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狗可恨!“


    看著滿地的狼藉和傷亡,楊秋忿忿不平。


    不論是漢軍守山時的頑強,還是撤軍時的果斷,都讓楊秋又氣又無奈。


    漢軍表現得越好,就越反襯出楊秋的無能。


    當初大言不慚的喊著要破寨,更是聲稱“如不勝,請斬某頭”,結果表現卻是平平,讓楊秋如何能甘心?


    而在一旁。


    不同於楊秋的原地憤恨,郭淮卻是在細細的詢問斥候。


    在發現漢軍有撤軍的跡象後,郭淮就派斥候登高去數漢軍的旌旗人數。


    而結果。


    也正如郭淮的猜測!


    根據斥候的反饋,光是兩個山頭出現的漢軍,就遠超千人!


    在詢問了斥候後,郭淮又去盤問沒來得及跑掉的漢兵俘虜,根據漢兵俘虜口中的描述,再次證實了心中的猜測。


    待迴到營中後。


    郭淮向張郃詳細的匯報了今日設伏和攻寨前後探得的情報以及對戰場局勢的猜測。


    張郃對郭淮是很信任的。


    亦或者說:張郃能當上左將軍,郭淮是功不可沒的。


    昔日夏侯淵被斬,魏軍新失主帥,盡皆惶惶。


    時任軍中司馬的郭淮和督軍杜襲收斂散卒,號令諸軍稱:張郃是大魏名將,素為劉備忌憚,隻有張郃能退劉備。


    當時的張郃職僅為蕩寇將軍!


    豪門出身的郭淮,在審時度勢上有超乎常人的判斷。


    如今亦是如此。


    即便是對郭淮極度不服的楊秋,此刻也在認真思考郭淮收集的情報以及對戰場局勢的猜測。


    對郭淮不爽歸不爽,楊秋在關中戰場廝殺了幾十年,眼光毒辣,對郭淮猜測的正確與否也是能看明白的。


    隻是在看明白後,楊秋心中又頗不耐煩。


    “若如此,劉封豈不是將大半的兵力都調到丹水城來了?南鄉到底是個什麽情況?夏侯尚和徐晃連城都不敢出了嗎?”


    夏侯尚和徐晃被堵在南鄉,關中援軍又被堵在丹水。


    劉封以寡敵眾,優勢在他?


    這樣的結果,讓楊秋很難接受!


    換而言之:楊秋覺得自己又被小覷了。


    郭淮看了一眼低頭沉吟的張郃,又提出了猜想:“不論劉封如何調兵遣將,他的總兵力是不變的。丹水的兵力調多了,南鄉的兵力就會變少。


    征南將軍和右將軍也非庸人,或許短時間內會忌憚劉封是在用疑兵之計而不敢輕易出城,但時間一久定也能覺察到劉封的劣勢。


    我以為:可在此養精蓄銳,同時派兵去周圍鄉亭征用糧草,以待征西將軍大軍到來。


    屆時糧足兵穩,就可強攻漢軍在丹水的城寨,配合南鄉的征南將軍和右將軍,前後夾擊,就可勢如破竹。”


    郭淮再次提出了穩健的策略。


    這次楊秋沒有再反駁。


    今日的攻寨讓楊秋看到了漢軍的頑強,也看到了漢軍的軍力不弱於己方。


    不能搶到功勞,楊秋也不願再去勞累攻寨。


    見楊秋低頭不吱聲,張郃遂有了決斷:“郭護軍所言在理,漢軍憑借險地固守,急切難進。交戰難以獲勝,不戰會受責罰;軍中糧草,也難以支撐我等與漢軍長久對峙。


    我也正有意讓大軍暫時停止前進,養精蓄銳。”


    頓了頓。


    張郃又道:“然而我等既為先鋒,也不可一味避戰。我有意再分一軍,渡丹水尋小徑偷往南鄉城,先與南鄉城的征南將軍和右將軍取得聯係,不知楊將軍和郭護軍,誰願前往?”


    張郃依舊很精。


    未戰先料敗,根據己方存在的劣勢采納郭淮的提議。


    同時。


    為了避免被曹真責罰,張郃又決定分兵渡河去南鄉。


    配合先前給曹真的去信,張郃的人設就會變成積極求戰又不失智慧的先鋒大將。


    張郃不是關中的主將,犯不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去搏命。


    功勞是曹真的,命是自己的。


    郭淮和楊秋皆未開口。


    郭淮是不想去,楊秋是想去又擔心再次被郭淮分功。


    見狀。


    張郃的目光看向楊秋:“楊將軍,我分你一千兵馬,你可敢渡河尋徑前往?若你功成,此戰我當表你為首功!”


