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默提出關於神秘信號幹擾源可能源於電磁耦合的思路後,


    項目組迅速展開了對通訊係統周邊電磁環境的全麵排查行動。


    機房內,燈光徹夜通明,技術員們手持各類電磁檢測儀器,如同探尋寶藏的冒險者,穿梭在模擬的武裝直升機模型各個角落。


    李專家親自帶隊,從機頭開始,沿著錯綜複雜的線路,逐個檢測每一個電子設備及其連接線路的電磁輻射強度,並仔細排查耦合情況。


    年輕的技術員們分工明確,有的負責操作儀器記錄數據,有的則在一旁協助查看線路走向,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隱藏問題的細微之處。


    然而,這過程遠比想象中艱難。


    直升機模型內的電子設備繁多,各種線路相互交織,仿佛一張無形的大網,讓人稍不注意就陷入混亂。


    有時候,一個看似可疑的電磁輻射峰值,經過反複檢測和分析後,卻發現隻是其他正常設備運行時產生的正常波動,這樣的情況屢屢出現,讓排查工作進展得異常緩慢。


    但大家並沒有絲毫氣餒,每一次遇到挫折,李專家都會鼓勵大家:“別灰心,科研就是這樣,越是艱難,越說明我們離真相不遠了,隻要堅持下去,一定能揪出這個‘幽靈’!”


    技術員們也相互打氣,彼此分享著自己發現的一些小細節,希望能從中拚湊出問題的關鍵線索。


    在排查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幾處之前未曾留意到的電子設備布局不合理之處,這些設備在工作時產生的電磁場相互影響,雖然目前還不能確定是否就是幹擾源的來源,但無疑為後續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方向。


    於是,他們一邊繼續排查,一邊將這些新發現詳細記錄下來,準備後續與其他專家一起深入探討。


    與此同時,負責發動機散熱係統的技術人員們也在緊鑼密鼓地對之前未達預期的改進效果進行深入分析。


    他們分成了三個小組,分別針對散熱鰭片材質、智能溫控調節裝置以及發動機內部熱流分布這幾個可能的關鍵因素展開調查。


    第一小組將散熱鰭片從發動機上小心拆卸下來,帶到專業的實驗室,運用高溫模擬設備,對散熱鰭片材質在不同高溫環境下的熱性能進行了一係列嚴格測試。


    技術員們目不轉睛地盯著測試數據,隨著溫度不斷攀升,他們發現散熱鰭片的導熱係數在接近發動機長時間飛行工況的高溫時,出現了比理論值更大幅度的下降,這一發現讓大家眉頭緊鎖,意識到材質在高溫下的性能變化確實對散熱效果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第二小組則與智能溫控調節裝置的生產廠家取得了密切聯係,技術人員們聯合廠家的工程師,對裝置的控製邏輯代碼進行了逐行審查。


    通過模擬發動機不同溫度變化場景,他們發現控製邏輯在某些極端溫度變化情況下,響應時間稍有延遲,導致無法及時做出最優的調節動作,使得發動機溫度不能始終維持在理想範圍內。


    而第三小組利用先進的熱成像技術和熱流傳感器,深入發動機內部,探測其熱流分布情況。


    經過多次測試和數據分析,他們驚訝地發現發動機內部的熱流路徑比之前預想的更為複雜,存在一些熱量聚集的“盲區”,現有的散熱改進措施未能有效覆蓋這些區域,這無疑也是導致散熱效果不理想的一個重要因素。


    各個小組在完成各自的檢測後,迅速聚集在一起,分享著自己的發現。


    會議室裏,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激烈地討論著如何綜合這些因素,製定出更全麵有效的散熱係統優化方案,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專注與決心,盡管問題棘手,但他們堅信隻要齊心協力,總能找到解決之道。


    在燃油消耗率方麵,團隊成員們深知之前的試驗結果不盡如人意,於是決定重新梳理思路,從更廣泛的角度去探索噴油嘴參數調整的優化方向。


    他們先是查閱了大量國內外相關的科研文獻和技術資料,借鑒其他類似航空發動機在燃油噴射優化方麵的成功經驗。


    同時,還邀請了行業內幾位資深的專家進行線上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在一次團隊內部的頭腦風暴會議上,技術員小張提出:“我們之前主要關注的是噴油嘴的孔徑和噴射角度等常規參數,或許可以考慮噴油嘴的噴油脈衝頻率與發動機不同工況的精準匹配問題,根據飛行階段的不同,動態調整噴油脈衝頻率,可能會進一步降低燃油消耗率。”


