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陵。
燕王府。
夏日陽光灑在小院,庭前垂柳絲紼如煙。
四個少年赤膊短衣,並成一排。
雙手握拳,雙足開立,曲膝下蹲。
即便汗如雨下、雙腿顫抖,也都咬牙堅持。
而在一旁。
劉封仰麵躺在涼椅上,申淑和白素一左一右,一人搖著扇子替劉封驅散夏日的炎熱,一人用竹簽將冰鎮過的果片喂到劉封嘴邊。
好不愜意!
屋簷陰涼處。
孫琰與劉秀玉、劉良玉姐妹並排而立。
劉秀玉、劉良玉姐妹皆是心疼的看著院中辛苦紮馬蹲的少年,因為其中兩個少年正是劉爽和劉瓚。
雖說歸漢後劉爽和劉瓚不用再為吃的發愁,但長久以來的營養不良讓劉爽和劉瓚非常的瘦弱,頭頂烈日在院中紮馬蹲,對兩兄弟是個極大的考驗,看得劉秀玉和劉良玉極為心疼。
“公主無需擔心,殿下有分寸的。”
孫琰溫潤的聲音,在劉秀玉和劉良玉耳邊響起。
四個少年中,除了劉爽和劉瓚外,還有孫琰為劉封生的長子劉林、以及孫琰的胞弟孫成。
自孫乾病逝、劉備將孫琰婚配給劉封後,孫成就一直住在劉封府中,與劉封長子劉林一道習文練武。
孫成雖是弟,但孫琰亦姐亦母。
聽了孫琰的安撫,劉良玉心中依舊擔憂,低聲道:“皇兄會不會太苛刻了,他們還小。”
劉秀玉雖然沒開口,但觀其神態,亦有認同。
孫琰則是看向劉封的方向,雙眸飽含崇意:“殿下常說:隻要有人,就會有爭。不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士民百姓,想要當人上人,就不能懈怠。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勤勉不輟,久久為功,方可成大器。”
院中。
申淑湊近小聲:“殿下,夫人和兩位公主來了。”
劉封徐徐睜眼:“還差多久?”
申淑看向一旁用於計時的軍用漏壺,道:“約有一刻鍾。”
漏壺是一種全天候的計時器,壺身刻有水位刻度,因采用的是水流計時原理,也稱為“水鍾”;又有晴天常用的日晷可以利用太陽投影方位來判斷時間,能精準的劃分晝夜時分,也稱為“日鍾”。
計時的時候,通常會采用“日鍾+水鍾”的互補體係,白天用日晷校準漏壺,夜晚用漏壺延續計時。
劉封的燕王府中,就專門請巧匠打造了日晷和漏壺。
而申淑旁邊的軍用漏壺,則是一種“類鍾表”的便攜性漏壺,製作難度高。
劉封最近也在嚐試精簡軍用漏壺的製造工藝、改良行軍顛簸時對漏壺計時的誤差等等,以求能普及到軍中將校,力求讓軍侯及其以上的軍中校吏能人手一個。
在劉封的認知中,將士的裝備也不僅僅局限於兵甲,任何能提高調兵遣將效率的器械都可以選擇性的裝備。
劉封沒有因為孫淑三人的到來就減少對劉林四人的訓練時間,依舊等到時間到了才準許劉林四人去休息。
替劉林和孫成擦拭了額頭的汗水,孫琰移步到劉封身側,接過白素手中的竹簽,將果片喂到劉封嘴邊。
身為劉封的正妻,又是名仕孫乾的嫡女,孫琰溫雅大方,言行舉止間皆顯大家之風。
即便府中多了申淑和白素兩個有家族勢力的美人,孫琰也未有妒意,如常的從容雍雅。
似劉封這樣的身份,為了拉攏某個勢力而納妾,是常有的事。
自古以來。
王侯權貴之家,後院事大都挺魔幻事的。
