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金秋送爽,敬老傳情
重陽節,又稱雙九節、曬秋節、踏秋,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一、重陽節的起源與傳說
重陽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為流傳的是關於桓景斬妖除魔的故事。相傳在東漢時期,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鄉村小夥子,與家鄉中的不少人一樣,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但也可得過且過。誰知不幸的事兒突然降臨到桓景身上。汝南一帶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事,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迴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桓景迴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迴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隻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隻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迴身向村裏走去。隻見一個人端坐在屋中,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迴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隻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紮倒在地。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除了桓景斬妖除魔的故事外,重陽節還與古人對數字的崇拜有關。古人認為奇數(單數)屬陽,偶數(雙數)屬陰。九是陽數中最大的一個,又是“久久長壽”的意思,所以重陽節也叫老人節,是祭祖、敬老的傳統節日。在《易經》中,九月九日,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節”。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二、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豐富多彩,各具特色,主要包括登高、曬秋、放紙鳶、吃重陽糕、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等。
1.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登高之所以受人重視,特別受老人重視,是因為高有高壽的意思,再加上“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嚐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2. 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隻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唿。
3. 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風箏)為主要的娛樂習俗。光緒《惠州府誌》亦有記述。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至於人們為何要在重陽時放紙鳶,除了重陽天高雲淡,風輕揚是放飛紙鳶的最好季節外,紙鳶可幫助人們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放飛晦氣,消災解難,帶來好運。
4.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製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麵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5. 賞菊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6. 飲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采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采菊篇》有“相唿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我衣”之句,都說明了重陽采菊之俗。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王世懋的《學圃雜疏》中曾寫到:“菊花酒,摘菊釀酒,甘美可冠群芳。”直到近現代,菊花酒仍有釀造,並多認為是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7.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製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三、重陽節的文化內涵
重陽節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弘揚了中華民族文化。
重陽節,又稱雙九節、曬秋節、踏秋,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一、重陽節的起源與傳說
重陽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為流傳的是關於桓景斬妖除魔的故事。相傳在東漢時期,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鄉村小夥子,與家鄉中的不少人一樣,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但也可得過且過。誰知不幸的事兒突然降臨到桓景身上。汝南一帶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事,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迴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桓景迴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迴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隻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隻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迴身向村裏走去。隻見一個人端坐在屋中,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迴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隻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紮倒在地。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除了桓景斬妖除魔的故事外,重陽節還與古人對數字的崇拜有關。古人認為奇數(單數)屬陽,偶數(雙數)屬陰。九是陽數中最大的一個,又是“久久長壽”的意思,所以重陽節也叫老人節,是祭祖、敬老的傳統節日。在《易經》中,九月九日,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節”。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二、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豐富多彩,各具特色,主要包括登高、曬秋、放紙鳶、吃重陽糕、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等。
1.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登高之所以受人重視,特別受老人重視,是因為高有高壽的意思,再加上“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嚐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2. 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隻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唿。
3. 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風箏)為主要的娛樂習俗。光緒《惠州府誌》亦有記述。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至於人們為何要在重陽時放紙鳶,除了重陽天高雲淡,風輕揚是放飛紙鳶的最好季節外,紙鳶可幫助人們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放飛晦氣,消災解難,帶來好運。
4.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製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麵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5. 賞菊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6. 飲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采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采菊篇》有“相唿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我衣”之句,都說明了重陽采菊之俗。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王世懋的《學圃雜疏》中曾寫到:“菊花酒,摘菊釀酒,甘美可冠群芳。”直到近現代,菊花酒仍有釀造,並多認為是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7.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製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三、重陽節的文化內涵
重陽節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弘揚了中華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