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出門巡視了一遍,迴來將門窗緊閉,這才向我們道出了其中的來龍去脈:“當今聖上育有九名皇子,可謂是後嗣繁茂,但皇上自即位二十多年來,選立太子一事一直沒有解決。滿朝文武大臣在太子人選上分歧巨大,為了不使國家分裂,皇上一直推遲選立皇太子一事。”
“選皇長子任太子不就可以了嗎?”我雖說對曆史上立儲君的規矩了解不多,但我也明白中國古代絕大多數朝代是遵循立長不立幼的原則。
“這問題就出在皇長子的界定上,”老李接著說:“皇上當年尚居東宮,大婚之前宮女劉氏為皇上誕下一子,名為袁誌澤,是為長子。其後皇上遵循肖太後懿旨,迎娶了自己的表妹肖皇後,一年以後肖皇後也為皇上生下一子,名為袁誌洵,是為皇帝嫡子。”
老李說到這裏,我忽然記起來了除了立長不立幼的規矩外,還有一條立嫡不立庶的原則。袁誌澤雖說是哥哥,但畢竟是庶出,這讓他在地位上便低了袁誌洵一等。
“當時肖氏外戚在朝中握有大權,肖皇後的同族兄弟均身居高位,朝中大臣擔心選立袁誌洵,會使大成重蹈後漢外戚幹政的覆轍,因此極力支持選立生母毫無背景的袁誌澤為太子。皇上聽取了百官的意見後,也準備冊封袁誌澤為太子,但就在這時,肖皇後卻突然出手,說服在朝任職的肖氏子弟全部棄官下野,以表示自己並無臨朝篡政之心,一下子便把皇上置於無從選擇的境地。眼看朝野紛爭加劇,皇上當機立斷,宣布暫不立嗣,爭議才暫時平息了下來。”
“皇帝是想先考察兩人的能力,然後從中擇優選立吧。”我思考後提出了我的看法。
小姐果然聰明,老李讚賞的看我我一眼,接著說道:現在眼看兩位皇子漸漸長大,雖說都有帝王之姿,但在個人喜好上卻是涇渭分明。袁誌澤武藝高強,加之熟讀兵法,深諳用兵之道,乃是不世出的將才。十五歲隨軍出征鮮卑,二十歲便受封為漢中王,節製西北各路兵馬,抵禦羌與鮮卑;袁誌洵則恰恰相反,勤於政略,有定國安邦之才。十八歲出任兗州刺史,不到三年,兗州大治,後來被皇帝封為關內侯。
“同樣是皇子,為何一個封的是王,而另一個隻封了一個侯呢?莫非皇帝並不喜歡那個袁誌洵,故意在爵位上讓他矮一等?”我的猜測被老李一口否決:“皇上的其他八個皇子都封了王,隻有袁誌洵一人未被封王。據說是肖皇後向皇上進諫,婉拒了皇上封他為陳留王的提議,轉而請求皇上封他做關內侯。”
“這個母親有點怪,放著王位不要,偏偏要兒子做侯。”
“唉,當時天下人都以為肖後是主動向漢中王示弱,放棄皇位的爭奪,事後大家才明白,這是相當高明的一招。”怎麽高明?我是一點也沒有感覺出來。
“這關內,實際上便是指京畿洛陽一帶,按照規製,這一帶隻能封侯爵,而不能封王爵。袁誌洵雖說在爵位上低了眾兄弟一等,但相對於他那些已經出任外地的兄弟們來說,自己留在了京城卻是占了大大的便宜。”
經老李一點撥,我猛地醒悟過來,以往皇子成年後,為了避免禍起蕭牆,皇子們都會被分封到外地,隻有太子才可以留居京城。肖皇後犧牲了原本可以得到的王爵,讓袁誌洵可以以侯爵之名,行太子之實,從而在皇位競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這個女人,實在太有心計了。”肖皇後的深謀遠慮讓我佩服不已。
“雖說袁誌洵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皇上,但是出鎮外郡的袁誌澤也並非一點優勢也沒有,西北匯聚了大成最精銳的鐵騎部隊,均歸漢中王袁誌澤調遣。而出鎮西南的成都王袁誌瀞也是袁誌澤的死黨,倘若京中有變,隻怕是誰都要忌憚這兩位王爺手下的數十萬精兵。”聽完老李的解釋,我終於明白了,同為皇子,漢中王、成都王會和關內侯水火不相容,不過轉念一想,也正是因為這兩派勢力為了皇位爭得不可開交,要不然我今天豈不是死路一條?
“以往隻知道練功,對世間的紛爭了解並不多,今日聽了李大哥的解釋,方才明白世間也似江湖一般險惡。”元昭顯然也是涉世不深,今天聽了老李的一席話,也不禁發了一番感歎。
“眼看皇上日漸衰老,若是再解決不好立儲難題,恐怕大成又要麵臨一番劫難了。”老李突然想起了什麽,轉過頭來問我:“小姐,當時漢中王果真要你盡早離開洛陽?”我點了點頭。
“那你們還是盡快上路吧,免得留在這是非之地,再生什麽事端。”老李建議道。
我心裏早就對這座充斥著的權力鬥爭的城市失去了興趣,在這裏還差點在這裏把小命丟了,當然是越早閃人越好了。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和元昭出了城門,奔南麵而去。走出一段路程後,我迴頭無意間瞥見一團黑壓壓的烏雲籠罩在帝國的首都上空,洛陽今天會有大雨吧......