就連嘲諷袁紹劉表的兒子如豚犬的曹操,也沒能避免諸妾爭寵、諸子爭嗣。
故而,家中正妻的德行和能力,也會影響諸妾諸子是否能安守本分、兄友弟恭。
若是正妻德行、威望、能力不足,就會有如袁紹的劉夫人在袁紹死後殺盡寵妾、袁術的馮夫人在袁術在時就被其他婦人絞殺、曹丕被郭照蠱惑賜死甄宓導致曹丕曹叡父子生怨等等。
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劉封自然不願意重蹈前人覆轍。
有孫乾的良好家風和家學傳承,孫琰的德行和能力是足夠的,欠缺的是威望。
畢竟孫乾死後,孫琰就隻有一個如今才十歲的弟弟孫成,幾乎可以說沒任何的家族勢力在。
沒有家族勢力,威望上先天就會比有家族勢力的低一頭。
哪怕有正妻身份,也會讓孫琰心生顧慮,擔心處置不妥會影響劉封的大事。
為了將孫琰後院之主的威望樹立,劉封一邊讓小舅子孫成跟長子劉林一起讀書學武,一邊又讓申淑和白素與孫琰結金蘭之誼,以情義籠絡。
劉爽和劉瓚來後,又讓兩兄弟也跟孫成和劉林一起讀書習武,將一應生活上需要照料兩兄弟的事都交給孫琰。
譬如:劉爽和劉瓚每次習武後,孫琰都會親自給兩人送準備好的藥草用於藥浴,噓寒問暖,問出兩兄弟的真實想法等等。
與劉封形成“嚴父慈母”的搭配。
在日常中,逐步的將孫琰的威望提升。
換而言之。
劉封是將孫琰類比成馬皇後來引導和支持的,以此來鞏固孫琰在燕王府中獨一無二的地位和權威。
如此。
哪怕今後還有更多有權勢的家族貴女到來,也不敢對孫琰這個王妃有半點不敬,更別提跟孫琰爭寵!
如此安排,劉封同樣也是在自我約束。
劉封不認為自己是聖人。
恣意的時候也可能會變成下半身思考動物,繼而出現不理智的決定,隻有用理性的製度才能約束感性的不理智。
喂了一幾片水果後,孫琰將竹簽又還給白素,將手中的竹筒遞給劉封:“殿下,馬先生有信傳迴。”
孫琰口中的馬先生,就是被調入丞相府的馬玉。
信中大意,是諸葛亮以及成都文武對遷都江陵的態度。
諸葛亮是同意遷都的。
從一開始,成都就不是諸葛亮中意的都城所在地。
諸葛亮中意的都城是漢中郡的南鄭!
以南鄭為基,出秦川取長安,還於故都,繼而號令天下。
在諸葛亮看來:巴蜀是個囚龍地。
玄學一點講:山脈被稱為“龍脈”。巴蜀四麵環山,地形封閉,被稱“困龍”之勢,這樣的地勢會限製“龍氣”的流動,導致政權或人物被困其中,難以長久興盛。
唯物一點講:蜀道艱難,山脈環繞,在交通不發達的漢末,這樣的地形雖然易守難攻,但也限製了向外擴張的能力;再加上蜀錦秀麗,成都氣候宜人,也容易滋生驕奢之心而忘卻天下大誌。
即便是漢高祖劉邦,都選擇的是以漢中為基奪取關中,才掃滅了群雄;劉備一開始也是在漢中稱王,想要北取關中複刻漢高祖舊事。
奈何漢中一戰,曹操玩了一手“存人失地”,遷徙了大部分的漢中民,硬生生的掐斷了劉備走漢中入關中的根基。
也讓諸葛亮出秦川的計劃變得難以實施。
如今。
漢水以南,皆是漢土。
漢水上遊以及均水、丹水、堵水、築水等漢水支流,漢水中遊的襄陽、樊城等地,漢水下遊的樊口、鄂城等地的軍事重城、津口、山脈、河道,幾乎都被劉備掌握。
以江陵、鄂城、襄陽為核心的三角防禦體係形成後,比起囚龍地巴蜀,荊州更顯“龍氣”,遷都江陵,才能真正實現“困龍飛天”之勢。
