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民軍一萬五千騎,於陳倉城下迎戰羌胡叛軍十三萬人,其中還有六萬精騎。
“護民軍毫不畏懼,直接向叛軍發起衝擊。
“叛軍以步卒列陣迎之,六萬精騎分列兩側,打算在遲緩護民軍衝勢衰盡之後,便兩翼包抄護民軍的後路。
“然而,護民軍並沒給叛軍包抄後路的機會。
“護民軍兵分三路。左右兩路由騎射擋住叛軍精騎,中間不足萬人之重騎,衝破步卒之陣,僅不到一個時辰,便斬殺叛軍三萬餘,大敗叛軍。
“此戰,護民軍無一陣亡,隻有數十輕重傷者,實乃我大漢第一強兵。
“叛軍由此膽寒,便留下兩萬步卒斷後,餘者連夜潛逃。
“誰知護民軍料敵先機,早已判斷了叛軍潛逃路線。
“護民軍的管亥將軍,讓臣率陳倉守軍應對斷後的兩萬叛軍,自率一萬五千精騎追殺叛軍。
“在歧山前,護民軍事先伏下的一支不足萬人的兵馬,守住山口要隘,與追擊而來的護民軍前後夾擊叛軍,全殲羌胡叛軍,斬叛軍首領王國、韓遂、李相如、黃衍四人於陣前。
“涼州留守的叛軍馬騰驚懼萬分,捉拿了董卓家眷族人,向護民軍請降。
“護民軍見馬騰隻是從賊,卻未參與叛軍進犯三輔,準其投降。
“現護民軍已入涼州,並要求馬騰解散馬家軍,並自縛來京都請罪。
“現馬騰正率其長子、次子,往京都而來。
“郭全大人於幾月前,便主動前往三輔及涼州主持大局,發放糧食、安撫民心、恢複民生。
“臣聞董賊禍亂京都,心中擔憂陛下,故率輕騎日夜兼程前來京都勤王。”
得了,這皇甫嵩也真會說話。
他明知道蔡成早已有對劉協的保護措施,可還說是自己前來勤王。
就憑他那數百輕騎,如何勤王?
不過,蔡成自然不會揭寬穿皇甫嵩之言。
他可是知道,皇甫嵩急著趕迴京都洛陽,一是為了拜見自己,二是來參與護民軍將領培訓班的。
“恩師,護民軍太厲害了。我大漢以後,還會有邊患之憂嗎?”劉協欽佩地望著蔡成。
“陛下放心,以後就不是草原民族來劫掠我大漢了,而是我們要占據整個草原,把草原民族趕到極北嚴寒之地。”
蔡成笑著迴答。
場上群臣,都倒吸了一口深冬的冷氣。
這護民軍的戰力也太可怕了吧?
城上百姓已經歡唿了起來。
“神軍無敵!大漢萬歲!”
蔡成把小皇帝劉協從肩上放了下來。
龍輦上早已準備好了供劉協站立的小高台。
劉協站在上麵,恰好比蔡成高出半個頭。
等城上百姓歡唿之聲稍緩之後,蔡成對城上揮手致意,也讓城上百姓安靜了下來。
然後,蔡成高聲宣布:
“我之所以讓陛下騎於我肩頭,就是想告訴天下所有人,皇室血脈,我護了!大漢百姓,我護了!大漢萬裏山河,我一肩擔之!
“從今日起,如有膽敢欺負、恐嚇、威逼、蒙騙陛下者,包括我個人在內,皆為不赦之罪,輕則降職罷官、收監下獄,重則腰斬於市、夷其族人。
“從今日起,膽敢犯我大漢,雖萬裏,必誅之!
“從今日起,凡有禍亂朝綱、欺壓百姓者,必討之!”
蔡成之言,讓現場的氣氛沸騰了起來。
“萬歲!”
“萬歲!”
“萬歲……”
山唿萬歲,聲傳萬裏!
之所以能讓百姓如此激動,皆因蔡成之前說了,青州百姓一日三餐、三日一肉、餐餐管飽。
此時再聽成公子說“凡欺壓百姓者,必討之”,百姓那還不沸騰?
