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大換血
靖康年,這個太子超勇的 作者:郭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於白時中來說,君權是他不能抗衡的,可是如果君權之間出了衝突,那麽皇帝就必然要向臣子尋求支持,他現在依舊是百官之首,那麽就還有機會!
隻不過,這個機會會出現在他眼前嗎?
畢竟誰都清楚,在勤王大軍迴師之後,朝堂必定會寄予封賞,同時會迎來一陣洗牌,等到洗牌完畢之後,白時中靠邊站,再有機會,也沒用了。
朝堂百官都清楚,這次抗金,除了太子力挽狂瀾之外,朝中的主戰派也都是立了大功,最耀眼的當然是李綱,然而其他大臣也不可忽視。
比如徽宗時期就是重臣的徐處仁,經常仗義執言,以至於被蔡京童貫等人不斷的坑害,官位浮浮沉沉,可是在欽宗即位之後,也是力主抗金,建議儲備糧草,這給後續勤王大軍提供了足夠的糧草保障。
還有推薦李綱的吳敏,雖然隻是一個四品的給事中,然而推薦李綱,加上早年堅決不與蔡京為一黨,也是一個資曆極老的大臣,進入宰執行列也隻是時間問題。
還有本來就是宰執的宇文虛中,提議啟用種師道的就是他,同時抵達汴梁的第一支勤王軍,統製馬忠率領的軍隊,也是在宇文虛中的指揮下才來到的,他們的到來給汴梁打開了西軍援軍的道路,同樣居功至偉。
有了這些強有力的競爭者,自然宰執是不缺人選的。
更何況這些人浮浮沉沉,不管是在中樞還是在地方,都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和聲望,這本身就讓他們具備了擔任宰執的資格。
首先討論的,就是對勤王軍,以及各路義軍還有汴梁禁軍的犒賞。
這種事並不麻煩,無非就是發下犒賞,有功勞的根據功勞升官,宋朝的武職有五十六等,每一等都有不同的收入和待遇,按照功勞晉升就行了。
同時對遭遇戰火的河北西路、河東路以及京畿路的百姓減免稅款,以及發放糧食賑災,也都是北宋朝廷做習慣了的事情。
從下到上,從低到高。
這些事情之前基本上就已經有了不錯的章程,所以進行得很順利。
接下來的重頭戲,就是宰執的調整。
和大家猜測的差不多,資格最老的徐處仁,進位成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也就是名義上的宰相,而原本的宰相白時中,則改任觀文殿大學生——這個位置很是尊榮,都是由當過宰執的大臣來擔任,但是沒什麽實權,屬於是靠邊站了。
白時中一言不發的謝恩,倒是讓其他大臣都佩服了他的養氣功夫。
不過想想和他之前共同進退的諸位現在是什麽下場,也讓人覺得,欽宗還是給了他這個百官之首一些體麵的。
而原本就是宰執、翰林學士的宇文虛中,則位置向前提了一步,成為了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這個位置離百官之首,也就是一步之遙罷了。
李綱從尚書右丞升為參政知事,兼刑部尚書。
吳敏從給事中升為參政知事,兼吏部尚書。
宇文虛中推薦的老臣李邈,為參政知事,兼工部尚書。
李邈在曆史上也是個著名的忠臣,他在靖康之前就提出過很多正確的意見,比如反對童貫貿然對燕京用兵,認為遼國雖然衰落,可是百姓還是心向遼國,這個時候出兵遼國是趁火打劫,很難取得什麽戰果。可惜這樣正確的意見被童貫忽視,以至於罷官,靖康中被宇文虛中重新啟用,從東南召集了很多部隊來救援汴梁,同樣因為堅決抗金而被耿南仲等人打擊,被派去接替戰死的劉韐鎮守真定府,卻得不到援軍,最終真定城破,不肯投降,被關了三年後依舊堅貞不屈,最終被金人處死。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進入宰執行列的就是種師道,種師道雖然是武將,不過他家也是儒學傳家的,被任命為知樞密院事,兼兵部尚書——這個人事任免引起了一些爭議,畢竟又管樞密院又管兵部尚書,權力似乎有些過大了。
不過這卻是趙諶力主的,在他看來,接下來的時間裏,軍隊的掌握依舊是重中之重,種師道有威望,他種家卻沒有什麽實際上的實力,他弟弟種師中也年過六旬,又沒有後代,這種老臣為了身後名,自然會珍惜羽翼,不會做什麽出格的事情。
更何況兵部,還得是要有個知兵的人才行。
除此之外,李若水升任禮部尚書,加上之前的戶部尚書梅執禮,這樣一來,六部尚書全部換了新人,宰執也是大換血,換上的,都是在對抗金人的過程中,展現出了自己態度,以及用各種方式支援過抗金戰爭的大臣!