話雖如此,但反對遷都的也不少。
譬如法正等人認為:走荊州北伐雖然水陸通便,但麵對北方騎兵是不具備優勢的,曹丕同樣能輕易的調集諸州大軍南下抵擋,北伐難有奇攻。
而走漢中北伐,則可深入隴右之地,借助驃騎將軍馬超在羌人中的聲望,一鼓作氣的拿下隴右之地,治理幾年後就可以獲得足夠的戰馬組建騎兵。
然後兵指關中,再成高祖霸業。
楊洪等益州人則認為遷都江陵不僅會勞累士民,還會削弱對巴蜀和南中的控製,影響巴蜀和南中的安穩,遷入蜀郡的南中勁卒、青羌三萬餘戶也容易生亂,兼之劉備年邁,應該留在成都頤養。
等等。
支持的和反對的,都不能說服對方。
這樣的結果,劉封早有猜測。
看似各方都有理,究其本質就在於利益的爭奪,都想獲得更多的朝堂話語權。
【蜀郡的這些豪族,似乎對孤遷徙的南中諸戶不太滿意啊。
正好新城郡缺人,費詩和飛軍的家眷也不能一直都留在蜀郡。就趁著這個機會,將那三萬餘戶南中勁卒和青羌,都遷徙到新城郡來】
劉封默默思考。
如今的五部飛軍已經成了劉封在新城郡的核心軍力,自然也得考慮對五部飛軍的家屬安置以及兵力折損後的兵源補充。
將五部飛軍的家屬放在蜀郡,時間太久了劉封也不放心。
萬一生出變故來,劉封就會陷入處理和不處理都不妥的窘境。
想到這裏。
劉封喚來田七,讓田七安排人去蜀郡尋費詩,讓費詩將蜀郡的南中勁卒和青羌,分批遷徙到新城郡來。
如今的新城郡,已經由最初的九縣變成了十六縣。
劉封實際控戶,也由最初的近四萬家變成了近七萬家,若將蜀郡的三萬餘戶南中勁卒和青羌遷徙到新城郡,劉封就能實控十萬戶!
要知道,劉禪投降時,實際控戶也才二十八萬!
孫權奪下荊州稱吳王的時候,實際控戶也才三十萬,直到孫權滅亡的時候,實際控戶也才五十二萬!
(注:實控戶口隻包括編戶入籍的戶民,不包括地方豪族隱瞞的戶口,不包括未入籍的山民、夷民。流民、遊民。)
戰亂時期。
人口才是第一生產力。
靠天地吃飯的年代,糧食隻能通過勤勉耕種從地裏得出來。
到了九月。
遷都江陵的爭論有了最終決定。
或許是劉封遷徙蜀郡的南中勁卒和青羌三萬餘戶入新城讓楊洪等益州人有了多餘的想法,也或許是劉備兵不血刃拿下樊口、鄂城等地提高了劉備的威勢,楊洪等益州人對遷都江陵的反對聲逐漸變小。
而原本持反對意見的法正,在去了趟江陵後,也不再反對遷都。
十月。
劉禪以及百官先入江陵,隨後百官家眷也相繼遷入江陵。
十一月。
劉備對朝中公卿及地方太守、行政區域和駐軍進行了戰略調整。
益州方麵:
以陳震為庲降都督,持節督南中七郡,引越巂太守焦璜、朱提郡太守呂凱、牂牁郡的太守向郎、建寧郡太守正昂、永昌郡太守王伉、雲南郡太守鄧芝、興古郡太守馬忠,同鎮南中七郡。
以楊洪為西川都督,持節督西川六郡,引蜀郡太守王連、廣漢郡太守夏侯纂、犍為郡太守王士、江陽郡太守蔣琬、巴郡太守費觀、巴東郡太守文恭,同治西川六郡。
以李嚴為東川都督,持節督東川四郡,引汶山郡太守孟達、梓潼太守張翼、漢中太守魏延、巴西郡太守閻芝,同鎮東川四郡。
收迴太子劉禪監國之權,改劉禪為益州刺史、征西將軍,持節督益州十七郡,擢升太子舍人費禕與董允為益州從事,隨侍劉禪左右。
荊州方麵:
以趙雲為中領軍、征南將軍、荊南都督,持節督荊南四郡,引武陵太守樊伷、零陵太守習珍、桂陽太守陳式、長沙太守馬良,同鎮荊南四郡。
