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楊過疾奔到了重陽宮山門,但見山門大開,守門的弟子一個也不見。遠遠大殿傳來打鬥的聲音,聞聲可知打鬥甚是激烈。


    楊過顧不得許多,急展輕功向大殿掠去。到得重陽宮殿前,隻見全真教這一代掌教真人張誌敬已率眾師弟結了天罡北鬥陣,將一青年喇嘛圍在中間。楊過知天罡北鬥陣乃全真教護教大陣,當年與歐陽鋒、黃藥師、郭靖等武林宗師人物對陣方才使出,今日動用此陣,可見敵人來頭不小。


    但見這青年喇嘛寶象莊嚴,雙目瑩瑩,溫和不漏半點兇煞之氣。以一敵七,將一條金剛杵武得滴水不漏,隱隱有風雷之聲。待得三百招後,更是奪了紫微星位,將北鬥七星牢牢製住不得發揮,眼見陣是要破了。楊過心下不禁暗驚,這幾年守著龍兒凝兒山中閉門度日,不意江湖竟有如此後起之秀,如此年輕便有如許功力,便是自己當年怕也遜他三分。今日全真教隻怕要一敗塗地了。果然待再過得百餘迴合,喇嘛一杵直取陣中搖光位,守瑤光位的是這一代全真七子中武功最弱的張誌仙,這一下禪杖擊中張誌仙背心,隻見張誌仙口中狠狠噴出一柱鮮血,麵若金紙,顯是受傷甚巨。這全真北鬥陣便是破了。


    那青年喇嘛寬袍大袖,若大鷂般翩然掠出陣中,雙手合十行禮道:“阿彌陀佛,張掌門承讓了,你全真教可依約認輸?還請貴教三日內讓出終南山前山一帶與我薩迦派興寺立廟、弘揚我佛慈悲,從此佛道一家,共祈我蒙古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竟是言辭謙遜有禮,並無勝出後的驕態。隻是他身後立了一眾武僧,更有元兵拱衛,可見若全真派有半分異議,今日之事必不能善了。


    張誌敬慘然變色道:“罷了,弟子不肖,愧對曆代祖師,愧對滿門弟子啊。貧道願賭服輸,重陽宮前山一帶自今日起讓與大喇嘛,興寺也好,收徒也罷,均與我教無關。”


    原來這全真教自丘處機邱真人西行為成吉思汗講經後在江北著實興旺發達,隱然已執天下各教牛耳。曆經尹誌平、李誌常兩任掌教真人,更是道門興旺,宮觀遍地,州縣誌有“十室之邑,必有一席之奉”之記載。蒙古自鐵木真後,已懷一統天下大誌,北取金國,西擊西夏,南破大理,若不是郭靖守著襄陽,隻怕大宋也早入彀中。蒙哥汗深知曆來宗教一務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若是借用得力,便可風調雨順,天下歸心。若是任由全真一家勢大,不免有綠眉黃巾之禍。更兼昔年有重陽子心懷宋室、借傳教之名在江北抵禦金兵的先例,今日難保不會故事重演。隻是全真教立教百年,根基已深,不僅百姓敬若神明,便是大都權貴,也多有信奉。丘處機又是當年成吉思汗親口封的國師,無端端的實在不好發難。倒是當時的四皇子忽必烈獻了一計:“不若召開僧道辯論大會,廣邀佛門大德高僧與全真教進行辯論,若能佛門獲勝,則可挫全真鋒芒、毀道家經典,滅重陽聲望,則肘腋之患可除。”蒙哥汗深以為然,遂於憲宗八年命忽必烈在開平府大安閣主持佛道論法大會。


    此次大會佛家以那摩國師為首,另有薩迦派教主八思巴、白教教主二世活佛噶瑪拔稀、河西國師、外五路僧(畏兀兒僧)等逾三百之數參加,道家一方則全真精英盡出,掌門張誌敬、蠻子王先生、道錄樊誌應、通判魏誌陽、講師周誌立等二百逾眾參與辯論。辯論雙方各有十七人,如道家勝則十七名佛門弟子蓄發為道;相反,則十七名真人要剃發為僧。事關各派生死,雙方不免引經據典、唇槍舌劍,大會足足持續了月餘。