這個風向標,就相當的標準了。
而之前的那些尚書,戶部的李棁已經被削職為民,吏部尚書王時雍、兵部尚書路允迪、禮部尚書陳過庭等人均是靠邊站。
依靠著大勝帶來的政治聲望,趙桓幾乎是輕易的就將朝堂的重臣全部都換了個遍,換成了在這次抗金之中,展現出了堅決支持他抗金態度的大臣們!
雖然有些簡單粗暴,可是群臣,確實無力抵抗。
更何況選拔上來的這些人,不也都是聲望極高的老臣?他們除了都堅持抗金之外,還有一個特點,都是或多或少得罪過蔡京等六賊,以至於宦海浮沉的大臣!
能對抗奸臣的,當然就是忠臣。
又是忠臣,又支持現在的官家,官家不用這些人,難道還要留任那些又是太上皇留下來的,又在抗金中唱反調的那些大臣嗎?
不得不說,在抗金勝利之後,原本打算依靠主和來營造自己政治地位的大臣們,輸了,輸得徹徹底底。
曆史上,因為最終隻能屈辱和談,靠邊站的,正是徐處仁、吳敏、李邈、李綱這些主戰派。
所以對此,趙諶絲毫不覺得自己做得有什麽不對的,至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宋朝廷能保持表麵的團結,就能帶來不小的凝聚力,對接下來的治理,會有著極大的幫助。
至於被幹掉的這些人,曆史上,就沒一個光彩的。
比如王時雍,不遺餘力的在京城裏搜集女子來送給金人,被百姓稱為“金人外公”。
這樣的無恥之徒,留在朝堂裏,豈不是浪費朝廷的俸祿?
隻不過,這個機會會出現在他眼前嗎?
畢竟誰都清楚,在勤王大軍迴師之後,朝堂必定會寄予封賞,同時會迎來一陣洗牌,等到洗牌完畢之後,白時中靠邊站,再有機會,也沒用了。
朝堂百官都清楚,這次抗金,除了太子力挽狂瀾之外,朝中的主戰派也都是立了大功,最耀眼的當然是李綱,然而其他大臣也不可忽視。
比如徽宗時期就是重臣的徐處仁,經常仗義執言,以至於被蔡京童貫等人不斷的坑害,官位浮浮沉沉,可是在欽宗即位之後,也是力主抗金,建議儲備糧草,這給後續勤王大軍提供了足夠的糧草保障。
還有推薦李綱的吳敏,雖然隻是一個四品的給事中,然而推薦李綱,加上早年堅決不與蔡京為一黨,也是一個資曆極老的大臣,進入宰執行列也隻是時間問題。
還有本來就是宰執的宇文虛中,提議啟用種師道的就是他,同時抵達汴梁的第一支勤王軍,統製馬忠率領的軍隊,也是在宇文虛中的指揮下才來到的,他們的到來給汴梁打開了西軍援軍的道路,同樣居功至偉。
有了這些強有力的競爭者,自然宰執是不缺人選的。
更何況這些人浮浮沉沉,不管是在中樞還是在地方,都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和聲望,這本身就讓他們具備了擔任宰執的資格。
首先討論的,就是對勤王軍,以及各路義軍還有汴梁禁軍的犒賞。
這種事並不麻煩,無非就是發下犒賞,有功勞的根據功勞升官,宋朝的武職有五十六等,每一等都有不同的收入和待遇,按照功勞晉升就行了。
同時對遭遇戰火的河北西路、河東路以及京畿路的百姓減免稅款,以及發放糧食賑災,也都是北宋朝廷做習慣了的事情。
從下到上,從低到高。
這些事情之前基本上就已經有了不錯的章程,所以進行得很順利。
接下來的重頭戲,就是宰執的調整。
和大家猜測的差不多,資格最老的徐處仁,進位成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也就是名義上的宰相,而原本的宰相白時中,則改任觀文殿大學生——這個位置很是尊榮,都是由當過宰執的大臣來擔任,但是沒什麽實權,屬於是靠邊站了。