以黃權為征東將軍、荊東都督,持節督江夏郡,引蕩寇將軍關平、江夏太守關興,同鎮江夏郡。
以劉封為征北將軍、假車騎將軍、荊北都督,持節督荊北三郡,引新城太守鄧範、襄陽太守申耽、宜都太守鄧輔,同鎮荊北三郡。
朝堂方麵:
以關羽為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鉞,為大漢最高軍事統帥。
以張飛為司隸校尉,糾上檢下,嚴刑必斷,且以張飛長女為太子妃。
以黃忠為衛將軍,總領江陵皇城南北軍。
以楊儀為南郡太守,治理南郡諸縣。
如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法正、驃騎將軍馬超等原職不變,其餘有功文武,皆有封賞。
原本劉備是想將漢中也歸劉封節督的,考慮到平衡各方派係的利益,最終決定將漢中歸東川都督李嚴節督。
至此。
朝堂局勢基本分明。
劉備坐鎮江陵皇城,諸葛亮、法正督文,關羽督武,劉禪督益州,劉封督荊北。
對劉禪的安排,也是在為劉禪鋪路。
東川都督李嚴一直在對曹魏的武都郡和陰平郡進行滲透,倘若奪取了武都和陰平,這功勞也會記在劉禪頭上。
南中、東川和西川十七郡二十餘萬戶,也是劉備分給劉禪,需要劉禪去施恩去治理的。
而新城太守鄧範、襄陽太守申耽、宜都太守鄧輔,這三人都是劉封的親信。
擢升三人為三郡太守,等於是將三郡軍政都歸給了劉封。
劉封在將三萬餘戶南中勁卒、青羌遷徙到新城郡後,再加上宜都郡和襄陽郡的在籍戶口,也約有十三萬戶!
如此平衡。
既是在提升劉禪的資曆和威望,也是在提升劉封的資曆和威望,即便今後真的出現了極端衝突,劉封和劉禪都有能力自保。
雖然這樣安排依舊還有很多風險,但以目前的局勢,劉備也隻能如此了。
對劉備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割舍了誰都不行!
假車騎將軍需要負責四夷屯警、京師兵衛、征伐背叛、出使宣詔、薦舉官吏、重要的迎來送往禮製性活動等,無戰事的時候劉封也需要長時間的待在江陵參與朝政議事。
故而。
在劉備的授命下,劉封將妻小都搬遷到了江陵城中。
劉備又采納了劉封的提議,讓孫權的質子孫慮,跟劉林、孫成、劉爽、劉瓚一同讀書習武。
十二月。
江夏太守關興傳來消息:
孫權趁著張遼染病,偷襲合肥;合肥城內的潘璋再度反叛,生擒朱靈,獻了合肥。
曹丕盛怒,派張遼、曹休、臧霸引二十餘軍南下。
孫權見張遼到來,頗為忌憚,敕令諸將謹慎對敵,大將呂範輕敵,被張遼和王淩擊退,孫權驚懼退兵,張遼又複奪了合肥。
章武三年,正月。
太子劉禪獻曲轅犁,震驚朝堂百官。
燕王劉封見了曲轅犁後,稱曲轅犁適合水田深耕,希望劉禪能傳授曲轅犁製作技術,劉禪當殿答應。
隨後朝野皆傳“燕王與太子兄友弟恭,當為世人表率。”
燕王府。
諸葛亮應邀而來。
見到劉封手中把玩的曲轅犁模型,諸葛亮心如明鏡,直言而道:“果如我猜測,太子殿下不曾研習巧術,麾下也無善於巧工之人,曲轅犁必不會是太子殿下所得。
燕王殿下既然得此巧物,為何要將進獻的功勞讓給太子殿下?難道就為了朝野盛傳的那句‘燕王與太子兄友弟恭,當為世人表率’?”