“選皇長子任太子不就可以了嗎?”我雖說對曆史上立儲君的規矩了解不多,但我也明白中國古代絕大多數朝代是遵循立長不立幼的原則。
“這問題就出在皇長子的界定上,”老李接著說:“皇上當年尚居東宮,大婚之前宮女劉氏為皇上誕下一子,名為袁誌澤,是為長子。其後皇上遵循肖太後懿旨,迎娶了自己的表妹肖皇後,一年以後肖皇後也為皇上生下一子,名為袁誌洵,是為皇帝嫡子。”
老李說到這裏,我忽然記起來了除了立長不立幼的規矩外,還有一條立嫡不立庶的原則。袁誌澤雖說是哥哥,但畢竟是庶出,這讓他在地位上便低了袁誌洵一等。
“當時肖氏外戚在朝中握有大權,肖皇後的同族兄弟均身居高位,朝中大臣擔心選立袁誌洵,會使大成重蹈後漢外戚幹政的覆轍,因此極力支持選立生母毫無背景的袁誌澤為太子。皇上聽取了百官的意見後,也準備冊封袁誌澤為太子,但就在這時,肖皇後卻突然出手,說服在朝任職的肖氏子弟全部棄官下野,以表示自己並無臨朝篡政之心,一下子便把皇上置於無從選擇的境地。眼看朝野紛爭加劇,皇上當機立斷,宣布暫不立嗣,爭議才暫時平息了下來。”
“皇帝是想先考察兩人的能力,然後從中擇優選立吧。”我思考後提出了我的看法。
小姐果然聰明,老李讚賞的看我我一眼,接著說道:現在眼看兩位皇子漸漸長大,雖說都有帝王之姿,但在個人喜好上卻是涇渭分明。袁誌澤武藝高強,加之熟讀兵法,深諳用兵之道,乃是不世出的將才。十五歲隨軍出征鮮卑,二十歲便受封為漢中王,節製西北各路兵馬,抵禦羌與鮮卑;袁誌洵則恰恰相反,勤於政略,有定國安邦之才。十八歲出任兗州刺史,不到三年,兗州大治,後來被皇帝封為關內侯。
“同樣是皇子,為何一個封的是王,而另一個隻封了一個侯呢?莫非皇帝並不喜歡那個袁誌洵,故意在爵位上讓他矮一等?”我的猜測被老李一口否決:“皇上的其他八個皇子都封了王,隻有袁誌洵一人未被封王。據說是肖皇後向皇上進諫,婉拒了皇上封他為陳留王的提議,轉而請求皇上封他做關內侯。”
“這個母親有點怪,放著王位不要,偏偏要兒子做侯。”
“唉,當時天下人都以為肖後是主動向漢中王示弱,放棄皇位的爭奪,事後大家才明白,這是相當高明的一招。”怎麽高明?我是一點也沒有感覺出來。
“這關內,實際上便是指京畿洛陽一帶,按照規製,這一帶隻能封侯爵,而不能封王爵。袁誌洵雖說在爵位上低了眾兄弟一等,但相對於他那些已經出任外地的兄弟們來說,自己留在了京城卻是占了大大的便宜。”
經老李一點撥,我猛地醒悟過來,以往皇子成年後,為了避免禍起蕭牆,皇子們都會被分封到外地,隻有太子才可以留居京城。肖皇後犧牲了原本可以得到的王爵,讓袁誌洵可以以侯爵之名,行太子之實,從而在皇位競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這個女人,實在太有心計了。”肖皇後的深謀遠慮讓我佩服不已。
“雖說袁誌洵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皇上,但是出鎮外郡的袁誌澤也並非一點優勢也沒有,西北匯聚了大成最精銳的鐵騎部隊,均歸漢中王袁誌澤調遣。而出鎮西南的成都王袁誌瀞也是袁誌澤的死黨,倘若京中有變,隻怕是誰都要忌憚這兩位王爺手下的數十萬精兵。”聽完老李的解釋,我終於明白了,同為皇子,漢中王、成都王會和關內侯水火不相容,不過轉念一想,也正是因為這兩派勢力為了皇位爭得不可開交,要不然我今天豈不是死路一條?
“以往隻知道練功,對世間的紛爭了解並不多,今日聽了李大哥的解釋,方才明白世間也似江湖一般險惡。”元昭顯然也是涉世不深,今天聽了老李的一席話,也不禁發了一番感歎。
“眼看皇上日漸衰老,若是再解決不好立儲難題,恐怕大成又要麵臨一番劫難了。”老李突然想起了什麽,轉過頭來問我:“小姐,當時漢中王果真要你盡早離開洛陽?”我點了點頭。
“那你們還是盡快上路吧,免得留在這是非之地,再生什麽事端。”老李建議道。
我心裏早就對這座充斥著的權力鬥爭的城市失去了興趣,在這裏還差點在這裏把小命丟了,當然是越早閃人越好了。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和元昭出了城門,奔南麵而去。走出一段路程後,我迴頭無意間瞥見一團黑壓壓的烏雲籠罩在帝國的首都上空,洛陽今天會有大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