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數個時辰之前,趙之海下令全軍從四門同時出擊,攻擊麵前正對的戎兵大營。
而民夫、百姓則盡出東門,跟在兵士後麵,待兵士與戎人纏鬥後向東側丘陵突圍。
實際上,戰鬥剛一開始,各處戎人便被突然衝殺而至的秦兵殺得潰不成軍。
此次為了形成對蕭關的合圍,戎人抽掉各地人馬,舉近十萬大軍將蕭關外圍圍了個水泄不通。
但也因此造成了包圍圈防禦較為窄薄的缺點,在秦兵奮力衝擊下,包圍圈中的數個地方一瞬間便被秦兵衝散。
正當秦兵極為高興之時,卻見戎人後營起了號角之聲,原本慌亂的戎兵有了主心骨後便恢複了作戰能力強悍的特點,不僅硬生生將秦兵的突破點堵住,還能在交戰相持之間調兵遣將,將猝不及防下造成的劣勢一點點的扭轉過來。
位於中軍的趙之海也發現了戎兵的調度。
他發現這些戎兵所安排的調度正是對著自己四門所出的四路兵士而來,他們並不在乎突出包圍圈的零散秦兵,隻是向著秦兵四股大隊合攏而去。
趙之海立刻看出了所以然,這是戎人主帥想要分而圍殲之計。
他立刻升起將旗,讓北、西、南三路軍士迅速撤離戰場向東路兵馬攏去。
而東路兵馬此時卻是與戎兵鏖戰正酣,他們身後是近四萬的百姓和萬民役夫,身前則是戎人兵力最為密集的防禦陣列。
方才當四路兵馬衝出城門後,就唯獨東路兵馬還未到達戎人營寨,便與衝出營寨的戎人交上了手,可以看出這方的戎兵定是他們全軍的精銳所在,也是戎人防備最強的所在。
當兩軍交手之後更是印證了此點,戎兵悍勇異常,打的衝殺而來的秦兵連連後退。
直到萬名民夫加入戰局,局麵方才有所穩固,僵持了下來。
他們身後的百姓見兩軍交戰,再也無法聽從驅使,四萬百姓就如同四萬無頭的蒼蠅,在蕭關城外的戰場上四下亂奔起來。
趙之海遠遠的看到此情此景,不禁閉上了眼睛,片刻過後,他突然睜開雙眼,對身邊的傳令兵喝道:“開始。”
隻見將旗翻飛,向著東路軍而去的北、南、西三路秦軍突然調轉行軍方向,全部朝西奔去。
三路大軍中的騎兵迎著原本跟在身後的北側戎人大軍衝殺而去。
待與戎兵交手之後,其餘兵馬則迅速從戎兵西側守軍和北側守軍之間穿插了過去。
戎兵原本以為秦兵三路大軍要同東路軍匯合後衝擊東麵防禦,再往原州方向突圍。
所以見秦軍三路大軍脫離戰場後,便也迅速往東麵方向轉移而去。
原本西、南兩側守軍在轉移過程中爭先恐後,想要趕到秦兵到達前率先抵達東側部署防禦,卻沒想到秦兵卻突然轉向,向西而去。
戎兵每一路人馬都有近兩三萬人,在全速轉移過程中又哪裏能一下子調轉方向,隻得眼睜睜的看著秦兵向西奔去。
而北側戎兵因為距離東側路程較遠,正好與調轉方向的秦兵迎麵相遇,眼見又要出現一場大戰時,卻見數千騎兵率先衝向自己隊列。
而其餘的秦人步兵則乘勢擦肩而過,向著蕭關西方奔去。
這時的戰場上,不僅戎人傻了眼,就連東側鏖戰的秦兵也傻了眼。
兩軍混戰中不知是誰大叫一聲:“跑哇”,隻見方才還在奮勇殺敵的秦兵們紛紛丟下了兵器旗幟,轉身四散而逃。
一時間,戰場上的秦兵、更夫、百姓更是亂成了一團。
而蕭關的西方,大部的秦兵卻向著日落的方向走的無影無蹤。
......