劉封將曲轅犁模型放下,又取出一柄連弩模型,笑道:“丞相慧眼如炬,孤也不願欺瞞。太子乃是儲君,儲君當以農事為重,故而曲轅犁隻能由太子來進獻。
孤聽聞丞相也善巧工,可否替孤將這連弩改良?孤也不貪丞相便宜,此弩若成,可以‘諸葛連弩’為名。”
(本章完)
燕王府。
夏日陽光灑在小院,庭前垂柳絲紼如煙。
四個少年赤膊短衣,並成一排。
雙手握拳,雙足開立,曲膝下蹲。
即便汗如雨下、雙腿顫抖,也都咬牙堅持。
而在一旁。
劉封仰麵躺在涼椅上,申淑和白素一左一右,一人搖著扇子替劉封驅散夏日的炎熱,一人用竹簽將冰鎮過的果片喂到劉封嘴邊。
好不愜意!
屋簷陰涼處。
孫琰與劉秀玉、劉良玉姐妹並排而立。
劉秀玉、劉良玉姐妹皆是心疼的看著院中辛苦紮馬蹲的少年,因為其中兩個少年正是劉爽和劉瓚。
雖說歸漢後劉爽和劉瓚不用再為吃的發愁,但長久以來的營養不良讓劉爽和劉瓚非常的瘦弱,頭頂烈日在院中紮馬蹲,對兩兄弟是個極大的考驗,看得劉秀玉和劉良玉極為心疼。
“公主無需擔心,殿下有分寸的。”
孫琰溫潤的聲音,在劉秀玉和劉良玉耳邊響起。
四個少年中,除了劉爽和劉瓚外,還有孫琰為劉封生的長子劉林、以及孫琰的胞弟孫成。
自孫乾病逝、劉備將孫琰婚配給劉封後,孫成就一直住在劉封府中,與劉封長子劉林一道習文練武。
孫成雖是弟,但孫琰亦姐亦母。
聽了孫琰的安撫,劉良玉心中依舊擔憂,低聲道:“皇兄會不會太苛刻了,他們還小。”
劉秀玉雖然沒開口,但觀其神態,亦有認同。
孫琰則是看向劉封的方向,雙眸飽含崇意:“殿下常說:隻要有人,就會有爭。不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士民百姓,想要當人上人,就不能懈怠。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勤勉不輟,久久為功,方可成大器。”
院中。
申淑湊近小聲:“殿下,夫人和兩位公主來了。”
劉封徐徐睜眼:“還差多久?”
申淑看向一旁用於計時的軍用漏壺,道:“約有一刻鍾。”
漏壺是一種全天候的計時器,壺身刻有水位刻度,因采用的是水流計時原理,也稱為“水鍾”;又有晴天常用的日晷可以利用太陽投影方位來判斷時間,能精準的劃分晝夜時分,也稱為“日鍾”。
計時的時候,通常會采用“日鍾+水鍾”的互補體係,白天用日晷校準漏壺,夜晚用漏壺延續計時。
劉封的燕王府中,就專門請巧匠打造了日晷和漏壺。
而申淑旁邊的軍用漏壺,則是一種“類鍾表”的便攜性漏壺,製作難度高。
劉封最近也在嚐試精簡軍用漏壺的製造工藝、改良行軍顛簸時對漏壺計時的誤差等等,以求能普及到軍中將校,力求讓軍侯及其以上的軍中校吏能人手一個。
在劉封的認知中,將士的裝備也不僅僅局限於兵甲,任何能提高調兵遣將效率的器械都可以選擇性的裝備。
劉封沒有因為孫淑三人的到來就減少對劉林四人的訓練時間,依舊等到時間到了才準許劉林四人去休息。
替劉林和孫成擦拭了額頭的汗水,孫琰移步到劉封身側,接過白素手中的竹簽,將果片喂到劉封嘴邊。
身為劉封的正妻,又是名仕孫乾的嫡女,孫琰溫雅大方,言行舉止間皆顯大家之風。
即便府中多了申淑和白素兩個有家族勢力的美人,孫琰也未有妒意,如常的從容雍雅。
似劉封這樣的身份,為了拉攏某個勢力而納妾,是常有的事。
自古以來。
王侯權貴之家,後院事大都挺魔幻事的。