    郭淮要留在身邊商討軍情,楊秋勇猛能搏命,誰最適合渡河繞擊,張郃看得很清楚。


    再將首功許諾給楊秋,足以調動楊秋的積極性。


    如預料。


    聽到“首功”二字,楊秋立馬興奮起來了。


    今日請命攻寨,求的也是軍功。


    結果攻寨不順,功勞還讓郭淮給分了一半,楊秋心底也憋著氣。


    現在渡河尋徑去南鄉城就是首功,還沒郭淮分功,如此機會,楊秋自然是不會謙讓的。


    “願遵左將軍令!”


    楊秋興奮領命,隨後自去周圍鄉亭尋渡河的船隻;郭淮則是留在了帳中,繼續與張郃商討應對。


    丹水城內。


    劉封也陸續收到了第一營和第二營傳迴來的情報。


    對於寇安國沒能守住一日這個結果,劉封早有預料,並未感到吃驚。


    依山險設五營,本意就是拖。


    在知道己方將士能力的情況下,能拖多久取決於對方將士的智勇水平。


    劉封也會根據寇安國守寨的時間來加深對這支從關中遠道而來的偽魏將士的判斷。


    張郃是成名宿將。


    就如張郃不敢小覷劉封一樣,劉封也不敢小覷張郃。


    到了這個層次的,決定勝負的往往都在於細節。


    故而。


    在聽到張郃攻下第一營後選擇了固寨自守,劉封加派了斥候的探查力度。


    當雙方陷入正麵戰場的僵持模式後,斥候的作用就會變得極為明顯。


    如不能提前覺察到對方的動作,就容易被誑騙而錯失良機。


    一連三日。


    張郃除了四處搜刮糧食外,沒有再表現出任何的攻寨意圖。


    李輔派人請命:是撤迴到第三營還是從第三營運糧到第二營。


    隻因李輔認為:張郃如今按兵不動,撤迴到第三營會讓張郃看破第二營的虛實,從第三營運糧到第二營又會打亂劉封最初的部署,故而遲疑不決。


    劉封則派人傳令:按計劃行事。


    郭淮再次有了判斷:“漢軍撤兵,或是在試探我軍反應。我以為,應當以步步為營之計,搶占漢軍山頭。漢軍不退,我軍不退,漢軍若退,我軍搶山。以免被漢軍覺察到楊將軍的行蹤。”


    張郃也深知。


    援軍遠道而來,開頭幾日不動可以理解為是在養精蓄銳,一直不動那就明顯有陰謀詭計了。


    想到這。


    張郃毫不猶豫的派郭淮搶占了劉封的第二營,又依托第二營擴大營寨規模,多立旌旗。


    與此同時。


    張郃又派軍中驍校去劉封的第三營假裝搦戰。


    不打,裝要打。


    以此為詭術。


    看著山下耀武揚威的魏軍驍校,寇安國、鄧賢、羋突通、北史那、劉慶之、劉長恭皆是氣得想下山,唯有李輔再次勸住了眾人。


    “我等依山險而守,以營中存糧,足可再守上五日,又何必冒險?隻需每日將戰報送迴丹水城,聽殿下決斷即可。”


    李輔自知才能不如張郃,隻想求穩。


    劉封在設五營時都將具體的應對細節告知了眾人,隻要不違劉封的軍令,栓條狗都不會影響大局。


    若因小利而下山與魏軍驍校爭鋒,贏了則罷,輸了就會令三軍折銳,直接影響後續的防守。


    如李輔所言。


    在得到第三營送迴來的戰報後,劉封不僅沒有允許眾人下山,反而下令將第一營和第三營的兵馬以及部分糧食都撤迴第五營,隻留李輔和鄧賢率第二營的兵馬在第三營駐守。


    書佐樊成頓感疑惑:“魏軍這幾日得到了休整,隨時都可能強攻第三營;殿下不增兵反而減兵,請恕末將愚鈍,不知殿下深意。”