戎兵中軍大帳內,戎人單於端坐在正中央,麵前十數人分列左右兩側,賬內鴉雀無聲。
雖然今日一戰,從戰果來看已是大勝,但誰都知道,趙之海跑了,秦兵主力跑了。
如此一來單於籌謀許久的甕中捉鱉之計卻最終以鱉跑了而告終。
阿魯和哲哲以及其餘五名萬夫長,路萇等十幾名千夫長都麵色如土,不敢發出絲毫聲音。
路萇等人雖然並未見過發怒的單於,但哲哲等人卻知道此刻麵沉如水,良久不語的單於可怕之處。
果然,見那單於環顧四周,開口言道:“阿花奴,秦人從你西側防區逃遁,你可知罪。”
哲哲旁邊一位頭發鮮紅的壯漢連忙站起身來,跪在當地帶著哭腔言道:
“大單於,當時我見秦人都往東疾馳,以為他們是想調轉軍力從東路突圍,所以便想趕到他們之前到東側布防,卻沒想到他們卻又折返了迴去,這才讓他們鑽了空子,請大單於恕罪啊。”
那單於聽這壯漢說完後,冷冷言道:“此事雖然不能完全怪罪於你,但秦人終是從你處逃跑,你也難辭其咎,這樣吧,今年冬季你部落也不用來我這裏討要牛羊補給,自己想辦法去吧。”
那壯漢聽罷,大吃一驚,便渾身顫抖著求饒道:“大單於,您知道我部落位處澤北之地,要是沒有了牛羊補給,部落裏不知要死多少人啊。請大單於開恩。”
帳內的其餘幾位萬夫長和戎人將領聽到此處,也都是一副靜若寒暄的模樣。
那阿花奴部落在澤北之地,本就苦寒,夏季之時也僅僅隻能依靠打獵所獲才能維持部落生計,一到冬天,就要靠軍功向龍城換取牛羊補給,所以這個部落一直都是以忠於龍城,勇於攻秦而著稱。
以往每年到了春秋,阿花奴部落都要攻擊秦嵐山脈各關隘,斬殺守關將士來獲取軍功,而每當到了大舉扣關戰時,則均要充當先鋒軍隊,大肆搶掠秦國財物。
此刻,阿花奴聽到大單於要罰去冬季補給,這無疑便是滅族之令,怎能不讓他害怕。
伏在地上的阿花奴想來想去,便突然站起身來,從後背取下了牙棒。
帳內的眾人都被阿花奴之舉嚇了一跳,雖然他們不敢忤逆大單於之意,但見阿花奴取下牙棒,還以為他是要弑殺單於,便紛紛齊聲喝止。
更有阿魯提起自己的牙棒,便要衝出。
但那上首而坐,依舊平靜的單於卻忽然抬起手來,左右擺了一擺,示意眾人莫慌。
眾人見單於如此鎮定,便也放下一分心來,停住了喊叫,阿魯也見勢站在原地,隻是警惕的看著阿花奴。
果然,阿花奴並沒有將牙棒揮向單於,見眾人誤會了自己的意思,也是一副麵紅耳赤的模樣。
他對著可汗叫道:“大單於,今日是我阿花奴指揮不當,該有懲罰,但我部落兒郎戰時從未有絲毫懈怠。
阿花奴之過不應由這些勇士們承擔。請大單於收迴成命,阿花奴願意一死贖罪。”
說罷,他便作勢要將牙棒砸向自己的頭顱。
那單於見此,厲聲喝道:“阿花奴,你想忤逆長生天嗎?”
說完此話,阿花奴突然停住手中之勢,看著單於,不知所措。
“阿花奴,我說罰你部落今冬不能領取牛羊補給,可有說要你部落的命麽?”
說完後,那單於見聞言懵懂,立在當地的阿花奴還未反應過來,便又一聲歎息,說道:
“除了不從龍城獲取補給,你部落難道不會從秦人手中奪取補給嗎?”