就連嘲諷袁紹劉表的兒子如豚犬的曹操,也沒能避免諸妾爭寵、諸子爭嗣。
故而,家中正妻的德行和能力,也會影響諸妾諸子是否能安守本分、兄友弟恭。
若是正妻德行、威望、能力不足,就會有如袁紹的劉夫人在袁紹死後殺盡寵妾、袁術的馮夫人在袁術在時就被其他婦人絞殺、曹丕被郭照蠱惑賜死甄宓導致曹丕曹叡父子生怨等等。
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劉封自然不願意重蹈前人覆轍。
有孫乾的良好家風和家學傳承,孫琰的德行和能力是足夠的,欠缺的是威望。
畢竟孫乾死後,孫琰就隻有一個如今才十歲的弟弟孫成,幾乎可以說沒任何的家族勢力在。
沒有家族勢力,威望上先天就會比有家族勢力的低一頭。
哪怕有正妻身份,也會讓孫琰心生顧慮,擔心處置不妥會影響劉封的大事。
為了將孫琰後院之主的威望樹立,劉封一邊讓小舅子孫成跟長子劉林一起讀書學武,一邊又讓申淑和白素與孫琰結金蘭之誼,以情義籠絡。
劉爽和劉瓚來後,又讓兩兄弟也跟孫成和劉林一起讀書習武,將一應生活上需要照料兩兄弟的事都交給孫琰。
譬如:劉爽和劉瓚每次習武後,孫琰都會親自給兩人送準備好的藥草用於藥浴,噓寒問暖,問出兩兄弟的真實想法等等。
與劉封形成“嚴父慈母”的搭配。
在日常中,逐步的將孫琰的威望提升。
換而言之。
劉封是將孫琰類比成馬皇後來引導和支持的,以此來鞏固孫琰在燕王府中獨一無二的地位和權威。
如此。
哪怕今後還有更多有權勢的家族貴女到來,也不敢對孫琰這個王妃有半點不敬,更別提跟孫琰爭寵!
如此安排,劉封同樣也是在自我約束。
劉封不認為自己是聖人。
恣意的時候也可能會變成下半身思考動物,繼而出現不理智的決定,隻有用理性的製度才能約束感性的不理智。
喂了一幾片水果後,孫琰將竹簽又還給白素,將手中的竹筒遞給劉封:“殿下,馬先生有信傳迴。”
孫琰口中的馬先生,就是被調入丞相府的馬玉。
信中大意,是諸葛亮以及成都文武對遷都江陵的態度。
諸葛亮是同意遷都的。
從一開始,成都就不是諸葛亮中意的都城所在地。
諸葛亮中意的都城是漢中郡的南鄭!
以南鄭為基,出秦川取長安,還於故都,繼而號令天下。
在諸葛亮看來:巴蜀是個囚龍地。
玄學一點講:山脈被稱為“龍脈”。巴蜀四麵環山,地形封閉,被稱“困龍”之勢,這樣的地勢會限製“龍氣”的流動,導致政權或人物被困其中,難以長久興盛。
唯物一點講:蜀道艱難,山脈環繞,在交通不發達的漢末,這樣的地形雖然易守難攻,但也限製了向外擴張的能力;再加上蜀錦秀麗,成都氣候宜人,也容易滋生驕奢之心而忘卻天下大誌。
即便是漢高祖劉邦,都選擇的是以漢中為基奪取關中,才掃滅了群雄;劉備一開始也是在漢中稱王,想要北取關中複刻漢高祖舊事。
奈何漢中一戰,曹操玩了一手“存人失地”,遷徙了大部分的漢中民,硬生生的掐斷了劉備走漢中入關中的根基。
也讓諸葛亮出秦川的計劃變得難以實施。
如今。
漢水以南,皆是漢土。
漢水上遊以及均水、丹水、堵水、築水等漢水支流,漢水中遊的襄陽、樊城等地,漢水下遊的樊口、鄂城等地的軍事重城、津口、山脈、河道,幾乎都被劉備掌握。
以江陵、鄂城、襄陽為核心的三角防禦體係形成後,比起囚龍地巴蜀,荊州更顯“龍氣”,遷都江陵,才能真正實現“困龍飛天”之勢。
話雖如此,但反對遷都的也不少。
