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的歲月中,大漢的各種創新,必將日新月異,層出不窮。
“過去,儒家講究的是‘學而優則仕’。或者說是‘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自古來,真正為天下黎民百姓福運而讀書的,能有幾人?
“可我在青州大學堂講授的第一課,就是要糾正這個觀念,樹立學士正確的讀書觀。
“那就是被士子們稱為‘聖道四為’的那四句話。
“那才是學子們讀書的真正目標,也是真正動力。
“我今天再送給學子、士子們一句話:為大漢崛起而讀書。
“如此,學子們讀書,想的就不是如何才能做官了,而應該是做官後,能否造福一方。
“至於最後一點,可以說,自先帝登基以來,大漢朝堂基本就沒有作為。
“當然,這裏麵的原因有很多,但造成的結果卻很嚴重。
“太平道演化為黃巾之亂、五鬥米道演化為如今漢中之亂、羌胡和烏桓因生存艱難而反、士紳豪強兼並土地、大疫來臨無力控製、大旱之後無錢糧賑災……
“樁樁件件,皆為朝堂不作為所造成。
“當然,朝堂不作為,不全怪臣子,先帝有很大的責任。這裏我們就不分析‘不作為’的原因了。
“但正因為朝堂的不作為,就牽扯到大漢國力的第二個要素:朝堂掌控。”
說著蔡成又喝了口茶。
長時間的講話,必然口幹舌燥。
喝口茶後,還覺得不過癮,幹脆端起茶杯,一口氣把杯中茶喝幹了。
一旁記錄的輕風,極為懂事地站起來,去為蔡成換茶。
細雨也馬上跟著站了起來,為群臣添水。
“由於朝堂的不作為,導致大漢朝廷對大漢各州郡,掌控力度越來越低。
“冀州太平道傳播多年,卻沒有官府調查太平道到底是怎麽迴事。
“漢中出現五鬥米道,同樣官府不管不問。
“各州郡以黃巾之亂為理由,導致朝廷收不上來賦稅,卻少有人追究其真正原因。
“青州獻曲轅犁給朝廷,獻快速播種機、快速收割機給朝廷,結果隻是在京都周圍幾縣得到推廣,且隻掌控在世家大族手中。
“張舉叛逃迴漁陽長達幾年,朝廷不聞不問。直到其聯絡中山國張純、烏桓單於丘力居舉兵造反,半年後朝廷才派孟益、公孫瓚前往平叛,而且隻有寥寥三萬兵馬。
“上述種種,皆可證明朝堂對大漢各州郡掌控形同虛設。
“沒有對各州郡的掌控,各州郡的官員就有胡來的可能。
“大將軍何進,可以矯詔使董卓入京,並州刺史丁原,同樣可以引並州狼騎入京。結果導致兩邊兵馬直接在京都城內對峙。
“如果說之前有十常侍亂權禍國,有外戚仗勢妄為。可這兩個勢力鬥了個兩敗俱傷時,朝堂隻餘士族勢力,為何朝臣還不作為?
“真的隻是董卓有兵嗎?
“當時,西園八校尉,尚存其五,中軍校尉曹操還在京,為何不馬上整合羽林衛,把丁原、董卓兩支兵馬趕出京都?
“可見,大漢朝堂,別說大漢十三州,就連羽林衛都掌控不了。
“先帝在時,說是有先帝、十常侍和外戚的責任,可先帝、宦官、外戚三種權力都消失之時,正要士族權力來力挽狂瀾。
“結果卻是任由董賊在京都內胡作非為。
“我沒有指責誰,隻是說出這一現狀,也彰顯了朝堂對大漢王朝、大漢軍隊、大漢疆域的掌控力度。
“朝堂掌控,為國力重要的要素之一。朝堂失控,必將導致大漢分崩離析。”
說到這兒,蔡成覺得自己有點激動,幹脆起身,讓大家稍候,說是要出去吹吹冷風,冷靜一下。
群臣此時的臉色都非常難看。
他們都是大漢最頂尖的人物,當然知道為何朝堂對大漢失控。
哪怕是董卓進京後,他們倚仗著丁原的兵馬,考慮到自身和士族的利益,寧願扶無能的劉辯上位,也不願意扶更可能成為明君的劉協上位。
他們可都知道劉宏逝前,叮囑蹇碩要扶劉協。
說白了,他們的私心作祟,隻想著如何為士族謀取利益了,哪裏想過把董卓、丁原的兵馬趕出京都?
