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沒有因為關平隱瞞了私信就發怒,而是將劉封新送來的信又遞給關平:“坦之,你先看完這封信,然後再說出你的想法。”


    關平疑惑的接過關羽遞過來的信,仔細的看完,心頭更是震撼:“劉公仲所行之事、所獻之策,竟都是在以江陵城丟失為前提!”


    “廖主簿先前派人來向父帥申請‘令孟達暫代宜都太守,督宜都四縣軍政諸事,許其臨機便宜之權’的手令,也不是為了籌糧,而是為了讓孟達有臨機便宜之權去應對呂蒙襲取宜都。”


    “隻是我不太能理解,劉公仲又為何篤定糜芳守不住江陵城?”


    有烽火台為耳目,又公安城為門戶,有糜芳守江陵,足兵足糧,栓條狗都能守。


    為什麽糜芳會守不住?


    為什麽劉封會篤信糜芳守不住?


    這是關平心中最大的疑問。


    關羽輕歎:“糜子方會投降,我也很困惑。暫且不去考慮糜子方的問題,劉公仲信中所獻之策,你有何想法?”


    關平沉吟片刻道:“在這之前,魏將徐晃頻頻給父帥傳信讓父帥迴軍去保江陵,此必不是徐晃徇私之意,應是曹操授意。”


    “曹操雖然與孫權結盟,但這結盟隻是暫時的,不論是孫權還是曹操,都隻是假意結盟想在荊州謀取好處。”


    “於孫權而言,若能趁機拿下南郡、宜都郡和荊南四郡,不僅能削弱大王也能震懾曹操。”


    “於曹操而言,讓孫權和父帥在荊州廝殺才最符合利益,任何一方強勢都不是曹操想看到的。”


    “故而我也以為,父帥可采納劉公仲之計,借徐晃之口傳訊曹操,曹操或會趁著孫權大軍在荊州,出手濡須口躡孫權之後威脅建業,以此緩解父帥丟江陵後在荊州的壓力。”


    “父帥雖然厚待將士,但將士家眷被呂蒙挾持,軍心必然受損,再加上大軍在樊城糧草壓力甚大,分兵上庸我也認為可行。”


    關平徐徐的發表了心中的看法。


    雖然關平也才三十出頭,但跟著關羽征戰多年,對統兵打仗也有了不少的經驗。


    關羽對關平的表現很是欣慰。


    關羽年邁,今後能征戰多年未可知。


    關羽不怕死,怕的是不能替劉備和阿鬥培養一個可以坐鎮一方的大將。


    今日觀關平表現,雖然依舊稚嫩,但也有了大將之風的潛質。


    想到劉封的獻策,關羽又不由感慨道:“倘若劉公仲不是兄長養子而是兄長親子,或許就不會有江陵之禍了。”


    在得知丟了江陵城後,關羽連日大勝的驕矜和傲氣也消退了大半,對局勢也看得更清楚了。


    倘若劉封是劉備親兒子,關羽就不會對劉封有偏見,劉封也不用束手束腳。


    屆時劉封壓根不需要跟關羽委婉,直接親入江陵城,再給關羽去信“我誓與江陵共存亡”,關羽都不會有半分猶豫就撤兵。


    換句話說。


    如果阿鬥在江陵,哪怕孫權偷襲江陵是虛假的謊言,關羽都不敢去賭!


    同樣的道理。


    糜芳再惜命,也不會帶著阿鬥獻城。


    畢竟糜芳隻是惜命,不是不要命。


    終究是劉封的身份束縛了劉封的應對。


    關羽起身踱步。


    江陵一丟。


    關羽這支兵馬就變成了城外孤軍。


    不僅要考慮奪迴江陵,還要考慮在未奪迴江陵前的糧食補給、軍心安撫、提防曹軍追擊、提防吳兵伏擊等一係列複雜問題。


    良久。


    關羽止步,然後向關平揮手:“坦之,取筆記錄。”


    關平會意,連忙取來紙筆靜聽。


    這是關羽的習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作為底層崛起的大將,關羽自知天賦才學底蘊比不上世家豪門出身良將,故而時常會將想法記錄下來,然後反複琢磨思考。


    久而久之。


    關羽的才學也在日積月累中變得不同凡響。


    “記一:曹操令徐晃泄露孫權欲襲江陵的計劃,目的在於催我退兵,欲令我與孫權相爭。”


    “記二:呂蒙帶病出征奪江陵,挾持了城內官吏及軍中將吏家眷,軍心受損。”


    “記三:傅士仁不戰而降,糜芳不戰而降,廖化王甫潘濬失陷城中,或也有可能引為內應。”


    “記四:我有水陸步騎四萬餘,考慮孫權要防備曹操,呂蒙可控之兵應與我相近。”


    “記五:我軍糧草隻夠兩月度用。”


    “記六:江陵城中有魏俘三萬餘人,或為孫權助力。”


    “記七:孫權出兵理由為,我擅取湘關米,應不是空穴來風,或為糜子方所為。”


    “......”


    關羽不疾不徐,將當前敵我關鍵訊息一條條讓關平記錄。


    一直記錄了四十餘條,關羽才停下來取過關平的記錄,仔細查看。


    看完後。


    關羽又讓關平加了一條。


    “記四十八:江陵城糧草不足,孫權需調糧入江陵,或征諸縣稅糧入江陵。”


    關平訝然:“父帥,江陵城乃南郡囤積糧草軍械之地,怎麽可能糧草不足?”


    關羽凝聲道:“坦之可還記得出征前江陵城軍庫失火一事?”


    關平點頭:“糜太守稱是天幹物燥才導致軍庫失火,隻是這個理由疑點頗多。”


    “糜太守一個自幼管錢糧的人怎麽可能不知道天幹物燥而讓庫房失火,而且還偏偏在父帥出征之時。”


    “這要換個人,糜子方當場就被父帥斬殺祭旗了。”


    關羽冷哼一聲,道:“如今想來,江陵城那場大火定是糜子方自己放的,是怕我得知賬實不符,查他的帳。”


    “劉公仲給你私下來信斷言糜子方守不住江陵城,應該也是對軍庫失火起了疑心。”


    “之後我又將三萬魏俘送去江陵城,糜子方不敢耽誤前線軍糧,可又無糧去養那三萬魏俘,隻能冒險去取湘關米,這也就成了孫權出兵的理由。”


    “糜子方不戰而降,或也跟此有關。”


    “不論江陵城是否真的糧草不足,我都得考慮這種可能。”


    關平心中欽佩不已。


    關羽能從隻言片語的情報中推斷江陵城糧草不足,這是關平辦不到的。


    在讓關平記了第四十八條後,關羽又考慮到了幾種可能,皆是讓關平一一記下。


    然後仔細查看。


    直到想到的都記錄了,關羽這才迴到了位置上,號令近侍擂鼓聚將。


    江陵已丟,關羽不能再有半點的遲疑。


    隻有盡快撤兵,才有可能力挽狂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我不是劉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神紋本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神紋本神並收藏三國:我不是劉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