教出好的學生啊。咱可不能花了錢辦不好事,耽誤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