阿花奴在周圍將領的笑聲中,楞是半天才反應過來。便一手提著牙棒,一手摸著頭,口中說道:“也是,也是,大單於說過,今次打進秦國,我們便再也不用迴去了。”
此話剛一講出,便引得那單於苦笑一聲,而賬內所有人也都哈哈笑了起來。
單於擺了擺手,讓阿花奴迴到座位後,又分別對阻擋秦兵不利的北側守軍萬夫長博爾突和其餘一些作戰指揮混亂的將領進行了懲罰。
但有了阿花奴的前車之鑒,這些人除了羞愧外倒也沒有其他怨言。
此後,單於又對東側守軍萬夫長哲哲進行了獎勵,將阿花奴、博爾突部落的冬日補給都賞給了他。
“此次守備蕭關東側的哲哲萬夫長,在遇敵之前反應迅速,及時阻擋秦兵衝入營寨。
在遇敵之時,能夠在戰場上快速調度兵力占據戰場優勢。
在秦兵主力退後,能夠用計讓我軍中秦人假唿戰敗之聲,引發秦兵潰逃。
在秦兵敗逃後,又能顧全大局,讓我軍中秦人追擊敗兵,最終得了降兵六千,投降更夫八千。
此戰拿下蕭關於我來說隻不過是物歸原主,但最讓我高興的卻是我大夏軍中出了一位有勇有謀的將軍替我分憂,這才是此戰我軍最大的收獲。”
講完此話,那單於便將目光轉向哲哲。
哲哲聽了大單於一番誇讚,張大了嘴巴。他心道,當時隻不過是自己靈機一動之舉,卻沒想到卻受大單於如此重視。這不禁讓哲哲有些受寵若驚。
其實,哲哲也算是聰明之人,此次出兵秦國,他一直都跟隨單於左右,對他鬼神莫測的用兵謀劃欽佩不已。
所以也在自己領兵打仗之時潛移默化的模仿單於多思多慮等諸多特點。
當然,這些事自己卻是並未覺察到。
聽到單於誇讚他才明白,原來自己也是很厲害的,便十分高興的跪地領賞。
隨後,單於便命令除阿魯、摩南虎軍外其餘六萬大軍進駐蕭關,同時,將降兵和投降更夫領去城外由路萇、韓雲負責整編。
而蕭關外的百姓則早就有人四處收攏,又放迴了蕭關城,並向各家分發了糧食。
而阿魯軍則直接奔赴銀岩溝馳道,支援守備在那裏的兩萬兵馬。
摩南虎軍則重新返迴夏國邊境,追擊趙之海部眾。
此戰,守衛蕭關的趙之海軍共計四萬一千人中,一萬二千人從蕭關以東出擊,除戰死疆場和敗逃被殺的四千餘人外,共有七千餘名兵士被俘,這其中又有六千多人降了戎人。
而這些兵士,都已被主將對自己和百姓的拋棄之舉寒了心。
而戰前,戎人則在後續五萬援兵抵達蕭關城後,與奪取銀岩溝馳道的單於大軍以及從蕭關撤退的近兩萬大軍會師後,兵力達到了空前的九萬。
這其中還不包括戎兵中的萬餘秦人。
而且銀岩溝馳道也分布著近萬名兵士,與王敏援軍隔著馳道僵持。
此番攻擊秦國,戎人確已是傾巢而出。
</p>
數個時辰之前,趙之海下令全軍從四門同時出擊,攻擊麵前正對的戎兵大營。
而民夫、百姓則盡出東門,跟在兵士後麵,待兵士與戎人纏鬥後向東側丘陵突圍。
實際上,戰鬥剛一開始,各處戎人便被突然衝殺而至的秦兵殺得潰不成軍。
此次為了形成對蕭關的合圍,戎人抽掉各地人馬,舉近十萬大軍將蕭關外圍圍了個水泄不通。
但也因此造成了包圍圈防禦較為窄薄的缺點,在秦兵奮力衝擊下,包圍圈中的數個地方一瞬間便被秦兵衝散。
正當秦兵極為高興之時,卻見戎人後營起了號角之聲,原本慌亂的戎兵有了主心骨後便恢複了作戰能力強悍的特點,不僅硬生生將秦兵的突破點堵住,還能在交戰相持之間調兵遣將,將猝不及防下造成的劣勢一點點的扭轉過來。
位於中軍的趙之海也發現了戎兵的調度。
他發現這些戎兵所安排的調度正是對著自己四門所出的四路兵士而來,他們並不在乎突出包圍圈的零散秦兵,隻是向著秦兵四股大隊合攏而去。
趙之海立刻看出了所以然,這是戎人主帥想要分而圍殲之計。
他立刻升起將旗,讓北、西、南三路軍士迅速撤離戰場向東路兵馬攏去。
而東路兵馬此時卻是與戎兵鏖戰正酣,他們身後是近四萬的百姓和萬民役夫,身前則是戎人兵力最為密集的防禦陣列。
方才當四路兵馬衝出城門後,就唯獨東路兵馬還未到達戎人營寨,便與衝出營寨的戎人交上了手,可以看出這方的戎兵定是他們全軍的精銳所在,也是戎人防備最強的所在。
當兩軍交手之後更是印證了此點,戎兵悍勇異常,打的衝殺而來的秦兵連連後退。
直到萬名民夫加入戰局,局麵方才有所穩固,僵持了下來。