白時中一言不發的謝恩,倒是讓其他大臣都佩服了他的養氣功夫。
不過想想和他之前共同進退的諸位現在是什麽下場,也讓人覺得,欽宗還是給了他這個百官之首一些體麵的。
而原本就是宰執、翰林學士的宇文虛中,則位置向前提了一步,成為了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這個位置離百官之首,也就是一步之遙罷了。
李綱從尚書右丞升為參政知事,兼刑部尚書。
吳敏從給事中升為參政知事,兼吏部尚書。
宇文虛中推薦的老臣李邈,為參政知事,兼工部尚書。
李邈在曆史上也是個著名的忠臣,他在靖康之前就提出過很多正確的意見,比如反對童貫貿然對燕京用兵,認為遼國雖然衰落,可是百姓還是心向遼國,這個時候出兵遼國是趁火打劫,很難取得什麽戰果。可惜這樣正確的意見被童貫忽視,以至於罷官,靖康中被宇文虛中重新啟用,從東南召集了很多部隊來救援汴梁,同樣因為堅決抗金而被耿南仲等人打擊,被派去接替戰死的劉韐鎮守真定府,卻得不到援軍,最終真定城破,不肯投降,被關了三年後依舊堅貞不屈,最終被金人處死。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進入宰執行列的就是種師道,種師道雖然是武將,不過他家也是儒學傳家的,被任命為知樞密院事,兼兵部尚書——這個人事任免引起了一些爭議,畢竟又管樞密院又管兵部尚書,權力似乎有些過大了。
不過這卻是趙諶力主的,在他看來,接下來的時間裏,軍隊的掌握依舊是重中之重,種師道有威望,他種家卻沒有什麽實際上的實力,他弟弟種師中也年過六旬,又沒有後代,這種老臣為了身後名,自然會珍惜羽翼,不會做什麽出格的事情。
更何況兵部,還得是要有個知兵的人才行。
除此之外,李若水升任禮部尚書,加上之前的戶部尚書梅執禮,這樣一來,六部尚書全部換了新人,宰執也是大換血,換上的,都是在對抗金人的過程中,展現出了自己態度,以及用各種方式支援過抗金戰爭的大臣!
這個風向標,就相當的標準了。
而之前的那些尚書,戶部的李棁已經被削職為民,吏部尚書王時雍、兵部尚書路允迪、禮部尚書陳過庭等人均是靠邊站。
依靠著大勝帶來的政治聲望,趙桓幾乎是輕易的就將朝堂的重臣全部都換了個遍,換成了在這次抗金之中,展現出了堅決支持他抗金態度的大臣們!
雖然有些簡單粗暴,可是群臣,確實無力抵抗。
更何況選拔上來的這些人,不也都是聲望極高的老臣?他們除了都堅持抗金之外,還有一個特點,都是或多或少得罪過蔡京等六賊,以至於宦海浮沉的大臣!
能對抗奸臣的,當然就是忠臣。
又是忠臣,又支持現在的官家,官家不用這些人,難道還要留任那些又是太上皇留下來的,又在抗金中唱反調的那些大臣嗎?
不得不說,在抗金勝利之後,原本打算依靠主和來營造自己政治地位的大臣們,輸了,輸得徹徹底底。
曆史上,因為最終隻能屈辱和談,靠邊站的,正是徐處仁、吳敏、李邈、李綱這些主戰派。
所以對此,趙諶絲毫不覺得自己做得有什麽不對的,至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宋朝廷能保持表麵的團結,就能帶來不小的凝聚力,對接下來的治理,會有著極大的幫助。
至於被幹掉的這些人,曆史上,就沒一個光彩的。
比如王時雍,不遺餘力的在京城裏搜集女子來送給金人,被百姓稱為“金人外公”。
這樣的無恥之徒,留在朝堂裏,豈不是浪費朝廷的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