至於蔡成是否護皇室、護陛下,百姓其實並不太在意。
皇帝年歲太小,有人護著也是應該。
當然,如此向天下宣告要護著小皇帝的蔡成,也得到了百姓的讚賞,覺得他忠心耿耿,仁義無雙。
而小皇帝劉協,此時看著蔡成,眼淚汪汪,滿臉都是感激。
可這話聽在群臣和京官的耳朵裏,味道就不一樣了。
其他不說,僅僅憑他成公子一人,就敢說把皇室血脈、大漢江山一肩擔之,太狂妄了吧?
就憑他一個人,能擔得起嗎?
如此之言,置他們這些朝堂之臣於何地?
這豈不是說,他們這些朝堂重臣,個個都是酒囊飯袋、無能之輩?
誰知道,蔡成接下來的一句話,直接讓群臣與京官破防了。
“敢問在場的諸位陛下的臣子、京官,誰願與成一起,擔起陛下的成長,輔佐陛下成為明君、聖君?誰願與成一起,去除外辱、興盛大漢,擔起大漢江山?”
群臣懵了,全懵了。
這是什麽,這是逼他們表態嗎?
他們想在蔡成入城前,當著京都百姓,給蔡成一個下馬威。
誰知道,蔡成反手就給了他們一擊,甚至還是致命一擊。
如果他們不應承,聲望必然大損,日後將再無顏麵立足於朝堂;
可如果他們應承下來,就等於是向蔡成效忠。
這怎麽可能?
蔡成推行的新農體係,可是動了他們身後士族的根基。
兗徐犯青州的謀劃,他們中的多數人都參與了;
“同化”之毒計,亦是他們這些人想出來的;
“虛耕虛種、半耕半種”的背後,同樣晃動著他們這些人的影子……
五年來,他們可從未停止針對青州蔡家和新農體係,一旦他們表示站在蔡成身邊,擔負起陛下成長與大漢江山,那之前的事怎麽說?
他們當然知道新農體係對大漢有好處,可對他們士族沒好處呀。
僅從他們明知新農體係對大漢是極佳的政策,卻還昧著良心攻擊新農體係,他們就不配稱為“大漢忠臣”。
既然連對大漢都不忠誠,又如何能說他們能幫著蔡成擔負起大漢江山?
蔡成這招太狠了。
這有如“推恩令”一般的陽謀,直接把眾多平時急智百出的朝臣給整不會了。
王允急得在龍輦下慷慨激昂:“楊勳、士孫端,汝二人也不願與成公子一起擔負大漢江山嗎?”
“護民軍毫不畏懼,直接向叛軍發起衝擊。
“叛軍以步卒列陣迎之,六萬精騎分列兩側,打算在遲緩護民軍衝勢衰盡之後,便兩翼包抄護民軍的後路。
“然而,護民軍並沒給叛軍包抄後路的機會。
“護民軍兵分三路。左右兩路由騎射擋住叛軍精騎,中間不足萬人之重騎,衝破步卒之陣,僅不到一個時辰,便斬殺叛軍三萬餘,大敗叛軍。
“此戰,護民軍無一陣亡,隻有數十輕重傷者,實乃我大漢第一強兵。
“叛軍由此膽寒,便留下兩萬步卒斷後,餘者連夜潛逃。
“誰知護民軍料敵先機,早已判斷了叛軍潛逃路線。
“護民軍的管亥將軍,讓臣率陳倉守軍應對斷後的兩萬叛軍,自率一萬五千精騎追殺叛軍。
“在歧山前,護民軍事先伏下的一支不足萬人的兵馬,守住山口要隘,與追擊而來的護民軍前後夾擊叛軍,全殲羌胡叛軍,斬叛軍首領王國、韓遂、李相如、黃衍四人於陣前。
“涼州留守的叛軍馬騰驚懼萬分,捉拿了董卓家眷族人,向護民軍請降。
“護民軍見馬騰隻是從賊,卻未參與叛軍進犯三輔,準其投降。
“現護民軍已入涼州,並要求馬騰解散馬家軍,並自縛來京都請罪。
“現馬騰正率其長子、次子,往京都而來。
“郭全大人於幾月前,便主動前往三輔及涼州主持大局,發放糧食、安撫民心、恢複民生。
“臣聞董賊禍亂京都,心中擔憂陛下,故率輕騎日夜兼程前來京都勤王。”
得了,這皇甫嵩也真會說話。
他明知道蔡成早已有對劉協的保護措施,可還說是自己前來勤王。
就憑他那數百輕騎,如何勤王?