    劉封有意培養樊成,遂向樊成剝析道:“張郃強攻第一營,意在試探孤的軍力。


    麵對第二營時又按兵不動、四處搜刮糧食,明麵上是在養精蓄銳、囤積糧草,暗地裏或是想分兵走小徑;搶占第二營山頭後又忽然搦戰第三營,孤料其是想掩護偏軍。


    丹水城以及城外五營是守不住的,孤在丹水城的目的也並非要守城,隻是在拖延張郃與夏侯尚徐晃合兵的時間。


    既然張郃不打裝要打,那孤就投桃報李,能打裝不能打,都是詭術,就看誰能騙得過誰了。”


    樊成恍然。


    第三營的減兵,並未瞞過張郃的探子。


    如劉封所言一般,不論是張郃不打裝要打,還是劉封能打裝不能打,都是詭術。


    所謂詭術,就是會讓人起疑心。


    若是張郃個人碰見詭術,直接蠻力就破了,在絕對的力量麵前一切裏胡哨的詭計都是紙老虎。


    可如今張郃是三軍主將,萬餘將士的性命擔在肩頭,又沒有絕對的力量,是不敢輕易的變動的。


    麵對詭術,最穩妥的就是以不變應萬變。


    不管對手如何裏胡哨,我隻需按照原計劃穩步推進。


    這便是劉封迴敬詭術的用意。


    除此外。


    劉封又傳令在第五營養精蓄銳的王平、劉道濟引本營千人南下,丹水到塢堡間有幾條小徑,劉封閉著眼睛都能在地圖上畫出來。


    事實也如劉封預料。


    即便明知道漢軍減兵了,魏軍依舊選擇的是搦戰而非強攻。


    小徑。


    楊秋引兵渡河涉水,繞過丹水城,踏上了通往南鄉城的小徑。


    “這次沒了郭淮搶我功勞,破賊首功非我莫屬!”楊秋暗暗有些得意。


    作為降將,楊秋能列在《魏公卿將軍上尊號奏》中排名第八位,靠的不是家世也不完全是能力,更多的是敢打敢拚以及對曹丕的忠誠!亦或者說:降將想獲得功勳,就必然要比旁人更懂得拚命。


    譬如張遼帶著八百人去衝孫權十萬人,徐晃親自在圍塹鹿角重重中長驅直入,都是靠悍勇拚命去爭搶功勳。


    雖然危險,但獲得功勳的方式更快。


    否則按正常的升遷,降將總是會低人一等的。


    楊秋不願低人一等!


    徐晃能當右將軍,楊秋自信也能當上右將軍甚至更高。


    “先帝在時,曾誇徐晃勝過孫武、田穰苴,襄樊能夠保全都是徐晃的功勞;如今徐晃被困南鄉,某若驅兵解圍,天下誰不識楊秋?”


    想到這裏,楊秋更是興奮。


    舔了舔有些幹裂的嘴唇,楊秋讓眾人原地休憩,以水就著幹糧以解饑渴。


    半個時辰後,楊秋又招唿眾人急行。


    “隻要出了前方路口,就有大路直達南鄉城,屆時不論是吃的穿的還是女人,爾等都有!”楊秋策馬前後奔走,勉勵眾軍士。


    在聽到“女人”後,眾軍士的眼神明顯有了變化。


    雖然戰亂、瘟疫、幹旱、洪澇等人禍天災讓男人死了不少,但大部分的男人依舊是沒資格碰到女人的。


    就跟後世有提問“為什麽漢人不講血統?”,原因也很簡單現實:沒點血統的人早就絕後了,往祖上數個十幾輩或幾十輩,誰還不是個王公貴族了?


    戰亂年代的女人,大部分都是跟貨物掛鉤的。


    尤其是在曹魏,女人大部分都是用來分配的,跟牛羊配種沒什麽區別,殘酷而現實。


    哪怕是曹丕的親外甥女,為了曹丕能順利禪位,也得拿來給曹丕配種。


    楊秋在關中廝混幾十年,也深知麾下軍士都是什麽德行。


    隻要提到有女人,那一定就能讓這群疲憊的軍士生出精氣神來。


    走了一個時辰。


    楊秋終於來到了大道上。


    看著比小徑平坦了不知多少的大道,楊秋懸著的心也落穩了。


    在出小徑前,楊秋也怕出口有漢軍提前埋伏。


    因此在出來前,楊秋讓副將引前軍先列陣,確定安全後才帶著後軍出現在大道上。


    看著南鄉城的方向,楊秋不由大笑,隻覺心情舒暢無比。


    左右驚聞緣由,楊秋揚鞭而唿:“我笑那劉封名過其實,竟不知道在這小徑增設暗哨。若某是劉封,必會在此地設下伏兵,趁某行軍疲憊時,忽然殺出,即便某不死也會被打個半殘。


    我也笑那郭淮,畏劉封如虎,隻知道勸左將軍去等征西將軍大軍到來,豈不聞這戰場之上戰機稍縱即逝,為將者若不能善於抓住戰機,又如何能建奇功啊?”