    忽必烈則率手下謀士姚樞、竇默、廉希憲、王盤等二百餘人為裁判及公證,坐觀虎鬥。


    這一日,辯論的焦點聚集在《老君八十一化圖》和《老子化胡經》上。原來佛教在東漢初年傳入中國時,並不被中原百姓認可。反倒是土生土長的道家,一直深得民心。佛家為了吸收信眾,假托老子之名,將老子出關西去故事敷衍為西去化胡為佛陀,宣揚佛道本出自一家,借此在中原站穩了腳跟。然而也因這老子化胡之說一直被道家壓製,自覺低道家一等。故待佛教勢力在中原大興之後,佛教徒便力證老子化胡經為偽經,以此擺脫道家壓製。因此今日佛道之爭的關鍵便在這老子化胡經的真偽上。


    當時年僅二十三歲的八思巴引經據典、步步緊逼、道方漸感不支,動輒雲“無答”或“不曾聞得”、“不敢持論”。最後更是忙中出錯,引證到司馬子長的《史記》上。八思巴問:“汝《史記》有化胡之說否?”道士答:“沒有。”八思巴又問:“你們那位李耳先生所寫的經書是叫什麽?”道士答:“《道德經》。”八思巴接著問:“除了《道德經》之外,李耳先生還寫了什麽別的經書沒有呢?”道士答:“沒有。”八思巴緊接著追問:“《道德經》中,老子有提到過半點有關自己化胡的事情嗎?”道士答:“沒有……”八思巴:“你們漢人尊崇的史書《史記》中,沒有說過化胡這麽一迴事;你們李老君自己寫的書裏麵,也是連個影子都沒有提。——其為偽妄明矣!”道家被問的啞口無言,隻得認輸。當即總裁判尚書姚樞站起身來,當眾宣布:“道者負矣!”最後道士樊士應等十七人詣龍光寺削發為僧,並被勒令焚毀“偽經”45部,至此“老子化胡經”真偽明矣。這就是著名的“化胡之爭”。


    那八思巴自小即有聰慧之名,八歲便向人講經,原是吐蕃不世出的英才。經此化胡之爭更是聲名大振,深得忽必烈賞識,自此終身追隨忽必烈左右。更難得他文武雙全,不僅精通佛理,更兼內功精湛,尤勝當年金輪法王當年。


    卻說全真教掌門李誌常雖未如那十七名真人一般剃度為僧,卻在短短數月內鬱鬱而終,掌門之位交到了張誌敬手中。自化胡之爭敗落後全真教處境著實艱難,不過靠著昔年威名,苦苦支撐而已。然而忽必烈並未全然放心,於是授意八思巴再下戰書,要與全真教在武學上一較高低。若全真教勝出,則燒毀全真道藏一事就此作罷,若全真教敗落,則將重陽宮前山一代劃與薩迦派,允其建立佛寺,吸收信眾。全真教在文爭中既已敗落,隻得背水一戰,將保住全真道藏的希望寄托在武爭獲勝上。誰想以一敵七,尚且一敗塗地。之前楊過在後山看到的黑煙,便是八思巴入重陽宮初時即令元兵高高碼起點燃的柴堆,隻待全真教敗落,便立即焚毀道藏。


    楊過眼見全真派不敵,心下暗自著急。他雖一向對全真教並無好感,但到底做了近二十年鄰居,又頗承了王重陽的香火之情,自是不願全真教受此奇恥大辱。況且聽這喇嘛言下之意,竟是將終南山視為囊中之物,他一向深厭蒙古,更不願聽任蒙古人在終南山建寺收徒,從此失了清淨。故當下越眾而出,朗聲道:“且慢,真是好笑!什麽時候竟是全真教一家便做得了這終南山的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神雕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嫣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嫣菀並收藏神雕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