譬如法正等人認為:走荊州北伐雖然水陸通便,但麵對北方騎兵是不具備優勢的,曹丕同樣能輕易的調集諸州大軍南下抵擋,北伐難有奇攻。
而走漢中北伐,則可深入隴右之地,借助驃騎將軍馬超在羌人中的聲望,一鼓作氣的拿下隴右之地,治理幾年後就可以獲得足夠的戰馬組建騎兵。
然後兵指關中,再成高祖霸業。
楊洪等益州人則認為遷都江陵不僅會勞累士民,還會削弱對巴蜀和南中的控製,影響巴蜀和南中的安穩,遷入蜀郡的南中勁卒、青羌三萬餘戶也容易生亂,兼之劉備年邁,應該留在成都頤養。
等等。
支持的和反對的,都不能說服對方。
這樣的結果,劉封早有猜測。
看似各方都有理,究其本質就在於利益的爭奪,都想獲得更多的朝堂話語權。
【蜀郡的這些豪族,似乎對孤遷徙的南中諸戶不太滿意啊。
正好新城郡缺人,費詩和飛軍的家眷也不能一直都留在蜀郡。就趁著這個機會,將那三萬餘戶南中勁卒和青羌,都遷徙到新城郡來】
劉封默默思考。
如今的五部飛軍已經成了劉封在新城郡的核心軍力,自然也得考慮對五部飛軍的家屬安置以及兵力折損後的兵源補充。
將五部飛軍的家屬放在蜀郡,時間太久了劉封也不放心。
萬一生出變故來,劉封就會陷入處理和不處理都不妥的窘境。
想到這裏。
劉封喚來田七,讓田七安排人去蜀郡尋費詩,讓費詩將蜀郡的南中勁卒和青羌,分批遷徙到新城郡來。
如今的新城郡,已經由最初的九縣變成了十六縣。
劉封實際控戶,也由最初的近四萬家變成了近七萬家,若將蜀郡的三萬餘戶南中勁卒和青羌遷徙到新城郡,劉封就能實控十萬戶!
要知道,劉禪投降時,實際控戶也才二十八萬!
孫權奪下荊州稱吳王的時候,實際控戶也才三十萬,直到孫權滅亡的時候,實際控戶也才五十二萬!
(注:實控戶口隻包括編戶入籍的戶民,不包括地方豪族隱瞞的戶口,不包括未入籍的山民、夷民。流民、遊民。)
戰亂時期。
人口才是第一生產力。
靠天地吃飯的年代,糧食隻能通過勤勉耕種從地裏得出來。
到了九月。
遷都江陵的爭論有了最終決定。
或許是劉封遷徙蜀郡的南中勁卒和青羌三萬餘戶入新城讓楊洪等益州人有了多餘的想法,也或許是劉備兵不血刃拿下樊口、鄂城等地提高了劉備的威勢,楊洪等益州人對遷都江陵的反對聲逐漸變小。
而原本持反對意見的法正,在去了趟江陵後,也不再反對遷都。
十月。
劉禪以及百官先入江陵,隨後百官家眷也相繼遷入江陵。
十一月。
劉備對朝中公卿及地方太守、行政區域和駐軍進行了戰略調整。
益州方麵:
以陳震為庲降都督,持節督南中七郡,引越巂太守焦璜、朱提郡太守呂凱、牂牁郡的太守向郎、建寧郡太守正昂、永昌郡太守王伉、雲南郡太守鄧芝、興古郡太守馬忠,同鎮南中七郡。
以楊洪為西川都督,持節督西川六郡,引蜀郡太守王連、廣漢郡太守夏侯纂、犍為郡太守王士、江陽郡太守蔣琬、巴郡太守費觀、巴東郡太守文恭,同治西川六郡。
以李嚴為東川都督,持節督東川四郡,引汶山郡太守孟達、梓潼太守張翼、漢中太守魏延、巴西郡太守閻芝,同鎮東川四郡。
收迴太子劉禪監國之權,改劉禪為益州刺史、征西將軍,持節督益州十七郡,擢升太子舍人費禕與董允為益州從事,隨侍劉禪左右。
荊州方麵:
以趙雲為中領軍、征南將軍、荊南都督,持節督荊南四郡,引武陵太守樊伷、零陵太守習珍、桂陽太守陳式、長沙太守馬良,同鎮荊南四郡。
以黃權為征東將軍、荊東都督,持節督江夏郡,引蕩寇將軍關平、江夏太守關興,同鎮江夏郡。
以劉封為征北將軍、假車騎將軍、荊北都督,持節督荊北三郡,引新城太守鄧範、襄陽太守申耽、宜都太守鄧輔,同鎮荊北三郡。