    左右也笑,紛紛附聲讚美楊秋。


    大笑間。


    前方山林中,忽然鼓聲大起。


    又見一大旗上書“王”字,正是等候許久的王平!


    楊秋還在小徑時,就已經被王平設置的暗哨發現。


    為了不驚動楊秋,王平撤出了暗哨,然後在林中埋伏。


    若不是楊秋太謹慎,等前軍列陣後才出小徑,王平早就殺出來了。


    直到看到楊秋的將旗又確認了揚鞭的楊秋不是偽裝後,王平這才率眾殺出。


    楊秋此時的臉已經脹紅如豬肝了。


    剛笑劉封言過其實、郭淮畏劉封如虎,結果當場就被王平給打臉了!


    見王平兵馬不多,楊秋惡從膽邊生,又氣又怒:“某縱橫關中幾十年,區區一介無名之輩,帶這點兵馬,也敢來伏擊某!”


    若楊秋此刻退迴小徑,憑借地勢的狹隘,是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己方疲憊的劣勢的。


    然而。


    方才楊秋風大閃了舌頭,一不留神剛吹了個牛就被打臉,自覺麵子掛不住。


    見王平兵少,楊秋又自恃武勇,也就不願去避讓王平的鋒芒了。


    楊秋心中隻有一個想法:擊敗眼前這支伏兵,然後帶著繳獲的人頭旌旗去見夏侯尚和徐晃。


    見楊秋不退反進,王平不由感到一絲驚訝,很快這絲驚訝又變成了昂揚的戰意。


    倘若楊秋退入小徑,狹窄的地勢就很難施展,楊秋可以借助地勢一夫當關,萬夫難開。


    而現在。


    楊秋選擇了硬碰硬,這正合王平的意!


    你楊秋不肯避我王平的鋒芒,我王平難道還會懼你楊秋的鋒芒?


    都是戰場悍將,誰也不願意輕易言退。


    “殺!”


    低沉的喊聲響起。


    漢軍咆哮著衝向前方的魏軍。


    魏軍也不甘示弱的迎向漢軍。


    楊秋雖然是關中宿將,但王平也非戰場新人。


    人數相當的情況下,比的就是雙方誰更能堅持。


    而在戰場外。


    一路斥候直奔丹水城,一路斥候直奔南鄉城。


    如郭淮所預料。


    南鄉城的夏侯尚和徐晃,雖然短時間內會忌憚劉封是在用疑兵之計而不敢輕易出城,但時間一久定也能覺察到劉封的劣勢。


    劉封的劣勢是什麽?


    兵寡!


    不論劉封如何的調度,兵寡的劣勢都是無法改變的,這個劣勢還會隨著關中援軍的到來變得更大。


    故而劉封製定的所有戰術,都是以“拖”為目的。


    探得南鄉到丹水之間有戰事,夏侯尚立即取來南鄉郡的地圖,指頭點在幾條小徑上。


    “定是關中的援軍被漢軍擋在了丹水城外,分了偏軍走小路而來,徐將軍,你帶一支兵馬去增援,我帶兵去打劉封在城外的塢堡。”


    夏侯尚當機立斷。


    前幾日不敢出城,是怕劉封設伏。


    畢竟丹水距離南鄉也不到百裏,兩地漢軍要馳援並不難。


    可現在不同了。


    夏侯尚已經能夠肯定,關中的援軍抵達了丹水城外。


    丹水城的漢軍若動,關中的援軍也能緊追而來。


    這是機會!