而且,丁原也是士族,丁原的兵馬自然被他們認為是自己的兵馬。
結果,李儒獻離間計,呂布刺殺丁原,京都一夜變天。
此時,再想去整合羽林衛,已經來不及了。
難怪蔡成如此生氣,都氣得跑出去吹冷風了。
在座諸公都在捫心自問,他們真的是大漢的忠臣嗎?
可惜,真正的大漢忠臣,如劉虞、劉岱、賈琮、黃琬等人,都被先帝派出去了。
出去幹嘛?
自然是先掌控各州,有了錢糧後,再迴朝撥亂反正。
此時,三公九卿們也明白了,為何內閣大臣是這樣一些人,而根本不讓他們三公九卿沾邊。
成公子早已洞察了他們的私心。
可以說,董卓能夠禍亂京都,三公九卿是有責任的,而且責任還很大。
很快,蔡成就迴到了議事堂。
看到蔡成走進來,三公九卿紛紛低下頭去,不敢看蔡成。
因為今天蔡成所說的“士族兼並土地”、“朝臣不作為”等,已經把他們批得體無完膚。
他們也想不到,蔡成看問題如此深刻。
所以,哪怕蔡成指著他們的鼻子,罵他們禍國殃民,他們都無言以對。
劉虞、劉岱、賈琮、黃琬、郭全幾人,看著這些三公九卿,眼中流露出太多的不屑,甚至還有恨意。
蔡成迴到座位,說了聲“失禮了”,重新坐下,再次緩緩開口。
“衡量國力的還有兩項:民生和隱患。
“當前大漢的民生,除青、冀、幽、並四州外,其他諸州,均可以說得上是民不聊生。
“百姓沒有活路,自然會淪為匪寇,甚至是聚眾造反。
“百姓造反,倒黴的會是誰?首當其衝自然是士族、豪強。
“大漢延續近四百年,諸公自然知道,前漢流傳下來的士族,現在還存留有幾家?
“過去,儒家講究的是‘學而優則仕’。或者說是‘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自古來,真正為天下黎民百姓福運而讀書的,能有幾人?
“可我在青州大學堂講授的第一課,就是要糾正這個觀念,樹立學士正確的讀書觀。
“那就是被士子們稱為‘聖道四為’的那四句話。
“那才是學子們讀書的真正目標,也是真正動力。
“我今天再送給學子、士子們一句話:為大漢崛起而讀書。
“如此,學子們讀書,想的就不是如何才能做官了,而應該是做官後,能否造福一方。
“至於最後一點,可以說,自先帝登基以來,大漢朝堂基本就沒有作為。
“當然,這裏麵的原因有很多,但造成的結果卻很嚴重。
“太平道演化為黃巾之亂、五鬥米道演化為如今漢中之亂、羌胡和烏桓因生存艱難而反、士紳豪強兼並土地、大疫來臨無力控製、大旱之後無錢糧賑災……
“樁樁件件,皆為朝堂不作為所造成。
“當然,朝堂不作為,不全怪臣子,先帝有很大的責任。這裏我們就不分析‘不作為’的原因了。
“但正因為朝堂的不作為,就牽扯到大漢國力的第二個要素:朝堂掌控。”
說著蔡成又喝了口茶。
長時間的講話,必然口幹舌燥。
喝口茶後,還覺得不過癮,幹脆端起茶杯,一口氣把杯中茶喝幹了。
一旁記錄的輕風,極為懂事地站起來,去為蔡成換茶。
細雨也馬上跟著站了起來,為群臣添水。
“由於朝堂的不作為,導致大漢朝廷對大漢各州郡,掌控力度越來越低。
“冀州太平道傳播多年,卻沒有官府調查太平道到底是怎麽迴事。
“漢中出現五鬥米道,同樣官府不管不問。
“各州郡以黃巾之亂為理由,導致朝廷收不上來賦稅,卻少有人追究其真正原因。
“青州獻曲轅犁給朝廷,獻快速播種機、快速收割機給朝廷,結果隻是在京都周圍幾縣得到推廣,且隻掌控在世家大族手中。
“張舉叛逃迴漁陽長達幾年,朝廷不聞不問。直到其聯絡中山國張純、烏桓單於丘力居舉兵造反,半年後朝廷才派孟益、公孫瓚前往平叛,而且隻有寥寥三萬兵馬。
“上述種種,皆可證明朝堂對大漢各州郡掌控形同虛設。
“沒有對各州郡的掌控,各州郡的官員就有胡來的可能。
“大將軍何進,可以矯詔使董卓入京,並州刺史丁原,同樣可以引並州狼騎入京。結果導致兩邊兵馬直接在京都城內對峙。
“如果說之前有十常侍亂權禍國,有外戚仗勢妄為。可這兩個勢力鬥了個兩敗俱傷時,朝堂隻餘士族勢力,為何朝臣還不作為?