    這個想法立刻引起了大家的興趣,紛紛圍繞這個方向展開討論。


    另一位技術員小李補充道:“而且我們還可以結合發動機進氣量、燃燒室壓力等參數變化,建立一個更精確的燃油噴射控製模型,通過實時監測這些參數,讓噴油嘴的噴油動作更加智能化、精準化。”


    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團隊逐漸梳理出了幾條頗具潛力的優化思路,並根據這些思路開始著手製定更為詳細的試驗計劃。


    他們詳細規劃了不同飛行工況下的測試節點,準備增加更多的數據采集點,以便更全麵準確地分析噴油嘴參數變化對燃油消耗率的影響,同時也對試驗所需的特殊測試設備進行了梳理和準備,為新一輪的試驗做好了充分的鋪墊。


    基於前期對通訊係統周邊電磁環境的排查結果以及大家的深入分析,通訊小組與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同商討製定新的抗幹擾方案。


    首先,在電磁屏蔽方麵,他們決定增加一層特製的高性能電磁屏蔽層,這層屏蔽層采用了新型的吸波材料,能夠有效吸收和反射外界的電磁幹擾,尤其是針對那些高頻、高強度的幹擾信號。


    技術人員們精心設計了屏蔽層的安裝位置和覆蓋範圍,確保將通訊係統的關鍵部位嚴密保護起來,同時又不會影響其他電子設備的正常散熱和運行。


    針對電子設備之間的電磁耦合問題,團隊重新規劃了設備布局,通過精確的電磁場模擬計算,將容易產生相互幹擾的設備進行了合理的空間隔離,並且優化了它們之間的連接線路走向,盡量減少線路之間的電磁耦合效應。


    例如,將信號發射裝置與一些高功率的電磁設備拉開了足夠的距離,避免電磁場的直接相互影響。


    此外,為了進一步增強信號的穩定性和抗幹擾能力,他們還引入了先進的自適應信號過濾技術。


    這種技術能夠實時監測通訊信號中的幹擾成分,並自動調整過濾參數,精準地濾除各種雜波和異常信號,就像給通訊信號穿上了一層智能的“防護服”。


    在新方案製定完成後,專家們又進行了詳細的理論可行性分析,通過建立複雜的電磁模型,模擬在各種極端電磁環境下新方案的表現。


    經過多次模擬計算,結果顯示新方案在抑製幹擾、保障信號穩定傳輸方麵有著顯著的提升效果,但同時也預估到在實際應用中可能會麵臨新的電磁兼容性問題以及增加的設備重量對直升機整體性能的影響等挑戰。


    為此,團隊針對這些潛在風險製定了相應的應對預案,如增加電磁兼容性測試環節、優化設備結構減輕重量等措施,力求新方案能夠順利實施並達到預期目標。


    根據對發動機散熱係統問題的深入分析結果,項目組迅速著手實施優化方案,力求徹底解決散熱難題。


    對於散熱鰭片材質在高溫下熱性能下降的問題,采購部門積極與多家材料供應商聯係,經過多輪篩選和性能測試,最終選定了一種新型的耐高溫合金材料用於製造散熱鰭片。


    這種材料不僅在高溫下能夠保持穩定的導熱係數,而且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能,能夠有效延長散熱鰭片的使用壽命。


    技術人員們嚴格把控散熱鰭片的製造工藝,確保每一片散熱鰭片都符合高精度的質量要求,然後小心翼翼地將它們安裝到發動機的相應位置上。


    針對智能溫控調節裝置控製邏輯不夠精準的情況,項目組與廠家緊密合作,由廠家的專業技術團隊對裝置的軟件進行了升級優化。


    升級後的軟件能夠根據發動機實時溫度變化,以更快的響應速度、更精準的調節策略來控製散熱係統的運行,確保發動機始終處於最佳的溫度區間。


    在軟件升級完成後,技術人員進行了多次模擬測試,不斷調整參數,使其與發動機的實際工況完美匹配。


    而對於發動機內部熱流分布複雜、存在散熱“盲區”的問題,散熱係統設計團隊對原有的散熱結構布局進行了重新調整。


    他們在發動機熱量聚集較為嚴重的區域增加了額外的散熱通道,通過巧妙的管道設計,引導熱流更均勻地散發出去,同時優化了散熱鰭片的排列方式,使其能夠更好地覆蓋那些之前容易被忽視的“盲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二次入伍:開局首長雙頭遞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紅杏壓海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紅杏壓海棠並收藏二次入伍:開局首長雙頭遞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