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深謀遠慮


    “啊?成公子說要開疆拓土,是真的?他就不擔心窮兵黷武,重蹈前漢武帝掏空一朝之後轍?”許栩叫了起來。


    “季師公,”荀彧恭敬一禮。“我為了了解新農體係,隱姓埋名潛於青州大學堂和稷下學宮大半年。青州上下皆稱成公子言必行,行必果,且從來不做虧本的買賣。”


    群臣頓時又想起了蔡成的“洛水之誓”。


    既然敢指洛水為誓,說明五年內,成公子掌控大漢所有疆域,必然有把握。


    這些三公九卿突然覺得後脖根發涼。


    他們要和成公子作對,把握幾何?


    可別最後身敗名裂,還牽連了整個家族。


    一念及此,眾人對這些全新的部門,突然失去了興趣。


    他們失去了興趣,可有人仍然是興趣滿滿。


    誰呀?


    王允和盧植唄。


    王允則緊盯著刑部,內心想著自己就任刑部尚書,如何打開局麵。


    而盧植則是不斷審視著所有的部門,眉頭緊蹙。


    “文若公,”盧植認真地盯著“中央結構圖”,直接發問。“為何要置一林署?”


    他可不管荀彧是否抗拒,仍然稱他為“文若公”。


    荀彧無奈地搖了搖頭。“子幹公,此林署有兩大任務:


    “其一,是管治大漢所有森林。隨著大漢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森林的砍伐,也需要管治起來。成公子說,森林減少,對大漢有很不好的影響。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是治理黃土高原,以及治理大漢與西域之間的沙漠。”


    “黃土高原在哪裏?”盧植不解。


    “上郡、西河郡、朔方郡等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河南地。


    “由於黃土顆粒細小,很容易被雨水、溪水等衝刷和攜帶。


    “大河流經黃土高原,攜帶了無盡的泥沙。這些年來,肉眼可見,清澈的大河水,已經越來越黃,可以改稱‘黃河’了。


    “這些泥沙逐漸沉積在河底,導致河床過高,就會讓大河改道。


    “按青州工程署推算,如果再不治理黃土高原及大河,最多再有三四百年,大河將會再次改道。


    “而將黃土高原改農耕為育林,同時再植上草皮,則可以大幅度減少黃土因雨水等原因流入大河,從而減緩大河河床的升高。


    “當然,前麵說過,工程署還要疏浚,首要對象就是大河。


    “挖出大河底的泥沙,降低大河的河床。


    “否則大河真的再次改道,給司棣、兗州、豫州、青州和冀州,帶來的災難太大了。”


    眾臣自然都從典籍上看過,王莽的始建國三年,發生在魏郡的大河決口,使得大河下遊民不聊生。


    在大河足足肆虐了六十年,到了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才由王景領銜開始整治河道,讓大河改道東流。


    可為什麽大河會決口呢?


    原因就在於大河流過了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的黃土高原的泥沙。


    目前,以青州勘測大隊的實地勘測,流經洛陽的大河,河床已經比一百年前,高了足足三尺有餘。


    也就是說,如果現在不開始治理黃土高原,最多再有三四百年,大河又將決口,然後改道。


    禁止黃土高原上墾荒農耕,而是種植大片森林,並鋪上可以在黃土地上生長的草皮、灌木,就可以減少九成以上的黃土流失。


    而且,為了防止意外,工程署還要對大河進行疏浚,把河底大量的泥沙挖出來,確保大河下遊不再因河床過高而決口,甚至是再次改道。


    這次,包括蔡立、劉虞等人在內的所有人,都懵了。


    “丞相,你是怎麽知道的?”蔡立問道。


    “我哪裏有這本事得知此事?”文若羞澀地一笑。“包括這中央結構圖在內的所有資料,都是成公子委托子讓轉交給我的。”


    眾臣愕然。


    這成公子真的是為國為民?


    隻有盧植深深地點頭。“成公子深謀遠慮,為我大漢的發展,製訂如此重大方略,實乃我大漢之福。”


    聽了盧植的話,眾臣都覺得自己是不是太……


    他們和成公子對抗,真是正確的嗎?


    別到時候留下千古罵名。


    此時,已經有一些朝臣開始動搖了。


    他們和蔡成作對,是因為新農體係損害了士族利益。


    可到底損害了沒有,損害了多少,他們並沒有親自調查過。


    反而暗探送迴來的探報說,青州的士族生活得很好,根本就不想再反蔡成了。


    隻有盧植,眼睛還是盯在“中央結構圖”上,眉頭並沒有鬆開。


    “文若公,按此結構,丞相權力過大,皇權極度消弱,於朝廷穩定不利吧?”


    聽到盧植此問,楊彪、丁宮等人的眼睛突然亮了起來。


    他們馬上就明白盧植說的是什麽問題了。


    為何光武帝取消丞相製,恢複了三公九卿製?


    就是因為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


    設置丞相,本是為皇帝分擔事務。可相權過大,不僅分散了皇權,也不利於中央集權。


    整個一部前漢史,幾乎可以說是皇權與相權的鬥爭史。


    也導致光武帝登基後,不再設丞相,而是恢複了三公九卿製。


    三公,實則就是三個丞相,把丞相之權一分為三。


    三者之間相互製衡,保證皇權不旁落。


    而仔細看成公子設計的“中央結構圖”,簡直就等於把皇帝架空了。


    如此一來,等小皇帝親政後,為了奪迴皇權,朝堂之上必然是腥風血雨。


    這下子眾臣找到了蔡成狼子野心的證據了。


    成公子這是要篡改祖製呀。


    他們辭官迴家,甚至是起兵討逆賊,也有了充分的理由。


    誰知荀彧聽了盧植的問話,微微一笑。


    “諸公,成公子早知你們會有如此一問。”


    說完,好整以暇地喝了口熱茶,才悠悠說道:“在迴答諸公之問前,先有一問:皇權是天授嗎?”


    荀彧的話一出口,群臣的臉色全變了。


    皇權天授,君權神授。這可是傳承了上千年的說法。


    準確地說,荀彧這是在挑戰自古以來的傳統。


    蔡立坐在那裏,渾身已經顫抖了起來。


    難道自己的成兒想反漢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塑強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深山老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深山老僧並收藏三塑強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