    徐晃則有不同的想法:“劉封雖然分兵丹水,但有塢堡城垣在,以少量兵力也能守住塢堡。關中援軍遠來疲敝,如今又被擋在丹水外,未必能有餘力。


    更何況,我們並不能確定劉封是在塢堡還是在丹水。倘若劉封在丹水,你我若是分兵,或會中了劉封的分兵之計。不如由我集中城內精卒去增援,以免被劉封各個擊破。”


    夏侯尚想的是如何拿下塢堡擒殺劉封。


    徐晃想的是如何避免不中劉封的詭計。


    兩人的出發點不同,所思所慮也就有了偏差。


    徐晃那句不確定劉封是在塢堡還是在丹水,讓夏侯尚陷入了沉思。


    塢堡雖然打的是劉封的大旗,但劉封未必就一定在塢堡。


    想到劉封善於出其不意,夏侯尚不由打了個寒顫:“徐將軍言之有理,劉封一貫狡猾,是我疏忽了。”


    當即。


    夏侯尚挑選了精卒五千人,令徐晃率眾增援。


    幾乎是同一時間。


    丹水城的劉封在得知戰事後,也率眾出城增援。


    混戰中看到劉封。


    徐晃揮斧殺近,大唿而笑:“劉封,你果然在丹水!如今關中援軍已至,我軍數倍於你,你又如何能擋?何不早降,以免兵敗受辱!”


    見意圖被識破,劉封也不惱怒,揮槍迴應:“徐公明,關君侯稱你為大兄,孤稱關君侯為二叔,如此而論,你也是孤的長輩。


    如今曹操已死,你的故主恩情也還了;曹丕篡漢,壞你故主曹操漢室忠臣之名,你豈能助紂為虐啊?


    隻要你肯砍了楊秋,反了曹丕,孤保你為大漢的驃騎將軍!”


    徐晃冷笑:“劉封,此等離間手段,就不要用了。我既來救楊秋,又怎會殺楊秋,如今你已腹背受敵,若能擒了你,我照樣能當大魏的驃騎將軍!”


    劉封放聲大笑:“孤在荊州時,內無良將,外無援軍,也能以數千新兵周旋於孫權數萬兵馬之間,如今孤麾下精卒萬人,良將數十,縱是四麵皆敵,又有何懼!


    今日看君侯麵,孤不與你廝殺,暫且留下楊秋的首級,來日孤必親往南鄉來取。”


    頓了頓。


    劉封的語氣又多了幾分戲謔:“你方才說孤腹背受敵,可孤的父皇尚有數萬大軍在襄陽,倘若襄陽的兵馬北上,你徐公明又何嚐不是腹背受敵?”


    聽著劉封的大笑聲,徐晃的臉色也變得極為凝重。


    劉封隻是偏軍,卻能牽製數萬大軍在南鄉不能動彈,看似劉封腹背受敵,實則徐晃同樣是腹背受敵。


    “右將軍,為何不追?”


    脫困後的楊秋,疲憊又狼狽,見徐晃竟然看著劉封從容離去,不由蹙眉。


    徐晃掃了一眼楊秋,麵有不愉:“劉封軍陣不亂,如何能追?你既是奉命而來,可隨我返迴南鄉城,我得先知曉丹水城外,如今是個什麽狀況。”


    楊秋語塞,將剩下的話都咽迴了肚子。


    郭淮是世家子弟,楊秋打心底兒不服郭淮沒什麽戰績就躋身於軍中核心。


    徐晃出身底層,戰績是實打實的,也是從底層一步步殺出來的。


    楊秋可以在郭淮麵前張狂,不敢在徐晃麵前張狂。


    而在另一邊。


    王平則是羞慚的向劉封請罪:“是末將無能,不僅未能擊敗楊秋,反還讓殿下來救。”


    劉封沒有責怪王平。


    主責歸自己,小責歸屬下,是劉封常見的禦下風格。


    劉封溫潤的聲音在王平耳邊響起:“飛軍成立的時間不久,也沒打過硬仗,同等兵力下你還能壓著成名已久的楊秋打,不可妄自菲薄。


    不要為了個楊秋而壞了你的將心,下次再見,取他首級即可!將你的眼光放高一點,你今後的對手不是楊秋,而是張郃!


    孤的‘二平’將軍,都是要替孤獨當一麵鎮守一方的!”


    劉封對王平有信心。


    不論是五部飛軍還是王平,目前都還在新手期階段。


    等王平和五部飛軍成長起來,那是可以硬抗張郃而不敗的。


    楊秋?


    區區一踏腳石罷了!


    劉封安撫之言和期望之語,讓王平心神大定。


    看著儀態非凡的劉封,王平內心也暗暗發誓:今後需加倍努力,方不負殿下的期待!我今後的對手不是楊秋,而是張郃!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我不是劉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神紋本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神紋本神並收藏三國:我不是劉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