他們身後的百姓見兩軍交戰,再也無法聽從驅使,四萬百姓就如同四萬無頭的蒼蠅,在蕭關城外的戰場上四下亂奔起來。
趙之海遠遠的看到此情此景,不禁閉上了眼睛,片刻過後,他突然睜開雙眼,對身邊的傳令兵喝道:“開始。”
隻見將旗翻飛,向著東路軍而去的北、南、西三路秦軍突然調轉行軍方向,全部朝西奔去。
三路大軍中的騎兵迎著原本跟在身後的北側戎人大軍衝殺而去。
待與戎兵交手之後,其餘兵馬則迅速從戎兵西側守軍和北側守軍之間穿插了過去。
戎兵原本以為秦兵三路大軍要同東路軍匯合後衝擊東麵防禦,再往原州方向突圍。
所以見秦軍三路大軍脫離戰場後,便也迅速往東麵方向轉移而去。
原本西、南兩側守軍在轉移過程中爭先恐後,想要趕到秦兵到達前率先抵達東側部署防禦,卻沒想到秦兵卻突然轉向,向西而去。
戎兵每一路人馬都有近兩三萬人,在全速轉移過程中又哪裏能一下子調轉方向,隻得眼睜睜的看著秦兵向西奔去。
而北側戎兵因為距離東側路程較遠,正好與調轉方向的秦兵迎麵相遇,眼見又要出現一場大戰時,卻見數千騎兵率先衝向自己隊列。
而其餘的秦人步兵則乘勢擦肩而過,向著蕭關西方奔去。
這時的戰場上,不僅戎人傻了眼,就連東側鏖戰的秦兵也傻了眼。
兩軍混戰中不知是誰大叫一聲:“跑哇”,隻見方才還在奮勇殺敵的秦兵們紛紛丟下了兵器旗幟,轉身四散而逃。
一時間,戰場上的秦兵、更夫、百姓更是亂成了一團。
而蕭關的西方,大部的秦兵卻向著日落的方向走的無影無蹤。
......
戎兵中軍大帳內,戎人單於端坐在正中央,麵前十數人分列左右兩側,賬內鴉雀無聲。
雖然今日一戰,從戰果來看已是大勝,但誰都知道,趙之海跑了,秦兵主力跑了。
如此一來單於籌謀許久的甕中捉鱉之計卻最終以鱉跑了而告終。
阿魯和哲哲以及其餘五名萬夫長,路萇等十幾名千夫長都麵色如土,不敢發出絲毫聲音。
路萇等人雖然並未見過發怒的單於,但哲哲等人卻知道此刻麵沉如水,良久不語的單於可怕之處。
果然,見那單於環顧四周,開口言道:“阿花奴,秦人從你西側防區逃遁,你可知罪。”
哲哲旁邊一位頭發鮮紅的壯漢連忙站起身來,跪在當地帶著哭腔言道:
“大單於,當時我見秦人都往東疾馳,以為他們是想調轉軍力從東路突圍,所以便想趕到他們之前到東側布防,卻沒想到他們卻又折返了迴去,這才讓他們鑽了空子,請大單於恕罪啊。”
那單於聽這壯漢說完後,冷冷言道:“此事雖然不能完全怪罪於你,但秦人終是從你處逃跑,你也難辭其咎,這樣吧,今年冬季你部落也不用來我這裏討要牛羊補給,自己想辦法去吧。”
那壯漢聽罷,大吃一驚,便渾身顫抖著求饒道:“大單於,您知道我部落位處澤北之地,要是沒有了牛羊補給,部落裏不知要死多少人啊。請大單於開恩。”
帳內的其餘幾位萬夫長和戎人將領聽到此處,也都是一副靜若寒暄的模樣。
那阿花奴部落在澤北之地,本就苦寒,夏季之時也僅僅隻能依靠打獵所獲才能維持部落生計,一到冬天,就要靠軍功向龍城換取牛羊補給,所以這個部落一直都是以忠於龍城,勇於攻秦而著稱。
以往每年到了春秋,阿花奴部落都要攻擊秦嵐山脈各關隘,斬殺守關將士來獲取軍功,而每當到了大舉扣關戰時,則均要充當先鋒軍隊,大肆搶掠秦國財物。
此刻,阿花奴聽到大單於要罰去冬季補給,這無疑便是滅族之令,怎能不讓他害怕。
伏在地上的阿花奴想來想去,便突然站起身來,從後背取下了牙棒。
帳內的眾人都被阿花奴之舉嚇了一跳,雖然他們不敢忤逆大單於之意,但見阿花奴取下牙棒,還以為他是要弑殺單於,便紛紛齊聲喝止。
更有阿魯提起自己的牙棒,便要衝出。
但那上首而坐,依舊平靜的單於卻忽然抬起手來,左右擺了一擺,示意眾人莫慌。
眾人見單於如此鎮定,便也放下一分心來,停住了喊叫,阿魯也見勢站在原地,隻是警惕的看著阿花奴。
果然,阿花奴並沒有將牙棒揮向單於,見眾人誤會了自己的意思,也是一副麵紅耳赤的模樣。
他對著可汗叫道:“大單於,今日是我阿花奴指揮不當,該有懲罰,但我部落兒郎戰時從未有絲毫懈怠。
阿花奴之過不應由這些勇士們承擔。請大單於收迴成命,阿花奴願意一死贖罪。”
說罷,他便作勢要將牙棒砸向自己的頭顱。
那單於見此,厲聲喝道:“阿花奴,你想忤逆長生天嗎?”