朝堂方麵:
以關羽為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鉞,為大漢最高軍事統帥。
以張飛為司隸校尉,糾上檢下,嚴刑必斷,且以張飛長女為太子妃。
以黃忠為衛將軍,總領江陵皇城南北軍。
以楊儀為南郡太守,治理南郡諸縣。
如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法正、驃騎將軍馬超等原職不變,其餘有功文武,皆有封賞。
原本劉備是想將漢中也歸劉封節督的,考慮到平衡各方派係的利益,最終決定將漢中歸東川都督李嚴節督。
至此。
朝堂局勢基本分明。
劉備坐鎮江陵皇城,諸葛亮、法正督文,關羽督武,劉禪督益州,劉封督荊北。
對劉禪的安排,也是在為劉禪鋪路。
東川都督李嚴一直在對曹魏的武都郡和陰平郡進行滲透,倘若奪取了武都和陰平,這功勞也會記在劉禪頭上。
南中、東川和西川十七郡二十餘萬戶,也是劉備分給劉禪,需要劉禪去施恩去治理的。
而新城太守鄧範、襄陽太守申耽、宜都太守鄧輔,這三人都是劉封的親信。
擢升三人為三郡太守,等於是將三郡軍政都歸給了劉封。
劉封在將三萬餘戶南中勁卒、青羌遷徙到新城郡後,再加上宜都郡和襄陽郡的在籍戶口,也約有十三萬戶!
如此平衡。
既是在提升劉禪的資曆和威望,也是在提升劉封的資曆和威望,即便今後真的出現了極端衝突,劉封和劉禪都有能力自保。
雖然這樣安排依舊還有很多風險,但以目前的局勢,劉備也隻能如此了。
對劉備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割舍了誰都不行!
假車騎將軍需要負責四夷屯警、京師兵衛、征伐背叛、出使宣詔、薦舉官吏、重要的迎來送往禮製性活動等,無戰事的時候劉封也需要長時間的待在江陵參與朝政議事。
故而。
在劉備的授命下,劉封將妻小都搬遷到了江陵城中。
劉備又采納了劉封的提議,讓孫權的質子孫慮,跟劉林、孫成、劉爽、劉瓚一同讀書習武。
十二月。
江夏太守關興傳來消息:
孫權趁著張遼染病,偷襲合肥;合肥城內的潘璋再度反叛,生擒朱靈,獻了合肥。
曹丕盛怒,派張遼、曹休、臧霸引二十餘軍南下。
孫權見張遼到來,頗為忌憚,敕令諸將謹慎對敵,大將呂範輕敵,被張遼和王淩擊退,孫權驚懼退兵,張遼又複奪了合肥。
章武三年,正月。
太子劉禪獻曲轅犁,震驚朝堂百官。
燕王劉封見了曲轅犁後,稱曲轅犁適合水田深耕,希望劉禪能傳授曲轅犁製作技術,劉禪當殿答應。
隨後朝野皆傳“燕王與太子兄友弟恭,當為世人表率。”
燕王府。
諸葛亮應邀而來。
見到劉封手中把玩的曲轅犁模型,諸葛亮心如明鏡,直言而道:“果如我猜測,太子殿下不曾研習巧術,麾下也無善於巧工之人,曲轅犁必不會是太子殿下所得。
燕王殿下既然得此巧物,為何要將進獻的功勞讓給太子殿下?難道就為了朝野盛傳的那句‘燕王與太子兄友弟恭,當為世人表率’?”
劉封將曲轅犁模型放下,又取出一柄連弩模型,笑道:“丞相慧眼如炬,孤也不願欺瞞。太子乃是儲君,儲君當以農事為重,故而曲轅犁隻能由太子來進獻。
孤聽聞丞相也善巧工,可否替孤將這連弩改良?孤也不貪丞相便宜,此弩若成,可以‘諸葛連弩’為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