“真的隻是董卓有兵嗎?
“當時,西園八校尉,尚存其五,中軍校尉曹操還在京,為何不馬上整合羽林衛,把丁原、董卓兩支兵馬趕出京都?
“可見,大漢朝堂,別說大漢十三州,就連羽林衛都掌控不了。
“先帝在時,說是有先帝、十常侍和外戚的責任,可先帝、宦官、外戚三種權力都消失之時,正要士族權力來力挽狂瀾。
“結果卻是任由董賊在京都內胡作非為。
“我沒有指責誰,隻是說出這一現狀,也彰顯了朝堂對大漢王朝、大漢軍隊、大漢疆域的掌控力度。
“朝堂掌控,為國力重要的要素之一。朝堂失控,必將導致大漢分崩離析。”
說到這兒,蔡成覺得自己有點激動,幹脆起身,讓大家稍候,說是要出去吹吹冷風,冷靜一下。
群臣此時的臉色都非常難看。
他們都是大漢最頂尖的人物,當然知道為何朝堂對大漢失控。
哪怕是董卓進京後,他們倚仗著丁原的兵馬,考慮到自身和士族的利益,寧願扶無能的劉辯上位,也不願意扶更可能成為明君的劉協上位。
他們可都知道劉宏逝前,叮囑蹇碩要扶劉協。
說白了,他們的私心作祟,隻想著如何為士族謀取利益了,哪裏想過把董卓、丁原的兵馬趕出京都?
而且,丁原也是士族,丁原的兵馬自然被他們認為是自己的兵馬。
結果,李儒獻離間計,呂布刺殺丁原,京都一夜變天。
此時,再想去整合羽林衛,已經來不及了。
難怪蔡成如此生氣,都氣得跑出去吹冷風了。
在座諸公都在捫心自問,他們真的是大漢的忠臣嗎?
可惜,真正的大漢忠臣,如劉虞、劉岱、賈琮、黃琬等人,都被先帝派出去了。
出去幹嘛?
自然是先掌控各州,有了錢糧後,再迴朝撥亂反正。
此時,三公九卿們也明白了,為何內閣大臣是這樣一些人,而根本不讓他們三公九卿沾邊。
成公子早已洞察了他們的私心。
可以說,董卓能夠禍亂京都,三公九卿是有責任的,而且責任還很大。
很快,蔡成就迴到了議事堂。
看到蔡成走進來,三公九卿紛紛低下頭去,不敢看蔡成。
因為今天蔡成所說的“士族兼並土地”、“朝臣不作為”等,已經把他們批得體無完膚。
他們也想不到,蔡成看問題如此深刻。
所以,哪怕蔡成指著他們的鼻子,罵他們禍國殃民,他們都無言以對。
劉虞、劉岱、賈琮、黃琬、郭全幾人,看著這些三公九卿,眼中流露出太多的不屑,甚至還有恨意。
蔡成迴到座位,說了聲“失禮了”,重新坐下,再次緩緩開口。
“衡量國力的還有兩項:民生和隱患。
“當前大漢的民生,除青、冀、幽、並四州外,其他諸州,均可以說得上是民不聊生。
“百姓沒有活路,自然會淪為匪寇,甚至是聚眾造反。
“百姓造反,倒黴的會是誰?首當其衝自然是士族、豪強。
“大漢延續近四百年,諸公自然知道,前漢流傳下來的士族,現在還存留有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