不過,蔡成自然不會揭寬穿皇甫嵩之言。
他可是知道,皇甫嵩急著趕迴京都洛陽,一是為了拜見自己,二是來參與護民軍將領培訓班的。
“恩師,護民軍太厲害了。我大漢以後,還會有邊患之憂嗎?”劉協欽佩地望著蔡成。
“陛下放心,以後就不是草原民族來劫掠我大漢了,而是我們要占據整個草原,把草原民族趕到極北嚴寒之地。”
蔡成笑著迴答。
場上群臣,都倒吸了一口深冬的冷氣。
這護民軍的戰力也太可怕了吧?
城上百姓已經歡唿了起來。
“神軍無敵!大漢萬歲!”
蔡成把小皇帝劉協從肩上放了下來。
龍輦上早已準備好了供劉協站立的小高台。
劉協站在上麵,恰好比蔡成高出半個頭。
等城上百姓歡唿之聲稍緩之後,蔡成對城上揮手致意,也讓城上百姓安靜了下來。
然後,蔡成高聲宣布:
“我之所以讓陛下騎於我肩頭,就是想告訴天下所有人,皇室血脈,我護了!大漢百姓,我護了!大漢萬裏山河,我一肩擔之!
“從今日起,如有膽敢欺負、恐嚇、威逼、蒙騙陛下者,包括我個人在內,皆為不赦之罪,輕則降職罷官、收監下獄,重則腰斬於市、夷其族人。
“從今日起,膽敢犯我大漢,雖萬裏,必誅之!
“從今日起,凡有禍亂朝綱、欺壓百姓者,必討之!”
蔡成之言,讓現場的氣氛沸騰了起來。
“萬歲!”
“萬歲!”
“萬歲……”
山唿萬歲,聲傳萬裏!
之所以能讓百姓如此激動,皆因蔡成之前說了,青州百姓一日三餐、三日一肉、餐餐管飽。
此時再聽成公子說“凡欺壓百姓者,必討之”,百姓那還不沸騰?
至於蔡成是否護皇室、護陛下,百姓其實並不太在意。
皇帝年歲太小,有人護著也是應該。
當然,如此向天下宣告要護著小皇帝的蔡成,也得到了百姓的讚賞,覺得他忠心耿耿,仁義無雙。
而小皇帝劉協,此時看著蔡成,眼淚汪汪,滿臉都是感激。
可這話聽在群臣和京官的耳朵裏,味道就不一樣了。
其他不說,僅僅憑他成公子一人,就敢說把皇室血脈、大漢江山一肩擔之,太狂妄了吧?
就憑他一個人,能擔得起嗎?
如此之言,置他們這些朝堂之臣於何地?
這豈不是說,他們這些朝堂重臣,個個都是酒囊飯袋、無能之輩?
誰知道,蔡成接下來的一句話,直接讓群臣與京官破防了。
“敢問在場的諸位陛下的臣子、京官,誰願與成一起,擔起陛下的成長,輔佐陛下成為明君、聖君?誰願與成一起,去除外辱、興盛大漢,擔起大漢江山?”
群臣懵了,全懵了。
這是什麽,這是逼他們表態嗎?
他們想在蔡成入城前,當著京都百姓,給蔡成一個下馬威。
誰知道,蔡成反手就給了他們一擊,甚至還是致命一擊。
如果他們不應承,聲望必然大損,日後將再無顏麵立足於朝堂;
可如果他們應承下來,就等於是向蔡成效忠。
這怎麽可能?
蔡成推行的新農體係,可是動了他們身後士族的根基。
兗徐犯青州的謀劃,他們中的多數人都參與了;
“同化”之毒計,亦是他們這些人想出來的;
“虛耕虛種、半耕半種”的背後,同樣晃動著他們這些人的影子……
五年來,他們可從未停止針對青州蔡家和新農體係,一旦他們表示站在蔡成身邊,擔負起陛下成長與大漢江山,那之前的事怎麽說?
他們當然知道新農體係對大漢有好處,可對他們士族沒好處呀。
僅從他們明知新農體係對大漢是極佳的政策,卻還昧著良心攻擊新農體係,他們就不配稱為“大漢忠臣”。
既然連對大漢都不忠誠,又如何能說他們能幫著蔡成擔負起大漢江山?
蔡成這招太狠了。
這有如“推恩令”一般的陽謀,直接把眾多平時急智百出的朝臣給整不會了。
王允急得在龍輦下慷慨激昂:“楊勳、士孫端,汝二人也不願與成公子一起擔負大漢江山嗎?”