說完此話,阿花奴突然停住手中之勢,看著單於,不知所措。
“阿花奴,我說罰你部落今冬不能領取牛羊補給,可有說要你部落的命麽?”
說完後,那單於見聞言懵懂,立在當地的阿花奴還未反應過來,便又一聲歎息,說道:
“除了不從龍城獲取補給,你部落難道不會從秦人手中奪取補給嗎?”
阿花奴在周圍將領的笑聲中,楞是半天才反應過來。便一手提著牙棒,一手摸著頭,口中說道:“也是,也是,大單於說過,今次打進秦國,我們便再也不用迴去了。”
此話剛一講出,便引得那單於苦笑一聲,而賬內所有人也都哈哈笑了起來。
單於擺了擺手,讓阿花奴迴到座位後,又分別對阻擋秦兵不利的北側守軍萬夫長博爾突和其餘一些作戰指揮混亂的將領進行了懲罰。
但有了阿花奴的前車之鑒,這些人除了羞愧外倒也沒有其他怨言。
此後,單於又對東側守軍萬夫長哲哲進行了獎勵,將阿花奴、博爾突部落的冬日補給都賞給了他。
“此次守備蕭關東側的哲哲萬夫長,在遇敵之前反應迅速,及時阻擋秦兵衝入營寨。
在遇敵之時,能夠在戰場上快速調度兵力占據戰場優勢。
在秦兵主力退後,能夠用計讓我軍中秦人假唿戰敗之聲,引發秦兵潰逃。
在秦兵敗逃後,又能顧全大局,讓我軍中秦人追擊敗兵,最終得了降兵六千,投降更夫八千。
此戰拿下蕭關於我來說隻不過是物歸原主,但最讓我高興的卻是我大夏軍中出了一位有勇有謀的將軍替我分憂,這才是此戰我軍最大的收獲。”
講完此話,那單於便將目光轉向哲哲。
哲哲聽了大單於一番誇讚,張大了嘴巴。他心道,當時隻不過是自己靈機一動之舉,卻沒想到卻受大單於如此重視。這不禁讓哲哲有些受寵若驚。
其實,哲哲也算是聰明之人,此次出兵秦國,他一直都跟隨單於左右,對他鬼神莫測的用兵謀劃欽佩不已。
所以也在自己領兵打仗之時潛移默化的模仿單於多思多慮等諸多特點。
當然,這些事自己卻是並未覺察到。
聽到單於誇讚他才明白,原來自己也是很厲害的,便十分高興的跪地領賞。
隨後,單於便命令除阿魯、摩南虎軍外其餘六萬大軍進駐蕭關,同時,將降兵和投降更夫領去城外由路萇、韓雲負責整編。
而蕭關外的百姓則早就有人四處收攏,又放迴了蕭關城,並向各家分發了糧食。
而阿魯軍則直接奔赴銀岩溝馳道,支援守備在那裏的兩萬兵馬。
摩南虎軍則重新返迴夏國邊境,追擊趙之海部眾。
此戰,守衛蕭關的趙之海軍共計四萬一千人中,一萬二千人從蕭關以東出擊,除戰死疆場和敗逃被殺的四千餘人外,共有七千餘名兵士被俘,這其中又有六千多人降了戎人。
而這些兵士,都已被主將對自己和百姓的拋棄之舉寒了心。
而戰前,戎人則在後續五萬援兵抵達蕭關城後,與奪取銀岩溝馳道的單於大軍以及從蕭關撤退的近兩萬大軍會師後,兵力達到了空前的九萬。
這其中還不包括戎兵中的萬餘秦人。
而且銀岩溝馳道也分布著近萬名兵士,與王敏援軍隔著馳道僵持。
此番攻擊秦國,戎人確已是傾巢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